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原神:我在提瓦特说书蓝星历史 > 第四十一章 明君又如何?暴君又如何?

第四十一章 明君又如何?暴君又如何?

    “之后帝辛更加淫乱,毫无止息。”

    “微子曾多次劝谏,帝辛都不听。”

    “微子就和太师、少师商量,然后逃离了商国。”

    “帝辛有一族叔,名为比干。”

    “比干不忍商朝灭亡,极力劝谏。”

    “他说:‘给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拼死争谏。’就极力劝谏。”

    “帝辛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

    “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来观看。”

    “箕子见此情形很害怕,就假装疯癫去给人家当了奴隶。”

    “纣知道后又把箕子囚禁起来。”

    “殷国的太师、少师拿着祭器、乐器,急急逃到周国。”

    “这就是华夏史书上的帝辛吗?”

    甘雨沉思道,“难怪可以和夏桀并立。”

    “不是说有争议吗?”

    行秋反驳道,“我就坚信帝辛是个明君。”

    “以普遍理性而论,我们应该不畏史书。”

    “但在真相浮出水面之前,史书就是正统了。”

    对问题,要抱有怀疑的心态,但不能抱有多疑的心态。

    举个例子。

    张三怀疑自己的父亲不是自己的父亲,自己的父亲另有其人。

    于是他偷偷去做了亲子鉴定。

    结果是,张三和父亲是99%的父子关系。

    于是张三认为是父亲收买了医生。

    于是再次验证。

    如此多疑,反让人贻笑大方了。

    “周武王得知帝辛统治集团分崩离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杀。”

    “箕子被囚,微子出奔。”

    “见时机已到,即率诸侯联军伐商。”

    “此时帝辛正以其主力对东夷采取军事行动。”

    “商朝主力都在讨伐东夷。”

    “而这也给武王伐商创造了机会。”

    讲到这,刘岁和多说了句。

    “后世也有说法。”

    “就是因为商朝的主力都在讨伐东夷,所以面对周国联军才无力反抗。”

    “辛三十年。帝辛派出军队在牧野进行抵抗。”

    “因为主力不在国内,商朝只能派出留守的少数部队和奴隶出战。”

    “而商朝的奴隶早就恨商朝入骨,又怎么会甘愿为仇人卖命。”

    “奴隶军临阵倒戈,商朝最后的部队全线崩溃。”

    “牧野之战彻底粉碎了商朝最后的反抗力量。”

    “周国联军高歌猛进,攻入京师。”

    “帝辛逃到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跑到火里自焚而死。”

    “周武王赶到,砍下他的头,挂在白旗竿上示众。”

    刘岁和顿了顿,平复一下心情。

    继续道,“帝辛身死,立国六百年的商朝正式覆灭。”

    “他的最后一位君主帝辛,因残暴,被称为纣。”

    “后世,桀纣二字就是残暴和昏君的代表。”

    一代王朝落幕,围观的众人态度却各不相同。

    认为帝辛就是昏君的大声叫好。

    认为帝辛其实是明君,只是没有做好的,摇头叹息。

    感慨一代明君,却要受辱千年。

    还有就是钟离这样的有自己判断的。

    认为帝辛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但归根到底还是不在乎。

    毕竟华夏的历史早就是过去式了。

    就是为他鸣冤,还能穿越回去不成?

    他们要做的,也只是吸取教训,不要让璃月步了商朝的后尘。

    “帝辛死后,周武王又处死了妲己。”

    “释放了箕子,修缮了比干的坟墓。”

    “表彰了商容的里巷。”

    “让帝辛之子武庚继位,并责令他施行盘庚的德政。”

    “此后,殷商成为周的属国。”

    “周成王即位后,武庚因与管叔、蔡叔联合叛乱而被杀。”

    “周改封微子于宋国,来延续殷商的后代。”

    讲完商朝的结局,刘岁和抬头看天。

    喝口茶水,决定把剩下的内容讲完。

    “商朝已经落幕,但同为华夏王朝的周朝才刚刚开始。”

    “先不提帝辛怎样,周武王姬发如何。”

    “只谈周朝的的话,确实是华夏史上的一朵璀璨的明珠。”

    “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

    “周武王追封父亲姬昌为文王,并分封诸侯。”

    “由于过度的辛劳,姬发在灭商后的第二年就病倒了。”

    “当时,天下尚未安宁。”

    “周室大臣们都担心姬发的逝世将会带来动乱。”

    “姬发的病情一度稍有好转之后,很快又恶化了。”

    “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尚未安宁的天下。”

    “他担心自己的儿子姬诵年纪尚幼。”

    “缺乏政治经验,不足以担起管理天下的重任。”

    “便把辅政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了叔旦,不久驾崩。”

    众人不由为之担心。

    商周的战乱,已经让华夏大地元气大伤。

    再起战乱,哪又该打到几时啊。

    “这时,也该讲到周朝最巧妙的神之一手。”

    “天子在上,分封诸侯。”

    “周王朝建立后,所面临的政治形势相当严峻。”

    “武王以‘小邦’之君统治如此大的区域,担心诸侯叛乱。”

    “为了巩固政权,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武王决定按功行赏,调整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

    “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

    “先后受封的功臣主要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

    “为了控制广阔的新征服区,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

    “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先后分封的有鲁、齐、燕、卫、宋、晋、虢等71个诸侯国。”

    “奴隶、贫民、士、卿大夫、诸侯。”

    “如同众星捧月般,保护着周王室。”

    钟离眉头紧锁,千年岁月的他,一眼就发现了分封制的弊端。

    但他暂不开口,想听着刘岁和说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