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大明马皇后 > 第22章 设妇女儿童保障协会,建女子技术学院,朱元璋同意出海

第22章 设妇女儿童保障协会,建女子技术学院,朱元璋同意出海

    丽华自生了龙凤胎以后再没有动静,朱元璋只有两个儿子,在有些人看来是不够的。

    尤其是朱元璋势力越来越大以后,那些上车晚了的人,总想着能从别的地方捞回来一些好处。

    比如,给朱元璋送妾室。

    要是自家的闺女、姐妹成了吴王的侧妃,那自己以后不也是个皇亲国戚了吗。

    可惜了,他们只想着能够从朱元璋这里谋点好处,却忘了朱元璋是如何对待之前那一批想要给他纳妾的人的了。

    朱元璋再次叫李善长统计起了治下官员家里适龄的女孩儿来。

    当然了,心思纯正的,朱元璋也会授意李善长告诉他们早点给孩子找个好人家,要是找不到,吴王手下有很多不错的小伙子可以挑一挑。

    而那些心思不纯的,则着重被记录了下来。

    第三次相亲大会应运而生。

    这次相亲大会又给不少姑娘、小伙子牵了红线,也再次熄灭了不少人想要攀附的心思。

    而丽华也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想要设置一个机构,专门负责给各家孩子们之间牵线搭桥。

    “这个咱好像听说过,叫什么官媒?当初二姐夫就是请了官媒来给咱家下聘的呢。”

    “姐夫对姐姐是真的很看重。”

    “是啊,姐姐走了这么多年,姐夫也没再找过女人,他屋里现在连个婢女都不见。”

    “他要是找了,你就该不舒服了。”

    “那倒也不至于,男人嘛……”朱元璋话说到一半,突然醒悟:“那肯定还是要对发妻忠贞不渝才对,二姐夫此举甚好!”

    丽华轻笑一声:“我想做的这个呢,做媒只是其中一项工作,想着顺带还能调解一下家庭矛盾,帮助一下女人和孩子,叫他们受了欺辱能有个说理的地方。”

    “这倒是新奇。”

    “我连人选都选好了呢。”

    “哦?是谁?”

    “堂嫂田氏。”

    “堂嫂?”

    “对,堂嫂为人热忱,最善与人打交道,心地又好,负责这事情再好不过了。除她之外再叫应天官眷都在里头做个理事,每人每年都去帮几天忙。”

    朱元璋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见,田氏确实很会为人,她和朱文晗一直跟丽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隔三差五就要来给孩子们送些东西,更别提去张姨娘那里走动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经年累月的关心丽华和朱元璋当然是感受得到的。

    只是要让女人当官,这怕是不好弄。

    “我也没想着弄一个什么正式的官职,这个机构呢叫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协会,领导者呢是会长,成员呢就叫理事。这个机构挂在应急保障部下头,也算是由官方背书。协会除了负责官媒这类事情,最重要的就是保障妇女儿童的权益。比如被苛待、虐待、家产分配不公这类事情,受害者为了面子不敢或者投诉无门,也有可能直接去官府就是撕破脸皮更难保证自身安全和利益,这种事情找到协会,由协会对受害者先行安置,再由协会出面调解,调解得成便省了一桩事务。即便不成,也能保障受害者的安全。”

    “如此倒是可以试一试,且一点点来,先以这官媒为主,趁着这次相亲大会,把这个什么协会立住脚,然后再图其他。”

    “你说的对,是得一点点来。那我去跟堂嫂商量商量,看看她愿不愿意张罗这次相亲大会?”

    “成,你先去问,若是她不愿意咱再想办法。”

    能被丽华倚重田氏哪里有不愿意的,她十分高兴的接下了这个差事。丽华也把这协会未来的重点告诉了她,在得知这次相亲大会只是后,田氏对此更加重视,信誓旦旦的要把这件事情办好,把这个协会开办起来。

    田氏既然如此积极,当然也可以给她更多的甜头,丽华许她带着朱文晗一起来做这件事。

    相亲大会是官府举办的,一应花费自然是官方承担。丽华再次提供了场地,又找户部批了百两银子用来置办茶水、装饰所用。田氏要做的就是挑选参会的人选,给他们发帖子,监督东西的采买、会场的布置情况,这对她来说不是什么非常辛苦的事情。

    就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里,应天城又迎来了一波成亲的热潮。在相亲大会上看对了眼儿的男女找好了日子,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

    相亲大会结束后,在九部办公地点不远处的一个小院子里,应天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协会正式诞生。为了叫大家知道这里能起什么作用,带着吴王大印的官媒二字被刻成了匾额,挂在左侧。

    路过的行人一看就知道,这里是官方做媒的地方。

    田氏还在丽华的支持下把应天城里的媒婆都做了登记,给她们重新分派了区域。

    此间事了,暂时无人再来朱元璋耳边念叨纳妾之事了,他们又开始唠叨称帝之事了。

    朱元璋很想今年就称帝,甚至很想就在七月十八日丽华三十五岁生日当天就称帝,然后给丽华戴上凤冠,封她为皇后。

    但是丽华阻止了他这般急切的想法。

    丽华拍拍朱元璋的肩膀:“他们现在都想让你称帝,称帝以后就得封功赏爵。为了那触手可得的爵位,如今你提什么条件他们都会答应。所以你要是想约束他们,这个时候提条件是最好的。”

    朱元璋点头赞同:“这些年依照着你那一套法子已经做的差不多了,效果也不错。如今能提的无非就是你之前说的勋爵散官以及少分田地和世袭那一套,等咱再补充补充就行了。你还有什么想做的想提的,也说说,咱一起给你做了。”

    “我想做的可多了,我想叫女孩儿能读书,能做官。不过也就是想想,我知道做不到。”

    “这世上能有几个花将军呐。”朱元璋感叹道。

    这个花将军是花蕊,花蕊驻守太平数年,早已经由校尉升为了将军。作为军中唯一一名女将,花蕊也并没有局限在世俗当中,她招收女兵,训练了一支女子亲兵卫,在朱元璋军中名声显著。

    但花蕊是个例,她是凭借自身实力以及当时的特殊情况而获得的军职,并不能够以她为范例进行推广。

    “女孩儿读书这个事儿吧,实在是顾虑太多了,这不单单是什么规矩的问题,而是没钱呐。你看你那个应天书院,如今能送儿子来读书的普通百姓都不多,哪里还能余出钱来送女孩儿读书呢?儿子读了书还能考科举,女孩儿读了书也看不见什么太快太实际的好处。你说你要是教她们点什么绣花呀、织布呀,或许那些百姓家里还能咬咬牙送她们来呢。毕竟这些学会了还能挣点钱不是?”

    朱元璋到底是经历过真正的底层生活的,底层百姓的心理他比丽华要理解的透彻。

    经过朱元璋这么一点拨,丽华也茅塞顿开。

    她一直只执着于建学校,招生源,只想着大家有地种了,有饭吃了,就能教孩子读书了,可完全忽略了实用性。从古至今,官宦贵族富庶之家的女孩儿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读书,不然也不会有蔡文姬、上官婉儿、李清照等等女诗人的存在。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普通百姓家的女孩儿跟官宦家的女孩儿是不一样的,官宦家的女孩儿即便不学绣花、织布,哪怕读成个书痴,以后也能嫁到门当户对的人家。

    可是普通百姓家里的女孩儿是要为家里干活儿的,她们读了书,不但费钱,还使得家里少了劳动力。而且即便她们读了书,那些真正的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就能娶她们为妻了吗?

    回报率太低,自然就没有人愿意投资了。

    “那我确实不应该执着于建什么女校,而是建立女子技术学院。教她们如何纺织,如何刺绣,如何缝纫,如何做点心,甚至……是如何雕刻、锻造这些以前被垄断的技术,这些技术都是肉眼可见能够有回报的,她们学会了技术,就有了赚钱的能力,单凭这一点能力,在娘家或者婆家地位就能高不少。”

    “女子技术学院?这个名字挺好,言简意赅的。”

    “哎呀,这下马兴可又要忙坏了。”丽华略带歉意的说道:“本来还想跟你提议建一个造船厂的,眼下一心对付大元,他们水军不强,康茂才他们也不能浪费才华,不如造了大船出海去。”

    “出海?去哪里?”

    “哦,忘了跟你说了。”丽华拿出一张元末时期的世界地图。

    “你看,这一片区域是咱们的地方,上边是大元。但是这世上除了大元还有很多国家,比如这边的高丽、日本,下面的占城,西边的乌斯藏各部等等,在这之外……”丽华画了一个大圈:“还有好多好多国家呢。别看他们离咱们远,但是他们也一直在发展,他们的火器、大船不弱于我们。他们地方又小,等到他们自己的土地无法供应臣民的时候,你猜他们会不会来掠夺我们?”

    这下轮到朱元璋陷入沉思了。对于高丽、日本,甚至乌斯藏,他都是知道的。可是因为思想的局限性,他从未将他们看做什么重要的对手。即便是在大元压榨下的南人、汉人,也是自恃高过高丽人、日本人的。他们能来掠夺?朱元璋是万万不会这么想的。

    “这么远,他们能过来?”

    “山上的猎户会愁着爬山吗?海边的渔民能不会浮水吗?当他们只能依靠抢夺才能生存的时候,再远的路他们都能过来。就像你刚才说的,能挣钱呢。”

    “那咱们做好防备不就行了,何必跑这么远去打他们。”

    “为了钱啊。丽华指着日本说道:“这里有银矿,这里有金矿。”

    又指着高丽说道:“这里有铜矿。”

    “哦,这里,叫占城,有一年三熟的水稻。他们那里甚至不用特意耕种就能有吃不完的粮食。”

    “嗯?”朱元璋双目圆睁:“真的?”

    “粮食产量靠什么?种子、土地、气候。占城不但气候好,土地也好,再加上稻种,这才能够一年三熟。咱们这边自打宋就引进了占城稻,只是咱们这边的气候到底是没有占城那样热的,一年两熟已经是极限。所以引进并不能解决问题,不如直接把占城、暹罗、真腊、缅甸全部变成我们的殖民地,在雷州或者琼州建立港口为咱们输送粮食。”

    “殖民?是附属国吗?”

    “不,附属国只是表示臣服,他们来朝贡咱还得给他们数倍的赏赐,以彰显咱们的强盛。殖民是我们去做他们的主人,他们为我们干活,为我们种地。”

    “嗨,咱这不是有地吗,干嘛跑那么远去种人家的地。”

    “气候不同啊,你没发现最近十来年越来越冷了吗?冷的时间长了,作物生长周期就长,咱们自己的粮食就少。他们那边天气热,不但能种稻子,还能种甘蔗来制糖,还能种橡胶。”

    “橡胶是什么?”

    “嗯……怎么说呢,橡胶是一种有弹性的物质,它的作用很大,往小了讲,可以做手套、雨衣、鞋底,防水、防滑,往大了讲,可以裹在轮子外头,减震,还可以密封物品……”丽华很难跟朱元璋讲清楚橡胶有多重要,尤其是朱元璋并不知道那些机械。

    “哦。”虽然朱元璋听得出丽华很重视这个橡胶,但他确实也不心动。

    “金子要不要?”丽华觉得还是真金白银比较能打动朱元璋。

    “有金子?”

    “有!还有金银铜铁锡铝,都有,非常丰富。日本每个银矿一年大概能产银八万斤银,南边只多不少哦。”

    “八万……斤?!”本来朱元璋还不屑,后来发觉那是斤,不是两。

    哪怕是十两一斤,都是八十万两白银,更何况当时大部分地方都默认是十六两一斤,那就是一百二十八万两。

    “那金子呢?”

    “单论日本吗?金子肯定是少的,不过也能有个万两左右吧。”

    金银兑换的比例从来都不是稳定不变的,不过通常也在10-20之间浮动,也就是一两黄金少时兑换10两白银,多时兑换20两白银。

    一万两黄金,最少也是十万两白银。

    九十万两白银,得换多少炮弹?

    但朱元璋嘴硬:“也就一百多万两银子嘛。”

    “可是有好几个银矿哦,能连续产出好几百年哦。”

    朱元璋不知道这个好几个是几个,但是连续产出好几百年,也就是说至少有上亿的白银存量……

    “咱想好了,这船厂必须得建。”

    “那日本、占城那些地方?”

    “打,必须打!那等野蛮之国,必须得得到咱的礼仪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