笔趣阁 > 大唐:被贬就藩,我直接不装了 > 第147章 改革受 阻

第147章 改革受 阻

    李恪带着从民间调查得来的沉重真相和坚定的改革决心回到皇宫后,便一头扎进了繁重的政务之中。他日夜操劳,与心腹大臣们在烛光摇曳的书房里反复商讨,精心制定出了一系列旨在解决土地兼并、缩小贫富差距的详尽改革方案。这些方案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犹如一道道希望的曙光,李恪满心期待着它们能为大唐的未来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让百姓们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然而,李恪未曾料到,这些改革方案一经提出,便如同一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巨浪,触动了权贵和既得利益者那敏感而自私的神经。这些人在大唐的各个角落拥有着庞大的势力和无尽的财富,他们的触角深入到了政治、经济、土地等各个关键领域,改革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在割他们的肉、放他们的血,是对他们固有利益格局的巨大冲击。

    在金碧辉煌的朝廷之上,气氛紧张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李恪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严肃而庄重,他的目光坚定地扫视着殿下的群臣,声音沉稳而有力地阐述着改革方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朕此次深入民间,所见所闻皆是百姓的苦难。土地被肆意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贫富差距日益悬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若再不进行改革,大唐的根基将被动摇,社稷将不稳。因此,朕决定推行新的土地政策,限制权贵的土地占有量,重新分配土地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让耕者有其田;同时,加强对商业的监管,打击不法商人的垄断行为,保障公平竞争,让市场有序发展;还要设立专门的扶贫机构,对贫困家庭进行救助和扶持,让每一个子民都能感受到大唐的温暖。” 李恪的声音在朝堂中回响,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然而,他的话音未落,反对的声音便如潮水般此起彼伏。

    一位位高权重的大臣率先站了出来,他身着华丽的朝服,脸上带着傲慢与不屑。“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土地乃祖宗传下来的家业,历经数代,岂能随意重新分配?这是对祖宗之法的亵渎,是大逆不道之举!且重新分配土地,必引发社会动荡,恐危及大唐的稳定。” 他的言辞激烈,试图以祖宗之法和社会稳定来压制李恪的改革决心。

    另一位与富商们关系密切的官员也紧接着说道:“陛下,商业的发展自有其规律,政府过度干预只会扰乱市场,导致经济衰退。况且,那些富商们为大唐的繁荣也做出了不少贡献,他们纳税捐粮,支持国家的运转。如今陛下要对他们进行打击,岂不是寒了他们的心?日后还有谁愿意为大唐的发展尽心尽力?” 他的话语看似有理有据,实则是为富商们的垄断行为辩护。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站出来,罗列着各种理由,试图说服李恪放弃改革。这些理由有的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有的则是危言耸听,故意夸大改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李恪的脸色愈发阴沉,他的目光中闪烁着愤怒的火花,双手紧紧地拍打着龙椅的扶手,发出沉闷的声响。“朕是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你们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难道就不顾国家的存亡和百姓的生死吗?祖宗之法若不合时宜,当改则改;富商们的贡献不可否认,但他们的不法行为也不能容忍。若任由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扩大,大唐必将陷入混乱,到那时,你们还能安享富贵吗?”

    尽管李恪态度坚决,义正言辞,但反对派的势力并未因此退缩。他们暗中勾结,形成了一个紧密的联盟,共同对抗改革。这些人在朝堂之外频繁聚会,密谋对策,妄图阻止改革的推行。

    在改革的推行过程中,一些官员故意拖延改革的推进。本该迅速传达的政令被积压在案头,迟迟得不到执行;本该积极配合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对改革措施敷衍了事。

    负责土地重新分配的官员故意拖延调查进度,使得土地分配工作进展缓慢。“这工作太过复杂,涉及的人员众多,土地的丈量、归属的判定,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还请陛下耐心等待,我们会尽快处理。” 他们总是以这样看似合理的借口来搪塞,实际上却在暗中为权贵们争取时间,让他们转移土地、隐瞒资产。

    负责监管商业的官员对不法商人的垄断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收受富商的贿赂,为他们的违法行为提供庇护。在市场上,垄断依然存在,小商贩们依旧被欺压,公平竞争的环境遥遥无期。

    负责扶贫工作的官员则虚报贫困家庭的数量,侵吞扶贫款项,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救助。他们将扶贫款项中饱私囊,购置房产田地,生活奢靡,而贫困的百姓依然在饥饿和寒冷中挣扎。

    种种障碍使得改革举步维艰,李恪心急如焚。他不断地督促官员们加快进度,严惩那些玩忽职守的人,但效果却并不理想。他发现,自己的命令在下达的过程中被层层扭曲、弱化,到了地方几乎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效力。

    与此同时,反对派还在民间散布谣言,煽动百姓对改革的恐惧和不满。

    “新的政策会让大家失去现有的一切,生活变得更加艰难。”“皇帝要加重赋税,大家都要遭殃了。” 这样的谣言在街头巷尾传播,让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对改革产生了怀疑和抵触。原本对改革充满期待的百姓开始动摇,他们担心自己的生活会因为改革而变得更糟。

    李恪深知,这场改革之战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如果不能突破这些阻力,改革将功亏一篑。他决定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来推动改革。

    他首先对那些明显违法违纪、故意破坏改革的官员进行严厉查处。一批贪污腐败、玩忽职守的官员被罢官、流放甚至处以极刑。曾经风光无限的官员们如今沦为阶下囚,这在朝廷内外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以儆效尤。

    同时,他亲自下到地方,微服私访,深入百姓之中。他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交谈,在市井街巷与商贩交流,向他们解释改革的好处和必要性。“朕的子民们,改革是为了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让每一个人都能有自己的土地,都能通过辛勤劳动过上富足的生活。那些谣言不可信,朕绝不会让大家受苦。朕会与你们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困难,共同迎接美好的未来。” 李恪在人群中大声说道,他的目光真诚而坚定。百姓们纷纷点头,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在李恪的不懈努力下,改革的局势逐渐出现了转机。一些原本犹豫不决的官员看到皇帝的决心,开始转变态度,积极投身到改革之中。他们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只有顺应潮流,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声誉。

    但李恪也清楚,这场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前方依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权贵们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的利益,还会不断地反扑;民间的误解和抵触也需要时间去消除。但他坚信,只要心中装着百姓,只要坚持正义,就一定能够战胜那些既得利益者,实现大唐的复兴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