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得知宇文冲被俘之后。
大周摄政王第一时间和宇文家做了沟通。
答应朝廷出面解决此事,不过所有打点花销需要宇文家自行承担。
钱财对于宇文家这种传承已久的大族根本就是个数字,所以宇文家的家主并没有多做犹豫就同意了下来。
同时宇文家也做出保证,会在这件事情上负责牵制李家。
李家得知摄政王已经出手,决定不再坐以待毙。
李家家主在和儿子李准密探之后,当天就入宫面圣。
陈述了摄政王的种种劣迹:“陛下,摄政王之心昭然若揭,若是您还不采取行动,将悔之晚矣!”
“李太傅休得胡言!”
周帝姬章故作愤怒的呵斥了李家家主李怀周一句:“摄政王国之忠臣,先帝所嘱托之人,这些年朝廷稳定,百姓安居皆是其功,太傅若是再有下次,朕决不轻饶,你退下吧!”
“陛下,不能再这样放纵摄政王了,这一次摄政王私自派兵前往大禹,大禹若是来兴兵问罪,我国危矣!”
周帝:“太傅无需忧虑,以摄政王的智慧,自有应对之法。”
“陛下……”
李怀周还想说什么,周帝却摆摆手道:“太傅退下吧!朕乏了!”
“臣遵旨!”
李怀周从皇帝的态度,感受到了皇帝真正的心思,行礼告退。
出了皇宫,李家主并没有回家,而是前往丞相府。(友情提示:大周王朝延用的是大周皇朝的官员体系和进行深度改革的大禹皇朝不同,故而没有内阁,而是有丞相职位。)
只是李怀周并不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摄政王的密卫监视之下。
所以摄政王姬欢第一时间就得了这个消息。
还有李怀周劝说皇帝的话,自然也没有瞒过他。
他只是面无表情的点点头:“你们继续监视,不要有任何行动,免得打草惊蛇!”
“属下明白。”
密卫离去。
没过多久摄政王府(德王府)主簿杨文来报:“王爷,大商国驻我国使节前来拜访,说有重要之事。”
摄政王略一思索道:“请进来吧!”
很快使者跟随主簿杨文到来。
一番寒暄之后,杨文很识趣的退下。
屋中只剩下摄政王和大商使节二人。
大商使节并没有卖关子,而是直接开门见山道:“王爷,大周可是有夺回失地之心?”
“先生何意?”
摄政王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
大商使节知道摄政王这是默认了,继续道:“这一次大周出兵大禹,必然激怒大禹朝野,他们若是发兵大周危矣,我大商愿意出兵相助,共同抵御大禹,并趁势夺回故土!”
摄政王不明白大商这么做的真正目的。
所以并没有答应,而是道:“先生的心意孤已经知晓,不过如此大事还需朝会商议,还请先生耐心等待些许时日!”
“那外臣就静待摄政王佳音了。”
大商使节短短的几句话已经试探出了摄政王的态度,并没有多留,而是返回使馆。
他要第一时间,将大周摄政王的态度告知国内,免得国内出现误判,开罪大禹。
大商使节离开,摄政王第一之间召集幕僚进行商讨。
王府长史最先开口:“殿下,臣以为大商是在试探我国,大商国如今内政混乱无比,根本不足以发动外战,想必是国内矛盾到了临界点,想要通过外战来转移矛盾,火中取栗。”
主簿杨文深以为然,补充道:“无非就是见我国开罪于大禹,想让我国拖住大禹,他们攫取好处,从而缓解内部矛盾。”
其他王府幕僚也表示支持二人的观点。
摄政王心中了然。
不过心中还是有一个疑虑:“那依诸位看,大禹是否会以这次的冲突为借口,对我大周兴兵?”
一时之间,所有幕僚都沉默了。
他们谁也不敢保证,大禹不会兴兵。
毕竟十几年前,大禹处在内乱之时,就因为大周攻占了大禹的一座城池,如今的禹帝竟然不顾国内百业凋敝,竟兴兵二十万,攻伐大周,占领了他们数座城池这才作罢!
可如今的大禹比十几年前可强太多了。
就在众人沉默之时,忽然有密卫来报大禹使者到了京都盛安。
见使者到来。
刚刚还神情凝重的王府主簿杨文忽然笑了:“看来大禹并不想再起刀兵!”
摄政王问:“何以见得?”
杨文:“若是起刀兵,只需一篇檄文即可,怎会派出使者前来?”
王府长史长孙忌却表示怀疑:“杨主簿,如此判断太过儿戏,若是大禹为了整军备战,特意派使者来麻痹我国的呢?”
杨文:“这好办,在殿前立一沸腾油鼎,选五百精壮刀斧手立于殿前,若是使者被气势所摄,那说明大禹派来使者乃是平庸之辈,为的就是蒙蔽我国,若派来的是胆量过人的睿智之臣,说明大禹并不想开启战端,只需一个能交代的台阶。”
“此法甚好。”
摄政王从其言。
第二日,摄政王就做了相应安排。
早朝之时,这才召大禹使者觐见。
大禹礼部侍郎张升到了宫门前就看到这杀气腾腾的一幕。
他略一思索,就明白了怎么回事儿!
他丝毫不惧,昂首挺胸,不急不缓的迈着八字步缓缓前行。
等到他迈步进入大殿,非但没有被吓得面色发白,反而脸上带着微笑,眼神中流露出不屑。
到了大殿中,礼部侍郎张升只是作揖道:“外臣大禹礼部侍郎见过周王!”
“大胆禹臣,竟敢对陛下无理。”
大周王朝的礼部尚书第一个跳了出来。
这大禹使者不但不跪拜他们的陛下,竟然还给他们的陛下降级称呼周王。
张升却丝毫不惧:“上国为皇,下国为王,何来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