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大明马皇后 > 第21章 建女校、铸货币、育战马,朱元璋一统江南

第21章 建女校、铸货币、育战马,朱元璋一统江南

    朱根小朋友不愧于他肉包的小名,长的确实肉乎。

    因为从小吃得好喝的好,九岁的肉包个子可不矮。

    他从小接受的就是丽华较为先进的教育,又有朱文周、李善长他们随时能够请教,因此刚入学时学问是远超他人的。

    朱文周等人又素来宠爱他,因此肉包心里多少是有些傲气的。

    可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在天赋面前,努力一文不值。

    比如刘伯温的次子,章溢的第三子,皆是家学渊源,思想开阔。

    拼音这种东西上手之后,成绩便是飞速的提升。

    何况人家不仅有天赋,还努力。

    肉包从全年级第一滑到了第五。

    按理说,肉包作为吴王世子,老师得给个面子才对。

    可是丽华特意嘱咐,不许作弊不许给肉包开后门。

    一来是让肉包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二来,她更想让肉包明白成绩虽然重要,却并非那么重要。

    “他们努力学习,考一个好的成绩,是为了什么?”丽华循循善诱道。

    “为了科举,为了做官。”

    “那你需要做官吗?”

    肉包摇摇头。

    “你不需要做官,那何必跟他们较劲呢?自己跟自己比,学会了,学懂了不就可以了吗?你更需要学的是观察,观察同学们的为人处世,观察他们擅长的东西,你要做的,就是能够给他们想一个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发挥自己所长,懂了吗?”

    肉包似懂非懂。

    “其实很多东西娘也只知道个大概,比如娘会算数,但是娘却不知道每年要增发多少铜钱,收回多少铜钱才能维持物价的平稳,娘知道炮弹很厉害,却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制作。但是娘知道叶琛先生精通经济,公孙路先生精通武器制作,那娘只需要找到他们,发现他们,信任他们,让他们去做这些事就好了,对不对?”

    肉包点点头。

    “多看,多想,见人多笑,多交朋友少起冲突,你就先记住这些就行了。”

    孩子还小,又没经历过什么苦难,成长自然是慢的。

    朱根已经在学校有了朋友,受到了初步的打击,只要不走偏路,守成之君自然是合格的。

    可女孩儿又该如何成长呢?朱柠虽然还小,但丽华并不想她被困在王府里。

    之前学塾的女孩儿们也都眼馋这应天学府,想要跟男孩儿们一样读书。

    丽华便将学塾中八岁以上的女孩儿带到应天学府旁听。

    可没多久这一举动就遭到了抵制,孩子们的家长们介意自家闺女天天跟男孩儿一起玩儿,纷纷找丽华反映说孩子心都玩儿野了,还列出什么男女七岁不同席的规矩来。

    丽华当时也确实冲动了一把,把姑娘们带到学府后也察觉到了不妥。

    “我在学府西边修了一个小院儿,这两天刚完工呢,等收拾好了,放好桌案,就让她们搬到那边去,那里有个小门,外头还有个倒座房,你们家里的丫头可以在那里等着姑娘们学习,出入都从那个小门走,跟那群臭小子见不着面,我还准备把学塾里所有的姑娘都搬过去呢,宝儿也该去上学了,到时候那边就变成姑娘们的学校,这边学塾就留给年纪小的小子们。”

    丽华心里想的是,先把她们忽悠过来,至于教什么,那还不是她说了算。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当然是要教的,刺绣女工也要学,不然不好交差。

    可是丽华对这些要求并不算很高。

    而那些跟男孩儿一样的课程,她的要求却非常严格,尤其是算数。

    吴王妃已经将他们所有的顾虑都解除了,家长们还有什么理由反对呢?

    何况去学塾,不是为了学习,也不是为了成绩。

    为的是人脉。

    有朱柠这个王女在那儿钓着,这些家长也不舍得失去这样一个产生联络的机会,便不再反对。

    直到他们看到那个所谓的小院子。

    倒有学院院墙三分之二那么长了,这可真不是个小院子。

    别说应天官宦家的女儿了,就是全国官员家的女儿,这里怕是也盛得下的。

    只能说,他们确实预判了丽华的预判。

    没多久,这个小院儿就挂上了应天女校的名字,发出了招生公告。

    有了前头那一批学生在,除了极为迂腐的文人,哪里有想落后他人的呢?都纷纷给自家闺女报名。

    看着应天女校的牌匾,丽华眼睛都有些热。

    自打她莫名其妙来到这里,已经过去了三十二年,她总算是让部分女孩儿走出了家里,能够像男孩儿一样有了学习的机会。

    哪怕如今还局限在官宦子女当中。

    总有一天,普通百姓的子女也会有这样的机会的。

    西吴治下的百姓不也已经渐渐习惯了新的政策吗,等他们习惯了女孩儿读书、工作,女孩儿们的处境才算是真正有了质的改变。

    商典、税典推行数月,接受度良好,西吴治下趋于稳定。

    叶琛再一次找到丽华,提出要发行货币。

    这一次,可不是简单的随口一提。叶琛已经从丽华给他的书里领悟到了经济的真谛。

    “王妃放心,在下一定小心谨慎,绝不损害咱们自己的信誉和百姓的利益。”

    “先生于经济一途的理解远超于我,我是相信先生的。”

    朱元璋治下也不是没造过钱,只是一直造的是小明王的龙凤钱。

    当下民间货币使用是非常混乱的,历朝历代的铜钱都可以使用。

    这就要“归功”于元朝廷数次超发纸币带来的信用危机了。

    元朝廷的纸币比纸还不值钱,铜钱却一直保值,这也就造成了百姓们不认纸币只认铜币的情况。

    铜钱价值高,有铜钱的人家自然是选择把铜钱藏起来,以待以后有更高的价值再花出去。

    铜钱流通的少,价格就更高。

    如此循环,明明发出去的铜钱不少,可是市面上的铜钱又很少。

    铸出来的铜钱发出去就不见了踪影,只输出不输入,有多少铜山也不够用。

    叶琛想要发行货币,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次丽华选择了放手,让叶琛自己去操作,她只要做好兜底就行了。

    比起发行货币,现在丽华更关心的是怎么建一个马场。

    陈友谅败亡以后,整个南方就剩下朱元璋、张士诚这两个大势力了,等到朱元璋统一了南方,与元朝廷势必是要打起来的。

    蒙古人的铁骑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擅长步兵的西吴难道要腿着跟人家打吗?

    骑兵重要的是战马。

    南方是有草原的,湖南就有牧场,而湖南正好已经被朱元璋拿下。

    只是优质战马不易得。

    当然,对丽华来讲不算难。

    千金买马种而已嘛。

    何况一支马种可以孕育好几匹马。

    很值。

    刚刚与郭慧成亲没多久的马兴,就再次被丽华派出去建设马场了。

    看着马兴幽怨的眼神,丽华不禁失笑。

    马兴这小子,不知何时就盯上郭慧了。

    丽华觉得郭慧年纪小,马兴跟她年纪差太多,并不太赞成。

    可没想到马兴还真就认定了郭慧了,连马强都开始着急催他成亲了,他也没松口,坚定的围绕在郭慧身边,等着她长大。

    郭慧可不是像丽华这样过度理性的人,马兴天天围着她转,怎么能感觉不出来问题呢。

    一来二去的,两个人就看对眼儿了。

    本来是想等郭慧满了十八岁就成亲的,可是正巧赶上洪都被围,鄱阳湖血战,整个应天气氛都比较压抑,一拖再拖的就到了今年。

    拖到今年的不止这俩人的亲事,还有丽华的三十岁整寿。

    三十岁对古人还是很重要的。

    都说三十而立,到了三十岁,上有老下有小,才是真正的家中顶梁柱般的存在。

    朱元璋本来还想着要大大操办一番的,结果赶上战事,他在江西回不来,回来以后一连串的事情忙完,丽华就又快过生辰了。

    “你说,要不咱今年补一个三十大寿?”

    “补什么补,我在跟你说牧场呢。再说了哪有过了两年又补的?”

    “咱是认真的呢,这一晃你都嫁给咱十来年了,每次你生辰不是外出就是有事儿,除了那一回,其他时候都没好好办过。咱心里有愧啊。”

    丽华正襟危坐道:“好呀,那你是把天德、文正、文忠他们都叫回来?不叫回来那可不够隆重。”

    “额……这怕是不行。”

    “那你想这一出是干嘛。你要是想给我送寿礼啊,就赶紧出去打仗去,你要是能速度快点把张士诚灭了,再把大元往北边赶一赶,说不能还能趁着我四十大寿给我个凤冠戴戴呢。”

    “对,这个主意好。凤冠好啊,成,你等着,咱一定在你四十岁之前给你把这凤冠戴上!”

    老朱一努力,张士诚就得叹气。

    张士诚所属郡县,南至绍兴,北至济宁,一一被朱元璋攻克,只剩下了一座平江城,孤零零的被朱元璋大军所包围。

    这次朱元璋可没再玩儿围城耗粮的计谋,他不缺弹药。

    至正二十七年正月,在这个刚刚踏入丽华三十五岁的年份,朱元璋顺利的拿下了张士诚。

    至此,朱元璋几乎已经统一了长江以南。

    此后两三个月,张士诚剩余势力以及其他零散无所依附的势力也纷纷归附。

    朱元璋是真的可以跟大元分庭抗礼了。

    他不但让宋濂写了一封北伐檄文,还摒弃了小明王的年号,正式使用吴这个年号作为自立的过渡。

    作为大元未来的送葬人,朱元璋必须以一个独立的身份向大元挑起对立。

    此刻,他不再是小明王手下的吴王,而是带领天下百姓,反抗暴元统治的领头羊,是上天派来结束夷狄统治的英雄,是丽华口中的天下之主。

    而小明王,不知是听说朱元璋摒弃了龙凤年号吓着了,还是吃错了什么东西,总之病了数月,春季还没到来就一命呜呼了。

    未来的主战场已经挪到了长江以北,长江以南地区终于慢慢的恢复了安宁。

    吴元年三月,丽华再次主持了一次科考,这次录取的人数极多。

    没办法,有那么多地方需要接受新政策的拯救呢。

    同时,朱元璋的队伍里也终于有了第一批退伍军人。

    五十岁以上,或者有轻微伤残不影响活动的兵卒,大概有一两千人。

    这些人文化水平不算特别高,但是这十来年也几乎是个个能写会算了。

    有很多人还以为朱元璋要抛弃他们不要了,后来才知道是要妥善安排他们养老了。

    丽华按照他们的户籍和意愿,把他们安排进各地的县衙、府衙、总督衙门,成为抓捕的衙役或者应急队的衙役。还有一些愿意回到乡下的,也成为了治安队的衙役。这些人的身份统一称吏,他们的儿子如果想继续进入军营,可以给予相应的名额,如果不愿意,也不会影响子孙后代科考。

    其实按照丽华的设想,他们也是可以在两年以后通过考试来晋升为官的,只不过他们都年纪大了,好不容易安定了下来,估计是不会为了那点儿名声耗费精力的。

    有了这些老兵的维护,新归附地区的治安迅速的安定了下来。

    这些老兵油子那可真是杀过人的,一身的煞气只是站在那里就叫人害怕,小偷小摸、抢劫盗窃这样的小事情,都不用审问,一上手提溜,嫌疑犯就全招了。各地长官纷纷欣慰不已,对丽华减轻了他们治理难度感恩戴德。

    马兴的马场已经初见成效,第一批小马已经一岁多了,运到应天来的时候一路上叫各路大军眼馋不已,纷纷跟在屁股后头写奏疏,以至于马还没进城,分马的奏疏已经铺满了朱元璋的桌案。

    “这些人,真的是,性子一个比一个急。”朱元璋被气笑了。

    “咱都还没见过马长什么样子呢,哪里轮得到你们。”

    这一批小马质量很好,毛发油亮,一看精神就非常好。而且都被提前训练过,不害怕兵刃,不害怕火把,只要分发下去,跟主人建立了感情,就能很快的在战场上奔跑。

    这都是丽华的心血啊。

    朱元璋摸着小马的毛发,心中感叹。

    这些年他在外征战,丽华坐镇应天,将一切打理的井井有条。

    就算偶有大旱或者洪灾,粮食也能很快的调配赈灾,并没有影响他的声望。

    丽华在文武官员心中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重要。

    只是总有那么一些人,见不得别人顺顺利利,总想给人添点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