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虽然没能打下安丰,但陈友谅败亡后,他依旧靠着向元朝表忠心在九月被封为了吴王。
他称了王,朱元璋这个吴国公就不能居于其下,只能也跟着在至正二十四年正月宣布称王。
为何朱元璋要晚几个月称王,而不是立刻就在十月紧随着张士诚称王呢?
因为有很多事情恰好要施行了。
为了更好更稳妥的巩固自己的政权,朱元璋没有急在一时。
反正他张士诚都率先称王了,自己晚一天也是晚,晚一个月也是晚,晚三个月不也是晚吗。
朱元璋也称王后,天下就出现了两个吴王。
因张士诚在东,就被称做东吴,朱元璋在西,则称西吴。
而此前被东西二吴明面上所共同拱卫的小明王,在张士诚投降大元,且失去了刘福通后,被安置在滁州,彻底变成了朱元璋的傀儡。
既已立国,所有的官制都该升一级了。
九部一寺一台正式现世。
新的官职设置只是高了一级,责任分区更加清晰,跟之前比区别并不算太大。
吏部尚书为李善长,侍郎为李梦庚。其下设任免司、考功司、勋禄司,三司下设主簿、令使数人,负责登记天下官员的任命、免除、致仕、考核、俸禄裁定、封赏之事。
户部尚书为张昶,侍郎为叶琛。其下设户籍司、土地司、税务司、度支司。各司下设主簿、令使数人,负责统计天下人口户籍、土地山林等地域多少,每年应缴纳赋税额度,支出收入管理。
礼部尚书为陶安,侍郎为宋濂。其下设教学司、礼乐司、祭祀司、外交司。三司下各设主簿、令使数人,负责天下学府的管理、礼仪教化、祭祀、外交之事。
兵部尚书为徐达,侍郎为常遇春。其下设招安司、训战司、保障司、武备司,各司下设主簿、令使数人,负责招收、安置,训练、作战,粮草补给,武器、车马等事项。
刑部尚书为汪广洋,侍郎为郭景祥。其下设民部、刑部、法部。民刑二部下又另设受理、抓捕、看管、案卷等司,司下有主簿、衙役等数人,法部则由侍郎管理,负责最后案件的判罚。
工部尚书为李贞,侍郎为公孙路,也就是当代的墨家巨子。其下设营造司、织造司、锻造司、修葺司、器具司,各司下设主簿、令使数人,负责各类物品的建造、维修。
农部尚书为耿君用,侍郎为李大宝。其下设民田司、军田司、职田司,三司下又有主簿、令使数人,负责三种不同田地的种、收、抗病、抗灾、水利建设、天象预测。
商部尚书为程昱,马兴暂时代理侍郎。商部并不直接经手经商,而是负责登记天下商铺,并根据其收入等进行分类,按照相应的律法来加以管理,调配货物来达到南北通商,籴粜价格的目的。
应急部尚书为蓝玉,侍郎为刘寿。其下设应急救援司、医学司。应急救援司有衙役数名,负责当地的应急救援,医学司则下设救治司和教学司,负责招收天下郎中,或者愿意学习医学之人。
刘寿是刘基的堂兄,于医学上有独特的见解。刘基投靠朱元璋后数次去信想要堂兄也加入吴宋阵营,皆被拒绝。反倒是蓝玉听闻其医术高明后,亲自上门,三顾茅庐,将其请到了应天。如今两个人在丽华的支持下正在谋划建设医学院的事情。
大理寺卿为王习古,少卿为王德;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以秦从龙为左都御史,章溢为右都御史,负责勘察天下案卷,督导百官言行。
各路大军也重新进行了划分,东路军元帅为李文忠,西路军元帅为徐达,南路军元帅为邓愈,北路军元帅为汤和,中路军元帅为朱文正。
水军也分为三军,康茂才、俞通海、常遇春分别为左中右路元帅。
地方上在沿用大元的行省制之外也进行了升级优化,将地方分为省、府、县、乡四级。省级长官为总督,即督一省之政事,同时设立九司对应九部。府级长官为府尹,设立九堂对应九部。县级长官为县尹或者令尹,设立九房对应九部。乡一级则由乡民推举出一乡长,并由乡长组建一套班子,来辅助农事、治安、教育、税收。乡一级只有辅助之责,没有决定权,即便是需要乡长和宗族耆老来“断案”的民事案件,也需要在县一级进行。
此前分配到各地的主簿们也终于有了正式的职位,最早下放且兢兢业业干的好的,一个府尹的位子是少不了的,甚至做个总督也不是梦。努力认真只是参与的晚的,最次也是个县尹。而打着小九九,有着不同打算混日子的,能保有一个主簿的位子都算是因为人员紧缺而运气好了。
初级的律法已经完成,这次也正式推行开来。
律法初步包括民典、刑典和商典、税典。
都说乱世用重典,所以初级的刑典律法条文并不多,也不算很详细,几乎都是些杀人、放火、抢劫、偷盗、淫掠的重罪,判罚极其重。唯一算得上新鲜的就是明文规定不许裹脚,不许杀女婴,违反者家中男丁以同罪处之。也就是说,你家里给闺女裹了脚,这家的爹和男娃也要裹脚,你家里杀了女婴,你家里的男娃就别要了,娃他爹服役去吧。
一开始还真有人对着干,被同乡举报后,家里的男人哭的撕心裂肺还是被硬生生掰断了一只脚。
为啥是一只呢,因为还得留着一只干活。
各地都硬碰硬了几次后,百姓们见到这回的长官是来真的,这才不敢再给家里闺女裹脚。
民典则给地方宗族保留了一些调解的权力,小纠纷就不要出动县一级来断案了。
叶琛在现代思维的开发下,终于拟定出了一套符合实际的商典。
包括如何界定商户、不同规格的商户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矩,该如何受到监督。
税典则是根据人的年龄、收入、工种不同来规定应纳的税额。
比如种地的农民按照一定的标准收税,经商的商人按照一定的标准收税,做官的士人又按照一定的标准收税。
这算得上是最为复杂的一套律法了,毕竟总有很多家庭是复杂的,家里既有田地,又有人做官或者经商,一文钱的小小差异都能导致不同的税收结果。
不过底层百姓对此并不太关心,反正谁掌权他们都要交钱交粮,如今朱元璋要的还少一些,总比别人强。
反应最激烈的应该算是读书人了。长久以来免税的权力被取消了,心中难免生怨。
不过还没等他们闹出个一二三来,筹备已久的应天书院终于要正式成立了。
书院分文科院、理科院、武科院。
文科院院长是李善长,副院长是朱升,教授则是宋濂、陶安等人。
武科院院长缪大亨。缪大亨年纪渐长,这些年东征西战的受的伤病也不少,正好回来多休养休养。
邓愈为武科院副院长,虽然还只是挂名,但未来的路子跟缪大亨也是差不多的。同时几个有家传武功秘籍的将领也纷纷将自己家的武学写成了册子送给了学院。
理科院教授的选择就比较困难了,不像文、武,数学门槛比较高,钻研的人少。
丽华本想叫叶琛做院长,可是叶琛却推荐丽华自任院长。
“夫人的算学水平是有目共睹的,教材也是您编纂的,如今学院初创,为了生源您也该做这个院长。”
既然叶琛如此说,丽华再推拒就有些矫情了。
于是理科院院长便由丽华自任,叶琛为副院长,李贞、朱文周为教授。
只是丽华数学算是尚可,但理科还包括物理、化学,那些她还真不算太懂,只能尽可能提供书籍,叫学生们自己去看,自己研究,以期出现那么几个天才。
朱文周已经二十岁了,在丽华的培养下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武艺也不错。
丽华还记得当年初见时朱文周说以后要跟着朱元璋杀元贼,朱文周一过十八丽华就问过他要不要入军中做个百户,然后像李文忠、朱文正那样用不了几年就能升任元帅,统领一方。
可是朱文周拒绝了。
在丽华身边这么多年,享受到了满满的父爱、母爱、兄弟姐妹之间情谊的朱文周早就褪去了年幼时的戾气和幼稚,心里有了更加长远的目标。
“爹手下能打的人太多了,不缺儿子一个。仗就留给哥哥们打吧,儿子想帮娘做些事。”
他想帮着母亲更好的打理父亲打下来的天下,使百姓生活更加富庶。当然了,也要确保肉包这个弟弟成为父亲合格的、稳妥的继承人。
朱文周都这么说了,丽华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劳力,不但叫他担任了理学院的教授,同时还兼任了武学院的教授。
至正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春分。
应天书院正式揭牌成立。
刚刚准备闹事的文人很纠结,因为送孩子入学院要缴税证明。
纳了税不就放弃抵抗了吗?
可是不纳税……那可是朱升啊,是宋濂啊,是李善长啊,自家孩子能跟大儒接触的机会怎么能因为一点儿税银就被阻隔了呢?
就算没有大儒,王世子也在学校里呢,孩子的前途不要了?
“唉,就当是给孩子交的学费吧。”
不少人都是这么安慰自己,然后捏着鼻子认了。
还是有少部分人,比如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那种,拒绝纳税。
可是他的俸禄是户部发放的,他不缴,户部直接扣呗。
总而言之,谁也没能少。
丽华将各个矿场和盐场、盐仓交还给了户部,由度支司负责打理。
她将所有的铺子整合,成立了马氏商业综合贸易公司。目前公司名下有纺织厂三家,制衣厂一家,制茶厂三家,点心厂两家,干粮厂一家,干果干货场两家,榨油厂一家,制糖厂一家,、玻璃厂一家,同时还有一部分经销盐的权力。
丽华保留了五成五的份额,剩下的一成由当初参与的各家夫人均分,这些份额,只能由各家夫人或者她们的女儿、儿媳妇继承。
一成留给朱根、朱柠、朱棣、朱文周兄弟五个、李文忠、朱文正这些孩子们。当然了,他们没有继承的权力,这些份额也永远不会被买卖,只是这一部分钱,在孩子们以及孩子们以后的孩子们成年之前,当做他们的零花钱分给他们用用罢了,说白了,就是以后皇亲国戚的零钱库。
一成用来建设各地的慈幼院。
自打太平之战后,丽华和朱元璋就一直没停下收养孩子,他们在各府都建了一所慈幼院,来收容战场上的孤儿、被遗弃不要的女孩儿。他们由官衙负责,统一抚养,也会教他们读书识字,他们长大了可以选择继续当兵打仗,或者分一块地,组建一个家庭,或者去工厂里打工,全由他们自己选择。
现在朱元璋的势力范围大了,各府只建立一所慈幼院怕是不够用了,丽华准备再找几个地方多开几所慈幼院。
还有一成当做储备建设资金,防止以后扩建、升级研发的时候没有钱用。
最后半成留给了户部。
既算得上是资助,也算得上是一种投靠。
毕竟丽华总有离去的一天,马氏商业贸易公司不可能一直在她的庇护之下生存,等到朱元璋开国,马氏再加上一个皇商的名头,背靠朝廷,才算是稳妥。
做了吴王之后,朱元璋依旧负责对外,守之、战之。
吴王妃丽华则是内政、商、教一把抓。
不但要处理各地的政务,还有处理公司的事情,抽空还得去学院教几堂课,她这个吴王妃当的是充实又忙碌。
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丽华分身三份也忙不过来,于是在家里看孩子的郭芷兰、缪荣就被丽华抓了壮丁。
官塾里的孩子大部分都被应天学府兼容了,但丽华也没有关闭学塾,而是把学塾改成了真正的幼儿园,六岁以下还不能入学府的孩子就在学塾玩耍,连带着学一学文化。
朱柠、朱棣以及徐达家的闺女和朱文正家的儿子都被送进了学塾,这才让他们的母亲有了自己的时间。
缪荣好文,负责分拣奏疏。
郭芷兰脑子则更加灵活,就做了公司的第二把手,帮助丽华打理公司事务。
丽华这才终于有了休息的时间,能够偶尔跟着儿子一起从王府去学院,再一起从学院回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