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白龙潭 > 第2章 三个孩子的母亲

第2章 三个孩子的母亲

    银行大院的树林旁边,有一排厢房,这排厢房一共有六间,其中靠公路边有一间最大的屋子,那便是王元家的厨房了,厨房里有一个小煤炉,每天都会用它来做饭。

    银行的工作时间是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但中午十二点会下班休息两个小时,而镇上的广播站也会在这个时候准时播放《东方红》这首歌,每次一听到这首歌,孩子们就知道该吃饭了,各家在外面玩耍的孩子都开始往家跑,不一会也开始响起此起彼伏叫孩子回家吃饭的大人声音,正常一点的,那就是喊,

    “林波,回家吃饭了!”

    粗犷一点的,会这样喊:“满娃,快点回家屙沥了!”

    屙沥,这里的土话,就是拉稀,吃了不好的东西就是拉稀,所以引申出来,屙沥也就表示吃饭了!

    所以这里大家都对《东方红》的旋律形成了条件反射,这个旋律一响,大家肚子就会饿,提醒人们,到点吃饭了。

    今天王元又没有做饭,中午太忙,她一个人里里外外的忙,稍有点事就忙不过来了,不过她可以下面,她也知道秋峰不吃面,但是没有办法,没有吃,肚子饿饿自己,爱吃不吃!

    “妈妈,怎么又是面条啊?”秋峰很不满,忍不住抱怨道。

    王元一脸不悦地回答:“家里没别的菜了,将就着吃吧!”

    王元懒得多说,似乎对秋峰的态度很不满意,虽然她知道秋峰一口面都吃不下。

    “秋峰,你不吃就别吃,反正家里也没其他东西了。”妈妈说着,同时也是做最后的努力,希望秋峰还是吃点,同时把把一碗面推到了妹妹面前,然后自己端起另一碗开始吃起来。

    秋峰确实饿得咕咕叫,却实在不想吃那碗毫无食欲的面条,他觉得面条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是他不能接受的,他也问过一起玩的小伙伴,他们喜欢吃面不,结果几乎每个人,都表示喜欢吃面,喜欢面条的哪一个味道,特别是有几个小伙伴,好像吃面是家里打牙祭的时候,才能吃上,对我竟然不喜欢这样的人间美味,而无法理解。

    无奈之下,秋峰从厨房角落里找到一个红薯,洗干净,一边用牙咬掉外皮,一边生吃起来,虽然红薯并不是什么美味佳肴,但至少能吃下去,填饱肚子。

    这边正捧着红薯啃得津津有味呢,突然街上响起了一阵高音喇叭的喧哗声,周边的居民开始纷纷出门观望,看看出了什么事,高音喇叭,那就是有事发生的前奏,秋峰秋娟的身体也像是被什么东西吸引住了一样,快步地朝着门口跑去。

    王元心情不好,有点累,只想快点吃完睡会午觉,她心里清楚得很,这肯定又是有人倒霉,游大街了,不想去看!

    果不其然,当兄妹俩跑到街上时,正好看到几辆解放牌大卡车缓缓地从区公所驶出来,车前面保险杠上有块大牌子,写着无产阶级专政,车厢两边是标语,写着: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坚决打击资产阶级的妖风邪气,共产党万岁,坚持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等等!

    上午见到的那些“坏人”依旧被那样绑着,站在车厢里,一个个神情木然,面色苍白,而在他们身后,都有个身穿军装的人紧紧地抓着绳子,以保持平衡。这些“坏人”胸前挂着的纸牌,露出在车厢栏杆外,以便让沿途围观的人们能够看清他们犯了什么事。

    原来他们上午在其他地方已经完成了游街活动,在区公所吃完饭后,下午的行程便是在新场继续游街。从目前的行进路线来看,他们似乎要一直走到川心店,甚至可能走得更远,到达6082,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起到警示作用,不仅仅是针对新场镇,还包括沿途经过的各个乡镇和单位。

    这一形式旨在引起大家对阶级斗争的重视,并通过这种方式传递信息,提醒人们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时讲,不能松懈,不但有这样的口号与标语,各个单位每周的固定时间,在下班后都要组织政治学习,银行每天的学习会是定在周三晚上,晚饭后开始,同时镇上税务局的工作人员也一起,两个单位合并学习,税务局的邓嬢嬢和王元关系不错,她也是带三个孩子,都是男孩,老大宋鸣,8岁了,下面是一对双胞胎,宋威宋鸿,非常活泼,有时候带来一起开会,也方便照看,和秋峰兄妹也就玩到了一起,小孩子听政治学习,内容当然不懂,明白什么是阶级斗争,但是看到大人那么一本正经的学习,觉得他肯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重要。

    下午,那炽热的太阳像个大火球,烤得大地发烫,秋峰肚子饿得好似一只瘪了气的皮球,实在是有点顶不住了,想了一下,只有用常用的那一招了!

    于是他像一阵风似的跑到了妈妈的工位,守在妈妈藤椅旁她,可怜兮兮地望着她,眼睛里仿佛闪烁着无数颗小星星,充满渴望地说道:“妈妈,给我两分钱吗?我要两分钱!”

    妈妈此刻正忙得和来办事的叔叔阿姨做账,一边写单一边还要打算盘,忙的焦头烂额,眉头拧成了一个大疙瘩,转过头没好气地说道:“出去玩!我没有钱给你,午饭自己不好好吃!”

    秋峰不走,还是不走,顺手拉出最下面一个抽屉,站在上面,嘴巴一撇,趴她办公桌上继续央求道:“妈妈,我就要两分钱吗!”

    这个时候,在王元这里办事的,是街上旅馆里做事的一个阿姨,她家孩子也常常和秋峰一起玩,看到这个情景,有些同情,就帮秋峰说话,

    “哎呀王会计,你孩子只要两分钱,不多啊,我家孩子动不动就要两角钱呢!”

    她这话反而把我吓住了,两角钱?在我眼里可是一笔巨款,她家这么有钱啊。

    妈妈也是被我扭到闹得没有办法,只好摸了两分钱给我!

    攥着这珍贵的两分钱,秋峰仿佛一下拥有了全世界,两分钱肯定不能管饱,但是对小孩子来说,饿是小事,满足嘴馋才是大事!

    秋峰想了想,两分钱,能卖的东西有,一杯糖水,一节甘蔗,两个硬糖,一个馒头,心里一阵选择排比,最后选择了甘蔗!

    镇上有两家卖甘蔗和糖水的摊摊,一家姓唐,大家叫她唐婆婆,一家是肖八娘,好朋友满娃的妈妈,秋峰飞也似的跑到路边肖八娘的摊位,一根根甘蔗摆在兜兜上非常诱人,它们就像等待检阅的士兵,整齐地排列着。

    甘蔗按照两节一根砍好摆放着,要从中选出最满意的,当然就是那种节长,胖胖的,没有生病或者破口的甘蔗,买到这种甘蔗才是最划算。

    肖八娘可不乐意我选得这么仔细,她不停地唠叨着:“秋峰啊,这街上就你爱选,每次选的时间最长!”可秋峰才不管呢,脸皮厚一点,这两分钱得来不易,一定要选到最好的。

    终于,挑到了一根心仪的甘蔗,它的每一节都饱满粗壮,付了钱,拿着甘蔗,满心欢喜地跑回家,一路上,甘蔗的清香萦绕在秋峰的鼻尖,仿佛这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味道。

    到家后,立刻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甜甜的汁水在口中四溢,那一刻,所有的饥饿和烦恼都烟消云散,只剩下满满的幸福和满足,这根甘蔗,不仅填满了肚子,更给孩子带来无尽的快乐。

    妹妹早就知道秋峰拿到了两分钱,此刻秋娟站在刚才哥哥同样的位置,肯定是在要钱。

    妈妈最后付出了四分钱,秋峰也知道,妈妈给了自己钱,妈妈肯定还会给妹妹,否则秋娟哭闹起来更是止不住的!

    晚上姐姐秋滨放学回来了,背着一个绿色书包,提着一个饭盒,她中午带饭,在学校吃不回来,下午放学回来,就开始生火做饭,十一岁左右的年纪,在这里早早就得开始承担家务了,王元能一边上班一边带三个孩子,她自己都庆幸,生第一胎老大是一个姑娘,和弟弟妹妹年龄大好几岁,现在正好可以帮她了!

    不一会,秋滨把菜做了出来,做了一份炒莲白,一份假鱼(当年的著名菜肴,用清油,泡椒,泡姜,葱姜蒜,糖醋,调出来鱼的味道,很下饭),饭是沥米饭,其步骤是

    1 先将大米用清水冲洗并使劲搓洗,大米呈灰黑色,搓出白色为止。

    2 把洗好的大米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看你喜欢不喜欢喝米汤,决定加水多少,不过水多做出来的饭颗粒清晰,水少饭容易结块。

    3 大火将水烧开,期间不时搅拌,防止大米粘底。

    4 水开后,继续煮 3 - 5 分钟,直到大米大约七八成熟,米粒开始变软但中间还有一点硬芯。

    5 准备一个细孔的筛子或蒸笼,将煮至七八成熟的大米连同米汤一起倒入筛子或蒸笼中。

    6 米汤会通过筛孔流到下面的容器中,留下半熟的米粒在筛子或蒸笼里。

    7 将装有半熟米粒的筛子或蒸笼放入蒸锅,隔水蒸 15 - 20 分钟,直到米饭熟透。

    8 蒸好后,香喷喷的沥米饭就做好了,这样做出的沥米饭口感香软,粒粒分明。

    整个过程大约二个多小时,银行虽然关门了,但是妈妈没有下班,一直在做帐,姐姐便去叫妈妈吃饭,同时吩咐弟妹把饭桌摆好!

    其实他们家没有饭桌,秋峰和秋娟首先把厨房角落里的鸡笼抬了出来,放平,然后上面搭个木板,擦干净,周围摆四个小凳子,饭桌就算有了,摆上碗就可以吃饭,家里养的鸡也从外面院子树林里回来,开始围着饭桌,也是他们的窝转,孩子们都知道,妈妈空余时间有两大爱好,一是种花,二就是养鸡或者鸭。

    吃饭时,妈妈说他今晚又要扎账,要孩子到点自己睡,秋滨要做作业,都是自己管自己,只是两个小的,每天晚上都要等妈妈一起睡,遇到妈妈扎帐,常规都是守在各自固定的位置,陪妈妈一起熬夜!

    晚上七点,银行的学习会议开始,地点就在银行的营业室,银行和税务局人到齐后会议正式开始,税务局的邓嬢嬢把她的一对双胞胎儿子也带过来了,放地上和我们一起玩,会议开始例行都是唱东方红,结果我们几个小孩子比大人唱的声音还大,特别是那对双胞胎,力压全场,接着他们大人就是学习毛语录,或者念文件,一般一个多小时左右,由银行的主任主持!

    会议结束,妈妈就开始加班扎账,也就是把白天的往来账扎平,顺利的话一两个小时,不顺利要到一两点钟,此时我和妹妹就守着妈妈不睡觉,妈妈几次叫他俩自己去睡都不愿意,妹妹喜欢钻妈妈背后,蹲椅子上睡,秋峰就还是把妈妈旁边的抽屉拉出来,站上面,看妈妈做账,终于王元把账目扎平了才结束,然后抱着睡着了的妹妹,带着秋峰一起回屋,这一天才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