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宁波地方文化通俗读本.②,宁波海丝文化 > 八、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尚存的主要遗址

八、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尚存的主要遗址

    宁波人大多知道三江口东岸有庆安、安澜会馆,这是宁波历史上宫(天后宫)和馆(会馆)合一的建筑群,也是如今宁波市区唯一现存的天后宫。

    宁波最早的天妃宫(也称天后宫),是建在今江厦街与东渡路相交之处,始建于宋绍熙二年(1191),一说是旅居于江厦的福建商人沈法询取福建莆田妈祖庙炉香,捐宅为庙,造了一个十分辉煌的大殿,并塑上一尊壮观的妈祖像。庙建成后称作天妃宫。

    沈法询为什么要建造这座天妃宫呢?原来,沈法询自觉在海上得到过妈祖的保佑,为感谢妈祖就捐出了他的寓舍来建造天妃宫。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2),海禁逐步放开,在甬的闽、粤商人又捐资重修此宫,到雍正五年(1727),敕号“天宫”。元朝程积斋(瑞学)《灵济庙事迹记》有述:“惟天阴骘下民,凡涉大险,必有神物效灵以济之。若海之有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是也。”福建船民所信仰的天妃即妈祖,那妈祖又是什么人呢?这话说来就长了。

    建天妃宫(江厦街旁)

    传说妈祖诞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其真名叫林默。妈祖的父亲叫林愿,是一位担任都巡检(相当于现在的边防警察长官)的武官。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了五个女儿,迫切希望能生一个男孩,结果第六个生下来仍旧是一个女婴。父亲心里十分不乐。因为她出生后不啼不哭,默不作声,父亲就给她取名林默。按当时福建的风俗习惯,女孩子名字后要加上一个“娘”字作为小名,所以她常常被称为林默娘、默娘。林默从小就异常聪颖,跟随塾师读书时,不但能过目成诵,还能理解每个字的含义。成人后,她决心终生行善济世,矢志不嫁,父母尊重她的意愿,让她自由发展。林默不但精研医理,能治病救人,防疫消灾,还通晓天文气象,熟悉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中有不少礁石,遇困的渔船、商船,常常得到林默的指点和救助而走出险境。因此,有人传说她能乘席渡海。由于她能预测天气变化,能事前告知船户能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人们称她为“神女”“龙女”。再加上她性情温顺,满腔热情,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找她商量,请她帮助避凶趋吉。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年仅二十八岁风华正茂的林默突然无病而逝。湄洲岛上的人们说,这一天,他们看到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恍惚听到空中有阵阵悦耳的音乐声,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此后,听航海的人说,常常见到林默身穿红装飞翔在海空之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们。后来,大部分海上来往的船只供奉起妈祖神像,以祈求平安顺利。

    传说,妈祖救急扶危,能在惊涛骇浪中拯救渔舟、商船。所以自宋朝起,朝廷多次对妈祖进行褒封,并列入朝廷的祀典,每年的春秋两季都要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后来,妈祖由民间神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随着闽人远行的足迹,妈祖不仅被中国各地人民信奉,也被东南亚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人民所信奉。

    民间还流传着妈祖的一些传说,如祷雨济民、化草救商、解除水患、甘泉济世、佑助收艇、澎湖助战等,大多是说妈祖急人所难,解危为安的。也有记载妈祖传说的典籍,如《天后志》中的十五则小故事,以及《天妃显圣录》中的十六则故事。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清朝历史学家赵翼所记的妈祖传说:若遇海难向神明呼救时,如称呼“妈祖”,妈祖就会不施粉黛立刻来救人,如称“天妃”,妈祖则会盛装打扮后才来救人,所以会较晚到些。因此人们在海上都称她为“妈祖”,而不称“天妃”,希望妈祖立刻来搭救。

    这天妃宫说来也十分神奇,千百年来,虽然常遭火灾,但烧了又造,造了又烧,一直保存至今。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天妃宫先是遭日军飞机轰炸,后又遭国民党飞机轰炸,虽被炸成断墙残垣,但,即便这样,仍旧有许多准备乘船出海的下山人(渔民)、生意人,都要到这里来烧香叩拜,求天妃娘娘保佑,来叩拜的人都说“交关灵光”。

    说天妃宫中的天妃娘娘“灵光”还不稀奇,更神奇的是天妃宫大殿前面的四根雕得活灵活现的龙柱,据说过去造庙宇是不能随便建龙柱的,凡在庙宇中允许建龙柱的一定是皇上亲敕过的。听老人讲,天妃宫里的四根龙柱会告诉撑船人,什么时候能出海,什么时候不能出海,万试万灵。那么这龙柱又是怎样告诉人们千万不能出海的呢?据传,天妃宫中四根龙柱如果“流泪了”,就在告诉人们千万不能出海。那又是怎么知道龙柱流泪的呢?如果龙柱上雕的几条盘旋而上的青龙,浑身湿渍渍时,尤其是他们凸出的眼睛湿了的时候,就代表龙在流泪了。这时,如果用手摸上去,会感觉整根龙柱如被大雨淋过一样。有人说,这四条龙刚刚从东海飞过来,凡碰到这种情况,那就不能出海了。

    天妃宫中的龙柱

    那时,到宁波做生意的人非常多,有些人不相信这种说法,硬是撑船出海了,结果船刚撑出镇海关,还没过金塘六横,就遇上风暴而沉船了。船上水性好的,能游到礁石边捡回一条性命,水性不好的就再也没有回来。日子一长,天妃宫四根龙柱会流泪显灵的事越传越远、越传越神了。

    传说归传说,但也有一定科学道理。据说造天妃宫时,殿前的四根龙柱是福建商人在当地雕好,用帆船运过来的。由于运输途中不小心,船一倾斜这四根龙柱就掉到了海中。这事过了一年有余,主人才把这四根龙柱千方百计地打捞上来,运至宁波,天妃宫的大殿安上了这四根龙柱。经过海水长期浸泡的龙柱,浸入了海水中的硫酸镁,它有很强的吸水性。梅雨季节或台风来临时,由于空气的湿度加大,龙柱表面就会潮湿。然而,过去的人们不知其中道理,就认为是石柱上的青龙流泪了,说明不宜出海了。

    宁波的妈祖信仰应该始于北宋。南宋绍熙二年(1191),东渡路与江厦街的三角地段的天妃宫是宁波历史上第一个天妃宫,其所供奉的天妃像就是妈祖神像。在三江口,尤其是临近三江口的那段奉化江西边江畔,是本地渔船、货运帆船停泊的抛锚地,也是不少外地船到宁波进行多种贸易停靠的地方。这一带也是宁波进行海上贸易的主要地段。

    有些人说三江口东边的庆安、安澜会馆所对的江畔是海船抛锚地,这种说法有待考证。无论从清时,还是民国时的宁波市地图来看,都是挤在狭长的小巷之中,在临三江口的岸边当时都有不少沿江而筑的民居,这些民居一直要延伸至和丰纱厂。解放初正对姚江的岸边被宁波港务局辟为港务二区,而港区的场地也不宽舒,二会馆仍隐没在民居之东。三江汇合,姚江的水流量很大,水流又急,它与奉化江的水流汇合之前,几乎成直角状直冲江东边的江堤。据史记载,现杉杉公园一带的江岸曾常发生崩堤事件,远的不说,就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即“文革”期间),宁波港务局港务二区就发生过重大崩堤事件,当时塌陷了几百平方米的江堤,损失了不少物资。之后,这一带就很少再停靠以运输为主的货船了。所以,说这一带是锚地有待考证。

    20世纪70年代,宁波建造交电大楼时,在挖地基过程中发现了不少古木船的遗物。当时这里称为大道头,历来是一个重要的抛锚地。后在和义路深挖防空洞时,又发现宋朝时的海船,如今这已成为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的重要佐证。再说战船街,古时船厂总部就设在这里,这些史实都证明了历朝历代海上运输的主要口岸是在江厦一带。“走遍天下,不及江厦”这句话也印证了当时江厦一带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而地处江东的庆安、安澜会馆到清代才建,至2012年,不过160年,比起建于南宋的天妃宫,相差近650年。所以说,江厦街与东渡路边的天妃宫是甬上妈祖文化的发源地,东渡路一带的奉化江末端也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而江东两会馆沿岸,即使没有码头,也不过是宁波港的补充,宁波解放后这里仍是宁波港务局第二港区。

    1982年8月至11月底,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天妃宫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挖掘面积达134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如元代柱础、地坪砖以及温陵糖帮石秤陀,“重建敕赐宁波府灵慈宫记碑”残碑,清代江厦街壮观的妈祖庙大殿前的卷篷、石龙柱图片,妈祖庙大殿的全貌图片等。其中断裂成四块的“重建敕赐宁波府灵慈宫记碑”残碑,记述了妈祖的生平事迹、妈祖庙的建造过程等。这些出土的文物弥足珍贵,也足以证明江厦一带的天妃宫存在于宋绍熙二年(1191)至清咸丰三年(1853)之间,存在近660年之久。由此可见,妈祖信仰在宁波源远流长,北宋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为妈祖钦赐“顺济”庙额,从此妈祖信仰借明州港而得到朝廷的认可,妈祖亦与海上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成为沿海百姓世代供奉的航海保护神。

    为何现在的宁波人尤其年轻人,对历史如此悠久的江厦天妃宫几乎无印象呢?笔者查考有关资料得知,建于南宋的天妃宫,历经了宋、元、明、清、民国,这期间光严重的火灾就发生了五次之多。从出土的“重建敕赐宁波府灵慈宫记碑”残碑所记述的文字看,之所以重建也是因为之前遭受了一次严重的火灾,但碑记所述已属清代了。而在这之后的清、民国期间又发生过两次严重的火灾。据笔者儿时印象,民国时的大火造成整个大殿几乎都被烧毁,仅存天妃宫不完整的大门和殿后的妈祖神像。更严重的是,后来天妃宫又遭受了两次轰炸。一次是在1939年至1941年间,日军飞机对宁波狂轰滥炸,轰炸的目标虽然是灵桥,但天妃宫却被误炸,整片建筑几乎一大半被炸毁。还有一次就是在1949年至1950年间,遭受国民党军队飞机的轰炸,江厦街一带成为一片废墟。那时,宁波市区的市场几乎全部瘫痪,只有到了夜晚,从灵桥至三江口一带的奉化江边有较热闹的日杂用品交易夜市。由于轰炸,电力供应不上,所以沿江一带闪亮的全是一盏盏电石灯(乙炔灯),虽光亮,但散发着一股难闻的刺鼻气味。当时,天妃宫遗址内外也变成了一个市场,更为热闹的是这里还有个被称为“小热昏”的民间艺人在说书。每当夜晚降临,说书艺人周围汇聚的常有百余人,有老有少。说的书大多是带有地方特色的《小霸王张雄》《王瑞伯大闹天妃宫》等,有时也说《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故事,经说书人一说,插科打诨添油加醋的就没了界限。但凡说到紧要处,其就把黑色的折扇一拍,留下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晚分解。”随后,就吆喝着卖起自制的百味梨膏糖。这种梨膏糖在现今的宁波早已绝迹,但在上海城隍庙商城还能找到。

    被烧、被炸后的天妃宫区域,成为老宁波人做小生意和听书的地方,也曾热闹过一段时间,直至舟山解放。江厦街重建时,天妃宫成为遗址,被挤压在新建的木板简易房后面。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遗存的断墙残垣存在不安全因素,天妃宫残留的房屋,被改为宁波标准件厂的仓库,直至造华联商厦(现为浦发银行)时被彻底拆除。1956年底,那些“小热昏”则成为一个个自食其力的修补套鞋、搪瓷脸盆的手工业者。始建于南宋的天妃宫从此销声匿迹,成为宁波人心中永远的记忆。

    庆安会馆外照

    三江口东岸有庆安、安澜两所会馆,是继天妃宫之后,新建的两所会馆,它们不仅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最有说服力的遗址,也是我国会馆建筑的典范。

    庆安会馆由当时九家甬埠行驶北洋的船商捐款创建,也称“北号”,又名“甬东天后宫”,始建于道光三十年(1850),至咸丰三年(1853)落成。安澜会馆由甬埠行驶南洋的船商于清道光六年(1826)创建,世称“南号”。安澜会馆与庆安会馆同处三江口南侧,当时,两馆既是祭祀妈祖的殿堂,又是同业航海之人聚会的场所。

    何谓“南北号”?简单地说,经营南方贸易的叫“南号”,或称“南帮”,主要采购福建的木材,同时还夹带烟叶、纸扎、白糖、靛青(颜料)、桂圆、荔枝、药材等土特产到宁波转口发售。货物卖完后,再把明矾、绍酒、螟蜅鲞(鱿鱼鲞)、棉花等宁波土特产运往福建的泉州、厦门等地。经营北方贸易的称“北号”,或称“北帮”,主要采购山东和江苏的土特产,如红枣、黑枣、核桃、柿饼、瓜子、花生、黄豆、豆油等,经宁波销往南方各地,再将宁波产的棉花、茶叶、毛竹、明矾、黄酒、乳腐、纸张以及鱼胶、海蜓、淡菜、鳓鱼、黄鱼鲞、海蜇等海产品运往营口、青岛、烟台、南通、海门、上海等地出售。南北号商帮船舶一般都停靠在三江口一带。据光绪《鄞县志》载,胡德迈《甬东竹枝词》中描述了当时情景:“巨艘帆樯高插天,桅楼簇簇见朝烟;江干昔日荒凉地,半亩如今值十千。”意思是昔日荒凉的三江口一带,因百船停泊,成了商人争相设店的黄金宝地。

    庆安会馆内殿

    南北号商运事业,曾因明、清两朝严厉的“海禁”,逐渐衰落。到嘉庆、道光年间,又重获新生,“商业船帮总数不下六七十家,约有大小海船400艘。其中实力最雄厚的有福建帮15家,宁波北号9家,南号10余家,这些商帮是当时宁波港海上贸易运输的主要力量”(《宁波港史》)。南号以经营木材为主,其所属木行,自江东大河路口沿江起至泥堰头止就有15家,称之为“外帮”,江东木行路也因此而得名。这些商帮在福建南台都设有字号,专人负责坐庄,办理采运木材事务,被时人称为“木客”,又称“南方客人”,他们经商很讲信用,不管在当地还是在宁波声誉都很好。他们所经营的木材,用帆船从福建送到宁波三江口或奉化江畔卸货,再做木排运往城乡各镇的木行,如战船厂、濠河头、大校场、大河头、金家湾、迎凤桥、西门外等地。而余姚、绍兴等地木行多在慈溪太平桥木材市场批购。三江口沿江一带15家木行,人称“外帮”,而分布在城乡各镇的木行,则称“里帮”。

    南号外帮中经营资金实力较雄厚、经营方法较灵活的要算矸桥以上的元大、广和、仁和、德懋、阜升、广润、恒大等八家,其他家木行在经营思路、资金规模上都远不如这八家。上述八家大户专做乍浦、长江、上海等地的“放账生意”,经营范围大,生意一旦成交,买主可以分三期付款,还给予资金周转的优惠。而甬庄在福建采办木材时,则采用先货后银,先开汇票,货到甬江,照汇不误,中途如遇海损等不幸事故,由会馆代为垫付。南北号灵活的经营,足以说明南北号在当时经济实力之雄厚,可以灵活融通资金,扩展业务,同时也显示出他们在市场上信誉卓著。

    那时北号的几家商家拥有的船只,在数量上不及南号多,但经营的规模也十分可观。其中公一、敦大、复大、祥和、余源润、立生、新泰、淇春等资金均在5万两银圆以上,有自置1000担(胶担500斤为一担,1000担即为250吨)以上的三帆大船四五艘,运转货物,往返于南北际,每一次的装货量,北号载货稍重,南号稍轻。往返一趟在500万斤以上,本金需6万两银圆以上。以上几家实力较强,称之为“大同行”。资金在5万两银圆以下者,统称“小同行”,有源润泰、安泰、洽泰、新顺等几家。资金在5千两银圆以上、1万两银圆以下者,如振新、元春等,都称之为“小货行”。

    各个商家在办货运输方面,除甬地土产由号内派人赴产地采办,或由产地来人洽谈外,一般都在北方的胶县、营口、大连、龙口、烟台等地设立分庄,派遣一至三人,常年居住客地,负责随时报信、采运等事务。所采办的北货如枣子、核桃、花生、黄豆等,给江厦街的正源、晋大、慈和、德和、福记等牙行代销;生油、豆油、豆饼等油料,售给乾美、乾源、老恒茂等油行。

    大同行自置的运输货船,不仅载重量大,而且构造精巧,选料严谨。如公一、立生等商行,自己制造的金宝丰、金永顺、金元宝、金长泰、金惠生、林德茂等大型帆船的中桅,都是采用泰国生产的质韧且软的“介拉尼”木料,在挂帆时,若遇强海风,能随风扭动,虽略有弯曲却不折。船上还配有土制起重机、前后巨链大锚、救生器具等,一应俱全。不仅如此,此等大船,舱位宽敞、容量巨大,估计造价约在十万两银圆以上。每逢夏令季节修缮一次,其花费之大,不亚于当今的机动船。

    这里,还要提一位为南号经商做出过贡献的鄞县王家桥人陈之楚先生,他是南号木商的一个代表,其经历颇具传奇色彩。20世纪初,陈之楚先生只身赴福州,在一家木行学生意,该木行因经营不善而倒闭。陈之楚先生筹集资金,自己开办立兴木行,为甬上各家木行提供木材,而且还代为组织船只,便利甬商运输。由于陈先生的苦心孤诣、诚信经商,到了20年代初,陈先生就有了规模甚大的木行。此后,立兴木行与甬上木材商的经营规模也越来越大,声名远扬,连在上海的多家木行,如上海其昌木行也向立兴木行进货。陈先生经商,十分讲究信用,深得福州同行和甬上各家木行的信任。不久,受同行推举,这位远在他乡的宁波人居然担任了福州商会的会长。

    宁波人有句老话,树大招风,兢兢业业致力于木材商务的陈先生不幸被当地土匪绑了票。当时,因其子尚未成年,妻子又没有文化,没及时缴纳赎金,而被绑匪撕了票。不久,立兴木行的经营权旁落,一家颇具规模又擅于经营的木行,由于陈先生的不幸,从此偃旗息鼓。新中国成立前夕,陈之楚先生后人把他的棺木运至宁波东钱湖万金公墓重葬,并由当时著名书法家封梨志先生亲自撰写墓碑和墓志铭,详细介绍了陈之楚先生的生平。如今,安息在东钱湖畔绿荫丛中的陈之楚先生,应为后人对他的赞誉而含笑九泉。

    南北号鼎盛时期,在江东木行路建立了同业会馆。南号会馆建于道光年间,取名安澜,意在“信赖神佑,安定波澜”之义。北号会馆落成于咸丰三年(1853),取名为“庆安”,寓“海不扬波庆兮安澜”之意。组织会馆的目的在于联络感情,保持同行团结,制订行业章规,共图事业发展。南北号会馆分别以木行外帮和经营规模大、资金雄厚的大户为会员,即使后来字号闭歇,仍能保持会员资格。那些经营规模小的木行,因其经营能力和经营范围小,故另组同业公所以示区别。会馆专推年长者为号长,并高薪聘请当地负有盛名的晋绅为总办,或称“公行先生”,专职联络官府,以保商行不被欺侮,同时也向各有关方面联络感情,业务不断扩大。可以这样说,会馆是一个对内协调,对外一致,为维护同业利益而建立的业内成员联系比较紧密的联合体。

    庆安会馆戏台

    会馆的管理井井有条。内设司账、文案、司书、庶务、办事员、勤工、厨司等一二十个工作人员。会馆所需经费,南北行在处理方式上有所不同,南号是从每家木行的进口额中抽取厘金,足够每年日常支出四五千两银圆的用途。北号则规定每一只船往返一次,缴纳银圆六十两,充做会馆事业基金,同时还规定由各行会员轮流担任司年司月的任务。司账把每一天内的收支账目备册抄送司月另计入册,司月再抄送司年,月终核实,几十年来账目清朗,收支核实。至于会馆所置各项器皿物件,除由庶务随时检点造册保管外,司年司月也要定时检查、监核。同时,司年还要负责执行天后生日以及其他祭典仪式的当办任务。会馆每月给予司年、司月优厚的报酬。

    船模

    会馆还办有社会福利事业。如北号会馆成立保安会消防组织,置机龙一部以及铜盔、阔斧等各项消防设备,遇各地火警,立即出动救援。北号会馆还鉴于儿童失学者众多,于1944年间聘请校长、教师等共6人,设立“庆安小学”(现为宁波市木行路小学)。不收学额,仅取书籍费。学校教师员工所有开支都由会馆按实支销,从不向学生或其他行业、团体等收费或劝募。

    南北会馆闻名遐迩,在商业上颇有影响。南北会馆在促进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上,有它们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国仅存的北宋时期高丽使馆遗址,位于风景秀丽的宁波市区月湖东岸、镇明路宝奎巷口一带,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创建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

    古代明州与高丽的交往密切。北宋熙宁七年(1074),明州成为朝廷指定通往高丽的主要出入口岸。为接待高丽的番使,明州官府在延秋坊置同文馆,又称高丽行使馆。南宋隆兴二年(1164)后,朝廷因宋金对立,恐高丽有隙令使节中断,然民间交往仍十分活跃。高丽使馆遗址是中韩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保存的高丽使馆遗址。

    高丽使馆纪念馆

    市舶司是中国最早专事海外贸易的机构之一,明州市舶司是宋时全国三大市舶司之一。明州市舶司位于现东渡路(南),西至车桥街,北至咸塘街(均在天一广场内)。五代,吴越钱氏于明州置“博易务”,至宋、元、明,朝廷在明州设立市舶司一整套机构。来远(来安)亭为检票和抽买舶货的场所。一切外来舶货须在来远(来安)亭经验检核办等有关手续后,方可入市舶司门,然后再运至市舶中的市舶库贮藏。因此,来远亭、市舶司是明州海上丝绸之路出入货的历史见证。

    波斯巷的名称来自明州港兴旺时期,明州与波斯湾(中东地区)、埃及,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发生贸易往来后,阿拉伯商人经常来宁波做生意,这些商人在明州的经商和居住地后人称波斯巷(天一广场内)。

    清真寺位于现宁波月湖西岸后营巷,宋时,明州与西方等国的交往频繁,众多阿拉伯商人、波斯商人来明州从事商业与文化交流,其中有一部分人居住在明州,并于咸平年间(998-1003),建造清真寺于城东狮子桥旁,在宁波传播伊斯兰教。元至元年间(1264-1294)迁建至海运公所南冲虚道观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由于阿拉伯人多了不少,又重建清真寺于现址。

    清真寺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取消海禁。康熙二十四年(1685),朝廷在宁波正式设立浙海关,行署在府治南董庙西边,今永丰库遗址南边。关口则设在甬东七图,即现金光百货店。商舶往来于此验税。清咸丰十一年(1861)五月,朝廷又设浙海新关于江北岸外滩,专管出入宁波港的涉外关务,而浙海关(这一时期称浙海常关)专征国内贸易税费。新旧浙海关都对近代宁波对外贸易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仅存的宋朝仓库遗址。

    永丰库遗址

    咸通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