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就到此为止吧。”
朱元璋看着叩首的二人,目光之中有种难以窥探的流光在转动。
“朕乏了。”
“老十一,去准备车马,朕要回宫了。”
朱椿闻言惊异的抬起脑袋,看向朱元璋,忍不住问道:
“父皇,你来蜀地不过二日,现在就要回宫?”
“昨日说要看的诸多地点可还没有去看过呢!”
朱元璋摇了摇头:
“你这蜀地该看的已经差不多了,就到此为止吧。”
“再待下去,怕是你们叔侄二人要......”
看着朱元璋挥了挥手,朱椿也只好磕头退下。
晌午时分,
看着朱元璋的车马消失在视野的尽头,
朱椿脸上的笑意也慢慢的褪去。
作为一个穿越者,他清楚的知道,
朱元璋这一走,
他和这便宜老爹就再无相见的可能。
而他的好侄子朱允炆,
两人再相会时,也必定是尘埃落定的之日。
而那位远在北京的燕王殿下,又是否会成为自己最大的阻力?
“蜀王殿下,蜀王殿下?”
跟随在朱椿身边的侍卫长李二看见蜀王有些出神,
忍不住出声提醒道。
“李二,带路,去看看三护卫的情况如何了。”
朱椿回过神来,御马转身,跟随着李二,直奔三护卫操练场地而去。
所谓的三护卫,是朱元璋给予藩王的特权之一。
每个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
当然,这个数字也只是说说而已。
无论是何地的藩王,他们三护卫的总人数加起来都是五万七千人。
毕竟,没人会嫌自己手下的人多。
而那些驻扎在北方,负有镇守边疆职责的藩王们,
手下军队的数量就远远不止五万七这个数字了。
燕王和晋王的披甲数量早就超过十万,
就连次一等披甲数量达到八万的宁王,也有朵颜三卫的支持。
深居蜀地的朱椿和他们比起来,
手下军队的实力就显得不太够看了,
更何况是和军队数量庞大的应天府相比。
但好在,朱椿是个穿越者。
对于军队数量受限这一问题,
历史上的德国早就给出了解答——预备役。
朱椿也以一年为一个训练时间段,
周期化的进行军队的培养。
每当一年的训练完成之后,
便会直接解散三护卫,
重新招募人手进行训练。
从就藩以来,
已经有十七万人接受过朱椿的现代化军事训练了,
而解散下来的三护卫,
朱椿也并没有让他们回归乡野,
而是以民兵团驻守乡镇的名义,
让他们驻扎在蜀地的各个角落,
平时以扫荡流寇来保持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如此一来,朱椿相比于顺天和应天两方势力,
原本相对劣势只有五万七的军队数量,
就能飞快的扩充到十七万。
到时候再以这些经过长时间训练的士兵为骨干士官,
征招蜀地青壮年入伍,
蜀地的军队即可再度扩容!
保守一点估计,以一比三的比例进行扩军,
即可拥有近五十万的军队。
四川自古以来又都是民风彪悍之地,
所谓天下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
所以士兵的战斗意志也不会是朱椿的软肋。
但仅凭这些还是不够,
朱椿需要更加有力的优势,
去面对能征善战的朱棣和坐拥全国资源的朱允炆。
而这个优势,此刻就握在众多在校场操练的护卫手中。
新式火枪,又或者说是“现代步枪。”
枪管刻有膛线,
采用后装弹,由长撞针激发子弹,
纸壳子弹替换为金属子弹,
枪械内部采用了现代式的闭锁机构和供弹机构,
依靠枪击后座和复进时完成退壳和进弹动作。
是的,这是朱椿完全按照毛瑟兄弟在1884年改制的步枪原封不动的照抄过来的。
与其说是火枪,不如说是已经具备雏形的现代化步枪。
虽然碍于制作工艺的落后,
大量的步枪都不是机械加工而成,而是纯靠手工匠手搓,
但是鉴于朱椿对于现代化和工人的尊重,
工匠们非常上心,
质量依旧有着相当程度的保证。
而随着蜀地的现代化工业的推进速度,
再过上几年,
蜀地的步枪就基本可以实现全自动机械生产了。
不过眼下,这些列装新式步枪的士兵的战斗力,
还需要一定程度的检验。
朱椿心里想着这些,
很到了三护卫的校场之前。
“砰!”
“砰!”
“砰!”
接连不断的枪声响起,
校场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火药味。
朱椿勒马停在校场的边缘,
看着手下的士兵对着木靶射击,
微不可见的点了点头。
相比于传统弓箭手的培养成本,
新式步枪的射击准度只需要不断的射击就可以快速进行提升。
只要喂的子弹足够,
即便是头猪,都能叼着枪上战场!
但在真正的作战之前,朱椿还需要看一看,
这些列装新式步枪的军队的战斗力究竟如何,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李二。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