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误入桃花源,从此觅长生 > 第0章 第一卷卷末语

第0章 第一卷卷末语

    到此,本书第一卷【少年误入桃源,身世飘零雨打。沧水风波虽恶,银枪自照肝胆】到此就收尾了。

    虽主角在这一卷之中,万事不由己,多有辛酸泪,但这段经历,对他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种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认识这个世界的一隅,逐渐认识到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逐渐从一个现代人,转变为这个仙佛世界的一员。并且有了自己宏远的目标,便是求得长生不死之果业。

    这第一卷,主要是写妖。虽也提到了儒释道三教,但所涉及内容不多,所以这本书的世界观也还没有完全展开。

    这不是藏着掖着,而是故事要娓娓道来才有韵味,才能让诸位读者朋友有一个更为细腻的体验。

    至于修行体系,目前书中已经揭晓的儒释道三家,大致如下。

    道家:筑基、练气、金丹

    儒家:筑基、练气、太极

    佛家:筑基、练气、圆觉、苦海(尝遍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聚)

    佛道两家炼的都是真气,一气生,五行全;真气不向外求,而向内求。

    儒家则炼的是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依托于人间王朝与人道香火,故而他们的修行到太极一境,就结束了。后面是立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这不是修行境界,而是一种精神境界,所以跟战力无关。

    他们的长生不死的大道,书中已经提到过,不是生命的不朽,而是精神的长存,所以要他们要立三不朽,就是令他们能够得到人间香火,受万民供奉。所以他们上报国家,要下安黎民,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至于佛家的长生不死大道,书中也提到了过。他们的长生不死大道也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长生不死,而是勘破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聚。

    把这些执念破除了,就无所谓生与死了,他们就可以立地成佛了,进入那无生无死的佛界。

    而要破除这八苦,就要红尘历练,要一次又一次转世重修,一遍又一遍重走人生之路,经历八苦,最终才能勘破八苦,所以他们不重视肉身修行,视肉身乃是要剔除的业障,而要保证一次又一次转世重修,保住那胎中灵光,不被那轮回磨灭,所以他们极其重视元神修行。

    他们修行的第三步圆觉和道家的金丹虽都是精气神三宝归一,但方式却是不一样,这一点,将会在后文之中提到。这里就不赘述了。

    道家的长生不死大道,就是我们常规理解的长生不死,不仅要元神永存,同时也要肉身永存,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死不灭,与世长存。不求来世果业,但求今生成道。

    所以道家修行最得长生之奥秘。

    道家修行境界有九重境界;佛家则为六重境界,佛家苦海一境,每勘破两苦,则对应道家一境。

    儒释道三家中,儒家战力最弱。他们不擅长斗法,也没有什么手段,虽有太极一境,但战力相较于道家的金丹和佛家的圆觉都要弱很多。

    他们的作用,不是斗法,而是维持人间秩序。

    这里,不要有刻板的观念,用实力的强弱来决定谁来统治人间。

    道家不走人道,他们不可能去治理人间王朝的,他们求长生都没时间,怎么可能会去治理人间王朝;

    佛家更是不事生产,他们虽然传教之心很强,但是他们是教人看破人间八苦,他们认为生活这个世界上就是痛苦的,这个世界是苦海,人世间的繁华,人的怨憎会,爱别离,生老病死,都是要破除的业障,所以要是他们来治理人间,人间就不是那个多姿多彩的人间了。(这里注意,是本书的设定,没有冒犯之意)

    这也是道家排斥佛家的原因之一,他们求长生,不是无欲无求,相比于那种没有生气的人间,他们还是更喜欢多姿多彩的人间。而且道家门徒也是从人间走来,他们也有父母兄弟,当这些人站上道门金字塔顶端,也不会允许这个人间变成死气沉沉的模样。

    所以儒与道的关系,并不是剑拔弩张,更多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大道朝天,各走一边。

    当然他们之间也有剪不断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道统理念的联系,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最形象生动的例子就是《封神演义》道教门徒会因为自己家中有亲人在人间王朝当差,一旦他们的亲人求助,会有剪不断的纠葛,这也是他们入劫之时。

    除了这些之外,在第一卷之中,涌泉寺那一大剧情,还提到一个外丹之术的概念。

    佛道两家,正统门派都是修行内丹之术,不向外求,炼就真气。

    外丹之术,就是吸食外界的天地元气,妖修多是修行外丹之术,所谓吞噬日月精气,反哺本源,日月精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五行元气。

    主角筑基期所修行的《坎水归元经》便是外丹之术,外丹之术,难得长生,有极大的漏洞,这一点在后文会提到,这里便不剧透了。

    差不多说到这就说完了,主要跟大家梳理第一卷的内容。担心大家看得不仔细,遗漏掉了一些。

    最后再强调一下,这本书是古典仙侠,不是凡人流!!

    世界不是只有尔虞我诈,不是只有唯利是图,不是遇到一个人或者妖,就是你谋害我,我谋害你,不是除了利就没有其他了,同样有情,有义,有知恩图报,有善恶是非。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用阮白陵这个人物来结束这一卷的原因,妖同样也是有有情有义之辈,更何况是人呢。

    (PS,阮白陵的原型是《说唐》里的罗成:罗公子头戴银冠,二龙抢珠抹额,前发齐眉,后发披肩,身穿白袍,外罩鱼鳞铠甲,弯弓插箭,挂剑悬鞭,坐一骑西方小白龙,用一杆丈八滚银枪)

    大家如果喜欢这本书,记得加入书架,多多支持,一本书能够写下去,不仅仅是作者的事,作为读者的你们也要鼎力支持,不然很难活下去,作者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