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大明马皇后 > 第14章 太平血战花云战死,建英雄祠花蕊替兄守城

第14章 太平血战花云战死,建英雄祠花蕊替兄守城

    朱元璋拿下衢州、处州时张士诚已经接连攻下濠、泗、徐、邳数州。

    为了安抚两地百姓,更好的把地盘握在手中,他便想着缓一缓再打。

    但是跟张士诚有私人恩怨的刘基却一再撺掇朱元璋继续攻打张士诚。

    就在朱元璋犹豫不定时,太平被围的消息传了过来。

    得知丽华也在太平,朱元璋的脑子轰的一声,几乎要失去意识。

    “来人!整兵,一炷香后出发太平!”

    刘基不明所以,还以为朱元璋要撤兵,急忙赶上去还要劝说他继续攻打张士诚。

    “滚蛋!”朱元璋一脚把刘基踢倒在地。善终急忙上前把人扶起来:“大人莫怪,国公爷并非针对大人,只是太平被陈友谅围了,夫人在太平,国公爷关心则乱。”

    刘基本来还因丢了脸面而恼羞成怒,见善终如此说,也不好再计较,谁叫他撞人家枪口上了呢。

    朱元璋带着队伍一路疾驰,几乎是昼夜不休的赶往太平。

    太平城已经濒临崩溃,城墙残缺不全,应天的援军人数太少,被陈友谅的队伍纠缠住,没有办法为太平打开一条生路。

    花云的大戟都已经卷了刃。

    当然了,陈友谅的巨船也不怎么好。手榴弹十有八九都投向了巨船,现在这巨船是开不了了,只能残破的停在城下了。

    “小蝶,你愿不愿意入花家族谱?”看着依旧不断攀爬的敌军,花云突然问道。

    “回去就入。”

    花云黝黑的脸上绽开一个笑容,虽然他的牙上都沾了血迹,也不知是自己的还是敌人的。

    “你嫂子和侄儿就托付给你了。”

    “说什么胡话呢!”

    花云没有等小蝶的回答,他知道小蝶一定会答应。

    “兄弟们,随我冲杀出去!”

    “哥!”

    花云的大戟上下翻飞,可是敌军人数太多了,他已经奋战数日,早已经没有了充足的力气。

    就在这时,城墙上传来一阵鼓声,原来是小蝶敲响了战鼓。

    花云机械的随着鼓点挥动手臂,直到再也挥舞不动。

    陈友谅心中窃喜,这小小太平,终究还是挡不住他!

    就在这时,南边传来了阵阵马蹄声。

    浓浓的血腥味和残破的城墙叫朱元璋红了眼睛。

    “陈友谅,老子早晚要灭你全家!”

    朱元璋叫人挥着旗:“给老子冲,灭了他们这帮杂种!”

    朱元璋手里还有不少手榴弹,他可不像太平城里那样得抠搜着用,一颗接一颗的手榴弹投过去,直接炸开一条路出来。

    看到吴宋的大旗,陈友谅的部下有些慌乱,朱元璋的威名他们还是知道的,不但作战威猛,而且败绩极少,几乎是百战百胜。

    而且看样子他带来的援军人数不少,陈友谅的不少部下都已经折在了太平城下,一轮手榴弹投完,又是死伤无数,跟朱元璋带来的援军比肯定是打不过的。

    “汉王,撤吧!”

    太平近在眼前,陈友谅有些惋惜,可再打下去怕是跑不了了。

    “撤!”

    “撤兵!”传令官大声呼号着,挥舞着撤军的信号旗。

    陈友谅由水路而来,又由水路而走,留下了近万条人命和那艘巨船。

    这一战,虽不能说败走,却也没胜。

    花云早已经力竭,见到朱元璋,他只说了六个字:“末将幸不辱命。”

    便永远的倒了下去。

    “来人。”朱元璋哽咽道。

    “好生抬着花将军,随咱进城。”

    小蝶已经从城楼上下来了,看见倒地的花云难忍悲痛。

    “夫人可还好?”朱元璋见到小蝶一身血渍心急如焚。

    “小姐在地窖,应是无碍。”小蝶抹了抹脸:“我带您去地窖……”

    “好,那就好。”

    一行人进了城,城里情况倒是没有想象中糟糕,可见花云他们真的将太平守护的很好。

    朱元璋急切的命人搬开地窖上方的杂物,突然的光亮和声响叫丽华犹如惊弓之鸟。

    小陆就站在入口下方,手握短剑,一副防御的姿态。

    “小姐,国公爷来了。”听到小蝶的声音地窖里的人才真正的放松了下来。

    朱元璋直接从入口跳了下去,直奔丽华:“华妹,咱来晚了,吓着你了吧?”

    丽华的心跳还未平复,她嘴唇干裂,张了张嘴,还没发出声音就晕了过去。

    再醒过来时大概已经过去了不少时间,将军府已经满府挂白,剩下为数不多的仆从也都腰间系着白布。

    “谁没了?”

    “夫人醒了。”随侍身旁的小肆赶紧上前将丽华扶起来,小伍端着一杯温热的茶给丽华润喉。

    “花将军战死,郜夫人……在给花将军整理完遗容后也、也……”

    “噗……”丽华呕出一口血来。

    “夫人!”

    “快去叫国公爷,去请郎中!”

    “回来!”

    “夫人!”

    “我没事儿,给我找一件素净的衣服,我去灵堂……看看花将军夫妇……”

    小蝶一身白衣,带着花炜在给花云夫妻俩守灵。

    将军府中门打开,来给花云上香祭拜的人络绎不绝。

    太平刚刚经历一场恶战,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朱元璋就在前院的倒座房安排事情,顺着门就能看清灵堂的情况,防止有人闹事。

    丽华手捻三柱香,亲自插到香炉上,她对着棺椁鞠了个躬,小蝶在一旁带着花炜回礼。

    “小蝶……”

    “小姐……”丽华将小蝶搂在怀里:“你有没有受伤?”

    怎么可能没有受伤呢?小蝶双手都裹着纱布,几天几夜没有放下手中的长枪,她的手不但磨破还僵硬无比。只是花云他们把小蝶保护的很好,她没有受到太大的创伤。

    “小姐,我想在这里为哥嫂和死去的将士们立碑。”

    “应当的,不但要立碑,还要建祠,要叫后人都记住英雄们为太平所作出的贡献,叫他们享后人香火。”

    “说得好,咱这就叫应天一并把材料都运送过来,明天就开工。”朱元璋听到了丽华的声音,从倒座房出来,正好听见建祠之事。

    太平此战损失惨重,物资武器需要重新补充,大量工程需要修补重建,死去的将士也需要妥善安葬并且安抚他们的家人,还要再调大军来驻守以防止陈友谅打个回马枪。

    朱元璋此前就是一直在安排这些事情。

    “什么时候发丧?”丽华哽咽的问道,她不知道自己昏迷了多久。

    “五天以后。”

    天气渐热,将士们又死状惨烈,没有办法按照常规停灵几个月下葬。

    七天,已经是能够停灵的最长时间了。

    “建祠堂怕是来不及了……”

    “来得及。”朱元璋揽着丽华安慰她:“一定来得及。”

    花云和将士们用命守护着太平,得知要给他们建一座祠堂供奉牌位,百姓们自发的帮忙,木工瓦工全部来报名,不会木工瓦工的也都去伐木、搬石头、给匠人们打下手,还有专门给工匠们供应饭食的。

    就在这样日夜不息的建造下,四天后在太平县衙旁边一座祠堂拔地而起。

    朱元璋亲自给祠堂题了字,名叫英雄祠。

    第二天,小蝶在朱元璋和丽华的主持下,正式入了花云家的族谱,改名花蕊。随后她带着花炜扶着花云夫妇的棺椁为他们送葬。在将棺椁下葬大青山后,抱着牌位送入英雄祠。

    其他战死的将士们也是一样,葬在了大青山,牌位送入了英雄祠。

    朱元璋和丽华为他们烧了第一炷香、第一把黄纸。

    从此以后太平县英雄祠的香火永不熄灭。

    太平事了,俞通海带着水军来驻守太平,朱元璋也该带着大军和丽华回应天了。

    丽华这些时日一直心情低落、郁郁寡欢,朱元璋以为是花云和郜氏的死让她伤心了,其实并非完全如此。

    自打冯国用病逝后,丽华就常自责自己没能提前做好预案,没有救他一命。

    朱元璋手下的将士,每一个都是拼了命的在替他征战,丽华真的很想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好结局。

    可是花云的命运还是没有改变,他还是壮烈牺牲在了太平城前。

    自打跟着郭子兴起义开始,丽华见过的战场也不少了,见过的死人也不计其数。可她还是适应不了这种战争的残酷,这种难受积存在心里,在花云他们去世后全部溢了出来。

    上过战场杀过人见过血后,花蕊就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小蝶了,她自请留在太平,入军中守护太平。

    虽然朱元璋麾下还从没有女人上战场杀敌的先例,可花蕊在城墙上敲响战鼓不少人都听见了,他们也佩服这个女孩儿。

    花蕊又是花云的妹妹,花云为太平丧了命,他的妹妹想继承其遗志守护太平也没人说什么。

    朱元璋便为她开了先例,封其为太平护军校尉,在俞通海之下,协助俞通海驻守太平。

    花蕊既然领了兵,做了校尉,就没有办法照顾花炜了,正巧朱元璋开解丽华无果,就把这失去了父母的小家伙带到了丽华面前试图转移她的注意力。

    要说这场战争里谁最可怜,必然是失去了父母的孩子。

    一场大战下来,太平不知道要多多少个孤儿。

    果然,有了花炜在,丽华的注意力逐渐被转移了开来,她开始关注到太平城里的孤儿。

    之前在和州收容的那些孩子也都长大了,入伍的入伍,成家的成家,做护卫的做护卫,空出了不少地方出来,丽华就准备把太平的孤儿全部带应天去养着。

    朱元璋料定陈友谅不会善罢甘休,在太平及应天附近部署好了兵力,这才带着丽华回应天。

    果然,他们才回应天不久,陈友谅心觉不忿又再度率军攻打应天。

    这一次,他是真的被朱元璋按在地上摩擦,康茂才带着水军在江东桥泮阻击,又兼李文忠等人率军围困,陈友谅不但没打下应天还失去了安庆、信州,手下被俘两万余人。

    气急败坏的陈友谅决定称帝来增加自己的筹码和威严。

    可惜事与愿违,称帝不但没能挽回颜面,反而叫明玉珍公开反叛,与陈友谅决裂,带着队伍前往蜀地,自立为王了。

    九月,陈友谅的部下欧普祥自愿献上袁州投降吴宋。

    丧失了大量军力和人心的陈友谅不得不龟缩回江州,积蓄力量,以图再战。

    为了更好的安置带回来的孤儿,丽华这次真的开了慈幼院。可她宁愿这慈幼院永远开不起来,宁愿天下太太平平。

    郜氏身边的一个老仆孙氏,跟着丽华一起回了应天,尽心尽力的照顾着小主人。可花炜失了父母,最喜欢的小蝶姑姑又没有跟他一起回来,难免还是有些认生害怕,丽华将他送去了官塾,跟年龄相仿的伙伴们玩耍。小孩子的注意力总是很好分散的,玩儿的多了,也就不记得难过、害怕了。

    忙碌完这些事情,应天也降下了大雪,所有人开始在家里猫冬。

    闲下来的丽华控制不住的开始反刍那场战争带来的痛苦,有时夜里都会不自知的啜泣,白天时看到孩子们打雪仗,热热闹闹的突然就哭了。

    朱元璋担心的紧,又不知该如何开解,最后还是求了张姨娘。

    张姨娘把丽华从小带到大,在丽华心里几乎就等于是母亲一样的角色。丽华虽把好多秘密藏在心里,但有时候也会跟张姨娘说说心里话。

    “听国瑞说,你近来心情不太好?”

    “只是有些难过,国瑞也真是的,大冷天的劳动姨娘过来。”

    “又不远,走这两步路怕什么。”张姨娘拉着丽华的手:“怎么这么凉?”

    “离窗户近了些,不碍事的。”丽华挽着张姨娘坐到炕上。

    这炕就是之前朱元璋去镇江祭拜文庙时丽华做出来的取暖之物。

    火炕分为炉灶、炕床和烟囱三部分组成,炉灶里烧起火来,热气通过管道穿过炕床进行加热最后由烟囱排出去。

    炉灶安置在耳房,还能用来烧个茶水、温个粥饭、点心。

    “家里的炕可还管用?”丽华今年给马强、张姨娘他们都垒了新炕,不知效果如何。

    “管用,阿慧恨不得长在炕上不下来了,不知你那脑子是怎么长的,净会些别人想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