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大明马皇后 > 第27章 贤伉俪得空闲狩猎紫金山

第27章 贤伉俪得空闲狩猎紫金山

    元帅府改造完成,丽华要做的事情依旧是一桩桩一件件的排在那里。

    第一件紧急要做的就是把跟来集庆的孩子、姑娘们安排好。

    丽华已经誊写出了水泥的方子,只不过外出巡查的人还没有回来,能不能凑齐上头所需的东西丽华也还不知道,新样式的房屋暂时没法建造,她只能在附近暂时找了两个大院子,又跟朱元璋要人来教授孩子们武艺,这样孩子们学武,下午读书,两不耽误。

    朱元璋知道丽华对这些孩子很重视,因而在他的认知里,丽华所说的教授武艺应该是家传的、专业的,而不是花拳绣腿拳脚功夫那种。

    能有这种家传功夫的集庆城里就只剩顾时、花云了。

    顾时跟常遇春投靠的事件差不多,但常遇春作战十分勇猛,顾时则更偏向坚守。

    朱元璋将集庆当做大本营,顾时性格沉稳、有谋略,让他负责集庆的安防最合适不过了。

    花云和曹良臣就作为他的副手与他一同管理整个集庆的巡防工作。

    顾时要负责整个集庆的安全,平时事务繁忙;曹良臣投靠时日尚短,正需努力工作证明自己的能力。

    花云就成了一群小萝卜头的武学师傅,不过顾时也会在闲暇时去给孩子们讲兵法、谋略,让他们开拓眼界。

    有花云这样的高手在,小蝶肯定是坐不住的,就跟丽华申请要去学习,顺带帮着管理那些孩子。

    正好,丽华忙碌起来,府里孩子们的学业就不太能顾得上了,尤其是朱文周也需要跟着花云学习武艺,弟弟们就没人管了。

    丽华索性就把府里的孩子们也一股脑都送了过去,花云一介武将,彻底成了孩子王。

    城里新开了一家马氏裁缝铺,丽华将原来女红班的姑娘们都安排在了裁缝铺里。

    裁缝铺虽说也是对外营业的,但最大的主顾依旧是军营,朱元璋手下将士越来越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破损的衣物统一送过来修补,是以她们也不算清闲。

    时间很快过去了半个月,近一些村庄派出去的人都已经回来了,距离远的还在路上。

    这一天难得集庆内外都闲暇无事,孩子们也都去上学了,整个府里从来没这么安静过。

    朱元璋心血来潮,要带着丽华爬山。

    “去爬山?”

    “对,你不是想吃咱烤的肉吗,咱带你去山上打猎去,现杀现烤现吃。”

    丽华虽不记得这话到底是啥时候说的,但她不扫兴,反而很激动的说道:“那我可不能穿这个去,我去换衣服。”

    幸亏丽华之前做了一身骑装,是收束了袖口和裤腿的,这样就省得用绳子绑腿了。

    小立领的藏蓝色褂子再配上一件黛绿色圆领短比甲,下边因为有了裤子,就简单的围了一件象牙黑的裙子,配上靴子,扎起头发,很是英姿飒爽。

    “呦,你这是要骑马?”

    “对呀,既然要打猎,自然要自己骑马才爽快。”

    “好好好,咱上次见你骑马还是在濠州呢。”朱元璋眼睛里全是惊喜。

    亲兵牵了马过来,夫妻两个飞身上马,带着后头的几十个亲兵往紫金山方向奔去。

    紫金山在集庆城东,不算是一座高山,但是恰逢暮春时节,山上树木繁茂,郁郁葱葱,集庆又素来算得上富饶,因此山里野兽还算不少。

    朱元璋指挥一流,骑马尚可,但是对于箭术实在不怎么样。

    毕竟自古至今,带有术的,甭管是箭术,还是剑术、拳术、锏术,都不是寻常人家能学的起的,就算你偶然得到了一本秘籍,而且你也很幸运的认识上面的字,你也未必有钱能买得起相应的兵器。

    朱元璋之前流浪的时候跟着人家学过射箭,只不过他买不起弓,也买不起箭。直到投奔了郭子兴,才算是真正的摸着了弓箭、刀斧。所以要说他会,确实会,能打着猎物吗?运气好的时候肯定也能打着。

    反倒是丽华,从小跟着郭子兴,虽说没正经拜过武学师傅,但是搭弓射箭也是不在话下的,而且准头很不错,很快就打了四五只兔子,两三只野猪,叫朱元璋和亲兵们都大开眼界。

    “你这技术还不如小蝶呢。”丽华笑道。

    “小蝶那叫天赋异禀,你是不知道,花云一见她就着了魔似的,一定要收她当徒弟,说她什么骨骼惊奇,天生练武的苗子。”

    “他们还挺有缘,一个是花,一个是蝶,该道就得是一家人。”

    “这话不假,花云已经下请帖了,后日,要摆宴收小蝶做义妹,然后把家传武艺教给她。”

    “真好,小蝶也有家了。”

    “是啊,小蝶也有家了。”

    一边说话一边打猎,一行人很快就到达了山顶,山顶有前人修建的石亭,附近还有水源,周围也算平坦,他们就在此拴了马,架起了火,开始宰猪和兔子。

    亲兵们甚至连茶具都带了,很快就烧了水泡了茶送进了亭子。

    “你这个元帅如今实在是威风了。”丽华笑道。

    “咱也是现在才明白你当初说的,人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事情确实就不是你想不想做了,而是被形势逼迫着不得不做。当初咱就想着,甭管是当了千户,还是镇抚、总管,兄弟还是兄弟,咱就是想带着兄弟们吃饱饭;可是如今咱成了元帅,有了地盘,他们也从大哥改口叫起了主公,想做点什么都提前有人给你做了,喝茶有人倒,吃饭有人盛,虽然比以前过得舒服,可心里感觉还不如以前呢。”

    “要不怎么皇帝们都称孤道寡呢,那高台之上,注定只能站一个人。你还算好的,从小儿也是有兄弟,吃过苦的,像你儿子就没挨过饿,好歹府里还算有块地,能带着他种一种,到你的孙子怕是连粮食怎么种都不知道了。这素来也是皇家的痼疾,开国的皇帝都是打着替百姓惩奸除恶的名头立的国,可是坐上了皇位,就成了举国圈养的权贵,子孙后代不知人间疾苦,不懂百姓所求,从小学会的就只有争权夺利,为了皇位斗的沸反盈天,全然不顾百姓生死,最终变成了最大的奸恶之徒。”

    “就不能跟寻常百姓一样?”

    丽华踟蹰道:“大抵是不能的。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开国皇帝那般的气势和威望,因而想要保持皇权的高贵和唯一,就需要增加它的神秘感。一个太过亲人的皇帝,会让人没有敬畏之感。若是像你这样手握几万大军,一场场厮杀拼出来的人做了皇帝,别说亲民,就是你整天粗衣布衫穿的跟百姓一样,你的将士和文臣也一样会敬畏你,可是一个从小养在皇宫,所接触的不过宫女、太监和母妃的皇子,整天笑嘻嘻的,从不生气、不恼怒,别人惹了他也没有后果的人,如何驾驭朝臣呢?”

    “唉,打天下可真难。”朱元璋惆怅道。

    “那是你没到治天下的时候呢。等到你统一了四海,称了帝,就会发现那些臣服你的人大多数都是为了活命的假意臣服,在他们眼中,你跟元帝没什么区别,对着你三跪九叩,也不耽误他们继续贪财好色。”

    从丽华给朱元璋改名字的时候,就一直在坚定的给他灌输他会统一天下的想法。到了后来朱元璋自己有了人手,打了几个城池以后,丽华不提他也停不下来了。占据了几个城池,称了元帅,他就是元朝廷板上钉钉的反贼头目。摆在他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赢下去。否则就是拖家带口的一起死。

    “那就把他们都杀了。”

    “那谁来给你治理百姓呢?”

    “额,不是有你那个规划嘛,让他们好好学,学好了咱少说得给他们个县令当当。”

    “那你这些人可不够。”

    朱元璋手下已经有了四五万的人马,分出去了一万人在镇江,还有一万人在广德,集庆本地留有不到三万,这在各路反贼里已经算得上一股不小的势力了。

    “真以为当县令就那么简单啊?你把一个人孤零零的分下去,估计还没到地方呢,人命就没了。自汉以来,一直都有皇权不下县的隐形规矩。因为县以下的村镇都被当地豪强把控着,这些豪强家族人口多,人脉广,你这县衙若是配合,他就能给你交上税,能管束自己的族人不给你惹是生非;若是不配合,别说没有税收了,偷鸡摸狗、作奸犯科,甚至找人杀了县令换一个也不在话下。”

    “他们就不怕律法?”

    “律法?杀人的就一个人,推出来顶罪就行了,反正族人那么多,少这一个算什么呢。”

    朱元璋想起来自己的家乡,在刘家村,刘德家是最大的地主,村子里的地他占了大半,所以他是村长,在村里说了算。而刘家村所在的东乡镇,比刘德有钱的人家又多了去了,刘德见了他们也要点头哈腰的。

    “那就没法办了?”

    “有啊,打土豪,分田地,把豪强的地分下去,削弱豪强的势力,然后派咱们自己的人去管理。但是要防止咱们的人成为新的豪强,要让他们流动起来,不要在一个地方待太久。等到咱真的统一天下了,这个习惯也形成了,就做个定例执行下去,虽然不能完全杜绝豪强产生,但应该是能减缓地主豪强形成的时间的。”

    “照你这么说,人还真不够。”

    丽华用茶水在石桌上画起了一个图:“这是我规划的省、县、乡镇、村子的官吏构成。”

    “你歇歇,待会儿讲。”朱元璋没让丽华继续,而是喊着亲兵:“来人。”

    “元帅。”

    “去把李善长叫来,让他骑马速来,带着纸笔。”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