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老朱让躺平,我成千古一帝 > 第31章:好家伙!咱的皇儿做出了惊天政事只是为了内卷?

第31章:好家伙!咱的皇儿做出了惊天政事只是为了内卷?

    第31章:好家伙!咱的皇儿做出了惊天政事只是为了内卷?

    但紧接着。

    朱元璋心中就泛起异样的心思。

    他有件事搞不明白。

    像朱桂这种不断做出成绩的人,居然会这般低调,只是闷着头做事?

    若是换做齐王朱榑,或者是秦王朱樉等人。

    不说是做出朱桂的全部成绩。

    只要他们能做出朱桂的任意一个成绩。

    恐怕这些藩王都会来找自己邀功,或者在自己面前晃悠,来刷存在感。

    可朱桂太低调了!

    人生在世必然是有所求的。

    现在朱桂低调的不求名,也不主动求财,看似无欲无求般。

    但朱元璋觉得。

    或许冥冥之中,朱桂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又是朱桂做现在一切事的驱动力!

    “标儿,你觉得小十三铺设这个巨大的产业链到底是想要干什么?”

    想到这里,朱元璋也就对朱标问道。

    毕竟朱标最近是亲自见过朱桂的。

    说不定就有些自己不知道的消息。

    “赚钱?”

    朱标试探性解答。

    朱元璋摇了摇头:“不像。”

    “那是为了求名?”

    朱标再给出一个猜测。

    朱元璋再度摇头:“他不是像是会求名的样子。”

    这下让朱标头疼了。

    他也不知道朱元璋问的是什么。

    不过好在,朱元璋详细说明自己问题:

    “标儿,咱问的意思,不止是这个产业链,包括小十三最近疯狂造的一堆东西。”

    “有这些成绩,小十三按理说该傲起来,就算不傲,也该向咱求功。”

    “可看他的样子,一不求名,二不求财,只是闷头干自己的事。”

    “所以咱想问问,小十三最近疯狂干事,是有什么目的吗?”

    这个问题就比较清晰了。

    也就朱元璋在问朱标,朱桂最近疯狂做事,又不求回报的目的!

    “父皇,儿臣怀疑十三弟是为了卷那群藩王。”

    朱标迟疑了片刻,猜测说道。

    “何为卷?”

    朱元璋神色一愣。

    朱标有这个猜测。

    是因为他想起来王承爵说的朱桂形象。

    整理了思绪后,朱标沉声道:

    “也就是内卷!”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县令一个月最低必须破八十件案子,大多数县令就只破八十,或者八十出头的案子。”

    “这个时候,有一个县令一个月破了八百件案子,并且不求任何回报!”

    “消息传到帝都,皇帝大为高兴,嘉奖了这位县令,并且批评了其他县令,还要其他县令向一个月破八百件案子的县令学习。”

    “而这位一个月破八百件案子的县令就是在内卷,他是在卷其他县令!”

    听到朱标的小故事。

    朱元璋并没有立刻回应。

    他的第一反应是。

    居然有县令能一个月破八百件案子?

    那岂不是意味着每时每刻都在解决百姓的问题?

    这种县令,是好官啊!

    朱元璋朴素的心理,让他对朱标例子中的那位发起内卷的县令充满好感!

    “这个内卷挺好的!咱很喜欢!”

    朱元璋开口,为这个小故事下了定论。

    朱标则是苦笑一声。

    这倒是在他的意料之中。

    “不过标儿,你怎么知道这些的?”

    接着朱元璋就有些好奇的看向朱标问道。

    这些卷不卷的说法,朱元璋以前从来没有听过,他也不记得自己教过朱标。

    “这些都是大同府县令王承爵王大人告诉我的。”

    朱标笑着说道。

    朱元璋神色一愣。

    又是大同府的人,这件事和朱桂有关系?

    朱标继续补充道:

    “王大人说他被十三弟卷怕了。”

    “十三弟既然不求回报的卷县令。”

    “所以我猜测十三弟现在做的那些事,也可以说是在不求回报的卷藩王!”

    朱元璋一愣。

    他很快就想到,故事中那位一个月破八百个案子的人,不会是朱桂吧?

    这让朱元璋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然而当朱元璋想到朱桂正在做的事。

    让他又忍不住叹气了。

    “如果小十三一个月破八百件案子,其实也不是不可能,是可以理解的。”

    “可现在不一样了。”

    朱元璋轻叹。

    朱桂以藩王的身份卷赢县令,卷的方式是通过办案子,是常人能理解的方式。

    可现在朱桂想卷藩王。

    用的却是一个基础产业链的事。

    朱元璋不认为朱桂可以把这么大的摊子铺开,其中艰辛不是一个十多岁的人能解决的。

    “现在确实不一样。”

    “十三弟是想以工业区为基础,大力发展煤炭行业,可大明不止是大同有煤炭。”

    “资料中说工业区还产钢铁,这些钢铁运往全国,必然会产生一笔不小的运费。”

    “在这运费影响下,十三弟的东西价格会比当地钢铁贵上不少,也没有竞争力了。”

    朱标明白朱元璋在想什么,补充说道。

    朱元璋听着不断点头。

    不愧是大明太子,这话分析的不错。

    但事无绝对,朱元璋则是对朱标的话加以补充道:

    “标儿你这话也不完全对,小十三还有机会。”

    “只要小十三出售的产品有超越旁人的品质,那一点溢价就不算什么了。”

    朱标听着也点头。

    话是这么说的。

    可要想做出超越旁人品质的商品,那该有多难?

    朱标想想就觉得不切实际!

    特别是当朱标想到即将到来的夏收,也愈发为朱桂担心了。

    “父皇,要不要派人去劝劝十三弟?”

    “现在十三弟走的步子太大了!”

    “如果他在这种情况下失败,那么十三弟的藩国大同府的财政恐怕会立刻崩掉!”

    “而在三个月之后,就是夏收税收了。”

    “届时,崩掉的大同府财政必然拿不出来银子来交税,恐怕会造成恶劣的后果!”

    朱标面有担忧神色说道。

    朱元璋闻言陷入沉思。

    大明每年会有两次税收。

    分别是夏收和秋收!

    每年的藩国税收也是朱元璋对藩王们的一次考察。

    说是考察,其实朱元璋对藩王们还是比较仁慈的,每次税收只用叫三十分之一。

    如今夏收将至。

    藩王中一个冉冉升起的新星,步子突然扯的太大,有可能会导致夏收时交不上税。

    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抉择。

    朱元璋思索片刻,然后叹了口气。

    小十三啊,小十三,你怎么净给我出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