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大明马皇后 > 第29章 详谈土地、行政划分与官制(二)

第29章 详谈土地、行政划分与官制(二)

    在认同了丽华的理念以后,三个人同心协力开始构思百姓的需求,并且按照百姓的需要来设置机构。

    “首先肯定是农事,种地是大事。”朱元璋率先发言。

    “农事又可以细分为种、收,抗灾、抗病。”丽华补充道。

    “听说之前有一任旌德县县尹名叫王祯,他写了一本农书,总结归纳了《汜胜之书》、《齐民要术》,不知道能不能搜寻到这本书,若是能够搜寻到,也可给各地的农官做个参考。”李善长说道。

    “搜寻一下吧,若是正式刊印出版,这集庆城里应该能有。”丽华完全可以通过系统来检索查询,不过为了能够正大光明的将书拿出来,她还是建议先搜寻一下。

    朱元璋立刻就叫了一个亲兵,把这个任务安排了下去。

    “农事需要水,钦天监可以检测风雨,水利又可通过工具来协调水源,因此这两样与农事是分不开的,是否应该将钦天监与水利归属于农事呢?”丽华又问道。

    “这……”

    水利归属农事倒是好办,不过是从工部拿出这一项职责,或者说二者兼而有之就好了。可是钦天监,不仅是查看天象、推算节气、掌管历法,还有一项功能就是测凶吉。就因为这一项测凶吉,钦天监虽说事情不多,可地位却不低。

    尤其是碰到一个信鬼神的皇帝时,一个能说会道、会察言观色的钦天监监正可能比宰相的权力还要大一些。

    “先紧着农事用,测凶吉不过只是一项事情,用的时候找农事官员去算一下不就行了。”朱元璋拍板道。

    “行吧。”丽华应道,看向李善长:“那你就先记上,农事需要三个类别的官员,分别管着种、收、抗病;水利建设及抗灾;天象测算。”

    “那接下来是……兵部?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打仗了,得把这个弄好。”丽华又望向朱元璋:“这个你来吧。”

    可算是到了朱元璋擅长的内容了,他清了清嗓子,装作很严肃的说道:“上次兵制改了以后,都适应的很好,就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下职能就是了。总的来说,兵部就两项功能,一个是打仗,一个是后续将领的培养。”

    “老弱病残你不管啦?”丽华问道。

    “哦,那再添一个、一个……”

    “安置。”

    “对,安置。”

    “你这说的太笼统了,兵部要做的可多了,你得招兵吧?得训练吧?训练好了才能上阵杀敌呢。你得有武器吧?”

    “这不是工部的事情吗?”

    “你这话说的,使用武器的人不研发,靠着不用武器的人去研发吗?你可以不大批量制造,但是你得懂吧?”

    “嗯,你说的对。”

    “你还得有考核吧?平日训练是好是坏,作战胜了败了,该奖还是该罚?还得有后勤保障吧?比如军马,粮草,伙食,衣袜鞋帽……”

    “总结下来就是招兵、训练、武器装备、奖惩、后勤保障、安置。”李善长一边写一边说道。

    “还有作战呐,不要把最重要的忘记了啊。其实招兵和安置合并也行,咱规定一个时间,每年的几月开始申请要退出,然后根据缺额开始招收兵卒。这些退出的兵卒优先安置到各地的县衙做缉捕盗贼、抓捕凶犯,维护治安的工作,再优先招收他们的子女进入军营,伤残实在严重或者不想被安排的就定期发银两保障他们的生活。”

    “是,夫人说的对。”

    “不过,兵部对于专业要求……也就是说兵部的门槛比较高。经验都是战场上实打实练出来的,所以如今所设的主管作战的官员完全可以兼管招兵训练那些事情,以后年轻的将士们则需要在招兵、训练、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安置轮转一圈以后,才有进入作战部的资格,这样就不至于出现纸上谈兵之事了。”

    朱元璋本来还对兵部的设置信心满满的,听完之后才发现自己确实想得太笼统了。

    “果然还是女人心细啊。”朱元璋心里对丽华赞叹道,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下一个是刑部?”李善长建议道。

    “刑部就按照抓捕、侦查、审判、监督查验四类来分呗。”

    “那就是将大理寺和御史台的功能结合了。”李善长说道。

    “那不行。”丽华这才意识到不妥:“它们绝对不能归属于同一个衙门,否则刑部长官要想制造一个查不出来的冤假错案也太容易了。”

    “那就还是分开,刑部管着抓捕、受理?大理寺管着侦查、审判?御史台查验?”

    “可是平日里也不只有刑案啊,邻里间有点矛盾,借钱不还的民间事物,也是需要人来审理的,以前这事儿都是县尹、府尹、省尹来做,可是这事儿又杂又多,太占用时间了。”

    “那就添一个受理呗。”朱元璋福至心灵说道:“受理的时候分好类,是刑案命案伤人案还是普通纠纷金钱案,普通的就当场交由民事堂立案,由刑部衙役带着搜集证据去找族长、乡长或者县尹之类的德高望重的人去断案,结案后案卷直接交到御史台查验;刑案命案伤人案则要先去刑部刑堂立案,然后刑部协同大理寺捉拿、调查、侦办案件,结案后由刑部根据律法定罪,案卷交由御史台查验。”

    “哇,你太厉害了!”丽华拍手叫好。

    “主上聪慧!”李善长也夸赞道。

    “嘿嘿嘿,咱也就是突然想到了。那个下一个下一个。”朱元璋还有些不好意思。

    “礼部?”丽华问道。

    “礼部历来是掌管礼乐、祭祀、科举、国子监以及四方宾客之事。”李善长觉得礼部没有什么好添加的,就把礼部历来的职能说了一遍。

    “确实没什么可添加的余地了,只是国子监学什么不能由礼部决定,科举出卷子也不能礼部一言堂。”

    李善长对这个有心理准备,这个元帅夫人似乎并不独尊儒家,而是一个什么都兼顾的实用家。

    “那就下一个,工部。”其他两个人都没有意见,丽华迅速进行下一项议题。

    朱元璋最陌生的就是工部,他只知道工部能建造,李善长虽然知道些,也不多,两个人都盯着丽华,准备听她的建议。

    “工部历来是掌管营造修葺、屯田、山林果蔬碳火、漕运、海运、渡口、捕捞、船舻……”

    “工部竟然管着这么多事情?”朱元璋惊讶道。

    “是不是觉得很多事情不该它管?”

    朱元璋点点头:“漕运、海运这也归工部?感觉是其他五部不合适管的都塞给它了呢。”

    “那咱就先把它缩减明确一下呗。”

    “成。”

    “营造修葺是肯定要有的,甭管是宫殿园林,还是房屋农舍,又或是道路、桥梁、车船、武器,金银锻造……只要是需要匠人的,都归这一项里。”丽华说道。

    “那是肯定的,不然叫什么工部呢。”朱元璋赞同道。

    “屯田本来是管理官员的职田和公廨田的,这一项其实也可以归由农事管理,顺带叫他们在农事上有更多经验。顺带说一句,估计很久之后才会有职田和公廨田呢,现在还用不着。”

    “那就取消,归农事。”

    “至于其他的,也可以另设部门管理,倒是可以将织造、裁剪、纹绣制衣归入工部,简而言之,需要匠人和技术的,除了农具和河道水利之外都归工部。”

    “同意。”朱元璋本就是个直性子,这样简单的设置很对他的胃口。

    “吏部,顾名思义,是管理官员的。官员的入职、升迁、降职、辞退、致仕,都归吏部管理,这也是职责最明确的一个部门了。”李善长说道。

    “确实,我对于吏部的职能没有意见,只是对于官员的选拔、任职、升迁有一些小小的建议。”

    “夫人请说。”

    “首先是选拔,可以在四书五经之外增加一些别的考题,当然这个以后再说,不着急。其次是入职,并不是考中进士立刻就能当官,而是需要在县、乡至少做两年吏,然再度进行考核,并结合这两年的表现得出一个最终成绩,然后根据排名来选官。”

    “然后是升迁。李大哥应该清楚,这官可不只只是指官职、品级,还有爵位、勋职、散阶,像北周独孤信,身兼三十六职,可谓权倾天下了。”

    “三十六个官职?他直接当皇帝得了呗。”

    “他没当皇帝,但是当了皇帝的岳父。”

    “佩服!”朱元璋羡慕道。

    “咱不至于取消爵、勋,不过精简一下也不错。首先是非皇族不可封王,百官可封公以下爵位。爵位只可由世子继承,且不可世袭罔替。当然,除世子之外,其他人是有勋职的,可以领一份俸禄,勋职也是降级承袭。不过从一家之中获封最高爵位开始,三代后可以科举做官。例如,李大哥以后得封国公,您的一个儿子作为世子继承您的爵位,成为侯爵,他的儿子成为伯爵,孙子的儿子成为男爵。同时您的其他儿子可以获得上卿或者治尹,少尹等等勋职,这份勋职给予您的儿子荣耀和俸禄,只是并没有实际的工作,他们的儿子就可以继承袭封治卿、少尹等等。等到您的重孙一辈儿,就可以参加科举担任实际官职了。”

    这就是李善长一直以来最关心的部分,他迫切的想知道自己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安稳富贵的生活。听到这里他算是松了一口气,虽然家里的土地少了,但是儿子们都有了一份俸禄,而且三代以后还可以科举,要是子孙里有出息的,自己家就能一直长盛不衰,这可比拿着万顷土地却不能做官,只能成为纨绔坐吃山空要强得多了。

    倒是朱元璋对此有些怨念:“咱拼命给儿孙打下的天下,还不能世代传承了?还得自己科举养活自己?”

    “你当你子孙是圈养的猪啊。”丽华没好气的给他算账:“就算你这辈子只有二十个儿子,一个儿子生五个儿子,就是一百个孙子,一百个孙子每人四个儿子,就是四百个重孙,四百个重孙每人三个儿子,就得一千两百个曾孙。也就是说,不过四五代人,你老朱家就得至少一千五百人要靠朝廷养活。一个人一年俸禄一万两,那就是一千五百万两,十万两就是一亿五千万两。你是把子孙当猪养还是不把百姓当人了?”

    朱元璋的算数不是特别好,听到这个数字也吓了一跳,他看了看李善长,李善长点了点头,说明丽华算的是对的。这还是二十个儿子呢,而且每个儿子生的儿子数量都在递减,如果每个儿子也像他一样生二十个儿子……朱元璋已经算不清楚了。

    “而且不食人间烟火,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真的对他们好吗?个个都做晋惠帝吗?”丽华没有再多说,这事儿只能靠朱元璋自己想清楚,他局限于时代,有什么都想留给儿孙的小农思想是正常的。

    “下面来说说散官吧。我想将散官当做实职官员的一种奖励,用来补贴他们的收入。官员只要是通过科举任职的,从做小吏开始算起,每三年自动升一级散官。例如,当年科举的进士去县里刑房做小吏了,虽然还不算真正的官,没有品级,但是可以是九级散官,比如给他一个什么郎,等到满两年参加考核,也就是第三年了,不管他有没有通过考核,获封何官职,都自动升任八品散官。即便他当了三十年县尹,一直是个七品官,那散官也能升到一品,如此一来即便的在七品上致仕,所得的俸禄也不算低了。哦,武官也可以同样适用这一条。当然了,这只是初步的规划,具体还要根据科举人数,当时的情况来加以改变,但大体思路是这样的。”

    李善长从来只把勋职和散官当做加封的一种荣耀,还从来没想过原来散官也可以是官员俸禄的一种补贴。而且这样一来,从散官品阶上也能清楚的看出这个人做了多少年的官,虽说升职速度和能力不完全挂钩,但一个实职高散官低的人比一个实职低散官高的人有能力的可能性是要大很多的。

    最重要的是,家中有爵位的,如果家教延续的好,运气好,比如他,重孙就能够既有男爵的爵位,又有实职品阶,还有散官品阶,能够拿三份俸禄,岂不美哉。

    这是教育的成功,是家族的传承,是荣耀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