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得好?”
“为什么后世之人会这么说?”
“难不成是因为他举荐了800多位学生?”
“话又说回来,谁当官不会提携一下自己的家族和学生?只要不是将村里的大黄狗都招入正编,那就算不得过分吧?”
“哼!你大明朝这么不尊重读书人,是会受到反噬的!(韩琦)”
“洪武皇帝出身低微,不懂得读书人的厉害之处也就算了,你朱棣长在帝王家,也这么祸祸读书人,非人杰也!(苏轼)”
“那可是大明朝最后一个读书种子!你怎么敢杀死他的?!你大明朝难道就不想传承我华夏的文脉了吗?!(董仲舒)”
天幕上群情激奋,老朱这回都有点坐不安稳了。
那朱棣的永乐朝虽然他已经放权,可是历朝历代的文人们,骂起架来,可是连他大明朝一起骂的啊!
“朱棣朱棣,永乐朱棣,你快来给先生们道个歉,还有你刚登基是吧?那方孝儒也没杀吧?以后不要杀他了,让他去翰林院供职就行了……(朱元璋)”
永乐朝的朱棣看见这群情激愤的一幕,内心也都慌了起来。
因为他们大明对大清掀起过舆论战,借着处于时间之河的上游,所以没有受到天幕的惩罚。
但是他大明朝也不是这条河流的最上游啊!
他大明也会被时间之河更上游的人影响!
所以只是认个错不算什么问题。
“诸位先生们,我朱棣已经不是后世之人口中那个朱棣,方先生如今安好,朕也没诛他十族的打算。
而且我这永乐一朝,断然没有发生后世之人口中的,逼迫方先生起草诏书这件事。(明成祖:朱棣)”
“没有发生?没有发生的话,你的登基诏书是谁写的?(朱元璋)”
“当时天幕出现了,而且父皇您要问大明朝的历史,当时我还未登基,害怕皇位之事有变动,事态紧急,所以我叫姚广孝帮我写了。(明成祖:朱棣)”
“妥了!前世的先生们,后世之人所说的永乐诛十族的事情没有发生,你们不准通过天幕骂这个可以看到天幕的永乐朝!(朱元璋)”
朱元璋到底还是维护着自己的大明朝的,看见自己的江山有动乱之忧,就开始疯狂护短,不让前面朝代的人们攻击他大明朝。
乾隆朝。
乾隆的脑门上爆出了一根又一根的青筋。
“太过分了这朱元璋!”
“凭什么他大明朝就不能挨骂?”
“凭什么他搅乱了我大清,却还能在天幕上活跃?”
“叫和珅来!”
“朕要他去骂大明朝!”
本来就没走远的和珅很快又进来了,接到乾隆的旨意后,拿起一两银子,就想发弹幕了。
可是不知为何,他的这一两银子也被天幕弹了回来。
“天幕!但凡是朕的话语都不能发送出去吗?!”
天幕没有回答他。
和珅弓着腰,一脸奴才一样的对乾隆提议到:“陛下,要不……由臣来自由发挥?”
早就被气到了乾隆刚想诘问他是不是想造反,却看见和珅做出了奴才那种让人无法拿捏的姿态,于是一口怨气憋回了肚子里。
“去吧去吧,但你一定要骂大明!”
“嗻!”
和珅思考了一会儿措辞,随后拿起银子往天幕一丢——
咚!
银子再次反弹了一下,砸到了乾隆的额头上。
这下子,乾隆的额头就两边平衡了。
“天幕!!!”
“你有必要做的这么过分吗!”
乾隆的怒火就没有下来过,再次摔碎了一个茶壶。
和珅不愧是乾隆的宠臣。
看见这个架势,连忙上前安慰道:“陛下莫要生气,臣刚才忽有所感,刚才的做法是没有错的,只是因为臣下离您太近了,所以弹幕才没有发出去。”
“你什么意思?是朕的晦气传染了你吗?!”
“主子,奴才没有这样想!”
看着战战兢兢的和珅,乾隆就气不打一处来。
于是指着那一箱银子,对他骂道:“滚!滚远点!既然你有这种感觉,那你就去到朕影响不到的地方!不管如何,你一定要给朕骂大明朝!”
“嗻”
和珅领命。
于是他带的那一箱银子,退到了乾隆10米开外。
犹豫了一下,他还是拿出一两银子,向天幕扔了过去。
这次的银子没有干脆利落的弹回来。
而是在半空缓缓的蠕动了一段时间后,这才掉了下来。
和珅回头看了乾隆一眼,尴尬一笑,然后继续退出门外去了。
一百米。
两百米。
五百米。
一公里!
终于,和珅的弹幕发出去了!
不过在这时,天幕已经聊到别的方向去了!
……
洪武朝。
朱元璋此刻正在和历朝历代辩论。
辩论的话题是:既然历朝历代出现了天幕,那么后世历史书上所记载的,未发生过的各种风流人物所做的错误,是否需要挨批评?
“批评批评个屁呀!事情都没有发生,平白无故挨你们一顿骂!你以为每个人都是这么好惹的吗?!(朱元璋)”
“洪武大帝你错了,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
很多事情的发生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的,所以他们挨骂是应当的!(洪秀全)”
“放你妈的屁!你看我这个能看到天幕的永乐朝的朱棣,他诛方孝孺十族了吗?(朱元璋)”
“明朝的皇帝都是垃圾!(和珅)”
“那只是因为天幕的出现,所以才改变了事物发展的方向而已!(祖冲之)”
“是啊,天幕!只有天幕才是我们这些朝代所面临的大势!
他后世之人所说的历史都是没有天幕干预的历史!所以你们不能苛责能看到天幕位面的人的过错!
所以只要事情还没有发生,那一切都来得及挽救!(朱元璋)”
“那我们的批评,也是批评历史书上的人,你朱元璋着什么急啊?(韩琦)”
“朕是皇帝!朕权保护朕的皇位安稳!(朱元璋)”
涉及到皇位。
这帮文官可就不敢说话了。
毕竟他们所处的朝代也有皇帝,他们说破天了,也不过是替他们的皇帝打工而已。
为了一时之气,从而丢掉乌纱帽可不划算。
风波逐渐平息了下来,朱元璋这才缓了一口气。
但他知道这件事还没完,他得让后世之人说出文官祸害他大明朝的事情。
这样才能拿捏那帮满嘴仁义道德的文人。
至于和珅刚才所发的弹幕。
已经完全被他忽略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