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倾巢之下: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世家 > 第一章:政坛草根神话——卫青、霍去病、霍光、霍禹家族

第一章:政坛草根神话——卫青、霍去病、霍光、霍禹家族

    一户社会最底层的人家要跃升到上流社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世袭政治的大环境中,奴隶出身的家族通过自身努力成为高官显贵,把持国家大权超过半个世纪,不能说完全没有可能,但也是极端罕见的现象。然而在西汉时期就有一户贵族的家奴奋斗成了帝国最荣耀的政治世家,创造了一个草根神话。

    话说汉武帝时期,世袭贵族、平阳侯曹家有一个女仆。这个女仆没有姓氏,因为曾嫁给一个姓卫的男子,大家都使唤她为卫媪。

    卫媪就是我们要说的这个政治世家有据可查的第一代祖先。

    贵族家的仆人,其实和奴隶差不多,干的是牛马活,不仅没有丝毫收入,还没有人身自由,是整个社会最底层的人群。而卫媪的日子过得比一般的家奴还要艰苦,因为她要一个人拉扯一男三女四个子女。他们分别是长子卫长君,长女卫君孺,次女卫少儿,三女卫子夫。即便是这样,卫媪还不安分,在平阳侯家与在府中办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下了一个私生子,取名郑青。当然,也有人考证说,卫媪长得很漂亮,很有可能是郑季仗势“逼欢”的。不管父母如何相识,郑青和同母异父、同样是私生子的弟弟卫步的地位无形中又比一般的家奴子女要低。卫媪一个人拉扯六个子女,已经够不容易了,偏偏二女儿卫少儿又重复了母亲的悲剧,和同样在平阳侯家办事的县吏霍仲孺私通,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霍去病。从卫媪母女两代人的不幸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西汉时期私通和非婚生子现象的泛滥。这些私生子是不会被有身份的父亲家族接受的,命运注定很可怜。

    卫媪一个人拉扯六个子女再加刚出生的外孙,喂饱一家老少八张嘴,实在是没有这个能力。眼看一家人就要饿死了,卫媪想来想去,只能忍受屈辱、硬着头皮把二儿子郑青送到他的亲生父亲郑季家里,乞求郑家人看在郑青身上有一半郑家血液的份上,抚养这个孩子。郑季良心未泯,把郑青留了下来。

    郑青是个私生子,而且还是家奴的私生子。他在郑家受到了郑季夫人和族人的排斥,日子很不好过。郑家让年幼的郑青成天在山上放羊,让他自生自灭。郑家的几个兄弟毫不顾及手足之情,对郑青随意责骂。郑青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成长了起来,并且形成了谨慎小心、善于忍耐的个性。他很清楚自己的地位,很有自知之明,而且学会了保护自己,让那些时刻找茬的郑家人抓不住责骂他的把柄。日后,这样的性格对郑青的政治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郑青慢慢长大了。郑家越来越不能接受成年的郑青,郑青也知道家奴的儿子世代都是家奴,加上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就毅然回到了母亲卫媪身边。因为和郑家没有一点感情,郑青决定冒姓为卫,改名卫青,与郑家断绝关系。

    卫媪给儿子找了一份“工作”——在平阳侯曹家当家奴。卫青这个人很奇怪,尽管常年忍饥挨饿,却长得高高大大、相貌堂堂,于是就做了主人家的骑奴。汉景帝的女儿、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嫁到了曹家,卫青被分配给公主当差,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公主出行的时候骑马在后面跟着,充当众多杂役兼保镖中的一个。有一次,卫青去汉武帝的离宫甘泉宫干活,一位囚徒端详卫青后断言他面相大贵,将来肯定能封侯拜将。卫青哈哈一笑,说我身为家奴,不受主人的鞭打责骂就是万幸了,哪里谈得上封侯拜将啊。周围的奴隶、囚徒们也都哈哈大笑,把它当作是一个调节苦难生活的小笑话。

    客观地说,卫青当上了骑奴,身份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卫青这个年轻人,头脑聪明,长期跟着主人家见识了上流社会的活动,默默记下了许多不属于自己阶层的知识。卫青的三姐卫子夫也和弟弟一样,没有被常年的饥饿折磨得面黄肌瘦,反而出落得美艳动人,被主人家选中,当了名舞女。主人家来客人的时候,卫子夫就在厅堂里伴舞赔笑,弟弟卫青则在堂下随时听候使唤。

    我们刚才说过,平阳公主嫁到了曹家。这个平阳公主不是一般的人物,她对西汉王朝朝堂之上的政治斗争很关注。她知道弟弟汉武帝刘彻和弟媳陈阿娇表面和睦,其实感情并不好。当初刘彻是为了得到陈阿娇的母亲馆陶长公主的支持,才上演了“金屋藏娇”的把戏,娶的陈阿娇。结婚多年,陈阿娇个性蛮悍、独霸后宫,又没有生育,刘彻早就厌恶她了。平阳公主脑子很灵活,觉得自己可以从中牟利,于是就挑选了邻近大户人家的女子,在家中培养,准备让弟弟来选妃。恰好有一天,汉武帝去霸上祭扫,路过曹家。平阳公主就开始实行自己的计划了。可惜,汉武帝对那些盛装打扮的大家闺秀都不满意,却对伴舞的舞女卫子夫一见钟情。随后,汉武帝以“更衣”为名找个房间“临幸”了卫子夫。事后,汉武帝安排卫子夫入官。平阳公主的如意算盘眼看就成功了,很高兴,赶忙安排卫子夫进宫。临行前,平阳公主还嘱咐卫子夫:进宫后就全靠你自己了,日后富贵了,别忘了我这个旧主人啊。

    谁料到,卫子夫进宫后就音信全无,下落不明。有人说,汉武帝回宫后很快就忘了卫子夫;还有人说,那时因为后宫佳丽三千,卫子夫并不出众;多数人则认为,卫子夫突然入宫,引起了皇后陈阿娇和馆陶长公主的妒忌和排斥,被贬为宫婢。卫子夫在冷宫中干着最苦最累的活,饱受折磨。日子长了,汉武帝也就淡忘她了,更别说宠幸了。

    说到这里,卫子夫的命可真是苦啊,冷宫的日子还不如平阳侯家的家奴岁月呢。

    将近两年后,后宫要释放一批没用的宫女。卫子夫也在名单中。定期释放宫女是朝廷的一项“德政”,但好色的皇帝还要对宫女一一过目,免得有些平时没有注意到的美女被不小心放了出去。结果,卫子夫重新站在了汉武帝的面前。刘彻又一次被卫子夫吸引,拥她入怀。有人说,刘彻再次被卫子夫的美貌所吸引,想起了前番的恩爱,截留下了卫子夫。也有人反对说两年的劳役多多少少消磨了卫子夫的美貌,卫子夫吸引刘彻的注意是因为她急于出宫,面对出宫前的刁难和挑选,哭哭啼啼,很不配合,反而引起了刘彻的注意。不管怎么说,这一回卫子夫两年的委屈都得到了刘彻的补偿。在原本要出官的日子里,卫子夫的命运发生了奇迹,被完全逆转了。

    没多久,卫子夫就怀孕了。刘彻喜出望外,选卫子夫的二弟卫青入宫,在建章宫办事。卫青的命运也由此顺带着得到了逆转。

    卫家姐弟的崛起引起了皇后陈阿娇的仇视和恐慌。丈夫刘彻已经移情别恋,喜欢上了卫子夫,现在卫子夫又怀孕了,如果生下个皇子来,陈阿娇怕自己的皇后地位不保。皇后的母亲馆陶长公主也很生气,怕卫子夫和卫家人取代了自己母女的地位。母女俩咬牙切齿,很快就制定了报复计划。卫子夫深受刘彻喜爱,而且怀着龙种,动弹她不得;卫青就不一样了,家奴出身,初入宫廷,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样,脆弱得很。馆陶长公主和陈皇后决定好好“修理”卫青,出口恶气。她们指使人提了卫青,准备囚禁起来好好折磨。卫青的好朋友、骑郎公孙敖看到了,招呼几名同伴奋力营救,竟然中途将卫青救了下来。

    卫家姐弟俩终于知道了宫廷斗争的险恶。卫子夫很愤慨也很无奈,只能向汉武帝哭诉。刘彻一听,这还了得。他早就对馆陶长公主母女俩作威作福看不惯了,现在她们竟然对爱妃姐弟下黑手,太过分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刘彻原本就喜欢卫青这个相貌堂堂、英武沉稳的小舅子,现在干脆公开召见卫青,升他为侍中兼建章官总管。卫青平地一声雷,几天之间坐着直升飞机,从家奴成为近侍重臣,让人目瞪口呆,就是馆陶长公主和陈皇后也拿他没办法了。不久,卫子夫生下了一个女儿,汉武帝封她做了地位仅次于皇后的夫人。卫青水涨船高,升任了太中大夫。

    卫子夫受到刘彻的热宠,卫青成为政坛的新星,彻底改变了卫家的地位和处境。高官们纷纷和卫青攀亲,公孙贺迎娶了卫家的大姐卫君孺;世袭贵族、开国元勋陈平的曾孙陈掌迎娶了拖着私生子霍去病的二姐卫少儿。以前对卫媪祖孙三代恶语相向的人无不笑脸相迎,恭敬有加。什么叫作飞黄腾达,什么叫作麻雀变凤凰,这就是。

    有人说:卫家不就因为侥幸出了一个卫子夫,让一家子靠着裙带关系,鸡犬升天了嘛?的确,卫青是典型的“裙带官员”。在世袭制盛行、社会上下层之间缺乏流动性的西汉时期,底层百姓要跃升政治高层,依靠裙带关系是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也几乎是唯一的方法。问题的关键不是指责卫青一家人依靠这种方法提升社会地位,而是要看他们身居高位之后的所作所为。那些胡作非为的暴发户、外戚贵族,让后人唾弃,但是如果政治暴发户能够救国济民、治国安邦,就值得后人的赞誉。

    卫青也知道自己没有尺寸之功,仅仅靠姐姐受宠得来的地位是不稳的。好在卫青是一个能力出众的国舅,又遇到刘彻这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不怕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当时,北方的匈奴人经常杀入长城,抢劫汉朝的人口和财富,甚至一度逼近西汉的首都长安,构成了西汉王朝的最大威胁。刘彻自即位以后就筹备反击匈奴,挑选能人干将,准备大干一场。卫青恰巧进入了刘彻的眼睛。

    匈奴人在公元前129年又一次大规模侵略、抢劫西汉州县。这一回,刘彻决定不再忍让,要坚决反击残暴的匈奴人。他挑选了四位将军,分别是已经升任车骑将军的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和三朝名将、骁骑将军李广,给他们每人一万骑兵,让他们兵分四路迎击匈奴。卫青第一次带兵出征,就直捣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龙城,虽然杀敌有限,但政治意义巨大,凯旋而归。而另外三位将军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更衬托出了卫青的能干。汉武帝刘彻非常高兴,加封卫青为关内侯。此后在公元前128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多次派卫青带兵反击南下的匈奴大军。卫青不负厚望,奋勇作战,每次都打得匈奴大败而逃。在公元前127年的战斗中,卫青率军收复了秦朝末年之后就被匈奴人占领的黄河河套地区。河套地区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朝收复后在此设置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防御工事。从此,长安解决了匈奴的威胁,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局势得到逆转。卫青立下了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

    此后,卫青活跃在汉匈战争前线。刘彻越来越信任他,给卫青调拨了越来越多的军队,赋予卫青越来越大的指挥权。公元前124年春,汉武帝命卫青节制汉朝大军十几万人进攻匈奴。卫青急行军六七百里,在夜幕中包围了匈奴右贤王的营帐,俘虏匈奴王爷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口和数百万头牲畜。汉武帝接到捷报,喜出望外,派特使捧着印信在军中升卫青为汉朝的最高军职——大将军,指挥前线所有部队和将领,加封食邑8700户。卫青的三个儿子都还在襁褓之中,也被汉武帝封为列侯。其中卫伉为宜春侯,卫不疑为阴安侯,卫登为发干侯。指挥全线部队、父子四人封侯,这是西汉王朝历史上还是首例。卫家创造了这样的殊荣。

    那一边,匈奴人被打得伤了元气,可依然猖獗。公元前123年,刘彻命令大将军卫青统帅六路大军,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希望彻底解决边患。

    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当年18岁了,因为家族的荣耀,正担任侍中。

    霍去病这个小伙子善骑射,死缠着舅舅要从军出征。卫青就任命霍去病为票姚校尉,调拨给他800名骑兵。霍去病初生牛犊不怕虎,竟然率领本部800人,甩开卫青率领的大军,深入敌后数百里去蛮干。看到外甥这样无组织无纪律,卫青忧心忡忡。没想到,霍去病带着800壮士急风暴雨般扫荡匈奴后方,歼敌2028人,其中包括匈奴相国和单于祖父辈贵族等重要人物,俘虏单于叔父罗姑比等人,一战成名!返回内地短暂休整后,霍去病再次深入敌后,又歼敌上万人。

    公元前123年的西汉王朝,霍去病是最耀眼的明星,而其他将领不是大败而归就是无功而返。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食邑2500户。卫家又多了一位侯爵!

    到现在为止,卫青的地位相当稳固了。虽然这一回,他率领朝廷大军,耗费大量军需物资,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因为霍去病的狂飙猛进,本回军事行动还不算失败。卫青没有受到指责,也没有得到封赏。其实,卫青也不需要这一次的封赏和地位的提高。他的家族权势已经如日中天了。卫青和霍去病两个人掌握着帝国的军队,声望显赫;卫子夫已经生下了皇长子刘据,取代了陈阿娇的皇后地位,成为国母,掌管着后宫,是他们的坚强后盾。他们三人是卫家主要的权势人物,也是家族权势的主要来源。卫家还通过联姻等手段,以自己为中心聚集了一批显贵的亲戚朋友,俨然是西汉王朝无人可及的政治家族了。

    卫家显赫后,长安城中有歌谣说:“生男无喜,生女无怨,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言下之意是说卫家的显贵全靠了卫子夫。的确,两汉时期多数左右朝政的外戚都是靠裙带关系窍居高位的,但卫家的情况不同。卫家的兴起有两大支柱。一个是外戚的身份,一个是卫青和霍去病建立的军功。如果一家人仅仅靠女儿嫁给皇帝,突然暴发显贵起来,权力的基础总是不那么坚固。万一女儿不受宠了,万一朝野大臣反对自己,怎么办?而卫家则用外戚的身份作为建功立业的基础。和汉武帝刘彻的亲密关系为卫青、霍去病提供了便捷的舞台,可以比较没有拘束地施展拳脚。等他们建立旷世奇功后,外戚的身份就不那么重要了。就算只看在卫青、霍去病舅甥两个人浴血奋战、杀敌无数的份上,卫家也应该获得那么高的地位。战功比皇亲国戚的身份更有用,姐妹再受皇帝的宠爱也有失宠的那一天,但战功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不会失去的。这就好像一个巨人有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外戚身份(卫子夫受宠),一条腿是军功(卫青、霍去病前线统兵杀敌)。两条腿都很健壮,这个巨人走起路来就稳稳当当的。这就是卫家为什么能够超越之前历史上的外戚家族,惊羡天下的原因。

    可能还是有人对卫家不满,认为卫青只是运气比较好,英勇善战而已。谁处在卫青的角色,上有皇帝姐夫的信任,内有汉朝积累了五十多年的物资储备,都能建立一番功业。这样的观点把卫青这个人物看得太简单了。卫青绝对不是一个只知道打仗,不懂权谋的政治人物。我来举两个例子,说明卫青的政治智慧:

    在霍去病崭露头角的那次征战中,右将军苏建和前将军赵信的主力部队被匈奴大军打得死伤惨重。赵信本来就是匈奴的降将,战败后投降了匈奴;苏建杀出重围,只身一人逃回来向卫青请罪。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战败。有人就要求追究苏建的责任,认为他“弃军而逃”;有人建议将苏建斩首示众,树立大将军卫青的威严;也有人认为苏建尽力后才战败的,不应斩首。如果把苏建杀了,不就是逼着战败的将领有家不敢回,反过去投降匈奴吗?大家争来争去,需要卫青拍板定夺。卫青有权力处斩部将,但他没有杀苏建。杀苏建的坏处很明白,会寒一部分将士的心,而且容易给人专横的感觉,得罪一批人。但是苏建的确对战败负有责任,于是卫青把苏建用囚车送回长安,交由刘彻处理。结果,刘彻非常满意卫青有权不专权的举动,更加宠信卫青了;同时赦免了苏建的死罪,让苏家用钱给苏建赎罪。苏建被贬为了平民百姓,但对卫青感激不尽。

    卫青处置苏建的手腕,表现出了成熟政治家的风范。卫青发达了,一直保持着谦虚稳重,行事谨慎的作风。当汉武帝要分封他那三个年幼的儿子为侯时,卫青曾坚决推辞说:“我的功劳是全体将士拼死奋战的结果。我的儿子年纪尚幼,毫无功劳,陛下却要分割土地封他们为侯,我们父子怎么敢接受封赏。还是请陛下分赏众位将士,激励大家更好地杀敌吧。”汉武帝知道了,封赏了卫青部将公孙敖、公孙贺等人,犒赏将士,同时坚持封卫伉等三人为侯爵。结果,大家皆大欢喜。

    由此可见,卫青绝对不是平面化的普通将领。他能够在短短几年中威震四海,位极人臣,是有道理的。

    有一天,卫青的好朋友宁乘来访,提醒卫青说:“大将军之所以食邑万户,三个儿子都封侯,主要还是靠皇后的功劳。”接着,宁乘慢慢说来:“任何事情都物极必反。没有一个家族能够永远保持富贵,就好像月亮不会永远圆满,海水不会永远停留在浪尖一样,卫家迟早也会走向衰落。”

    卫青在家族处于权力巅峰的时刻,也还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隐约感觉到,自家人名扬四海,部将亲属遍布朝野,如此辉煌之下总有哪里不太对劲。现在,宁乘给他点破了:“要防止皇上猜忌啊!”卫青恍然大悟,忙讨教如何应对。

    宁乘说:“现在内宫之中,王夫人是皇上的新宠。但是王夫人出身卑微,她的家人依然生活在贫苦之中,希望大将军能够向王家赠送重金,联络感情。”卫青依计而行。

    原来,随着岁月的推移,卫子夫无奈美貌不再。越来越多的美女进入了刘彻的床榻。在众多新进的美女中,刘彻最喜欢赵国王夫人。王夫人为刘彻生下了后来的齐王刘闳。这个王夫人和卫子夫一样出身卑微,可她不像卫子夫一样有弟弟卫青和外甥霍去病,王夫人找不出一两个拿得出手的亲戚来。她的亲戚实在不成器。刘彻就是想提拔王家,都找不到合适的提拔对象。所以王家依然生活在穷困之中。现在,王家突然收到了大将军、长平侯卫青送来的五百斤黄金,惊喜若狂,忙告诉了王夫人。

    王夫人高兴得心花怒放,兴冲冲地告诉了刘彻。

    刘彻却陷入了沉思。

    卫青为什么这么做?他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刘彻了解卫青,知道卫青个性耿直,不会主动巴结贿赂他人。刘彻找了一个机会,当面问卫青送黄金的事情。卫青一五一十地将来龙去脉告诉了刘彻。听了卫青转述的宁乘的提醒,刘彻明白,卫青这么做,是自降身份,表明要继续谦虚、团结他人的姿态。刘彻松了一口气,也高兴了起来。一来,卫青替自己照顾了新宠王家。二来,卫青厚道正直,对皇权敬畏如初,不敢专权跋扈,看来是不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威。刘彻对第二点尤其感到高兴,对卫青和卫家的防范之心放松了好多。那个提醒卫青的宁乘被刘彻任命当了东海都尉。

    这是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的事情。第二年(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四月,刘彻正式册立卫子夫所生的皇长子、年仅七岁的刘据为太子。

    卫家出了一位太子!未来的皇帝将会是卫青的外甥,是霍去病的表弟,卫家的权势更上了一层楼。现如今,谁还敢来找卫家的麻烦?谁敢来找卫家的麻烦,那是自找麻烦。

    事情发展到这里,卫家的权势还能再进一步嘛?能。

    当时,平阳公主已经守寡多年,想要再嫁。她召集家臣门客商议到底嫁给哪个王公显贵比较好。大家想都没想,异口同声地说:“卫青!”平阳公主一听,心中产生了顾虑。卫家之前是平阳侯家的家奴,跟在公主屁股后面听从使唤,现在要平阳公主反对来嫁给卫青,伺候卫青,平阳公主的心里一时接受不了。而且,平阳公主也怕这桩婚事招来非议。

    家臣门客们开导公主说:“卫青是大将军,拥有万户侯的爵位,他姐姐是皇后,他的一个外甥是太子,另一个外甥是冠军侯。卫青是有三个儿子,但那也是三位侯爷啊。如果不算公孙家、陈家等卫家的亲戚,卫家现在是军权在握、一门五侯。这样的人不嫁,公主您还有谁值得嫁呢?”

    平阳公主觉得很有道理,就羞答答地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卫子夫,托她转告汉武帝刘彻,希望弟弟为自己和卫青赐婚。当年卫子夫入宫的时候,平阳公主嘱托她显贵之后不要相忘。卫子夫果然没有忘记,也很愿意帮这个忙,就告诉了刘彻。刘彻心想,好嘛,我娶了卫青的姐姐,现在卫青要娶我的姐姐,亲上加亲,是好事。皇帝认可了这门亲事后,卫青和平阳公主两人举办了盛大豪华的婚礼。同时,平阳公主还让自己和前夫生的儿子平阳侯曹襄娶了卫子夫和刘彻生的女儿卫长公主,死心塌地地要和卫家拴在一起。

    大臣迎娶昔日的主人、当今皇上的姐姐,汉朝开国以来,还从来没有一个家族获得如此尊荣。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卫家的权贵网络,户主卫青的姐夫是皇帝,姐姐是皇后,外甥是太子,老婆是公主,继子是驸马,亲戚不是世袭贵族,就是实权将领。当时卫青上下朝,公卿大臣远远看见就要下车让路,立在道旁相迎相送。卫家的富贵荣华算是达到了顶点。

    把姐姐嫁给卫青后,汉武帝刘彻内心开始不安了。

    准确地说,卫青家族显贵了以后,刘彻心中就有不安情绪。

    因为刘彻是一个权力欲望特别敏感和强烈的皇帝。刘彻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一般雄才大略的人,权力欲就强,疑心也重。刘彻即位后对威胁自身权威的人和事情很敏感。他创办了内朝,开始把权力集中到宫廷,就是对朝堂衮衮诸公的不信任。卫青一家的势力遍布朝野、手握兵权,自然也受到了刘彻的猜忌。之前,卫青采纳宁乘的低姿态,让刘彻多少放心了一点。这也是刘彻同意姐姐改嫁卫青的原因之一。姐姐嫁入卫家后,卫青的权势熏天了,仿佛是“天下第二人”了,刘彻的猜忌心理重新泛起,开始不信任卫家了。他想,即使卫青没有不臣谋逆的心理,也保不齐被野心家利用啊。

    刘彻开始疏远卫青,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第一是让卫青离开前线军队,招到长安来居住议政,等于是将卫青高高挂起;第二是重用霍去病,让霍去病牵制卫青。刘彻的第二招很毒辣,等于是分化卫青家人,“拉拢一派,打击一派”。小伙子霍去病虽然是卫青的外甥,毕竟不姓卫,和卫家人的关系不那么密切。刘彻更看中的是霍去病的头脑相对简单。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只知道行军作战,消灭匈奴,在政治上很幼稚。刘彻曾经劝霍去病学点吴起、孙子的兵法,霍去病回答说行军打仗不拘泥于古代兵法,学那些玩意儿没用。刘彻发自内心地,同时也是有目的地,更加宠爱霍去病这个青年俊才了,着意培养,委以军事重用。一次,刘彻御驾亲临霍去病的府邸,见到霍家凌乱,就让霍去病多留心点家里。霍去病慷慨回答:“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这句话迅速传开,成为千古名言。霍去病的声望随之节节攀升。

    而对于卫青来说,宁乘提醒的“物极必反”的危险终于到来了。

    汉朝和匈奴的战争在继续,但卫青失去了对前线部队的直接指挥权,主要是发挥着名义主帅的作用。相反,霍去病上场表现的机会更多了。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天,霍去病升任骠骑将军,率一万骑兵出陇西,在六天时间里再次将长途奔袭战术发挥到极致。霍去病的军队飞奔上千里后,遭遇匈奴军队,歼敌近万人,杀死匈奴王爷多人,俘虏王子、相国等贵族。霍去病因功被加封2000户食邑。同年夏,汉武帝命令霍去病与公孙敖兵分两路攻打匈奴。霍去病率军深入,很快就甩开公孙敖,越过居延泽,到达祁连山,一举斩杀三万多匈奴人,捕获匈奴王族和大臣、贵族上百人。这场大败摧毁了匈奴人的自信心。他们悲伤地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相反,刘彻非常高兴,又给霍去病增加了5000户食邑。

    当年秋天,匈奴内讧,引出了一桩突发事件。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派人来到边境约期投降。敌情不明,西汉朝野不知道匈奴人是不是真心投降。日期马上就到了,如果不去,人家又是真心投降的话,就白白错过了机会;如果去了,匈奴大军埋伏在那里等着你的话,岂不是成了自取灭亡。左右为难之后,汉武帝把“迎降”这个高难度任务交给霍去病来完成。霍去病领兵渡过黄河,朝约定地进发。汉朝军队还没到,休屠王反悔,不愿投降,已经被浑邪王杀了。可浑邪王的部将看到汉军到来,许多人也开始反悔,不想投降了,纷纷逃遁。局势有失控的危险。关键时刻,霍去病飞马跑进匈奴军营,与浑邪王相见,斩杀正在逃散的士兵数千人,稳定局面。接着,他派部分军队先护送浑邪王去面见武帝——这样做可以让剩下的匈奴人群龙无首,又亲率余部督促着数万投降的匈奴大军,缓缓向内地前进,返回长安。此次,霍去病刀不血刃,迫降匈奴近十万军民,肃清了河西走廊,打通了东西交通,因功被加封食邑10700户。

    当时霍去病只有20岁,就立下了并不比舅舅卫青逊色的功绩,简直就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榜样。分析霍去病每战必胜的原因,固然有霍去病本人艺高胆大,擅长长途奔袭、敌后作战的原因外,汉武帝刘彻的支持是另一个重要原因。霍去病部队的军官、士兵、武器装备和马匹战前都精挑细选,都是一流的,要远远好于其他将领的部队。朝廷把最好的家当都拨付给了霍去病,如果没有刘彻的允许,下面具体办事的官员哪里敢这么做,其他的将领怎么可能不闹意见?

    汉武帝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了扶持霍去病,抗衡卫青的声望,抑制卫青家族的权势。到了公元前119年春,朝廷为了彻底击溃匈奴主力,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大举征讨匈奴的时候,刘彻干脆将卫青名义上的主帅也给撤掉了。他命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分别率领五万精骑,兵分东西两路,远征漠北。双方互不节制,分头行动。

    卫青的运气也实在不好。匈奴大军将卫青的部队当作了主要防范对象。卫青的大军翻越大沙漠,奔波上千里之后,遭遇了以逸待劳、严阵以待的匈奴军队主力。好在卫青经验丰富,临危不惧,抓紧构筑防御阵地,然后派出骑兵反击。双方的骑兵在草原上激战,杀得天昏地暗,不分上下。一直打到黄昏,草原上突然刮起沙尘暴,飞沙走石,遮蔽了天日,双方根本就看不清敌我,就在黑暗中继续乱杀一气。卫青毕竟是个久经沙场的将军了,很会利用战场上的新变化。他派出预备队,从左右两翼迂回到匈奴军队的背后,包围了单于的大营。卫青的这一招妙棋,使得战场的形势朝着有利于汉军的方向发展了。激战中,匈奴单于首先丧失了信心,认为无法取胜,慌忙跨马突围逃跑。卫青率大军乘夜突击,向北一直打到现在的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地区,烧毁匈奴辎重,胜利班师。

    另外一边的霍去病,因为有舅舅的部队缠住了匈奴军队的主力,进展非常顺利。他一路高歌猛进两千多里地后才看到匈奴军队。一经战斗,霍去病的部队歼灭匈奴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将军等近百人。霍去病的运气真的很好,没有像舅舅那么吃力,就立下了比舅舅大得多的功劳。

    经过这么多年汉朝军队连续不断的打击,匈奴人元气大伤,已经对西汉王朝构成不了威胁了。而且,匈奴人被卫青、霍去病这两舅甥给打怕了,惹不起躲得起,开始向西北迁徙。历史记载之后“漠南无王庭”,也就是说汉朝那些梦想通过战争建功立业的年轻人在蒙古高原以南连匈奴人的影子都找不着了,更不用说继续汉匈战争了。

    天下终于太平了。这是卫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功劳。但是换个思路思考一下,外部的敌人没有了,汉武帝和朝廷还需要声望超群、领兵驰骋的卫青、霍去病等人吗?卫青家族的权势越来越依靠在汉匈前线的军功,现在军功不可能再有了,只剩下皇帝的猜忌和防范。所谓“飞鸟尽,良弓藏,走狗烹”,说的就是这个微妙时刻的事情。

    刘彻在这个敏感事件上的做法就是继续捧霍去病去压卫青,防止卫青家族团结一致,威胁皇权。等卫青、霍去病凯旋归来,刘彻很客气地不让他们继续掌握军队。卫青是大将军,霍去病是骠骑将军,又是万户侯,没办法再提拔他们了。刘彻很有创意,新增了“大司马”的官职,让卫青、霍去病并列为大司马。卫青是大司马兼大将军,霍去病是大司马兼骠骑将军,待遇相同。骠骑将军军职低于大将军,刘彻这么做,就把霍去病置于和卫青同等的地位。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那些墙头草和势利小人纷纷给霍去病拍马屁,有事没事往霍去病家里跑,套近乎。其中就有很多原来经常在卫青家里出现的面孔。霍去病家里热闹了起来,卫青家门口一下子就冷清了起来。好在卫青是一个厚道恬静的人,将这一切已经看开了。他家里人有时候也会感叹世态炎凉,卫青不以为然,认为这也是人之常情,心甘情愿地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他一声不响地过着恬淡平静的“寓公”生活,毫无怨言,和平阳公主相敬如宾,对刘彻毕恭毕敬。卫青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优点,就是为人谦让仁和,就是在权势最显赫的时候也从不以势压人,更不结党干预政事。因此,虽然卫青已经没有了实权,威势不如以前了,但人缘还不算差。起码汉武帝刘彻还很给这个小舅子面子,形式上应该照顾到的地方都给卫青照顾到了。

    霍去病的人缘就没有舅舅那么好了。汉书说“青仁,喜士退让”,而霍去病很早就在宫廷中当官,富贵来得容易,所以“贵不省士”,带着很明显的贵族公子哥的味道,给人的感觉不太好。出征打仗的时候,刘彻照顾他,派人给他送去了数十车的好东西。霍去病看重姨父送来的车,把车里的粮食和肉都给扔了。要知道,许多从军的士兵平时都吃不饱饭。霍去病却从来不注意官兵们缺衣少粮的情况,自顾自地穿戴整齐华丽。你说,这样的人就算有皇帝的垂青,在下面的人缘也好不到什么地方去。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皇帝喜欢的就是霍去病这样只知道打仗、头脑简单、人缘差的功臣。

    可惜,霍去病大胜归来没几年,就在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英年早逝了,只活了24岁。

    刘彻很伤心,把霍去病的葬礼办得风风光光,给霍去病定谥号为“景桓”侯。因此霍去病的官方称呼就变为了“冠军景桓侯”。刘彻让霍去病给自己陪葬,将坟墓修建在自己的陵寝茂陵的旁边,造得像祁连山一样,纪念他的战功。出殡的时候,朝廷调拨了天下的甲士,列队到长安到茂陵(刘彻给自己修的陵寝)的路上,护送霍去病入葬,场面很壮观。近千年之后,唐朝大诗人李白用华丽的辞藻追记了霍去病的英武形象。他用一句诗,非常恰当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的功绩:“胡无人,汉道昌。”

    霍去病的儿子霍嬗继承了冠军侯的爵位。刘彻很喜欢这个小家伙,夸奖他长得精壮,常常带在身边。但是霍嬗明显不能取代霍去病的位置,肯定不能成为刘彻抗衡卫青的工具。刘彻很着急,不知道之后怎么压制住卫青的势力。他宁愿让许多军事行动所用非人,也不愿起用卫青重掌军权。卫青很聪明,干脆请病假,之后不怎么上朝了,进一步地韬光养晦。刘彻还不怎么放心,在第二年(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以卫青的儿子宜春侯卫伉犯法为名,削去卫伉的爵位。几年后,卫青的另两个儿子阴安侯卫不疑和发干侯卫登因为献给朝廷的助祭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够,被汉武帝削去爵位。至此,卫家“一门五侯”事实上只剩下卫青孤零零的一个长平侯了。卫青的“病情”随之越来越重,不怎么过问家门之外的事情。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一代名将卫青去世。汉武帝也为卫青举办了风光隆重的葬礼,命人在茂陵东边为卫青修建了一座像庐山(匈奴境内的一座山)的坟墓,让他陪葬,给予和霍去病同样的待遇。朝廷给卫青定的谥号是“烈”,卫青的官方称呼就是“长平烈侯”。他和外甥霍去病从此成为名将的代表。上千年后,岳飞评价说:“卫青、霍去病,将之典范,吾当效之。”实际上,卫青比霍去病要内涵丰富深厚得多,但当皇帝的更喜欢霍去病那样的名将。

    卫青死后,长子卫伉继承了长平侯的爵位,但卫家的权势完全不能与十多年前相提并论了。早在卫青死前的九年,当时担任奉车都尉的霍嬗,跟随刘彻去泰山封禅,离奇地死在了山里。冠军侯的封爵被取消了。从卫家分离出来的霍家人才凋零,似乎是走到了家族消亡的边缘。这里需要交代的是,霍去病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霍光是霍中孺正儿八经生下的孩子。霍去病成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身世,一次征讨匈奴路过霍中孺的家乡,就认了霍中孺这个父亲。霍中孺原本很担心霍去病惩罚自己当年对卫少儿始乱终弃的恶行,第一次见霍去病时胆战心惊的,没想到霍去病送给他许多田地、房产和奴婢,千恩万谢。霍去病认父后,顺便把弟弟霍光带走了。当时霍光年纪十岁出头,就因为卫家和霍家的荫庇,担任了郎官,马上又升为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伺候在汉武帝刘彻身边。霍光的性格和霍去病完全不同,得到了县吏出身的生父的遗传,只顾埋头做事,小心谨慎,在服侍汉武帝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竟然连一丁点的小错误都没有犯过,创造了一个奇迹。汉武帝晚年喜怒无常,极难伺候,却很赏识霍光,把自己的安全保卫工作交给了霍光负责。所以,别看霍光地位不是太高,只是个宫廷近臣,但终日和刘彻“出则奉车,入侍左右”,是个隐藏着的“潜力股”,不可小瞧。

    卫青、霍去病死了,冠军侯的爵位被取消了,卫家和霍家的势力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但这个家族依然是西汉王朝权势最旺盛的大家族。因为这个家族崛起的另一大支柱: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的地位岿然不动。卫家在后官地位的巩固就是卫家地位的巩固。更值得一提的是,卫子夫和卫青的姐夫公孙贺在卫青死后出任了丞相。这就给卫家的权势增添了不少的光芒。

    刘据是卫青的外甥。卫青、霍去病死后,刘据就是卫家最重要的权势人物了,更是卫家的大希望。因为只要刘据登基做了皇帝,卫家的权势起码能继续几十年。汉武帝刘彻很喜欢刘据。原因有两点。首先,刘彻29岁的时候好不容易才有了第一个皇子,也就是刘据。所以刘彻格外珍惜刘据,努力将刘据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刘据到了读书的年纪,汉武帝就给他组织了当时最好的师资力量,教授他《公羊春秋》、《谷梁》。刘据加冠后建立了东官。汉武帝还专门为刘据建筑了博望苑,让他有交通宾客的场所,希望他多长见识,多学习。第二,刘据没有辜负刘彻的期望,学习认真,能力出众,表现出了一个接班人的合格品质。

    刘据一天天长大,卫家的权势也一直如日中天,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汉武帝对自己的太子不像原来那么喜欢了。为什么?原因有三点:

    首先,刘据的政治行情“看涨”就意味着卫家的政治行情“看涨”。卫家势力随着卫子夫的失宠和卫青、霍去病的逝世而大为衰落,但只要太子刘据存在,卫家势力都不会受到实质性的削弱。刘彻终生致力于巩固皇权,对于外戚家族与太子的紧密联系打心底里没有好感。所以,他对于是否要传位给刘据,心中有了一丝阴影。其次,汉武帝刘彻渐渐地发现刘据这个儿子并不怎么向着自己,反而是在许多问题上和自己唱反调。这让做父亲的很恼火,开始怀疑儿子胳膊往外拐了。我们知道,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刘彻给儿子找的老师都是儒生,教学的内容是儒家思想,结果认真学习的刘据精通儒家知识,性格仁恕温谨。而刘彻只是表面推崇儒学,内心只是将儒家作为统治工具。刘彻真正崇尚的是绝对的权威和强法,儒学有用的时候拿来装点门面,没有的时候毅然弃之不用。小小的刘据没能真正体会父亲的苦心,严格按照儒家理论观察周围事物,父子俩在政治理念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汉武帝连年用兵、对外征战,运用强权削藩罢侯,征收繁重的赋税。刘据在这些问题上都不赞同父皇的做法。汉武帝慢慢老了,觉得儿子不像自己,更担心儿子没有驾驭天下的能力。第三个原因是汉武帝晚年宠爱赵婕妤,爱屋及乌,把后者生下的皇子刘弗陵当作掌上明珠。刘据的地位受到了弟弟的威胁。

    还有一个情况特别不利于刘据。那就是父亲刘彻进入晚年后,身体越来越不好,住在长安的时间越来越少,长年累月逗留在离宫甘泉宫中。父子见面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本来心里就有小疙瘩,现在因为疏远恶化成了心理隔阂。

    皇后卫子夫看着卫家遭遇到了挫折,也看到了儿子和丈夫之间的隔阂,心里着急。卫子夫能够在后宫复杂的环境中做了38年的皇后,除了和卫青一样谨小慎微,恭谨谦和的性格之外,还在于她遇事有主见,能够向别人施加影响来实现自己的想法。比如卫子夫知道卫青的几个儿子都不成才,怕他们风头太盛出问题,就多次请求丈夫刘彻不要封赏卫青的几个儿子,以退为进,实际上是保护自己的侄子。现在,卫子夫看到“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儿子得罪了部分贪官和酷吏,还老违背丈夫的意思,就经常把儿子叫来劝诫:“作为太子,你要经常揣摩父亲的心思,理解父亲的意图,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而不能擅自做主,做一些与父亲的想法不一致的事,比如平反冤狱。这本是你父亲制造的冤狱,你却给予平反,不是否定你的父亲吗!”可惜,刘据沉溺于儒家说教太深,对母亲的忠告听不进去。他反而更进一步,劝谏汉武帝停止与周边民族的战事。

    对于刘据这个儿子,汉武帝刘彻基本上是满意的,但是对于刘据在很多问题上顶撞、反对自己也感到很不高兴。他曾经语重心长地对刘据说:“我做得很多事情你都不赞同,但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将来能够安享太平啊!”对于自己和太子之间的疏远、对于皇后的着急和担心,刘彻很早就感觉到了。他曾经让卫青出面做太子的说服开导工作,说:“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可惜刘据“身陷”儒学说教,中毒太深,依然在若干问题上与父皇唱对头戏。

    卫青死后,刘据失去了重要的外朝屏障。刘彻对刘据很无奈,但根本没有想到过撤换太子的问题。

    然而,刘彻和刘据这对父子之间最后还是爆发了兵戎相见的血腥政变,血染长安城。最直接的原因是,刘据得罪的那些贪官酷吏、权谋小人在刘彻面前搬弄是非,离间父子关系,最后导致了悲剧。这个小人就是刘彻的近臣江充。江充是个酷吏,出身卑微,就是依靠着不断地检举他人、推行严刑峻法和刑讯逼供一步一步爬上来的。这样的人,太子刘据肯定很讨厌。江充也很讨厌太子,他和太监苏文等人怕太子继位后惩办自己,就勾结起来要扳倒刘据。

    其次就是这些组成阴谋集团的小人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能够扳倒太子的切入口。这个切入口就是“巫蛊”。所谓巫蛊,就是利用扎木偶、下咒语等迷信手段,陷害他人。汉朝法律严厉禁止巫蛊,刘彻本人对巫蛊深恶痛绝。偏偏在汉武帝时期,巫蛊之风一直弥漫在长安城中,阴魂不散。公元前92年,刘彻病情加重了。江充就奏言,皇帝的疾病根源于有人利用巫蛊暗算皇上。刘彻很自然授权江充,查办巫蛊一事。

    第三个原因,太子和卫家的势力太大了,太显赫了。有人就奇怪了,势力大、人多势众还不好啊?不好。势力大、成员多,那么你的弱点也就多,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方也多。而且大家利益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容易被敌人找到破绽,攻打进来。

    就在江充受命查办巫蛊一事的第二年正月,卫家的女婿、丞相公孙贺被牵连下狱。

    这成为卫家被攻破,最后被连根拔起的导火索。

    给表现欲和权力欲都异常强烈的汉武帝刘彻做丞相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先前,朝廷都任命贵族显贵出任丞相。但刘彻觉得权贵丞相很碍事,不利于自己施展拳脚,专门挑选一些看起来中庸懦弱的人作丞相。汉武帝时期的丞相公孙弘、李蔡、严青翟、赵周等人都出身普通人家,最后都不得善终,都被提拔他们的刘彻给杀了。只有石庆战战兢兢,小心办事才避免了重蹈覆辙,死在家中。所以公孙贺知道自己被拜为丞相后,吓得不敢接受印绶,顿首涕泣乞求说:“臣本边鄙小人,以鞍马骑射之功为官,实在不是担任宰相的材料。请皇上开恩啊。”汉武帝让人扶起公孙贺。公孙贺跪着不肯起来,最后闹得汉武帝拂袖而去。公孙贺这才不得已接受任命。出来后,同僚们都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公孙贺说:“现在主上贤明,我不能相配,恐怕辜负了丞相的重责,从此进入多事之秋了啊。”

    其实,公孙贺是卫子夫的姐夫,也算是汉武帝的姐夫。在朝廷中,公孙贺得到了卫家势力的支持。儿子公孙敬声也担任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之位。在常人看来,公孙贺这样的丞相肯定会避免落得几位前任的下场。公孙贺本人也想保住脑袋,所以当丞相后如履薄冰,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可惜啊,他的儿子公孙敬声却自恃是汉武帝的外甥,骄奢不奉法,竟然大胆到擅自挪用禁军军费一千九百万钱。事情败露后,公孙敬声被抓进大牢,按律当斩。

    公孙贺救子心切,将之前的谨小慎微抛到了九霄云外,开始四处活动营救爱子。

    刚好当时朝廷在大肆搜捕通缉犯、阳陵大侠朱安世,而不能得。汉武帝一天多次催逼早日逮到朱安世。公孙贺于是自请逐捕朱安世,请求能以功赎儿子公孙敬声的罪过,得到了汉武帝的同意。后来,公孙贺果然抓到了朱安世。

    朱安世也不是浪得虚名的大侠。他很快就得知公孙贺想用自己来赎出儿子,笑道:“公孙贺他自己就要大祸临头了。大不了,大家同归于尽。”朱安世于是从狱中上书,告发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告发公孙敬声派巫师祭祠诅咒皇上,并且在皇帝前往甘泉宫的路上埋下偶人,恶言诅咒。和公主私通属于生活作风问题,并不能置公孙家于死地,但是有关巫蛊诅咒皇帝的事情将公孙贺父子推向了死亡的深渊。汉武帝很快命令有关部门处理公孙敬声巫蛊案。汉武帝的命令中有“穷治所犯”四个字,事实上给整件案子定下了基调。公孙贺父子最终死在狱中,公孙家被族诛。还有多位朝中显贵受到株连致死,包括卫皇后的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和卫青长子、长平侯卫伉。卫家的势力几乎被全歼了。

    整个巫蛊案子开始绕过卫家,引向了太子刘据。

    巫蛊案子破了一个,但甘泉宫中刘彻的病情却不见好转。公元前91年的夏天,刘彻在甘泉宫常常做噩梦。在梦中,有许多人拿着大棒朝自己砸过来。刘彻认定巫蛊诅咒的阴谋依然存在。江充就趁机进谏说,那可能是宫廷里面有人从事蛊道咒诅,需要加大勘查的范围和办案力度。于是,汉武帝又一次授权江充在宫廷中追查巫蛊之事。

    江充得到查办巫蛊的“尚方宝剑”后,禀报说长安城的皇宫中有蛊气,得到汉武帝允许后入宫大挖特挖。江充连汉武帝的宝座周围都掘地三尺,先是在后宫希幸夫人的地方发现了巫蛊,后来又进入皇后宫中和太子的东宫四处挖掘。在太子宫的挖掘有“重大发现”。江充等专案组成员和胡巫们挖到了桐木人和一卷帛书。帛书中写着一些乱七八糟的符号。经过江充和巫师巫婆们的“翻译”,帛书上的内容是诅咒汉武帝刘彻早死。

    这帛书不是太子刘据弄的,但是在他的宫中挖出来的,因此刘据是有口说不清。江充则挥舞着“战利品”,得意洋洋,要去禀报刘彻。刘据已经和父亲感情隔阂了,有了不信任感了,现在就想了:如果让父亲看到我诅咒他的木人和帛书,他会不会废掉我呢?刘据越想越悲观,开始担心父皇会不会杀了自己。他陷入了恐惧之中。太子身边的人,比如太傅石德等人,也非常恐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为了保住刘据的太子地位,石德等人采取了危险的对策。他们首先是想到的江充等人要置太子于死地,接着就怀疑甘泉宫的老皇帝为什么要听任小人陷害太子,老皇帝身体一直不好,现在是不是还活着?既然老皇帝的生死都有问题了,那么江充等人的举动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了。在身边人的鼓动下,刘据下定决心要反击。他假传皇帝的圣旨,将江充等查案子的人全都就地正法了。因为事出仓促,跟着来查案的太监苏文逃走了,跑到甘泉宫去向刘彻报告说太子造反了!

    刘据杀死一帮小人后,没法回头了,干脆树起清君侧的大旗来,聚拢力量来控制长安城。刘据派太子舍人无且率领一队武士,持皇帝的纯赤色符节赶到未央宫,与皇后卫子夫联系。卫子夫事先并没有参与造反的谋划,如今面对儿子派来的武士,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她对丈夫的不满和对儿子的爱全都转化为对冒险的积极配合。卫子夫将皇后中宫的侍卫车马和长乐宫的侍卫车马全都交给了儿子,并打开了武器库。刘据分发众人武器,真正地踏上了武装叛乱的道路。

    这场被称为“巫蛊之祸”的政变就此爆发了。刘据的力量和刘彻调拨来镇压的军队在长安城里混战了几天几夜,只杀得是鲜血淹没了街道,都汇聚成了赤红的河流。

    其中有一个细节需要交代:汉武帝刘彻接到太子造反的报告后,开始并不相信,还派人回长安城探明情况。谁知道,派出去的小太监害怕,根本不敢去长安,在外面转悠回来,撒谎说太子造反了。刘彻这才调兵镇压的。这也说明了,刘彻、刘据这两父子的信息交流渠道堵塞到了何种程度?

    混战的结果是,刘据一帮人寡不敌众,遭到了血腥镇压。刘据带着两个儿子逃出城外,跑到湖县泉鸠里(今河南灵宝西部与陕西交界处的泉里村)的一户农家藏匿了起来。收留太子父子三人的农夫家非常穷,一家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收留太子父子后生活就难以为继了。刘据突然想起自己在隔壁的新安县认识一个富豪,就幼稚地传信给他,希望能够得到接济。他的老朋友接到信息向本县官府告发。官府发兵围捕太子。两位儿子为了掩护父亲上前搏斗,都被官兵杀害。刘据知道难以逃脱,在房中悬梁自尽。

    刘据死时,年近四旬,生育有三男一女。太子败后,他的四个子女都同时遇害。其中有一个儿子叫做始皇孙,遇害时刚生下一个儿子。这名皇曾孙受到爷爷刘据的牵连,还在襁褓中就被投入了监狱,要开刀问斩。管理监狱的长官叫做丙吉,看着这个皇曾孙可怜,冒着生命危险把他保全了下来,还找了两个女囚在监狱里暗中抚养小婴儿。这个婴儿病病怏怏的,丙吉就给他取名为刘病已,希望他不再得病。这个刘病已就是刘据这一系留下的唯一的血脉。

    政变平息后,震怒的刘彻派人收缴皇后的玺绶,要废掉卫子夫。卫子夫在宫中自杀。太监苏文找了口薄棺材,将卫子夫草草埋葬在长安城南的桐柏。汉书说至此“卫氏悉灭”。

    卫家是汉武帝时期的传奇家族。卫子夫从歌女到皇后,卫青从骑奴到大将军,最后发展到实力膨胀,相关人等在朝野盘根错别,缔造了一个神话。尽管权势熏天,但这个家族安分守己,并没有什么“负面新闻”。卫家的主要人物还对西汉王朝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他们遇到了一个强权君主,一个晚年多疑的刘彻,顷刻之间就被连根拔起,满门抄斩,令人惋惜感慨。

    政治崇尚丛林法则,两强相遇必有一伤。强盛的权力家族和强权的专制君主,在同一个时间内只能存在一个,不可能和睦相处、分享权力。这就是卫青家族不能在汉武帝时代永葆富贵的大道理。

    有人可能要问了,和卫家直接相关的人都死了,那么卫家还能够“翻盘”吗?或者说,大难以后的权贵之家能否恢复往日的权势,能恢复多少程度的权势呢?

    政治人物的思想特别奇怪,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之后,他们对一些事物的基本看法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卫家在的时候,刘彻如鲠在喉,感到很不舒服;现在卫家的人被杀得干干净净了,刘彻又浑身不舒服,想念起了卫家的好处和优点来了。

    前太子刘据的平凡昭雪成为卫家名声好转的转折点。老百姓们对死去的刘据很有好感,对他的死很同情,都相信刘据不会用木偶人诅咒皇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充等人陷害太子的证据也渐渐败露出来,民间的舆论开始朝着有利于刘据的方向发展。刘彻冷静下来后,也开始相信儿子刘据起兵主要是被逼自卫,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意思。关键时刻,负责守护西汉开国皇帝陵墓的小官、高寝郎车千秋上书为刘据犯颜直谏,扭转了整个局势。他写道:“儿子对着父亲舞刀弄枪,应该受到鞭笞。如果皇帝过失杀死了太子,那又应该做何处理呢?”刘彻对车千秋的上书非常感慨,非常重视。平地一声雷,车千秋竟然因为这次上书而被擢升为丞相。之后,巫蛊动乱的处置完全被颠倒了过来。苏文被活活烧死,抓捕刘据的官员也被杀。刘彻在儿子遇害的湖县修建思子台和宫殿,追念刘据,追悔莫及。卫家的名誉也很快得到了恢复。

    冤假错案得到了拨乱反正,汉武帝刘彻的寿命也快走到了尽头。他叫画工画了一幅周公抱着周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图画赐给霍光。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春天,汉武帝刘彻又一次病重,霍光流着泪问道:“皇上万一归天,谁可继承皇位?”刘彻说:“你难道不明白我赐画的意思吗?我让幼子即位,你来当周公。”汉武帝定最小的儿子刘弗陵为新太子,选中谨慎可靠、又出身霍家的霍光来当辅政大臣。是霍光自身的杰出表现,还是刘彻对卫霍家族的好感与愧疚心理,让霍光得到了这个地位?两者都有,我们很难说孰轻孰重。临终前,汉武帝刘彻把卫青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封给了霍光,同时升金日磾任车骑将军,上官桀任左将军,桑弘羊任御史大夫,接受遗诏,共同辅佐少主。

    刘彻死后,刘弗陵继位,就是汉昭帝。汉昭帝刘弗陵年仅8岁,按照武帝遗诏封霍光为博陆侯,将国家大事全都交给霍光处理。卫霍家族迈出了复兴的扎实步伐。

    与同父异母的哥哥霍去病不同,霍光长着一副标准的文官相。霍光皮肤白白净净,脸部轮廓很分明,还蓄着很漂亮的须髯,这些都是很典型的西汉文官形象。如果说有什么特别,那就是霍光长得很高,很容易被人认出来。哥哥霍去病是头脑简单、凶猛善战的人,而霍光做事情非常严谨,规规矩矩。曾有好事者暗中做标记,发现霍光每次进出皇宫的殿门,都在固定的地方停顿、前进,几十年丝毫不差。霍光做事的谨慎和周密,可见一斑。

    汉武帝指定霍光为头号辅政大臣,是突击提拔,更是破格使用。凡是被突击提拔、破格使用的干部都会遭人妒忌,乃至攻击暗伤。霍光也不例外。在霍光主政初期,就遭遇了两次权力危机。第一次是汉武帝刚死就有近臣(卫尉王莽的儿子、侍中王忽)扬言刘彻驾崩的时候,自己就在身边,不知道汉武帝有托孤的事情,不知道留有遗诏,意图动摇霍光的地位制造混乱。霍光强力反击,逼迫这些人自杀了。第二次权力危机对霍光的打击更危险。霍光的亲家上官桀(霍光的女儿嫁给了他儿子上官安)父子、盖长公主等人求官扩充势力,遭到霍光反对,就与在经济事务上与霍光不和的桑弘羊、谋取帝位的燕王刘旦结成“四人帮”,企图谋杀霍光,废掉昭帝,拥立燕王为天子。他们诬陷霍光,结果被年幼的汉昭帝识破,最后事情败露,上官父子、桑弘羊被族诛,燕王和盖长公主自杀。而平稳渡过危机的霍光权力得到巩固。他的外孙女上官氏又被汉昭帝立为了皇后,从此霍家权倾朝野,势力遍布朝野,基本上继承了卫家的权势。

    霍光的主政,一反汉武帝时期的穷兵黩武,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生产,改善外交关系,使得西汉王朝政治平静,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可以说,霍光这个权臣,对国家立下了大功。但是霍光独揽大权,加上身材高大,不苟言笑,行事严厉,让朝野上下不由自主地感到压抑和恐惧。历史反复表明,权臣是很难做好,既要推动社会的发展,又要有个好形象,留下好口碑。霍光在后一个方面显然做得很不够。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四月,霍光遭遇到了权臣生涯的第三个危机。年轻的汉昭帝刘弗陵驾崩,没有儿子。当时,汉武帝的六个儿子只剩下广陵王刘胥还活着,众大臣都主张立广陵王为帝。但霍光考虑到汉武帝生前不喜欢行为暴戾的广陵王,不同意立他为帝,主张迎接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新皇帝。他力排众议,让刘贺当了新皇帝,又逼死了刘胥。事实证明霍光的决定是错的。刘贺这个人更加行为暴戾,而且荒淫无道,最后发展到奸淫汉昭帝的宫人。霍光大失所望,以淫乱多罪为名废黜了即位才几十天的刘贺。大臣废黜皇帝,霍光做了迄今为止的第一人。这是霍光和他的家族权势鼎盛的巅峰,但也隐藏着深深的危机。你想啊,霍光能够随便废立皇帝,不管用的是什么理由,都是不恰当的,这在朝野眼中不是权奸是什么?在专制时代,大臣侵犯皇权都不得好下场,不知道一向谨慎的霍光行事之前有没有想到这条权力规则。反正被霍光推上断头台的那些刘贺近臣们,死前都埋怨刘贺“当断不断,反受其害”。刘贺要“断”什么?自然是收拾霍光了。

    现在,刘贺也被剔除了,那么谁来当皇帝呢?于是,中国大地出现了短暂的没有皇帝、又缺乏继承人选的尴尬。

    霍光操有新皇帝的决定权,但就是找不到候选人。新皇帝必须是汉武帝的子孙,而且辈分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可是刘弗陵没有子嗣,刘贺已经被实践排除了,其他皇子不是自杀或者被杀,就是道德败坏,丧失了继承资格。去哪里找呢?

    当年长安城天牢的长官丙吉,混了这么多年,已经位列朝堂了。

    他知道刘病已的情况,就抓住机会,向霍光进言说:“将军,我看现在朝野所讨论的人选都是在位的诸侯宗室,忽视那些还没有爵位、尚在民间的皇室子孙。您是否记得,武帝临终前的遗诏中提到将皇曾孙刘病已认祖归宗,由掖庭抚养。这个刘病已就是前太子刘据的孙子。我在他幼少的时候见过他,现在已经十八九岁了。刘病已通经术,有美材,举止有度,名声在外。希望大将军先让刘病已入侍皇宫,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后决定大策,那么天下幸甚!”

    霍光觉得丙吉的建议非常有道理,很快就下定了尊立皇曾孙刘病已为皇帝的决心。霍光为什么会挑选刘病已?表面看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只有刘病已在血统上最适合做皇帝,而且言行空白得像一张白纸,无可指责。深层看,霍光这么做是有私心的。任何政治人物都摆脱不了私心杂念。霍光的私心就是对哥哥霍去病和名义上的舅舅卫青一家人感情深厚,念念不忘。刘病已身上带有卫家的血脉,是刘据的孙子,是三姨卫子夫的曾孙子。论辈分,霍光还是刘病已的表爷爷呢!

    霍光点头了,其他大臣纷纷附和。皇太后(其实是霍光的外孙女)也同意,派使节到刘病已家里,伺候刘病已洗沐更衣后接他到未央官拜见皇太后。刘病已被封为阳武侯,随之接受群臣奉上的玺、绶,即皇帝位。刘病已就是汉宣帝,随后改名为刘询。

    汉宣帝刘询的即位让卫家重新成为权力视野的焦点。他即位后下令改葬卫子夫,追谥她为“思后”,设置园邑三百家奉守陵寝。卫子夫因此又称“孝武卫思后”;下诏给祖父刘据彻底平反,追谥为“戾太子”,也设置陵园,好生伺候。先前受到株连遇害的卫家诸人也都得到平反昭雪。

    作为朝廷的实质掌权人,霍光对这股尊崇卫家的风气是赞同的。

    在这一点上,他和新皇帝刘询是同道中人。但在权力的分配上,刘询和表爷爷霍光可不是同道中人。

    史载:“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芒刺指的是植物茎叶、果壳上的小刺。刘询做了皇帝后,自然要参加拜诣高庙等典礼,霍光都随车同行。刘询就觉得如同有芒刺在背上一样,心中惶恐不安。

    刘询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霍光是四朝重臣,统揽实权。史载霍光“兄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我们来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霍光的地位就不说了,他的儿子霍禹和哥哥霍去病的孙子霍云都是中郎将,霍去病的另一个孙子霍山为奉东都尉、侍中,掌握禁军的一部分。霍家的女婿更是谓为壮观,有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范明友,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给事中、光禄大夫张朔,中郎将王汉,长乐宫卫尉邓广汉,散骑都尉、光禄大夫赵平。这些霍家子弟不是担任军职掌握军队,就是宫廷内侍,身居要津,编织成了一张覆盖上上下下关系网。另外,西汉从汉武帝开始建立内朝,将权力从朝堂收归内侍,丞相的权力遭到削弱。霍光继续了这个趋势,任用部下、胆小怕事的杨敞出任丞相。从此,内外朝、文武官都掌握在霍光手中,班固称之为“党亲连体,根据朝廷”。

    年轻的刘询身边坐着这么一个大权臣,而且连自己的皇位都是他赐予的,刘询浑身能舒服得了吗?可是,刘询也不是一般的角色。他明明在霍光面前有坐卧不安的感觉,却能够装作神态自若、唯唯诺诺的样子。他的表演欺骗了包括霍家人在内的所有人。

    其实,刘询始终将霍光和霍家的权势看作对皇权的极大威胁,对霍家的飞扬跋扈很看不惯。“宣帝自在民间闻知霍氏尊盛日久,内不能善。”好在刘询久在民间生活,深知社会变迁、人情世故,没有鲁莽行事,而是寻找合适的方法。刘询的皇位是霍光赐予的,如同霍光以道德原因废黜刘贺的皇位一样,刘询的地位也受到霍光的强劲威胁。刘询首先要向霍光示好,稳住霍光,所以在即位后以年幼为原因,将朝政交由霍光打理。刘询即位时已经成年了,所以霍光在刘询即位不久,就表示要归政皇帝。但是刘询谦让,不肯接受大权,反而明文规定朝廷的大事小事都要先禀告霍光,然后再上奏天子。霍光欣然接回了大权,每次朝见皇帝的时候,刘询都虚己敛容,礼数非常周到。

    霍光也不想想,一个成年的皇帝怎么可能心甘情愿把实权归还给大臣呢?

    唯一的解释是,霍光等人被刘询举止自若的表演给欺骗了。对于整个霍氏家族,刘询都非常尊崇。即位的第二年,他就下诏说:“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宿卫忠正,宣德明恩,守节乘谊,以安宗庙。我要以河北、东武阳等地的一万七千户增加霍光的食邑。”至此,霍光的食邑达到了超乎寻常的两万户。他还前后获得赏赐黄金七千斤,钱六千万,杂缯三万匹,奴婢百七十人,马二千匹,甲第一区。

    后人不知道霍光在刘询在即位之初主动要求归政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也许他真的没有野心,觉得自己的确心力不足,要求退休的。但是刘询久在民间游走,社会阅历和经验并不浅。他宁肯相信霍光是有野心的权臣,宁肯相信霍光归政是假意试探,做好最坏的准备,也不愿相信霍光是真心归政。残酷的政治现实和血染的历史让刘询只能采取这样的对策。如果霍光真的是一个没有野心的干臣,那他真是太委屈了。也许,一个人一旦走上了权臣之路,就注定脱离不了权力,或者受权力的诱惑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情判断。

    但凡一个“空降干部”初来乍到,既不熟悉同僚下属,同僚下属们也不熟悉他。对于西汉朝野来说,刘询就是一个空降干部。霍光之前对刘询毫无了解,更谈不上交往。为了维持巩固自己的巨大权势,霍光决定要在刘询身上增加投入,强化自己与皇帝的关系。在历史上,权臣经常通过与皇帝联姻来巩固权势。霍光也想采取这样的方法。霍光在拥戴刘询时就提出,要将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嫁给他做妃子。不久,霍光拐弯抹角地要刘询册立皇后,实际上是要求刘询立霍成君为皇后。那样,加上当皇太后的外孙女上官氏,霍光就有了两张政治金牌。

    霍光将霍成君嫁给刘询,这件事本身就让刘询感到恶心。因为从辈分上来说,霍成君是自己的姑姑。而且,刘询很早就结婚了,在民间当贫寒老百姓时已经和平民许平君结婚了。他深爱着这位来自普通家庭的妻子,非常珍惜这段贫寒时期的爱情。刘询与许平君的夫妻感情非常好。如果要立皇后,他也想立许平君为皇后。

    现在刘询就陷入了两难之中,一方面是真爱和发妻,一方面是政治和权臣。刘询根基不深,即位之初不能得罪霍光,但他也不想违背自己的心愿。冥思苦想后,刘询想出一个好主意。他下了一道诏书,说自己在贫贱的时候曾经有一把心爱的宝剑。虽然自己现在贵为天子,佩上了华贵的新剑,但心中一直思念旧剑。可惜的是原来的宝剑找不着了,所以请各位大臣们帮忙寻找旧宝剑。在立后的敏感时期,刘询的这道诏书准确地传达了自己的心意。宝剑没有找到。但是大臣们纷纷上书,说许平君贤良淑惠,是皇后的最佳人选。霍光见事已至此,不便阻拦。刘询于是以众人之口堵权臣之嘴,名正言顺地立许平君为皇后,让霍成君做了妃子。

    霍光平静地接受了女儿落选皇后的事实。这多多少少表现出他还不是那种一意孤行、心狠手辣的权奸。女儿能成为皇后最好,没成功,他也无所谓。但是霍光做人做事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一心扑在工作了,忘记了管教家庭”。霍家的人骄横跋扈惯了,目中无人,无法无天,对霍成君没成为皇后一事耿耿于怀。霍光的老婆名叫显,是个歹毒的女人。她因为自己的女儿没有被立为皇后,就对许平君怀恨在心。最后,显竟然瞒着霍光,预谋要杀掉许平君。她买通宫中的侍女淳于衍,等待时机。淳于衍开始不敢答应,霍显为说服她,口出狂言道:“将军领天下,谁敢言者!”最后淳于衍被霍显买通,成为潜伏在许平君身边的杀手。其实,淳于衍只要将霍显那句大逆不道的狂言报告官府,霍家就能够被满门抄斩了。

    两年后,机会来了,因为许平君怀孕了。皇宫中忙成一团,太医们开出一张张药方,先是滋补、保胎的药,之后就是产后调理的药。侍女们为皇后的生产忙成一团。在忙碌之中,巨大的黑手向许平君涌来。随着生产逐渐临近结尾,淳于衍始终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越来越着急。终于在一次制作药丸的时候,淳于衍决定孤注一掷,利用自己配药煮药的机会,置皇后于死地。

    皇宫规定,凡是皇帝皇后要吃的药,宫中医生和经手的人都必须事先服用等量的药物,无不良反应后,再呈送给皇帝皇后食用。淳于衍如何才能避开这一关呢?

    淳于衍的做法就是将一味中药的粉末加入了配方之中。这味中药就是附子。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生附子有毒,泡制过的附子也辛,甘,大热。对于心律失常过缓的人,它有提高心率的作用,但是即使如此,也仍旧带有毒性。中医对附子的使用非常谨慎,规定孕妇、产妇绝对禁用附子。

    许平君喝下淳于衍加了附子的药物后,随即便感到极不舒服。附子使她的心率加速、血管硬化。不久产后虚弱的许平君觉得心烦意乱,坐卧不安。她告诉身边的人今天服用的药物可能有毒。太医和淳于衍等人亲口喝了许平君尚未喝完的药,并没有不良反应。大家只好去安慰无助的年轻皇后。当天,许平君就去世了,年仅19岁。她是刘询的第一位皇后,但只做了不到三年的皇后。

    许平君死后,刘询悲痛欲绝,盛怒之余命令严查死因。太医们商议的结论是许皇后产后虚弱,正常死亡。刘询不相信,让朝臣参与调查。但是许平君周围的人在服用了同一碗药之后都安然无恙,并无不适。朝廷有关部门将所有的医生和宫女都抓捕起来严刑拷问。淳于衍被下狱拷问的时候,狱吏问得很急很凶。显害怕自己买通官人谋害皇后的事情败露,在官府审讯医生等人的时候就将全部实情告诉了丈夫霍光。霍光在真相面前大惊失色。他知道谋害皇后大逆不道,是诛灭满门的大罪。霍光想去告发妻子,但他是一个重家庭的人。最终他还是不忍心告发,相反还按照显的意思给审讯部门施加压力,定淳于衍等人无罪。大家就只好将许皇后的死因归结为产后不适。刘询如此反复了多次,都找不到真正的原因,不得不接受悲痛的事实。

    从做人做官角度来说,霍光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家人违法乱纪就是一个政治人物失败的表现,抓权的同时也要约束家人,起码不能纵容家人违法乱纪。霍光疏忽管理家人是政治失败,默许妻子毒杀皇后则是犯罪了。

    却说许平君死后,霍成君成了新皇后。她是刘询的第二位皇后。

    但是刘询并不爱她。

    客观地说,霍成君是个比较努力的皇后,并非大奸大恶之人,并且想做个好妻子。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深爱着死去的皇后,自己的前任。因此她就以许平君为榜样,让自己的言行向许平君靠拢,希望能够借此填补因为许平君的死而在丈夫心中腾出来的空间。霍成君成为皇后之后,像许平君一样每日拜见皇太后,对官人和大臣们谦虚谨慎,勉强学到了几分。但是霍成君与许平君毕竟是成长环境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许平君是在贫寒的民间成长的;霍成君则是在富贵缸中泡大的。大贵族家庭的奢华、虚荣和伪善在她身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许平君做皇后的时候,勤俭节约,平易近人。霍成君做皇后之后,车马仪仗盛大无比,对官人大臣经常赏赐,动辄以千万钱计算。她还常常召见霍家亲戚进宫聊天游玩。霍家亲戚在宫中毫不忌讳,飞扬跋扈。

    这一切无法让刘询对霍成君产生爱意。但是刘询知道霍成君的背后有庞大的霍家势力,自己还不能与霍家硬碰硬对抗。他继续韬光养晦,压抑对霍成君的不满,相反他以亲昵、疼爱的姿态对待霍成君,甚至包容她的缺点。在外人看来,皇上已经将对许平君的爱情转移到了新的皇后身上——他们不知道皇上是杰出的表演艺术家。霍光和显夫妻两人知道了,非常高兴,霍家的人也放心了。

    刘询将对许平君的爱深深埋藏在心底。作为他们爱情的结晶,刘询很早就立许皇后生下的儿子刘奭为太子。这是一个很有味道的暗示。

    如果单纯地让霍光和刘询进行政治搏斗,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刘询。因为刘询具有年龄上的绝对优势。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刘询肯定比霍光要笑得久。果然,霍光秉政前后二十年,终于在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春一病不起,要不行了。刘询亲自光临霍家询问病情,在病榻旁还落下了眼泪。事后,霍光上书谢恩,请求朝廷分他的食邑三千户封霍去病的孙子、奉车都尉霍山为列侯,以侍奉霍去病的祭祀,延续霍家另外一支血脉。可见霍光对哥哥霍去病带有很深的感情,也表明他临死的时候都想着霍家的延续和发达。刘询很给霍光面子,随即将霍光的奏章发到朝廷中,交给丞相、御史等大臣中讨论,并即日拜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右将军。霍光死了,死得很欣慰。他的葬礼也办得风风光光,刘询和皇太后都亲临祭扫,算是备极哀荣。

    但霍光隆重的葬礼过后,霍家就被刘询诛灭九族了。

    刘询对霍光的尊崇并非出自真心。霍光死后,霍家的势力依然强盛。刘询不得不封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的本职领尚书事,呈现出要继承霍光实权的架势;同时封中郎将霍云为冠阳侯。如果照此情况继续下去,刘询要消除霍家势力对皇权的影响还需要好些时日。但霍家那些不争气的人在霍光死后变本加厉地胡作非为,弄得天怒人怨,将自家的把柄不停地往仇人手里塞,加速了家族的覆灭。

    霍光生前给自己设计好了坟墓规格,但他那个爱摆阔气抖威风的老婆霍显在丈夫死后擅自改变了霍光生前的设计,给坟墓添加了三道门、长长的甬道,并把一批官奴侍妾幽闭其中,让活人给霍光守墓。这下霍显闯了大祸了。在等级社会中,什么样的人能建造什么样规格的坟墓是有严格规定的。霍显这是按照皇帝的规格修建丈夫的坟墓,严格地说是目无君王、违制篡逆——当然,认为“将军领天下”的霍显脑袋中根本就没有规制等级的忌讳了。闯了这个祸不够,霍显还大兴土木,营造宅第,极尽奢侈淫逸之能事。她自己的车,用熟牛皮包裹车轮,中间实以棉絮,装饰着精美的锦绣,外壳装饰着明晃晃的黄金。更令人叫绝的是,霍显出巡时,车子由侍女挽着五彩丝绸,漫步前进,到处游玩,完全是一副王母娘娘下凡的排场,要多刺眼有多刺眼。霍光生前对晚辈也没有教导好,他的子侄们现在跟紧霍显的榜样,声色犬马,穷奢极欲。霍云对工作一点都不上心,动不动就请病假,带着宾客在黄山苑中进行大规模围猎;不得不上朝的时候,就派奴仆下人去朝堂传达自己的意思,弄得朝臣敢怒不敢言。霍显和霍家的其他女眷,昼夜出入宫廷,找皇后霍成君玩耍嬉戏,仿佛后宫就是霍家的后院。

    霍显寡居后,耐不住寂寞,与霍光生前宠爱的监奴冯子都勾搭成奸,在家中淫乱。这个冯子都小人得志,狐假虎威起来。有次冯子都带领一批家奴在路上耀武扬威,碰到了御史大夫魏相的家奴。双方为了争道,互不相让。冯子都命令众家奴大打出手,把魏相的家奴打得落荒而逃。冯子都不解恨,竟然带着家奴打上门去,闯入魏府。最后,御史大夫魏相不得不亲自出面,低声下气向霍家的家奴叩头谢罪。冯子都这才扬长而去。

    如果说因为霍光对西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民间对霍家还有一些好感的话,现在霍光辛辛苦苦赚来的好感全被这些不成器的家人给败坏了。大小臣工和民间街坊,已经没有一个人说霍家的好话了。这离霍光逝世还不过几个月而已。

    一个家族强盛的根本还在于掌握的政治实权的多少。霍家子侄们表面上延续了霍光的权势,可没有一个人有能力、有威望成为霍光第二。政治实权在松动,威风和排场却越来越大,霍家的前途很危险了。

    刘询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开始亲政了。尽管霍山还在宫廷之中掌握着尚书机构,刘询下令官民上奏不经过尚书,群臣觐见独来独往,很容易就架空了霍山,掌握了实权。同时,刘询提拔御史大夫魏相兼任了给事中,伺奉在左右。霍家子侄们虽然没有大的政治能力,但政治敏感度一点都不低。他们也感觉到大权旁落了,开始厌恶起刘询来。霍显就对霍禹、霍云、霍山说:“你们几个人不能继承大将军的余业。现在让一个大夫担任了给事中,他人如果从中离间,你们还能自救吗?”霍家人愤愤不平起来。的确,霍显的担心是有道理的。魏相果真向刘询上奏进言,告诫刘询春秋时期权臣祸国的教训,认为霍光死后,霍家子弟占据要职,掌握军队,霍光夫人显及诸女眷自由出入宫廷,骄奢放纵,恐怕对朝廷不利,建议刘询抑制霍家势力。这是一道密奏,得到了刘询的赞同。

    天要变了,许平君皇后的死成为变天的突破口。霍光死后,当年的谋杀案件开始一丝丝地败露出来。这消息像晴天霹雳一样让刘询异常震惊。现在好了,国恨、家仇混合在了一起,刘询下了提前除去霍氏家族的决心,开始暗地里向霍家开刀。如果说没有谋杀许皇后的事件,刘询还可能给霍家留下一线生机的话,如今他在心中暗暗关闭了霍家的生命之门。

    霍家也不是好“欺负”的,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势力在朝野盘根错节。其中的关键人物还掌握着中央的兵权。刘询就先从除去霍家兵权,清理霍氏官吏开始。他的做法一是以正常的调动剥夺霍家人的兵权,一是将霍氏官吏调离京城,转任地方官,让他们散落到各地去,孤立起来慢慢收拾。比如霍光女婿范明友原官爵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朝廷收了范明友度辽将军印绶,让他专任光禄勋。霍光次女婿任胜原来是诸吏中郎将、羽林监,掌握禁卫军的指挥权,现在被支到河西走廊去当安定太守守边关去了。张朔是霍光外甥女婿,原本在宫中任给事中、光禄大夫,是近臣,现在被派到四川做地方官(蜀郡太守)去了。霍光孙女婿王汉情况与任胜相似,原先是中郎将,如今去丁更加偏远的武威郡当太守。而偏向霍家势力的老丞相韦贤也以“年老多病”的理由被罢免,魏相被封为高平侯,成为新丞相。

    为了迷惑霍家势力,刘询把霍家第三代的代表人物、霍光的儿子霍禹由右将军提升为大司马。

    这一连串的变动在短短十几天就完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职务变动中,值得一提的有两点:第一是原先皇宫的守卫都由霍家的女婿们负责,因为他们掌握了中央的军队。现在霍氏势力被清理出了中央军队。中央诸领胡越骑、羽林及两官卫将屯兵都改由刘询所亲信的妻家许氏和舅家史氏的子弟统帅。刘询由此掌握了军队,为之后的政治举措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第二是霍禹虽然当上了伯父和父亲曾经担任过的大司马的高位,但是失去了直接指挥的直属军队。霍禹也是聪明人,明白其中的玄妙,被提升为大司马后闹情绪,始终称病不朝。

    曾任霍禹长史的太中大夫任宣前来探望上司,询问病情。霍禹说:“我哪有病?当今皇上如果没有我家将军(指霍光)拥立,哪有今天啊?现在将军坟墓崭新,皇帝就开始排挤我们家人,宠信许史两家人。皇上夺我印绶,令人不省死。”任宣见霍禹对朝廷和皇上深怀恨意,敏锐意识到了其中的危险。他劝老上司:“大将军的时代已经不可能再回来了!当时大将军他持国权柄,杀生在手中。许多大臣因为忤逆了大将军的意思而被下狱,甚至是处死。因此朝野有事都先禀报大将军,将丞相等人等同虚置。现在情况不同的。许、史两家人都是当今天子的骨肉,得势显贵起来是可以理解的。大司马您如果总是这样心怀怨恨,下官以为不可。”任宣的这段话可谓道破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规律。权臣的兴起是依附皇权的结果。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皇帝亲信谁,谁与皇帝关系密切,谁就能获取巨大的权力。但是当一个人成为权臣后,他总是希望永远保持权势,却忽视了自己家族与皇帝并不能永远保持密切的关系。霍禹无话可答,两人只能默然以对。几日后,霍禹宣称病已经好了,重新开始上朝视事。

    第一回合,霍家第三代人完全不是刘询的对手,大败而归。

    霍显这个婆娘不甘心,开始指挥儿子侄子女婿们反击了。但是霍显是个搞阴谋诡计的高手,在政治上却很幼稚。她策划的反击措施不仅小家子气,起不了大作用,反而把自家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霍显首先想到的是废立太子,把自己的外孙扶立为新太子,为霍家势力增色添力。她本来就对许平君的儿子刘奭被立为太子严重不满,现在打起了毒杀太子的歪主意。虽然女儿霍成君入宫后一直没有生育,可霍显认为太子的位子应该为自己没出生的外孙留着。她曾愤愤地说:“太子刘奭不过是民间贫妇生的贱种,哪有资格入主大统?难道我霍家女儿日后生的儿子,就只能做一个小亲王吗?”霍显可不只是发发怨言,还教唆女儿霍成君去毒死刘奭。为了使女儿能下定杀太子的决心,霍显这个当妈的,把当年毒杀许平君的实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女儿。霍成君完全懵了,她就好像是闯入政治角斗场的小鹿。当庇护自己的森林逐渐褪去,她面对残酷的草原竞争法则无法适从。母亲指出的现实抉择对她的地位和将来都是有利的,但她的基因还是鹿,不是狼。她对刘询有感情,希望获得丈夫的真爱。先前,丈夫与自己卿卿我我,恩爱往来,已经让她满足了。当母亲挑破表象后,她震惊得无法接受这一切。霍成君犹豫再三,始终下不了决心。她良心未泯,既不想杀人,也没有信心。一方面霍成君不像淳于衍一样有机谋,下得了手;另一方面,刘询为了保护太子,精心挑选了忠心耿耿的侍从。每当他人给刘奭送来食物的时候,侍从们都一一为太子尝毒。即使霍皇后送来食物,也不例外。

    就在霍成君在宫中遭受现实和良心煎熬的时候,宫外的霍禹、霍山、霍云等人见到实权被日益侵削,多次相对啼泣,埋怨皇帝。权力仿佛就是毒药,能让持有人上瘾。刘询亲政后,霍家势力一日不如一日,霍家子侄们的心中产生了深深的怨恨和对过去权势的怀念,不能释怀。

    霍山说:“现在朝廷是丞相用事,大司马被架空了。皇上大幅度修改大将军(指霍光)时期的法令,衬托出大将军的过失来。以前大将军压制那些喜欢妄说狂言,不避忌讳的儒生,现在皇上却喜欢和那些儒生对话,让那些人上书言事。他们上书的内容,都是说我们霍家坏话的。曾有人上书说大将军时‘主弱臣强,专制擅权,今其子孙用事,昆弟益骄恣,恐危宗庙,灾异数见’,言词激烈。我看到后,就把上书给扣下来了,没有奏报皇上。谁想到,上书的人狡猾得很,绕过我这个尚书,直接奏报给皇上了。皇上是越来越不信任我了。”

    霍显就问:“丞相他们常常说我们家不对,难道他们就没罪过吗?”

    霍山很有爷爷霍去病的简单、实在的性格,摇头回答:“丞相等人很廉正,哪里有什么罪过?倒是我们家的各位兄弟和女婿们言行不慎。民间还传说我们霍家毒杀了许皇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紧要关头,霍显不敢对大家有所隐瞒,只好把毒杀许平君的实情告诉了霍山、霍云和霍禹。霍山三人大惊失色:“这种事情,怎么不早点告诉我们!皇上排斥、调任我们家的各位亲属,看来是有所察觉许皇后真正的死因。这是大事,要诛灭满门的,怎么办?”事到如今,一家子人这才慌乱起来。汉书说他们“于是始有邪谋矣”。看来,盘踞政坛多年的霍家也没有想到破除窘境、洗脱毒杀皇后罪名的好方法,而是一不做、二不休,开始有异心了。他们决定来次疯狂的冒险。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策划的冒险计划。他们阴谋以太后的名义召开酒宴,召集丞相、平恩侯等显贵来赴宴。第二步在宴会上,由范明友、邓广汉两个人以太后的命令斩杀他们。第三步,霍家入宫废黜天子刘询,改立霍禹为皇帝。在这个彻头彻尾的政变阴谋中,那些朝廷显贵怎么可能一个不漏,乖乖地按照霍家的计划,自投罗网?杀死这些人,就能轻易废黜刘询吗?霍禹凭什么篡夺汉朝的江山?霍禹和霍显等人根本就没想这个问题。霍家在之前扶立过三个皇帝,还轻易废黜了一个皇帝。他们似乎觉得再多废黜一个皇帝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他们却不知道,霍光在世的时候,他废黜刘贺,根本就没有动刀子,召开会议动了一下嘴就成功了。现在,作为霍光的子孙,霍禹等人却需要如此精心谋划,大动干戈,可见霍家的权势真的是大势已去了。

    还真不是小看了霍禹等人,他们的实际能力比想象的还要差。他们不仅疏忽大意,而且拖延不决。结果阴谋还在谋划阶段就夭折了。霍家势力的一个成员(李竟)因为交结诸侯王被查办,在供状中谈到了霍家各位兄弟。刘询抓住机会,下诏说霍云、霍山“不宜宿卫”,不让两兄弟在宫中担任近侍了,赶回家好好反省。不久霍云又被任命为玄菟太守,要去遥远的辽东地区任职;接着是任宣要去山西担任代郡太守,去防备匈奴人。突然的变故增加了政变计划顺利执行的难度。

    霍家子弟顿时乱成一团,不知所措了。养尊处优的贵族子弟的毛病在关键时刻暴露无遗。政治世家的子弟要么特别能干,政治老练,行事沉稳,因为他们从小在政治染缸中耳濡目染,而且在长辈的栽培下过早、过多地接触了实践,所以比较成熟能干;要么特别没用,瞻前顾后,志大才疏,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霍家子弟就属于这第二类人。本来霍家的女眷在后宫中很嚣张无礼,家奴冯子都数次犯法,刘询都没有追究。刘询越不追究,霍山、霍禹等人就越害怕,怕刘询把罪行都记录下来,秋后一起算账。霍显则可能出现了精神衰落、神情恍惚的毛病,老梦见家里井水溢出淹没厅堂,做饭的灶台跑到了树上等怪事,还曾经梦到霍光在梦里告诉她:“知不知道,皇上就来要抓你们了?”刚好霍家那段时间老鼠很多,乌鸦也喜欢来他们家的树上歇歇脚,霍显和各位子弟认定这些是家族衰亡的征兆,惶惶不可终日起来。所谓的政变阴谋,此时已经失败了。霍家子弟为什么这么窝囊没用,为什么没有成为第一类成熟能干的世家子弟呢?问题出来他们的家庭环境上。我们知道他们家骄横跋扈、胡作非为,而霍光在世时又疏忽了对子弟的教育培养工作,所以霍家的子弟仅仅在政治角斗场上“近水楼台先得月”,却没有学会角斗的技巧。作为一家之主,死去的霍光对子弟的无能负有责任。

    最先出问题的是霍山。无能的霍山在这关键时刻,自乱阵脚,向同伙秘密写信通报情况,联络下一步行动——政变阴谋怎么能写下来,这不是找死嘛。结果事机不密,霍山先被人告发密通书信,沟通大臣。霍显见情况紧急,抢先上书朝廷情愿献出城西的宅第和一千匹马,请求赦免霍山的罪行。这等于是不打自招。别人还没搞清楚怎么一回事呢,霍家先认罪了。结果,霍山的书信还是被呈报给了刘询,朝廷很快就发现了霍家的政变阴谋。刘询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措施。霍云、霍山、范明友见事情败露,自杀身亡;霍显、霍禹、邓广汉等人被抓捕入狱,最后霍禹被腰斩,霍显及霍家亲属被弃市。刘询以政变案为突破口,大规模清理霍氏党羽,因此案受到株连被灭门的有数千家之多。这些可怜人家只能去阴间找霍家子弟报仇了。

    这是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的事情。

    皇后霍成君在事变发生后,被囚禁在昭台宫。起初霍成君伤心、悔恨,责备家人。但是她对自己的命运还是有信心的。自己毕竟没有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自己毕竟是皇上喜爱的妻子,自己的皇后地位并没有被废黜。霍成君期盼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搬出冷宫,重新成为皇后。但是奇迹并没有发生。几个月后,昭台宫来了使臣。他向尚怀有希望的霍成君宣读了刘询的诏书。诏书说:“皇后荧惑失道,怀不德,挟毒与母博陆宣城侯显谋,欲危太子,无人母之恩,不宜奉宗庙衣服,以承天命。呜呼伤哉,其退避宫,上玺绶有司。”在诏书中,刘询责备霍成君追随母亲显,谋害太子,心怀歹毒,失去了做皇后的资格。霍成君被正式废去皇后尊位,逐出皇宫。

    霍成君在家破人亡、无依无助的情况下被送到长安郊区的上林苑中,囚禁在阳台官。12年后,刘询依然对霍成君抱有恨意。他下令不许霍成君继续居住在皇家宫殿中,而是囚禁在一个名叫“云林馆”的小屋中。不久,刘询干脆下令霍成君自杀。这个一心想做皇后却只当了五年皇后的贵族女子自杀时只有33岁,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从卫青、卫子夫和几乎同步发展起来的霍去病,再到霍光,最后到霍禹、霍山、霍云,卫霍家族盘踞西汉王朝权力核心60多年。他们以家奴、私生子的身份,奋斗到帝国的显要贵族,成就了一则权力神话。遗憾的是,这个神话来得艰难,维护得曲折,破灭得却极其迅速。有人将霍家最后的失败,归结为霍光对家庭和子弟教育的忽视,归结为霍家第三代的不成器。更多的人认为霍家的失败是权力斗争的必然。霍氏家族被铲除后,刘询出巡或者祭祀的时候,车骑将军张安世陪坐在皇帝的车骑上。现在刘询和张安世坐在一起,从容舒服,一点也没有芒刺在背的感觉了。霍家的权力都让皇帝感到不安了,下场能好吗?

    中国古代政治史,从某个角度说是皇权和大臣权力之争。斗争的结果,皇权胜多败少。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我们单单在两千多年后再来看看霍氏家族的起伏。我们不能不承认刘询杀戮太过,同时也感叹霍光没有找到避祸之道。其实在西汉的君臣关系史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先例。汉初名相萧何韬光养晦,保全自身及后裔。他权势最大的时候却在穷乡僻壤置办家业,一来为子孙留栖身之地,二来也因为土地偏僻贫瘠,希望不被后代豪强觊觎。汉武帝时的丞相田纷自恃是皇帝的舅舅,“权移主上”,受到武帝警告后始有收敛,得以全身而终。而开国元勋周勃之子、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周亚夫仅仅因为被景帝视为“此秧秧,非少主之臣”,就被以谋反罪下狱,死在狱中。霍光自受汉武帝遗诏辅弼汉昭帝以来,历经四代皇帝,主持朝廷政务二十年。在霍光主政期间,汉朝一改汉武帝晚年的贫乏和混乱,社会经济取得了发展,对汉朝是立有大功的。但是霍光权势熏天,其间主持皇帝的废立,成为前所未有的大权臣,功绩、势力和声望都超过了作为皇帝的刘询。在皇权至上的时代,霍光家族严重侵犯了皇权。霍家的失败在于霍光没有及时全身而退,没有与刘询保持良好的关系和沟通。而刘询又是精于世故、老成稳重、厚积薄发的难缠皇帝,不是一般的对手。最后,整个家族成为悲剧的主角。

    班固为霍光立传后评论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当庙堂,拥幼君,摧燕王,仆上官,因权制敌,以成其忠。处废置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遂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光为师保,虽周公、阿衡,何以如此!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淫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认为霍光对汉朝有大功,但是不学无术,不管束好家庭,所以造成了死后三年就被灭门的悲剧。司马光则认为悲剧的原因是霍氏奢侈太甚,“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灭门是势所必然的。

    到了刘询的孙子汉成帝刘骜时,朝野为霍光平反的声音开始出现。最后朝廷为霍光设置了百户人家守冢,并寻找到霍光同族的后代霍阳,封他为博陆侯,食邑千户,算是间接肯定了霍家对汉朝发展的贡献。霍家最后还是享受到了普通功臣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