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有一支进化大军 > 第235章 剃头投降

第235章 剃头投降

    舰长名叫荣安,本是个小人物,被历史阴差阳错推到了关键位置。

    选拔海军军官时,荣安的笔试成绩和军功都不靠前,按理说不会担任军官。但荣安长相特殊,“有女人相”,皮肤白脸颊柔,人们迷信说男人女相是大贵之人,于是考官把荣安的名次往前提了几名,他就成了副舰长。

    副舰长本来也是没有下令开炮的权力,但好巧不巧,荣安所在的军舰起航前,舰长得了爆发性心肌炎,住院去了。荣安自动升为了临时舰长。

    可能是天生脾气暴躁,也可能是才不配位,想证明一下自己。军舰遭到裘直部队的弩箭射击后,荣安火了,脑子一热,下令开火。

    开火也就罢了,用的还是开花弹。

    开花弹是一种很没人性的炮弹,弹体两层,最里面是烈性炸药,外面一层则塞满钢珠和铁砂子,轰出去以后往往造成大量伤兵,挣扎很久死不掉,医治也困难,是相当惨无人道的武器。

    按照海军的规定,只有战前得到允许,才能使用开花弹。荣安把这些规矩全忘了,让水兵们撕开封条,揭掉遮炮布,八十多门舰炮玩了命地朝岸上轰。

    岸边的一千多名北梁军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在爆炸的浓烟和火光中成片成片地倒下去,倒下去还能动弹的,就立刻爬起来逃跑,溃不成军。这种惊恐是能理解的,他们哪见过舰炮?事后统计,只有二百多人逃出来,接近八百人被炸死炸伤。

    还有一些炮弹没打准,在难民头上开了花,造成四百多人死亡,近千人受伤。

    炮放完了,荣安立刻下令军舰靠岸,让部队们冲出去,占领了渡口。

    白乾正好到江岸防线监工,一接到战报,当场发火,连下四道急令,把荣安的舰长位子撸了,押回来投入大牢,等待审判。同时又调集十艘军舰北上,快速占领了北梁的各大渡口,方便难民们渡江难逃。

    下命令的同时,白乾写了信给冯牧。

    信的内容很简单,把荣安干的好事儿陈述了一遍,着重强调就是这小子脑子发热干的,绝不是我下的令。至于现在占领江对岸的渡口,原因很现实,已经撕破脸了,不如抓紧时间抢占地势,多抓些北梁的老百姓去赤区。

    信的最后,白乾也很诚恳,说这决定也是我一拍脑门下的,如果您觉得行,就继续这么干,如果您觉得不行,我马上修正。荣安和我都有不顾上级、一拍脑门下命令的罪过,听从您发落。

    信件走水路南下,迅速抵达原都城,交到冯牧手里。

    冯牧相当震惊,前线的部队一声不响,就跑到北梁的地盘上去了,先斩后奏,简直就是放肆!

    但深思熟虑后,他并没有降罪。

    花了半小时,写了三封亲笔信。

    第一封给白乾,让他派兵把荣安押到原都城来,巩固江岸防线和渡口,做好难民的渡江工作。

    第二封给包洪,让他发八个师,带粮草和丧尸犬赶赴江岸,增援白乾,应对可能到来的战斗。

    第三封则是给裘直,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向裘直道歉,最后还作了一番暗示:

    “原都城的茶花都开了,香气十里,花期一个月,如果您的家属愿意来度假,我就差人从茶山上修筑园子。等战事平息,再启程返回。”

    冯牧的意思是,你要是不放心,可以把家属交给我。免得北方全境沦陷,老裘家被康舞罗屠戮殆尽。

    他估计,裘直最后走投无路,肯定要把家属们送来。当然,还得等一段时间。

    康舞罗的军队相当凶悍,不到一个月,已经占领北梁的两个郡。

    裘直布置的军队,几乎没起到抵抗作用,都是一触即溃。

    但,并不是无人抵抗。

    25日,冯牧收到前线送来的情报,在情报中,一个闻所未闻的名字出现了。

    宁留,梁国进士,通云城城主,出身于大名鼎鼎的北境宁氏家族。

    宁氏家族,从梁国开国以来就声名显赫,总共出过一位太子老师,3个大臣、12个将军、19名郡守,至于进士更是有数百名。因为宁家的大小官员太多,甚至在官场上单独形成一股势力。家谱铺开,代代豪杰,群星璀璨,光辉地刺眼。

    过去五十年,宁氏有没落之相,不再有人进入梁王朝的权力中心。很多人逐渐忘记这个家族,却忘了一个大家族的底蕴是不会迅速消亡的。豪杰的种子仍然在流传,巨大的能量等待释放。

    18日,炎国军队的前锋停止前进,在北梁的凌山附近暂时休整。

    同时,向前方的12座城发出最后通牒:所有百姓归降,成为炎国俘虏,可免屠城。

    按照炎国的习俗,俘虏要剃光头。

    因此炎军入城后,见到有头发的,杀无赦。

    写劝降文书的人,是裘直麾下的将军冀仁,他的部队早就投降了炎军,他本人被押去见了康舞罗。康舞罗很赏识他,封他做了二等文官,专门负责跟着炎军去各占领地安抚百姓。

    冀仁的劝降信写完,发出去,快马送到前方十二座城。

    第一天,六个城回信了,表示正在全城剃发。

    第二天,五个城回信了,说已经有一半人剃光头,百姓会箪食壶浆迎接炎军入城。

    还剩最后一个城,宁留的通云城,没有消息。

    冀仁左等右等,就是等不来通云城的归降信。

    第四天,冀仁心里有些发慌了,他意识到,事情可能要变得严重。

    按道理说,炎军一百八十多万部队压境,兵强马壮,摧枯拉朽。裘直的正规部队都崩溃了,沿途的小城总共也没几个兵,乖乖投降才是活路,抵抗也没有用。

    所有的城市都很明智,投降信写的很快,剃头也剃的很快。

    为什么唯独通云城没有消息呢?

    冀仁怀疑,是劝降信没送到,于是赶紧又写了好几份,派兵送了好几次。

    这回,通云城终于有反应了。

    城主宁留写了封回信,回信的内容很简单,上来客套半张纸,再讲半张纸仁义道德,最后几行亮真招:

    “老百姓不愿剃头,如能免剃头,则通云城城门大开,迎炎军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