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
当朱元璋朱允炆一行人吃完早餐后,
朱椿也按时赶到了旅店。
只不过当他赶到的时候,
这一行人正站在院子中,
听着不远处传来的读书声。
朱元璋注意到朱椿的到来,
转过头看向他说道:
“老十一,你这蜀地教的书,朕怎么听不懂?”
“就连方大儒也是听得云里雾里的,怎么回事啊?”
朱椿闻言一愣,走上前去也驻足细听了一会儿。
随后笑了一笑,说道:
“父皇你有这种疑问也是正常的,毕竟这是我蜀地独有的东西。”
朱元璋眉头一挑:
“你蜀地独有的?怎么,你蜀地教的书也像你那高考和科学一样,都是你独创的?”
方孝孺一听朱元璋这话瞬间紧张了起来,
如果说高考只是耽误士子,那这学童可就是耽误的整个蜀地的未来了。
他张了张口,刚要说话,
朱椿就直接打断到:
“父皇若是好奇,为何不去看一看呢?”
“反正这学塾所在位置又不远。”
朱元璋深深的看了一眼朱椿,
随后点了点头,说道:
“既然如此,老十一你就带我们走一趟吧。”
于是朱椿便喊来随从,跟随着众人一起,去往了不远处的学塾。
一路上,
往来的百姓络绎不绝。
有挑着担子卖新鲜蔬菜的,
有摆着摊买着热气腾腾的包子的,
还有骑着自行车在大街小巷卖报的。
尽是一副喧闹的场景。
不过,报纸是什么?
听见朱元璋的这个问题,
朱椿笑了一笑,
随后拦下那位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的年轻小伙,
用五文铜板买下了新一期的成都府报。
将它摊开,递给了好奇的朱元璋。
“这报纸,和朝廷的邸报很像。”
“只不过啊,这报纸上的都是些市井小民才感兴趣的消息。”
“比不了朝廷邸报的专业和严禁。”
朱元璋听着朱椿的话,点了点头,
也不知道听进去没有,
反倒是随意的找了一家路边的茶馆,
径直坐了下来,
将报纸摊开,
细看了起来。
随行的众人无奈的看着突然兴起的朱元璋,
也只好跟着坐了下来,并招呼着小二上了两壶茶。
殷勤的将茶水端上来的小二,
看着脑袋都快要埋到报纸堆里的朱元璋,
忍不住开口问道:
“老先生?你是在看新一期的成都府报吗?”
“是啊,怎么了?”
朱元璋闻言将脑袋从报纸里拔了出来,
看向了那位小二。
“那个,老先生,我不识字,你能不能给我念念报纸上的消息啊。”
“以往都是茶馆里的说书的人念得,不过他今天没来。”
小二有些局促的说道。
“你知道这位老人家是谁吗?!你居然敢......”
方孝孺一听小二的话火就上来了,刚想怒斥小二让他滚远点,
话就被朱元璋打断了。
“哎,你说什么呢?我正好没事,给这小二念一念又怎么了?”
朱元璋不满的看了一眼方孝孺,随后清了清嗓子,开口念到:
“近日,成都府内的路灯有部分线路出现损坏,具体位置位于城南......”
“施工队预计于三日内修复。”
小二闻言点了点头:
“施工队的效率很快的,据说是蜀王殿下亲自挑的人,”
“说是三天,一般一天不到就修好了。”
朱元璋闻言好奇的看向小二:
“这么快?你不是在吹牛吧?”
“那哪能啊!”
小二也不客气,将毛巾往肩上一甩,说道:
“这路灯啊,可不比其他的,晚上一亮,可别提多有安全感了。”
“特别是全城都有了之后,也没人敢在晚上偷东西抢劫了。”
“可不得赶紧修好吗?”
“那效果,就这个!”
说罢小二比了一个大拇指,以示对路灯的赞扬。
朱元璋听了后点了点头,一旁的朱允炆和方孝孺的脸色就不那么好看了。
“今日,试验田三号化肥出现新突破,亩产或可达四百斤。”
朱元璋念完这个,两手一抖,差点没抓住报纸。
四百斤?
什么概念?
这就出现了?
小二也明显注意到朱元璋的异常,解释道:
“老先生你肯定不怎么看报纸吧。”
“每次产量突破报纸上都会有,我家里种田的爹娘最喜欢的就是听这个消息。”
“只要实验结束,不出什么意外的话,蜀王殿下很快就会发新种子,种田的都指望这个呢!”
朱元璋狐疑的看了一眼小二,说道:
“真的?”
“当然是真的,俺作证!”
一个年纪有些大的声音冷不丁从旁边冒出来。
朱元璋转头一看,居然是一个挑着担子的老农夫。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