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大明马皇后 > 第30章 【第一卷终】称国公,分土地,大业初起

第30章 【第一卷终】称国公,分土地,大业初起

    吏部就这么暂时定了下来,剩下的全看朱元璋想不想得开了。

    最后就剩了一个户部。

    丽华是很在意户部的,因为户部它管钱啊,掌握的是天下命脉。

    “户部最重要的就是税收。要根据户籍人口算出具体需要缴纳的赋税,所以户籍也归户部管理。同时户部还要掌管铸币,倒不一定是具体铸造,而是要算出每年收回多少钱币,重新铸造多少钱币,其中损耗是多少,同时要制造出一个不容易被造假的钱范。户部还要管理支出,其他五部所需要的花费都需要从户部支出。户部还要给官员发放俸禄,还要掌管矿产,例如盐、铁。”

    “说到矿产……”李善长插话道:“附近巡查的兵卒已经回来了,查出来了好几个矿呢,有铁矿,有煤矿,有盐矿,还有石灰、石膏矿,这集庆不愧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是吗,那可太好了。”丽华很兴奋,有了铁矿和煤矿,炼制钢铁就可以提上日程了,有了矿渣和石灰石膏,水泥也近在眼前了。

    “是啊,有了铁就可以自己打造兵器了。”

    “那得找铁匠了。”

    “不好找啊。”李善长摇摇头:“元朝廷把铁匠都控制了起来,肯定有退隐不做了的,只是不容易搜寻,而且人家也不一定愿意来。

    “问问将士们有没有家里会这个的,见过这个的,先暂时用着吧。”

    “那开采呢?”

    开采才是用人最多的地方,而且不管是铁矿还是煤矿,开采都是一件既危险又辛苦的活儿,总不能让将士们去开矿啊。

    “这些矿都没开过吗?”

    按理说元朝廷不会放过这些矿产,总得有人在里头开矿吧?

    “唉,都是咱们汉人,一个个的瘦骨嶙峋,咱看着也不忍心啊。”李善长叹气道。

    是啊,元朝廷不把汉人当人,他们用汉人开矿,只求结果,哪管人死不死呢?

    “矿上管理的元贼呢?”

    “杀了呀。”李善长说的理直气壮。

    丽华看着朱元璋:“抓点俘虏回来呗,反正你们也恨元贼,与其杀了不如让他们开矿去。”

    朱元璋习惯性的摸了摸脑袋,经过几年的生长,头发已经很长了,足以在头顶扎起一个发髻。

    “这事儿说晚了,上一批已经杀了,下一次还不知道啥时候呢。”

    “那就先放着吧,反正如今最重要的是战事,今天这些事情就算讨论过了,也不可能马上全部应用的。”

    “叫百室回去先根据今天说的内容总结填充一下内容,等需要的时候不就直接可以用了。”朱元璋倒是不怕李善长劳累。

    “是,臣下领命。”

    “李大哥先别走,我还有个想法。”

    “夫人请讲。”

    “我想新设立两个部门,一个是商业部,一个是应急部。”

    “商业咱理解,就是经商嘛,这应急是做什么的。”

    “救灾的。这二十来年,天灾越来越频繁了,咱可以打仗,可以夺地盘,可以种地,但是咱管不了老天爷啊,万一来场暴雪,来场暴雨、洪水、旱灾、蝗灾,损失的可是咱们自己的人口,自己的粮食。”

    “这倒是。”

    “就跟每个地方有救火队一样,咱设立一个应急队,归属衙门管理,平日里有火灾的时候也救火,有人溺水了也救人,等到有天灾的时候,就可以组织起来救援疏散百姓,尽可能的减少损失。你放心,这事儿也要慢慢来,我会编纂一套救援的书籍,再设计一些工具,然他们更好的发挥作用。而且这些人以后也可以从退伍的军卒里招纳,也是对将士们的一种安排。”

    说实话,朱元璋从来没想过对自己的将士们有什么以后的安排,在他的思维里,仗是打不完的,既然仗打不完,将士们怎么会退出呢?将士们只会战死沙场,然后他们的儿子、孙子继续进入军营奋勇杀敌。

    可是丽华不止一次的在她的设想里给这些人提供了后路。

    她给这些将士们都提供了后路,又怎么会不给自己的子孙留后路呢?朱元璋忽然真的愿意去考虑丽华说的给儿子们封王的事情了,儿孙自有儿孙福,什么都想好固然省心,可是这样也扼杀了他们的可能性。

    “你慢慢弄,这些事咱看着也都不是一两年、三四年就能着手去做的,如今只是画个框架,把最需要的先弄出来,剩下的慢慢来吧。”朱元璋缓声道。

    “这商业可是需要马上着手去做的。你打仗需要粮草、军需,这些咱自己种也不够,得买,与其需要了就拉一批人出去找卖家,不如组建一个部门,专门负责采买,咱不是有盐矿吗,盐在任何时候都比钱更值钱,咱拿盐去换物资。”

    “成,我看你对这个商业部是有很多想法呀。”毕竟也做了几年夫妻,朱元璋对于丽华的心理还是能揣测的到一些的:“要不,归你管?”

    “合适吗?”丽华虽然是反问,但是眼睛里的渴望已经呼之欲出。

    “合适!百室你说呢?”

    “臣下以为,合适。”

    “那就这么定了。”

    李善长回去以后连夜总结,把需要用的东西先草拟了出来。

    首先就是官员的设置。

    自打朱元璋占领集庆被封为江南路总管以来,军中上下都盼着他称王。

    称王就要开府,手底下的人多少都能混点官职。

    可惜朱元璋不想称王,只想称公。

    称公也行,就是比王低了一级嘛,大家也满意。

    李善长草拟出了十一个部门,顺带从朝廷到乡镇都给它们重新取了名字。

    朝廷叫九部一寺一台。

    省叫九司;县叫九署;乡镇叫九堂。

    国公不敢比拟朝廷,李善长决定暂时先组建九司,也就是吏司、户司、礼司、兵司、刑司、工司,商司、农司、应急司。

    如今战乱未休,很多机构就算设立了也发挥不了作用,只不过是有那么一个名头,叫朱元璋手下能有个好听的官职。

    各司正长官叫司正,副长官叫司丞。

    户司司正为李贞,作为朱元璋最信任的人,又懂计算,掌管全军财务是再合适不过了。

    礼司司正为李善长,司丞为陶安。陶安也是个博览群书的文人,尤其擅长《易经》。礼司接管了军中教学的任务,算是为以后做个练习,同时还是朱元璋的军师、参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

    兵司是最好安排的,毕竟朱元璋手下文臣少,猛将多。但朱元璋发挥了他内举不避亲的优良传统,优先考虑自己的小伙伴,任命汤和为司正,徐达为司丞。

    农司司正为耿君用,司丞为周德兴。耿君用年长,在刘德家做了那么多年工,顺应天时安排耕种他很擅长。周德兴能掐会算,充当着钦天监求风求雨的作用。

    商司司正为马强,司丞为马兴。朱元璋本来是想直接让丽华管理的,可是如今商司什么都没有,还要整天跟无数大老爷们打交道,说出去不好听。反正马强和马兴也是要听丽华指挥的,等到丽华把商司理顺,做出一番大事来,大家都习惯了,再改换门庭也不迟。他跟丽华商议,丽华也同意了。

    虽说战乱时男女大防没有那么严厉了,可女人的地位并未有多少提高。可这种事情并非一朝一夕,一个诏令下去就能改的。丽华能做的就是不停的努力,改善社会条件,先让女孩儿活下来,再让女孩儿们从家里走出去,至于以后那就交给后人吧。

    缪大亨为人正直公正,最适合做刑司司正,同时也接管了朱元璋之前的廷尉之职,主要负责审理军中的纠纷,对将士进行奖惩。同样的,郭景祥也是个耿直的性子,就做了司丞。

    工司司正出乎意料,给了李文忠。按照丽华的说法,年轻人,头脑活泛,精力旺盛。工司以后是要负责矿产的,四处里跑,那些将军们虽然身兼司正,可都还是要上阵杀敌的,李文忠年纪虽然不小了,可上阵杀敌经验少,适合到处跑。

    应急司如今还只有一个名字。朱元璋将司正给了郑遇霖,司丞给了冯国用。丽华提醒他们如今军中最适合应急的就是医护,将士们受了伤需要包扎治疗,于是军医就归了应急司管理。

    最后一个吏司,由朱元璋亲自掌控,负责对属下的任命。司丞由李梦庚担任。

    大理寺寺正由王习古担任,寺丞则交给了王德。

    就差御史台还没有官员了。

    御史台虽说负责核查案件,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监察百官。

    能坐在这个位子上的人,不但要有名望,还要持身正,不结党,不徇私。

    巧合的是,徐达攻下镇江后,告知朱元璋有一个元朝廷辞官的御史名叫秦从龙的住在镇江。朱元璋询问打听了一番,了解此人有文采,有见识,有心胸,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就让闲着在家没事儿做的朱文正和李文忠去镇江请其秦从龙出山担任自己国公府的御史,监察手下人员。

    人请到了,官职也都分好了,七月初一,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自封国公,称吴国公,依旧奉小明王为主,以宋为国号,以龙凤为纪年。

    不过小明王手下称王者众,为了区分势力,朱元璋的队伍便被称为吴宋。

    朱元璋又改江南路为江南省,集庆为应天府,镇江为镇江府,广德为广兴府,皆归江南省管辖。

    封徐达、汤和为右军元帅领兵镇守镇江,邓愈为后军元帅,率领邵成、华高、华云龙等镇守广兴。

    又封常遇春、康茂才为水军元帅,率领手下的赵仲中,赵庸廖永安、俞通海、华高等人组成水军在长江畔练兵。

    巡查田地的兵卒也都陆续回了营,将记录的情报全部交给了李善长。

    如今荒地确实多,也就自来富庶的应天附近存有大量地主豪强的土地,其他地方大多数的土地都因为旧主逃荒或者死绝而成了荒地,就算剩下的人家里有人,也种不了那么多的地,没那么多种子。

    跟丽华商量过后,朱元璋决定将三府所有的地全部变成屯田,收归吴国公府所有。对于土地分配也有了更细致的策略。

    首先统计过的所有人口男子十五岁以上每人可以分三亩地,女子十三岁以上可以分一亩半地。此后再出生的新生儿,男孩儿七岁、女孩儿十岁可以报名分地。这些地是跟着人走的,只要人活着,不卖掉就永远是个人的地,卖掉的地无论卖给谁,从第一次买卖起使用期限就只剩下了五十年。分下去的土地每亩只收一成税。另外每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再领二到五亩地,这些地是替军营里种的,收成要三七分,自己三,交公七。虽然这个比例比较高,但是会提供种子给他们。

    江南水土算得上肥沃,亩产大约两石,三亩地就是六石,上交一成,自己留下九成,再刨去留下的种子,一年四至五石的粮食是足够吃的。更不用说还有另外的土地。哪怕一人只替吴国公耕种两亩地,也能白得一石多的粮食,一年五六石的余食,百姓们已经数十年没有见过了。

    至于为什么男女土地不同,这都已经是丽华坚持抗争过的结果了。本来大家连半分地都不愿意分给女人的。好在现在无主的土地多,不分给女人就种不过来,影响的是整个吴宋的粮食产量。于是在丽华据理力争下,女人得到了一亩半的土地。

    而女孩儿十岁才能分得土地也并不是歧视,而且为了提高女孩儿的存活率。

    女孩儿有了土地,在家里就有了一点价值。而十岁才能报名分地,这家里至少就得让她活到十岁,不至于中途就卖掉或者饿死。领了土地,总不能接着就把她嫁出去,那样家里就一点儿好处也得不到了,如此还能变相的提高女孩儿成亲的年纪,对她们的健康也有益处。

    十多岁的女孩儿,多少也已经有了能抗争的本事了,只要不是被家里欺压惯了,但凡头脑清醒些的,都能借着这一点点价值叫自己过的好一些。

    三府的土地全部重新登记,更换了新的地契,也按照百姓的意愿登记了他们替种的军田。

    之前丽华说要从军营里搜寻一下有没有会打铁的,李善长记在了心里,在军营里搜罗会手艺活儿的,不但找到了铁匠,还找到了木匠。丽华就加紧画了耕地、播种的工具,让他们利用矿山里剩余的铁临时打造了一批工具。

    然后这些工具就以旗为单位,被带到了三府的各处,兵卒们跟着百姓一起耕地、播种,剩下的就交由百姓们替他们打理了。

    军营后面也新开辟出了一块地方,利用丽华研制的水泥建造了一座牲畜圈,里头有猪,有牛,有羊,还有鸡,鸭,鹅,光滑的水泥地十分容易打理,用水一冲就干干净净,所有的脏水、粪便也都延着水槽收集到了一起,用来堆肥。

    “这东西好,坚固,方便,用沙子缠在一起搅一搅就能用了。”朱元璋见到这灰白色的水泥地,十分的惊奇。

    “方便用,却不方便生产啊。”丽华说道。

    她本来以为有了配方,水泥的加工是很容易的事情。

    谁知道,不但要用石灰、黏土,还要加入铁矿渣、煤渣进行高温煅烧,然后再加入石膏一起捣碎才能成为水泥粉。这也就是最近没有战事,有足够的将士们供丽华驱使折腾,才制造出了这些水泥粉。

    但以朱元璋的脑子也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商机,不就是没人干活儿吗,那还不简单。

    “你等着,咱去给你抓俘虏去。”

    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抓到汉人朱元璋是不忍心让他们挖矿干活的,但这些日子对元作战甚少,能抓到的元贼也不多。

    丽华这水泥大业就只能先这么不温不火的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