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我在武当山教朱元璋修仙 > 第46章 朱元璋圣旨里的务实

第46章 朱元璋圣旨里的务实

    但熟悉朱元璋的人知道,他的圣旨就是如此。

    因为你搞的文绉绉的太复杂,那些大字不识的老百姓根本听不懂。

    再一个,就是朱元璋之所以用这些奇怪的白话文,是因为他受够了那些文绉绉的套话空话。

    抛开文风不说,朱元璋这份圣旨内容相当务实。里面没任何虚头巴脑的废话,条分缕析。每一句都是干货,把户贴制的核心思想表述得很清楚。

    这份圣旨表述得很明白。

    第一步,皇帝下发一道大白话圣旨到户部,给政策定下基调。

    第二步,户部根据文件精神,设计出一份标准户籍格式尺寸,叫做户贴式。

    第三步,就是推行。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圣旨里要求每一级,都要有经手官员的签押,以便追溯责任。

    所以每一份户帖的签字,都是从户部尚书开始签起,接着是副手左侍郎。

    当然,这两位的签押都是提前印制好的,否则他们也甭干别的事儿了。

    随着户帖一级级下发,会有侍郎某、郎中某、员外郎某、主事某依次签在后头。

    以上是中央部门签发部分。

    在户贴背后沿边还留有空白,以便地方执行官员签下花押:从知县、县丞、司吏、典吏到书手、手办、里保一个都不能少。

    调阅任何一份户贴,都能查到从中枢到执行小吏这一整条文件流转的路线。

    哪一环节出问题了,抓起责任人来十分方便。

    户部把设计好的户帖式下发给官办印坊,依照样本批量印制,然后分发到各地州县,并规定了缴还时间。

    第四步,各地州县接到空白户帖之后,必须由正印官员担任提调官。

    这个提调官,是临时差遣头衔,和后来负责教育的行政职务不一样。

    他的工作是张贴文告,晓谕百姓,让他们早做准备,还要对属下官吏进行培训。

    接下来,提调官成立工作小组,亲自坐镇监督,下级官吏带着空白户帖,分赴各地基层去执行落地。

    第五步,衙门小吏和当地里正逐家去敲门送帖。

    百姓大多不识字,需要口头申报。

    小吏当场填写资料,并由熟悉内情的里正审核、做保。

    三方确认无误,小吏会撕下其中的籍联部分,带回衙门,与其他籍联汇总。

    剩下的户联部分,交还百姓自家留底,叫做户帖。

    第六步,所有填好的籍联,在衙门汇总统计。

    要算清楚户口、人口、丁口、田产几项数字的总额,连同原始资料一起递交给上级,自己复制一份留底。

    这么一层一层核算,逐级汇总到户部。

    户部呈递到朱元璋手里的,就是一份全国总户口、总人口、总适龄壮丁总以及耕种田亩数的概算报告。

    有了这份东西,天下在朱元璋面前,会变成透明起来。

    他可以随时看到一个地区的总数。

    如果愿意,也可以深入查到任何一户的情况。

    但这还没有完。

    圣旨里有个说法:

    “我这大军也要派出去,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

    这句话就是老朱对官僚的制约。

    因为老朱对这帮官员是不放心的。

    他总怕有人居中舞弊徇私。

    他对老百姓更不放心,民间隐瞒人口和田地的事太普遍了,如果放任不管,等于白干。

    因此他特意设计了这个制约舞弊的手段。

    这就是第七步,动员一大批军队系统的文书人员,分散到各地去审核抽查,术语叫做“驳查”。

    这些大头兵和地方官员不是一个系统,相互包庇的概率不高。

    如果军队驳查出户帖数字与实情不符,哪一级出了问题,就要哪一级官员的脑袋。

    如果查出百姓自己隐瞒,那就发去充军。

    第八步,军队驳查完毕,也提交一份报告给皇帝,和户部报告并读。

    最后大功告成。

    小小一篇大白话圣旨,非常务实和管用。

    别看是古代,他们治国理政的能力完全不输给后世的,只是工具落后,生产力也落后。

    但治国方面,智慧是一脉相称的。

    就拿张居正搞的考成法来说。

    这就是后世考勤制度的鼻祖。

    后世搞的那些管人制度,都是古人玩剩下的东西。

    这道圣旨包涵的八个步骤,庙堂上的官员们都能秒懂,不需要多做解释。

    需要解释的,是下级官吏。

    要让他们理会文件精神。

    朱元璋宣布完圣旨后,又看向一旁的钟山洞门人,他目光落在李鞍身上,说道:

    “李鞍,龚极服徭役期间,由你担任钟山洞掌教,定期向朝廷缴纳税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