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王子,皇孙,老朱的教育是十分严格。
在南京就是在大本堂学习。
到凤阳,就是住民家吃苦,到军营训练,带兵。
还经常令诸王,皇孙打着绑腿徒步远行。
这叫“宜习劳”。
反正不能过的太舒服。
不能忘了祖宗栉风沐雨的辛劳。
秦,晋,燕诸王已经多次带兵出塞,立下不小战功,令诸将敬服。
周,楚诸王,在藩地驭民,带兵也极有章法。
武艺出色,就是这文治……
老朱对眼下的教学,相当不满意。
在朱元璋看来,识字,懂史,经义略懂就行。
皇室不需要培养出一群书生出来。
重要的是文武之道,治国之策。
但大本堂的教学,也是令朱元璋无比失望。
还是那些儒学经典和史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明,要么就是满嘴的大道理。
朱元璋是开国帝王,深知那些道理是忽悠臣下的,皇家子孙要是被忽悠了,麻烦可就大了。
大本堂的诸王皇孙,要么过于文雅,周王,楚王,湘王几个,过于文雅,象书生多过象亲王。
要么就是秦,晋,燕这三个小兔崽子,提起打仗嗷嗷叫。
读书就犯困。
而且这仨……
性子都极为暴戾残忍。
只有面对老朱时才乖巧听话。
因为老朱能轻松残暴他们。
文武之道都很出色,权术手腕极为老辣的,只有太子朱标一个。
这也是令朱元璋较为欣慰。
要是大明的未来全是一群书生和武夫,那就完犊子了!
看到老朱的身影转悠。
诸王,皇孙们读书的声音更响亮了。
岂不料老朱眉头皱的更深。
这些儒家经典能治国?
老朱深表怀疑。
这种怀疑,使老朱从洪武五年到十七年,整整十二年的时间没有开科取士。
把科举给停了。
改为征辟和察举。
德行为先,学问为后。
这是老朱在圣旨里的原话。
但这些年看下来的效果,也不怎样。
京官和地方官,还有地方士绅,全是推举亲朋好友。
能力未必比科考官员强多少,操守还明显下滑了。
历史的积累和惯性,就算是朱元璋这样的强势帝王也没有办法。
主要是,朱元璋拿不出新的治国体系来取代儒家学说。
就比如,眼下不叫诸王学儒家经典,又能学什么?
道家的黄老之道?
更不适宜了啊!
……
老朱背着手,一圈还没转完。
满眼血丝的毛骧赶到了。
为了自己的小命,这位锦衣卫都督也是拼了。
“臣拜见皇上。”
“少废话!”
朱元璋也是两眼一亮,问道:“有没有找到田先生?”
“找着了!”
毛骧也是一脸庆幸,自己小命保住了。
其实田兴也压根没隐藏行踪的打算。
这一次进京原本就是要施展抱负。
以过万锦衣卫之能,找到从江东门进京的田兴并不困难。
“原来咱那兄弟还有个姐姐?”
“他可从来没提过,也没叫咱照顾。”
“和姐姐家挤一个一进的小院?”
“咱那兄弟,还是老脾气啊!”
当年的田兴,深知朱元璋的喜恶。
所以表现的淡泊,勤劳,俭朴。
也是令老朱极为喜欢。
功劳和情份是一回事,真正的相性相投,又是另一回事了。
正因为田兴的表现,才赢得了老朱真正的尊重和喜爱。
就如现在这样。
老朱也是又惊又喜。
兄弟来了,脾性还是和当年一样!
朱元璋内心是喜心喜欢。
老朱出身贫寒,就见不得有了权势就骄纵跋扈的那号人。
“来人,传中书舍人草诏!”
“命左丞相胡惟庸,御史中丞涂节,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御史大夫卫国公邓愈,中山侯汤和,持节,替朕请咱御弟田兴进宫!”
毛骧整个人麻了……
这什么神仙牌面?
在朝的重臣,国公,侯爵之首汤和,全部替皇上请一个草民进宫?
这还是个白丁草民?
大明现在权势最大的就是左相胡惟庸,牵制的力量就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这是文官体系的顶尖大佬。
徐达,邓愈,汤和几个,则是武勋大佬,徐达和常茂更是军中武勋两大势力的头面人物!
大本堂里的诸王皇孙们已经停止了朗读……
朱樉,朱棡和朱棣几个,面面相觑。
父皇这是发了羊角疯?
这什么田先生,还是什么义弟?
一字并肩王啊?
怎么感觉象民间的话本小说故事啊?
咱这就莫名其妙的多了个叔?
朱棣隐隐想起来……
昨个在城门处,徐允恭要下去拜见的是不是就这个田先生?
若是真的,这田先生的来历还真的是不凡!
朱樉和朱棡两人也是看到朱棣这若有所思的表情。
两人心里也是痒痒极了。
老四这是知道什么内情不成?
诸王这边还在惊疑不定……
不过……
老朱明显还没完事。
抚额沉思一会儿之后,便是道:“着皇太子领皇长孙,并秦,晋,燕诸王,皇子年十岁以上的,一律去迎田先生,以叔父礼相见!”
好家伙,听到的朱棣整个人都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