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给历史把脉之大案人心 > 后记

后记

    感谢读者购买、本书。

    中国历史有一个传统,就是喜欢褒贬人物、评论古今。历史人物和事件都罩上了一层浓厚的对与错、善与恶的面纱。作为听书人和者的后来人,常常在耳濡目染或者字里行间之中就先入为主地接受了前人的评判。前人的评判中固然不乏真知灼见,但有些做法背离了历史学客观公正的治学原则,对当事人对后来者都是不公平的。现在,历史学领域掀起了一股重新解读历史人物、考证还原事件真相的热潮。许多面纱被掀开,对错美丑自有后来人评说。在这股风潮中,用法律眼光考评历史是重要的方法。法律的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怀疑的精神。它敢于深入人性最丑恶的领域,用严谨的推移,吹去历史迷雾,还原真相,辨析对错。大凡错误的成见、先入为主的掩饰,都经受不了这般怀疑。历史并不是小姑娘,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迟早要被推到冷静严谨的手术台上。本书就是沿袭了这种怀疑精神,选取古代历史中的案件来透视部分历史原貌。历史案件作为各种矛盾激化的产物,纠结了各色人物和社会活动,能集中反映历史的丰寡美丑。用法律之矛刺穿历史案件的外壳,里面的若干历史真相便会显露出来。这就是我创作本书的初衷。

    必须承认,历史类通俗读物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前几年,因为各种机缘聚合,历史类通俗图书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市场繁荣。市场上出现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吴思的《潜规则》、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等标志性作品,它们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一起撑起了本类图书的黄金穹顶。进入2008年后,除了当年明月还在推出续集外,历史图书乏善可陈。这当中有部分从业者盲目跟风、粗制滥造,破坏了市场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作者们对如何继续通俗解读中国历史的认识出现了瓶颈,大家迷茫了。新的历史材料、新的历史观点在前几年的热潮中被呈现殆尽,更新史料和更新观点的出现尚待积累。而新的写作方法,即所谓的草根读史、另类读史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作者采用后也就不新颖了。历史图书写作的切入点无非三条: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市场上的历史图书一般是后两类。我在2006年进入历史图书市场时,既写断代史也写专门史。到2008年上半年,我也一度对创作的道路产生了疑惑。实话说,我到现在也没找到确切的前进道路,只是觉得应该多思考,勤思考,在作品的思想深度上下功夫,于是也就有了本书。这是一本介于断代史和专题史之间的书,更像是一本历史散文的集子。

    虽说是历史案件,但书中的许多案子并非历史上明文记载的案子。它们分别选自《水浒传》、《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醒世恒言》等古代。但这丝毫不影响全书的真实性。相反,一些揭露社会阴暗面的案子只有非官方甚至是受到官方打压的古代才能记载。案子肯定有作者虚构的成分,但底子是真实的,依托的社会现实更是真实的。我们从这些历史作品中更容易接近历史的真相。相关文章的文献引用情况已在文中注明。此外对本书的产生影响较大的图书主要是《看到人心深处——120个有趣故事告诉你真实人性》(王溢嘉著,新华出版社2008年10月)和《非常说法——中国戏曲中的法文化》(郭建著,中华书局2007年8月)。前者是我下班时在北京一号地铁上翻看的,后者是我在返乡的飞机、汽车上浏览的,多有受益。

    本书在2008年12月的时候开始萌芽创作,经历了元旦和春节假期,在2009年的2月杀青。在文章《金丝雀原则》写完的时候,我就以《大案门——从历史大案看中国的世道人心》的名字放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版连载,得到了迷恋红茶的诗人、偶尔抢沙发、龙城快刀、虎躯狂震、澹澹笙烟、郭太等诸多网友的捧场和肯定。感谢九千九文化的董事长魏龙先生和文杰编辑对这部稿子的肯定,将本书和之前的“疑难杂案”合为同一个系列推出。特别感谢中国画报出版社和责任编辑齐丽华的辛勤工作,齐编辑对书稿提出了诸多有益的修改意见,让书稿增色不少。在这里还要感谢各位网友的支持,感谢所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和发行付出心血与汗水的同行们。谢谢你们。

    每一本书都是作者的孩子,倾注了作者的心血。我依然能清晰记得在北京返回临海的旅途中,看到窗外寒冷的江南水乡,触摸着满是雾霭的车窗思考书稿内容的情景。虽然有诸多的不满意,作者还是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当然,我非历史科班出身,全书的史料遴选和观点推敲难免存在错误,我对这些错误负责,也请各位读者手下留情。

    谢谢大家!

    张程

    二OO九年三月于朝阳赛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