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自封吴国公的当天,丽华就成了吴国公夫人。
还不到一岁的朱肉包成了吴国公世子。
随着朱元璋一家一同搬迁到应天的各家官眷也都差不多收拾好安定了下来,丽华正考虑要不要办一场宴会,熟悉一下各家的女眷、孩子。
朱元璋倒是跟她不谋而合,但是他想办的是生辰宴。
七月十八是丽华二十四岁生日,自打成亲,朱元璋还没给丽华庆祝过生辰。
今年又恰逢丽华本命年,还是他成为国公的第一年,朱元璋就想大搞一番庆贺。
“庆贺啥呀,你军需不紧张了?”
“咋,给你办桌寿宴他们就能饿死了?”
“成,办。正好借这个机会把女眷们请过来,我还有事情找她们做呢。”
“你呀,就不能好好休息一天。”
“我就跟她们说说话,又不自己动手做饭,能累着啥。等她们走了,咱晚上再摆一桌,跟孩子们一起庆祝一下?”
“行吧。”朱元璋无奈道。
寿宴当天国公府东路园子被屏风隔开,在应天的官员们都托自家夫人的福获得了参宴的机会,丽华在廊下摆了几桌酒菜,让男人们自顾自喝酒去。
夫人们就在后头亭子里吃喝、说话。就连孩子们也开了一桌,上的都是些软和、香甜的东西。
今天来的人不少,李善长丽华常见,他的夫人王氏和两个儿子还是第一回见;常遇春的夫人蓝氏和他们的三个孩子也是第一回见;冯国用的夫人王氏以及她的儿女丽华倒是见过;汤和的夫人胡氏和他们的儿子就更不用说了,那还是丽华撮合的呢。
李善长的长子李安邦今年十五岁了,有那么一个文采斐然的爹,李安邦自然也是读了不少书,现在跟在李善长身边当他的书吏,帮他整理书写告示;老二李祺今年才八岁,正是个顽劣的年纪,不爱读书就想着能去哪玩儿。
常遇春家的老大常茂今年六岁,老二常升四岁,老三常森跟朱肉包同年出生,今年也才一岁多一点。
冯国用家的女儿冯月今年九岁,儿子冯诚才两岁;冯国胜家的女儿才刚刚出生。
汤和比朱元璋成亲晚,动作却不慢,儿子竟然比肉包还要早几天出生。汤和欣喜极了,给儿子取名汤鼎,希望他能继承自己一身蛮力,力能扛鼎。
李祺、常茂很快就跟朱文安他们玩在了一起,年纪小的冯诚、常森、汤鼎就跟朱肉包一起玩。
朱肉包终于有了同龄的玩伴,不用再对着朱文周咿咿呀呀说些两个人都听不懂的话,而是几个小肉团子都叽叽喳喳说些只有他们自己懂的婴语。
冯诚的长姐冯月反而跟朱文周很有共同话题。
毕竟他们素日做的最多的就是带孩子。
丽华跟这些夫人们聊着家常,最多的还是聊孩子,不是聊这个吃多了,就是聊那个前段时间病了,再不然就是聊聊脂粉、衣服、首饰。
不过这些夫人也大都是普通百姓出身,如今刚刚进了应天府,还没有学会涂脂抹粉,也没有养成富贵闲人的做派,这也让丽华觉得舒服了许多。
“各位夫人,如今天下未定,国公又新占应天,军需消耗迅速,我有心建一座厂子,用来织布裁衣,做好成衣后供给国公的将士,不知各位夫人是否愿意与我一起完成这件事。”
“这?国公允许?”李善长的夫人王氏最年长,也一个非常传统的女人,她很好的遵循了那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规矩,所以对于丽华竟然独当大任的出来做事十分讶异。
“这有何不许?将士们的吃穿用度本来就需要购买,与其买别人的,为何不买自己的呢,咱自己织造的布,肯定结实,缝制的也严密,绝不会叫将士们穿硝布上战场,咱卖的便宜些,也能省些军费。听说国瑞自封国公以后,最近有不少流民也来投奔他,男人能去军营,女人可怎么办呢?办个厂子,也算收容了她们。”
其他人还在犹豫,汤和的夫人胡氏一马当先的答应了:“我跟着嫂子一起做,咱家爷们说了,嫂子说什么就是什么。”
“成,咱看孩子们也都该读书了,想着要不建个学塾。世子也快一周岁了,我忙起来没人带他,就把他放学塾跟哥哥们一起玩儿吧。”
一听自己家的儿子能和世子一起玩儿,其他夫人又有些意动。
这里头除了李善长的长子年纪大了,能够跟在父亲身边混一个职位,其他都还是小孩儿呢。为人父母的哪有不为子女打算的呢,他们儿子长大了,国公年纪也大了,到时候正是世子出彩的时候,若是跟世子从小混好了关系,长大了何愁没有个好前程?
“既然国公都允许,咱们也没什么疑虑,夫人需要咱做什么,只管说就是了。”花云的夫人郜氏年轻,他们还没有孩子,但最近花云收了小蝶做义妹,郜氏自然也是心向丽华多一些。
“好,既然各位夫人都如此支持,咱当然要好好谋划,大干一场。过几天我就找个地方设学塾,按照年龄分班,四岁以下的是幼儿班,有婢女看护着,就让他们自己玩儿;四岁以上七岁以下的是启蒙班,七岁以上是读写班。启蒙班就由我那些义子朱文良暂时负责教授,读写班就由朱文周负责教授;各家的女孩儿们也多出来活动活动,王夫人,我看月儿也是识字的,不如就让她一起过来帮着看管教导一下妹妹们?等我闲着了也教教她们管家算数。”
冯国用的冯夫人欣喜万分:“多谢夫人,那就让小女帮着看护一下弟弟妹妹们。”
其他夫人一看这事儿好处多多,就都答应了下来,就连李善长的夫人也答应了。
一场生日宴,丽华就这么办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后续如何分成、如何拟合同、如何选址自然是择日再谈。
午后,宾客散去,丽华拆了头发倚在榻上休息。
“喝酒了?”朱元璋撩开帘子,轻声问道。
“略饮了几杯,好歹是个寿星,不喝酒可不成。”
“事情谈成了?”
“嗯,成了,就是得找地方……”丽华说着打了个呵欠,眼神都迷离了。
“别想了,睡吧,晚上还有家宴呢。”
朱元璋给丽华盖上薄被,叫小丫鬟随时注意,自己去书房的榻上也歇息了一会儿。
晚间,正院前的空地上摆了两套桌椅,大人一桌,小孩儿一桌。
这种场合,大人最爱看的就是小孩儿被推着上前说祝酒词。
“鹤龄啊,今儿你娘生辰,你作为大哥做个表率,来给你娘祝个寿。”
“是,父亲。”朱文周已经有了一丝少年的影子,只是在端起酒杯时的紧张还是看得出依旧是个孩子。
“儿子祝母亲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好,谢谢鹤龄了。”
有朱文周打头,剩下的哥几个一个也没落下,朱文潇最惨,他年纪小,本来知道的就不多,哥哥们还都给他说了。
“文、文潇祝娘生辰快乐!”
“哎呦,谢谢儿子,娘很快乐。”
“呀呀呀呀……”朱肉包小朋友也很适时的发出了声音。
“你也祝娘生辰快乐呀,是不是呀……”丽华抓着朱根的手晃悠着。
贤妻抱着幼儿满面笑意,岳父、姐夫举杯痛饮,义子们在叽叽喳喳闹着。
朱元璋眼睛又热了。
这一晚明明是丽华的生辰宴,朱元璋却醉得比她还厉害,最后被善始善终架回了房间。
丽华也有些微醺,散场后草草洗漱便一晚酣眠。
第二天两个人睡到了日上中天,这可算得上稀奇。
夫妻两个盯着头顶的帐子发了半天呆才缓过神来。
“以后得少喝酒了。”丽华长长的叹了口气。
“可惜了,咱还没见过你醉了啥样呢。”
“那谁叫你先醉了呢,明明是我过生日,你喝那么多酒做什么?”
“咱高兴呀。”朱元璋嘿嘿一笑。
“唉,咱衣服谁换的?”
“善始善终吧?他们把你架进来的。”
“哦。”朱元璋爬起来,找到自己的外袍,献宝似的拿出一个盒子。
“昨天喝多了,都没给你礼物呢。”
“呀,还有礼物呢,可真好。”
丽华打开盒子,是一支白玉的簪子。
“自从你嫁给咱,都没带过像样的首饰。咱都当了国公了,就想着怎么给你弄个好看点的,但是又觉得金银俗气,配不上你。”
“这个好看。”丽华并不是很懂玉的好坏,但是这支簪子很温润,造型简单大气,她很喜欢。
“等我梳了头就戴上。”
“还有这个。”朱元璋将一张纸递给丽华。
“这是啥?”
“这是城中空出来的房子,都是无主的。你不是有大事要做吗,肯定需要地方,这些你随意挑去用。”
“真哒?”丽华眼睛都亮了,抱着朱元璋就是狠狠一口:“你可太好了!”
朱元璋一边高兴一边又暗自窘迫,幸亏还有个后手,不然这个礼物可送不到心坎上了。
丽华是真的很高兴,高兴的一刻都等不得,马上爬起来穿衣吃饭,去看房子。
朱元璋看着这样生机勃勃的丽华难忍嘴角的笑意,好像回到了第一次见丽华的时候。
那时的她就仿佛一只灵动的小鹿,一头就闯进了他心里。
与他成亲后丽华日益成熟,有了义子、儿子,成了众人口中的夫人以后就更加沉稳,其实丽华也才二十四岁而已。
“你去吗?”丽华打断了朱元璋的思绪。
“去,夫人的大事我怎能不去看看?”
“那你起来换衣服呀。”
“好,这就起。”
在等待朱元璋洗漱和吃饭的间隙,丽华粗略的看了看房子的地址,在心里已经大概选定了位置。
这片未来的厂房位于北城郊,靠河。
房子也不需要大改造,只需要打通再垒几道墙就能形成一个厂区。
丽华要做的是纺织厂和制衣厂,即:纺纱、织布、裁剪、制衣是一套完整的流程。
因为原材料不同,制作的料子叫法也不一样。
棉花制作的叫棉布,用黄麻、剑麻、苎麻等等制作的叫做麻布,用蚕丝制作的叫丝绸,还有用动物毛发制作的毛料。
如今是紧张时期,还不是身穿绫罗绸缎享受的时候,养殖的牛羊数量又少,制作毛线也不太现实,丽华就先从最简单也最容易的棉布开始做起。
这个时候棉花的种植已经普及。
丽华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不得不承认历史确实也具有两面性。
元朝廷压榨汉人,暴虐无道,可是从元太宗窝阔台即位开始,就广泛在江南地区推广种植棉花。如今近百年过去,棉花在江南已经十分常见,棉布也几乎代替了麻布,成为了普通百姓最常用的布料。
织造一匹布,从工艺上来讲,分为纺纱和织造两部分。
棉花采摘下来后要仔细的摘去杂质,然后进行梳理,然后变成粗棉条,再通过合并、拉伸,将粗棉条一点一点的变成可以用来纺织的精细的棉纱。
有了棉纱,就可以用简单的或者复杂的织布机,来进行织造,最终成为一块完整的布料。
丽华给不同的院子设置了不同的流程,前半部的院子用来纺纱,从清理、梳理到粗纱、细纱,最后将成摞的细纱筒收集起来,送到中间的院子里用来织布,织好的布再被送到最后方的院子里,按照图纸进行裁剪,缝制,做成衣服。
院子有了,流程也有了,现在丽华只需要招纳人手、打造机器、购买原材料了。
大约六十年前,也就是元贞年间,黄道婆就已经改进发明出了非常实用和先进的纺织机器。丽华并没有将其继续改进,只是促进了它的推广,让军中木匠大规模织造了一批搅车、纺车,织机,并且在上面刻上了黄道婆三个字,当然这黄道婆右上角还有非常小的马氏两个字。
至于人手,就更不缺了。不说之前收容的那些姑娘和后来投奔来的流民,只说此时恰好赶上打土豪分田地,很多奴隶重获了自由,有家人的,自然是去领土地,建房屋,过自己的生活了。
但总有一些人是不想干农活儿的。
这不就被丽华抄着了吗,招工的告示一出来,报名者甚众。
这下只要搞定原材料,工厂就可以马上开工了。
丽华早先就给了马强一个新的制盐的方子,这方子制出来的井盐要更加洁白、浓度高,这也让马强初上任就令不少人刮目相看。
经过加急制作,马兴已经带着第一批盐出去换物资了。
只要马兴能带着足够的棉花回来,丽华就可以立即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