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什么叫天府之国啊? > 第十八章:什么科学儒学?老朱我只要好用的!

第十八章:什么科学儒学?老朱我只要好用的!

    试验田里的作物和先前一号实验田里的作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里作物和一号试验田相比,

    看上去更加的矮小,

    笔直的立在那里,叶片与茎的角度也很小。

    这主要是因为营养不足。

    再看向叶子的颜色,区别更大了。

    一号试验田的作物叶子不仅大,而且绿。

    二号试验田中的叶片则呈现出一种暗绿或灰绿色,缺乏光泽,

    就像是水嫩的婴儿和垂垂老矣的老人的区别。

    至于根,差距就更大了。

    在朱椿的示意下,

    李三跑上前去,

    轻轻的用手刨开土,将其中一棵作物挖了出来,

    恭敬的呈到了朱元璋的面前。

    “这根的生长明显不是很好,”

    “根不仅细弱,而且修长,完全不能够较好的吸收土地内的养分。”

    朱椿指着细弱的根部补充道。

    “而这,就是我大明境内普遍存在的现象!”

    听到这话,朱元璋的脸色才终于有了变化。

    刚才一号试验田各个都圆润饱满的都是使用过精心施肥后的作物,

    而眼下的,

    才是在大明境内普遍存在的。

    这种差距,实在是令人咋舌。

    朱元璋此刻也回过味来,

    看向朱椿:

    “老十一,你的意思是?”

    朱椿点了点头,说道:

    “如果一个能够改善大明境内所有百姓饮食的学说,”

    “也要被批判成动摇国本的话,”

    “那我真想不出来,”

    “被称为国本的儒学,究竟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此言一出,方孝孺勃然大怒,

    就要抓住朱椿和他理论。

    身为儒学子弟,又怎么容忍儒学被这样的侮辱!

    却不曾想,

    朱椿一个闪身,巧妙的躲了过去,

    方孝孺扑了一个空,

    狼狈的摔倒在了地上。

    朱椿并没有去计较他不顾礼仪尊卑的冒犯举动,

    而是再度看向了朱元璋,

    说道:

    “父皇,不如再去三号试验田看一看如何?”

    “三号试验田可是那亩产三百八十斤的田地?”

    “正是。”

    “若是父皇看了三号田地后仍然不赞同科学,”

    “那儿臣也无话可说。”

    说罢朱椿转身便走,带着众人前往了三号试验田。

    由于先前二号试验田的衬托,

    三号试验田的作物简直可以说的上是降维打击了。

    不仅麦穗颗颗饱满,

    个个都是低头弯腰的景象。

    就连土质也是异常的松软,

    抓上去异常的厚实。

    这一片即将要丰收的景象,

    即便是对农事没有丝毫了解的朱允炆,

    也不由得感到了一阵的心潮澎湃。

    这堪称盛世的一幕,在皇爷爷去世后,

    都将变成他朱允炆的功绩!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三号试验田,

    脸上的表情很快就由阴转晴了。

    他在这片田地里,看见了希望,

    看见了不再有农民饿死的希望,

    看见了不再有暴徒起义的希望,

    看见大明朝万万年延续下去的希望。

    “此田乃是用的新式化肥浇灌而成的,”

    “亩产可达三百八十斤,”

    “而这还不是极限,”

    “若是杂交水稻研发成果,”

    “试验田的亩产或许还能再翻一个翻。”

    朱元璋虽然听不懂朱椿所说的很多名词,

    但翻个翻这类话还是能够听懂的。

    他有些不可置信的看向朱椿,

    严肃的说道:

    “此等大事,你不可胡说!”

    “朕再给你一次机会!”

    “实话实说!”

    朱椿摇了摇头:

    “儿臣没有胡说,科学的精神里,”

    “只有实事求是!”

    一旁的方孝孺听到朱椿又提到了科学,

    再一次急眼了,

    他看向朱元璋说道:

    “陛下,这科学......”

    却不曾话还没说完就被有些不耐烦的朱元璋打断了。

    “住口,朕还有没有让你说话!”

    “老十一,继续说,你那杂交水稻又是何物?”

    朱椿顿了一顿,开口回答道:

    “所谓杂交水稻,顾名思义就是混种的水稻。”

    “将不同特点的水稻互相杂交,便能够得到更加优良的品种。”

    “就像是动物的配种一样,”

    “母猪下小猪仔,要去找合适的种猪。”

    “种地也是一样。”

    “只要好苗子才能长出好稻子。”

    见朱元璋不断的点头,朱椿便继续说道:

    “而这杂交,便是把许多优良的稻种进行整合实验。”

    “这个品种的水稻出米多,”

    “这个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强,”

    “这个品种的水稻对肥料的需求不高。”

    “这些种种的诸多优良条件,如果全部出现在一种水稻上呢?”

    “父皇,您能想象到那个画面吗?”

    不得不说,朱椿的画饼能力确实有一手的。

    此刻的朱元璋看着前方的试验田,

    仿佛看见了无穷无尽的粮食一般,

    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片刻之后,他回过神来,

    看向朱椿,严肃的说道:

    “那你的这个杂交水稻,什么时候能够搞出来?”

    “如今的大明,很需要这个!”

    “越快越好!”

    朱椿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陛下,这种事情急不得。”

    “科学,是一门理性的学问,”

    “儿臣必须详尽的记录每一个步骤,才能够在下一步做出更好的调整。”

    “若是着急杂交出有缺陷的品种,”

    “而后推广至全国才发现,”

    “那才是真正可怕的灾难!”

    “更何况,儿臣这蜀地,”

    “水稻一年不过两熟,”

    “再怎么急,也难以改变天时。”

    听了朱椿的话,朱元璋这才反应过来,

    自己有些操之过急了。

    但这也是人之常情,

    试问这样的亩产量,

    又有哪个皇帝能够拒绝它的诱惑呢。

    于是,朱元璋将注意力收回,指了指田地里的肥料,

    说道:

    “这新式化肥,也是你用那科学搞出来的?”

    朱椿点了点头,

    刚要回答,

    不知趣的方孝孺又开口了:

    “陛下,万万不可迷信这科学啊!”

    “儒学!才是治国之本!”

    “才是我大明的......”

    话还没说完,方孝孺就被朱元璋一脚踹到了地上。

    “放你娘个狗屁,信不信朕打死你!”

    “要是儒学也能让这田地亩产达到三百八十斤,”

    “朕这就封衍圣公为护国公!”

    “世世代代世袭罔替!”

    “不然就给我滚蛋!”

    朱椿站在一旁,看着朱元璋怒斥着方孝孺,

    脸上露出了笑容。

    果然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是一个务实主义者,

    他才不管什么正义不正义,

    大统不大统。

    好用,才是真的!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