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兵领命飞身上马,火速去找李善长了。
“你等百室来了再谈,省得对着咱浪费口水,来喝茶,歇一会儿,咱去给你烤肉。”
该说不说,朱元璋烤肉的手艺确实不错。
兔子肉焦而不糊,啃起来喷喷香。
就是缺点辣椒。丽华惋惜的想道:“这辣椒还得个一百来年才能传进大明呢,现在想吃确实是无处寻觅了。”
尤其是这个野猪肉,天生自带腥臊味儿,没有辣椒的加持,还没有家养的猪肉吃起来好吃。
“建个猪圈吧?多养点猪,这样你军营里的将士们也能吃上肉,多吃肉才好打胜仗啊。”丽华吃着肉,提出了一个看似不相关的建议。
圈养家猪,从唐以后就已经大规模盛行了。
只不过随着大元的压榨,百姓们能吃饱肚子就已经很难,养猪、羊这些家畜就更加吃力,这十几年来几乎已经见不到大规模养殖家畜了。而肉,对将士们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资。肉比粮食耐储存,容易得,也更耐消耗。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靠的就是人,而人力气的大小,耐力的长短,几乎决定着胜负。
所以后世对于将军那种身材颀长的描写,多数都有些失真。朱元璋手底下的悍将,比如汤和,比如徐达,个个都是膀大腰圆,看起来少说也得二百来斤,每顿饭放开了吃得吃十来个馍馍,四五斤肉,这也是军中军需一直都紧张的一大原因。
将士们的饭量,真的不是用以正常人来衡量的。
“就养在军营后头吧,开辟一个养殖场,养猪,牛,羊,鸡,鸭,鹅,训练考核不合格的兵卒就发配去养殖场干活儿,一举两得。”
“这是个好主意。”朱元璋很赞同。
吃着肉,说着话,很快两个人就等来了急匆匆,气喘吁吁赶来的李善长。
“主公,夫人。”
“百室来的很快啊。”
不怪李善长心急,自打上次话没讲完,李善长就总是想知道元帅夫人对官制有什么新的看法,可惜一直就没有机会,这次一听元帅和元帅夫人一起找他,那还不赶紧的过来请教。
“李大哥请坐。”丽华给李善长倒上一杯茶。
“多谢夫人。”
朱元璋给李善长简单的复述了一遍丽华的皇权不下县以及打土豪分田地的说法,李善长也十分同意,同时也觉得要如此做,手下的人是真的不够。
“敢问夫人对于官制有何高见?”
“李大哥可知,对于地方,自古有多少种制度?”
“分封与郡县?”
“对,先秦时,分封制是主要的制度,天子把王畿之外的土地分封给各路诸侯,诸侯虽说以天子为天下共主,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最高话语权,而且代代世袭。始皇帝统一天下后废除分封,以郡县来管理国家,无论是郡守还是县令,他们都只听命于皇帝一个人,而且并不世袭。”
“这么看,郡县比分封要好啊。”朱元璋说道。
“是的,后来汉以后多数朝代都是以郡县为基础,然后叠加分封,在各处设置封国,将皇室成员分封到各地,只是这皇室成员的权力时大时小,时有时无,一直延续到今天。先不提分封到底应不应该,只说这郡县,发展到今天也是五花八门,除了省、府、县,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的路,道,而且还频繁更改,让人记不住分不清。”
“这确实是个问题,咱就不知道咱刘家村到底是哪个府,今天是临濠,明天又是濠州,变来变去的。”
“最重要的是,变的频繁了,百姓对于自己的故土没有一个归属感,百姓没有归属感,就很难安定下来。就好像集庆,今天叫金陵,明天叫建康,后天又改名集庆,这一辈的人跟上一辈的人说起来故土都对不上号,他们能记住的就只有自己的村子,镇子,如此一来就更加强了地方豪强的势力。一成不变虽然迂腐,但朝令夕改也不是好事。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将各地的名字稳定下来,把分布和层级也稳定下来。”
李善长早就磨好了墨,添好了笔,铺好了纸,就等着丽华说重点了。
“我个人浅见,咱初步就设置省、府、县、乡四级。每个省选取一个府为省会,也就是省的中心府城,其规格稍微高于其他府城;每个府城也选出一个县来作为府城中心,其规格稍高于其他县城。省、府、县三级的官吏选拔权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乡这一级则可适当共享。”
朱元璋和李善长都没有问为什么乡不掌控在自己手里,他们都知道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尤其是初期对于乡镇的情况一无所知时,必须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统治。
“当然了,这只是初步设置。以后地方大了,要规划的多了,省或许也小了。比如以后要是弄个经济特区什么的,能囊括好几个省的那种,就得另设别的级别了。但这四级,是最基本的,是不可动摇的基础。”
“经济特区是什么?”
“所谓经济特区,重在经济二字,简单来说就是用来赚钱,尤其是赚别的地方的钱的特殊区域。而赚钱的门路,一个是吸引他国来我们这里购买,二来是我们自己出海把自己的东西,比如茶叶,陶瓷卖出去。例如广东路靠海,如果在太平时期,就可以建设港口,将其他地方的东西通过港口卖出去,再从其他地方买回来别的我们没有的东西。我们建了港口,就可以收税,增加收入。”
“啊……”两个人似懂非懂。
“那还种地吗?”
“种呀,我们始终是要以农业为主的。但注重农业也不等于只有农业,对吧?过于单一的收入来源是很危险的。一大家子人要是只靠着一亩三分地生活,那旱了涝了绝产了就只能饿死。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单纯靠农业来获取赋税,若是遇上大的天灾人祸,一旦没有办法安抚,怕是起义者众了……”
说起农业,丽华又想起一件事:“春天要过去了,不知道今年春天还来不来得及把地分好种上了。”
“大规模耕种怕是不能了,出去巡查的人里只回来了很少一部分,他们是查的集庆附近的村子,再往外还没消息。但是集庆周边无主的地加急统计一下应该还能种。”
“那就劳烦李大哥回去统计一下,咱们今年用育苗法,我在元帅府留了一块地,密集的把水稻苗先培育出来,等把地的问题解决了,叫将士们直接把苗种下去就成了。”
“这个办法好,正好先拿来实验一下,若是效果好,可以全面推广下去。”
“到时候再说吧,还是说说官制吧。”丽华喝了口茶:“自唐宋以来,朝廷逐渐以三省六部制为主要官制,其职责多有重复。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分管官员选任考核、国家收入支出、各项礼仪、外交、军中事宜、各类纠纷案件、各项工程建造。我们可以以此为模版,在省、县一级设置差不多的机构,而这些机构的官吏同样要经过科举选拔,直接归属国家管理。比如朝廷有户部,管理全国的支出收入、赋税等等,那么在省一级也可设立户司,主管理一省之赋税、收入、支出;县一级则设立户房,主管一县之赋税、收入、支出。”
“自宋以来,县衙也是有六房的,其职责与六部相似。”李善长说道。
“是的,只不过,这六房职责还是有些欠缺。比如最应该重视的农事,以前还有大司农这一官职来管理,如今也没有了,职责分散到了户和工两部。要知道,一部之内都很难同心协力,分散两部,有些事情做起来就更加艰难了。再比如,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分管案件的侦查、审判和监察,可大理寺与御史台又不在六部之中,且时有时无,这就很难保证案件审理判决的公平了,更何况县乡根本没有大理寺与御史台的下设机构,权力全部归了刑房,这就使得要伸冤的百姓不得不千里迢迢的前往京城去喊冤。”
“所以我们应该重新设置六部职责,甚至不应该局限在六部,而应该根据需要来设置机构。”
丽华给李善长竖了一个大拇指:“李大哥不愧是学识渊博,这么快就抓到重点了。”
李善长虽然不明白这个大拇指的含义,但夸赞他听得懂,所以他觉得这个大拇指大概跟夸赞是一个意思。
“夫人过奖了,自秦汉以来,机构改设是常事,否则也不会有三省六部的出现了。”
“只是自古机构设置都是自上而下,要先满足权贵才会去考虑百姓,我们要做的就是倒推,先考虑百姓,再考虑权贵。”丽华看向朱元璋:“我没有贬低你哦,只是如今你军中像李大哥这样有文化的人不多,更多的是跟着你一起的兄弟,我想如今是初步确立一个新官职的好时机,毕竟你那些兄弟还是挺服气你,也没有太多文人来阻止。”
“哈哈哈,这你可说对了,他们对咱服气着呢,你尽管做,他们要是不同意,咱揍他们。”
李善长看向夫妻二人,心里越发觉得这两个人是天作之合,一个有想法,一个能实践,而且自古都说一件事要办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二人已经有了天时,有了地利,就差一个人和了,而他李善长绝对是可以在人和这一方面出一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