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凡是碰见疑惑的事情,自然会征求他最信任的张良。
张良的一句话,差点惊讶的跳起来。
“他们在议论着,如何商量着造反?”
刘邦紧张的问着。
“是什么原因?他们要造反。
我一过去他们不说,为啥你就过去,他们就说。
我这皇帝刚当了一个月,就出现这种怪事。
张良,你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平息他们的怒气?”
张良首先问着刘邦。
“那你怎么不问一下子,他们为什么要造反。
为什么不瞒着我?
故意让我把这话传给陛下。”
刘邦一下子放松了,他非常明白张良的性格。
也知道张良在为他出谋划策。
“张良,你别啰嗦了,你就把事情说透了。
顺便把解决的方法告诉我。”
张良直截了当说道。
“刚才这些群臣们抱怨你分配不公。
打天下的时候一起打的,个个都受了伤立了功。
这当了皇帝以后,该论功行赏的时候,就想不起我们这些人。
陛下,你看看你做的这些事儿。
你就是任人唯亲,凡是刘氏的子弟。
不管有功没功,直接封王或者封侯爷。
我知道你的用意,你的一番苦心。
说白了就是不信任那七个王,以及诸侯们。
而这些给你打天下立下战功的这些人。
自然心生不满,肯定不服气。
所以当今的最重要的事儿,就是赶紧稳住他们的人心。”
刘邦当然听明白张良这句话的意思,愁眉苦脸的叹息着。
“我也知道你的意思。
可是大汉国土就这么大。
该封王的封,该封侯的封,都占着不同的土地。
这简直是要命,那里去找多余的土地给他们。
再说给小了又不满意,给多了我又没有。”
张良直接问着。
“在这些议论你的人,有谁跟你结过仇。
也就是说你最不满意那个人。”
刘邦略微一思索。
“你要说这个人就当属雍齿。
这真是一个能说善辩的家伙。
这一路上他没少说服一些国王投降。
一张嘴一个舌头,说破了多少坚守的人投降。
他走到哪里,就能让原来的国家国破人亡。
他的做法对大汉朝是有功的。
但是作为个人行为,我很看不起他的人格。
雍齿也非常清楚,我对你的行为并不满意。
但是他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我是为国家做事,不是为你刘邦服务。
多少次当着群臣的面让我下不来台。
就这么个可恶的家伙,你骂也不是,打也不是,惩罚也不是。
因为我实在找不出理由来收拾他。
张良,你为什么要问他呢?
我需要的是你帮助处理眼前的危机。”
张良懒散的说道。
“你把雍齿封一个大官儿。
底下的群臣会怎么想。
一个仇人也能得到这么大的官。
那么我们有功的人自然不用着急了。
然后我再放出风,你们的官职朝廷正在考虑之中。
暂时让他们安稳下来,将这怨气平息下来。
最后我在挨个找他们谈话。
说明当前为什么不能封你们的原因。
为了国家利益,这些人还是理解的。
再说这些忠实你的人,不过是想发借此发泄一下怒气。
你以后特别注意,再不能随便分刘氏的人为王。
这种做法相当的不好,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刘邦一个任命下来。
封雍齿为什邡侯。
果然起到了不一样的效果。
那种不满的情绪平息下来。
那种议论的声音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刘邦并没有听从张良的建议,你说任人唯亲,我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你张良没站在我的角度考虑。
别的不说,就拿我封了七个王来说。
我是多次考虑费尽的心思才下定决心。
这七个王个个功高,都屡立战功。
特别是韩信本来想先封为齐王,现在突然换成楚王。
我是别有用意费尽了心思,这才下定决心的。
你韩信智谋高强,手握重兵,我怎么能放下心来?
原先你要当假齐王。
我直接下定决心,也是在你张良提醒下,直接任命为你齐王。
为什么我要把你安排在楚国这个富饶的江南之地。
我不得不提防你韩信。
在这七个王爷里,就数你功劳最大,就属你最有能耐。
你要是造反了,我真的对你无可奈何。
天下的人皆知道,是谁把楚霸王消灭的?
我刘邦虽然参加了这场战斗,但是我是遥控指挥。
我封韩信为楚王,就是让你专门监视着楚国的人。
利用楚国的贵族仇恨你的心理,起到牵制的作用。
这楚国就是个烫手的山芋,我看你如何治理,如何管理。
再说你真的想起兵造反。
真正的楚国人响应你的有几个。
张良,你没有当皇帝。
不知道我思考的问题,我是从全盘考虑。
这些王占据着汉朝的江山。
分散在各个大地。
就好像一个火山口一样,你搞不清楚他什么时候会爆发。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