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国成立初期,没有具体的互助Z出现。
但在一次一次的实践中。
互助Z却是被用出来了。
人们发现这个互助Z确实是有用的,就宣传了开来。
在当时一个个村子里,用这办法解决了大量的难题。
增强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一时间轰动全国。
上面人认为,这样既团结了群众,又得到了实惠,粮食产量总的提高了。
这是大好事,肯定是要全国推广的。
而后,遇到了一个难题,那便是如何合理分配。
经过多年的试验,在两年后才有了定性。
合理的分配,解决了大量的,老生常谈的问题。
但这个分配的方法究竟是谁提出来的,就没人知晓了。
……
张副拿着报纸,心中冷汗一下就出来了。
但好在都是好事!
就在一个星期前,赵小凤的师姐来到报社。
她帮着杨小虎联系报社,决定刊登了丰碑这篇文章。
其中有她对杨小虎个人的评价。
——在报社知晓互助Z,是一个小孩子在听大人讲解的故事中,得知了互助Z对村民们有大用。
而后告知了村长,村长思考后决定上报,最后才有了村长和张副的讨论。
从而促成了——工分制的诞生。
——杨小虎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从小就没有了父母,是一个麦香村村民抚养长大的。
——他流着红色血液。
报社社长听到这消息后,当即决定将这篇文章刊登了上去。
报社社长无疑是耳朵最敏锐的人。
当这篇稿子要发布在报纸上时,他也知晓了在京都报纸上也有了一篇文章——丰碑。
仔细一看,文章标题一模一样,只是自己这篇有过修改,还写了对麦香村的描写,以及杨小虎提出互助组的事。
当即,他便将京都报纸看了一遍。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自己手里拿到的这篇文文章被修改的很好,只是少了些淳朴。
语言虽然优美,但一看就不是小孩子写的。
他看到京都日报下面,最后一行小字。
——麦香村六岁孩子,杨小虎所写,无修改版本。
“好,这好啊,这一看就是孩子写的,但六岁孩子能写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当即,他叫来了副社长,“你看看这篇报纸。”
“有什么感悟?”
“我觉得京都日报做的很对,我们不应该修改对方的稿子,这稿子才是学生写的,我们改后,大变样,不符合孩子的文笔了。”
“是啊,我们也学学京都,我们一字不改!”
副社长一愣,想了想后问道:“我们真的一字不改?照着京都日报刊登?”
社长摇头,“不!我们当然要改。”
副社长:“???”
到底改不改?
“我能将文章改了就成,你也看到了,我们刊登的东西可不只是文章,还有对麦香村的描写!”
“最近不是有一个学习的活动吗?我听说去的就是麦香村,那工分制你有所耳闻吧?就是麦香村出来的!这一波热度,我们必须要!”
“社长,”副社长抓头,一年迷茫,“啥是互助Z,啥是工分制啊?”
“这你都不懂?”
而后,在社长的讲解下,副社长明白了。
“这竟然是在一个小孩子的协助下完成的?社长你没开玩笑吧?”
“我开什么玩笑?这可是我们东山省名校的年级主任说的,那个年级主任你应该听说过,年纪不到三十,当上年级主任,教出来的大学生也数不胜数!”
“你说的是那个才女?出身农村,有一个劣势哥哥,属于富农阶级的那个才女?”
“没错,就是他!”
副社长恍然大悟,“看来这篇文章的真实性有保障了,咱们什么时候刊登?”
“就明天!”
……
两人交谈之时。
门外走进来一个人。
那人身后还有好几个侍卫,身上都背着枪。
社长赶紧迎了上去。
“大人,有什么指示吗?”
宣传科那人拉开椅子,坐下。
没有一点生疏感。
“叫我老王就好。”
“上面发话了,我们要宣传一下互助Z,工分制,具体是什么,我会好好和你们说,等到我们的人学习归来,再和你们讲。”
“就这些事儿?”
“怎么?难道还不重要?”
“不是不是,只是我们现在要准备些什么?”
副社长端来茶水,给两人倒上。
老王说道:“我就是来和你们说一声,你们也好提前去找找文章,说不定就有能用得上的呢?”
“找那些题材?”
副社长问道。
“和土地有关的,百姓们分配不均所导致的一些问题。我们这个工分制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我知道了,保证不让大…老王失望!”
老王喝了一口茶,迈步就朝门外而去。
还没等他走出门,社长的声音就传了过来。
“等等,等等,老王,我这里有一篇文章,你来看看!”
一只脚悬空在外,还没迈过,老王又回来了。
“什么文章?我跟你讲,那种我也不看,不利于团结女性的我也不看啊!我跟你说,你送我家去我也不看啊!”
“不是那种,你刚一走,我就想了起来,是一篇红色文章,你看了就知道了!”
“哦?”老王来了兴许,“行吧,我倒要看看,这文章是怎样的!”
而后,丰碑出现在老王的手上。
而丰碑是两份,一份是报纸,一份是信件。
“怎么有两份?”
“这篇文章在京都已经刊登,刊登时间上面有。”
老王是一个老兵,同样爬过雪山,走过草地。
他见过,听过,感同身受。
一盏茶时间,报纸上的丰碑看完。
老王泪流满满面。
记忆中,有多少人死在了雪地里?
棉衣有,但也肯定会有人没有。
而那些没有的人,他们以前也是有棉衣的啊!
那一天,他问班长为什么没有棉衣?
他说他不需要。
最后,他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个班长。
“难道,你的棉衣也送出去了吗?”
“杨小虎,六岁?一个六岁的孩子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老王扭头看向社长,“你说,这写出丰碑的孩子是一个孩子?还是一个六岁的孩子?”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PS:工分制提前出来了,但不会去干涉公社制,按照正常发展好了。不然就该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