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大明马皇后 > 第23章 赴明州朱根造船厂,准备称帝夫妻吵嘴

第23章 赴明州朱根造船厂,准备称帝夫妻吵嘴

    听到朱元璋同意派兵去日本,丽华松了口气。

    就算是夫妻之间的信任也还是不如白花花的银子和黄灿灿的金子好用。

    只要朱元璋同意打,剩下如何开发那可就是她的事情了,顺带种一种地,挖一挖石油什么的,也不过分吧?

    只是能叫丽华放心的去负责这些事的人却不多。

    丽华用马兴用顺了手,什么事情第一个想到的都是马兴。

    “船厂、技校、医学院,还有皇宫,马兴是真忙不过来啊。”

    “孩子们都大了,该用得用了。”

    不知不觉,朱文周他们几个都长大了,就连最小的朱文潇也十五六了。也就是丽华还一直把他们当做孩子。

    “文潇倒是对建房子挺感兴趣,要不叫马兴带带他,然后把快建好的医学院让他看着,我这里盯着皇宫,马兴就专攻技校。只是这船厂……”

    “咱想着,叫肉包去负责。”

    “啊?他才十二岁……”

    “不小啦,等咱登基称帝他就是太子了,也该出来做事历练历练了。叫鹤龄陪着他,有鹤龄在,你还不放心吗?”

    “倒也不是不放心他,这船厂是很重要的,建不好岂不是误了事情。”

    “建不好就再建嘛。出海也非今天定下了明天就能出的事情,咱们的水军现在都只在湖里打过仗,还没在海里试过呢,不得先叫他们适应适应?还得定下航线吧?怎么打,打哪里,怎么占领,怎么挖矿,怎么往回运,这些都得讨论呢。”

    “你说得对,是我心急了。”

    就这样,年仅十二岁的朱根被朱元璋派去了明州府选址建造船厂。

    朱根带着朱文周、公孙路和数百护卫一路向东,前往明州而去。

    明州府临海,甚至下辖的翁州就是一个在海里的小岛。

    应天是朱元璋势力的中心,这些年被丽华改造的十分舒适,不但经济发达,就连环境卫生也是一等一的好。

    但是从应天到明州所经之处不可能处处都如同应天一样。

    对于从小在应天长大的朱根来说,一路上的环境叫他十分不适。

    朱根还从未坐过这么长时间的马车,在车里晃得头晕眼花。

    出来骑马又面对不了暴土扬灰的环境。才走了没一半儿呢,整个人就蔫了,甚至想要耍赖不走了。

    朱根虽聪慧,但从小就优渥的生活也叫他毛病极多,比如洁癖。

    老师们说他仁善,可是他从未见过真正的流民,也从未真正的饿过肚子。他的品行如今还只停留在“品”,还未真正的“行”。

    出了应天府,走到半路,见到衣衫褴褛往车上爬着讨饭的人,朱根难免有些受不了。

    护卫们驱赶了讨饭的人,朱文周叫人打了水,冲洗马车,自己则亲手拿了手帕,给朱根仔仔细细的把脸、手都擦了一遍:“好了,干净啦,等会儿喝点水,休息休息咱就出发。我知晓这一路环境是有些脏乱了,你且忍一忍,到了明州府城就好一些了。”

    “鹤龄哥,你也饿过肚子是吗?”朱根还在想着刚才那个瘦骨嶙峋的人,他第一次对“求生”两个字有了直观感受。

    “嗯。”朱文周沉闷的应了一声,那种痛苦他也已经很久没有回忆过了。

    “如今的情形已经比十几年前好多了,这一切都归功于母亲,是她给百姓们分了土地,又定下了那般低的田税,即便百姓们不能吃饱、吃撑,至少是饿不死的。但是母亲把应天建造的太好了,好到叫你以为外头也都应该是那个样子,其实外头的人能有瓦房遮风挡雨,有田地供应吃喝就已经是十分好的生活了。”

    朱文周拉着朱根去看山路下正在耕作的农户:“你看他们的衣服,补丁只在肩膀和关节等处,这并不是什么破衣烂衫,而是为了防止做工磨破衣裳特意打的补丁。若是真穷的没饭吃,衣服是没有补丁的,只会有破烂的大洞,更有甚者……连衣服都是没有的。”

    “就像刚才那个人吗?”

    “如今在咱们自己的治下,像刚才那样的讨饭人,八成都是一身懒骨头,连地都不肯种,才只能到处讨饭为生。”

    “那不能把每个地方都建的跟应天一样吗?”

    “我的傻弟弟哎,你知道母亲为应天付出了多少心血吗?知道应天的改造花了多少钱吗?”朱文周笑着问道:“就比如说下头那个村子,就算你给了钱,要给他们建造一座新城,他也未必愿意。”

    “为什么?”

    “那里有他们的家呀,有他们一砖一瓦建起来的房子,有他们的先人的墓地,有几代延续下来的邻里关系,这些不是给钱就能舍弃的。所以你知道母亲能一点一点的把应天建成如今的模样,有多不容易了吧。”

    朱根点点头。

    “你很快就要做太子了。老师们总说要你体恤百姓,要做个为百姓着想的储君。可你需要先了解他们,才能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不然你以为是对他们好的政令,或许就要他们家破人亡了。”

    “我有哥哥帮我。”

    “我当然会帮你,但是你也要自己懂得才行。你可以不上阵杀敌,但是你要学一学功夫、兵法,才能知道这个将领是不是真的会领兵打仗,你可以叫属臣做事,但是你也要知道这件事到底能不能做,做了的后果是什么。人都有私心的,下头的人献上来的法子有时候看似是为了你好,但细究起来却未必。你要慎之又慎,想明白其中利弊再做。”

    朱文周这短短二十几年的经历可比朱根要丰富的多,他对于人性的理解也更为透彻。他把朱根当亲弟弟一样疼爱,所以这一路上都事无巨细的把道理教给朱根。

    朱根对这个大哥也是信赖极了,老师教的他可能过耳就忘,朱文周教的必定是要记在心里的。

    兄弟两个是一路走一路学,到了明州府,朱根的洁癖竟也好了许多,至少在朱文周不在时是几乎不会被人发现他有这个毛病的。

    朱根毕竟是板上钉钉的未来皇太子,明州府尹还没那么不开眼,想要挑战一下未来皇储的权威,不但全程陪同,还十分贴心的给安排好了食宿。

    有了府尹的配合,要在明州建造船厂并不难,银子已经带过来了,到了地方征集民夫,按照丽华给的图纸建造就成了。

    除了跟着过来的一部分工匠,明州当地也贴出告示寻找会造船的工匠,想必等船厂建好,工匠就招收的差不多可以直接开工造船了。

    应天这边工事也不少。

    马兴按照丽华的要求在兴建技术学院,建造到尾声的医学院交给了朱文潇负责。

    丽华则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皇宫的改造当中。

    应天作为六朝古都,是有皇宫的。

    只不过这个皇宫跟后来的明朝南京皇宫没法比,跟后世的故宫就更没法比了。

    对于皇宫的改造,夫妻两个还小小的吵了一架。

    矛盾点在于朱元璋想要大兴土木,他不但想在应天建皇宫,还想在老家凤阳也建一座皇宫,甚至想把国都都设在凤阳。

    “你确定你要在凤阳建都城?”丽华觉得朱元璋估计是胜利在望一时上头了,衣锦还乡的想法谁都有,这并不奇怪。

    “当初义父要在滁州称王时你是如何说的来着?忘了?要不要我把李善长、刘基他们都叫过来给你讲一讲什么叫都城?都城要如何选择?”

    “叫就叫,咱都当皇帝了,还不能做主了?都城安在哪里不是安?”朱元璋一听丽华提起滁州,就想起来当初自己劝谏郭子兴的事情了。他也明白了凤阳跟滁州一样,地方太小,确实不适合做都城。但他有些没面子,嘴硬的不肯承认自己错了。

    李善长、刘基被急匆匆的叫过来,还以为是发生了什么大事,结果发现只是为了给吴王讲解一下怎么选都城。

    “百室大哥,伯温大哥,这不是要开国了吗,这国都还没定,我跟吴王就想请教二位这国都该如何定夺?”

    刘基跟着朱元璋的时间尚短,为人又稍显耿直,竟然真的考虑起都城的选取标准来。

    李善长对朱元璋和丽华的了解则更深,一听就知道必然是这两口子有了矛盾了,而且很可能是他的主上吴王殿下的观点不靠谱,这才叫他们来评评理的。

    “不知王爷与王妃是何看法?”

    “我倒是没有什么看法,只是想问一问,如今咱们与大元算是南北分治,不知各位可是满足于当下的局面了?”

    “王妃说笑了,王爷得天命所授,一统江山乃是势在必得。”

    “哦,既如此,那请问如此大的江山,又该将国都定在何处呢?”

    朱元璋这才真的反应过来,是呀,到时候统一了南北,这国都别说定在凤阳了,定在应天都未必合适。

    “看来这事儿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决定的,不如两位回去,与众位贤臣一同商讨一下,不必着眼于当前治下的府城,只从合不合适讨论。等以后真的统一了北方再来定夺如何?”

    李善长和刘基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

    朱元璋也明白了丽华的意思,嘿嘿笑起来:“咱就是一时被迷了心智,夫人莫怪……”

    “我知道你心中所想,成家立业了嘛,当皇帝了嘛,当然要衣锦还乡让大家知道朱家的那小子出息了。”丽华柔声道:“不如我们把凤阳当做中都,在老家附近修一座行宫。但是老家的房子就不要动了,附近的田地也跟百姓们换一换地方,把那里空出来当做官田。以后孩子们定期去老家春种秋收,去体验一下祖辈们的苦日子,别叫他们忘了本。老房子也不必禁止闲人靠近,想要去看的都可以去,叫他们都了解一下咱们起家的不容易,也叫百姓们知道咱们是来自于他们,自然心系他们,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百姓的安宁。”

    “好,不过这行宫还是过两年再修吧。”丽华明白自己的心意,朱元璋也就不再执着,甚至主动降低要求了。

    “那咱们闲来先画着图纸,到时候就可以直接开工了。”

    “嗯,那这国都……不如暂定应天吧。”朱元璋也不想再找别的地方了,主要是应天住了十来年,住习惯了。

    “好呀,我看那皇宫其实也挺好的,只是有些地方要修修改改。再说,你如今也没有那么多嫔妃,新建那么多宫殿也没用对吧?”

    “咱这才明白,你就是想叫咱别搞那么大阵仗,想要修的简单点嘛。”朱元璋笑道:“你直接说嘛,咱又不是不同意。”

    “哦……”丽华揶揄道:“真的吗?”

    朱元璋又想起来自己之前的模样:“胜利在望,骄傲一下难免的嘛……”

    在这个小插曲后,应天的皇宫正式开始修葺。

    这皇宫毕竟也是一代一代人用好东西堆砌起来的,即便有些砖瓦破碎了,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用的。

    皇宫,准确来讲是分为内外两部分的。

    内宫,又分为前朝和后宫。

    前朝是举行朝会、仪式、讨论政务的地方;后宫则是妃嫔居住的地方。

    外宫,则是各部衙门所在地,方便朝臣下了朝就回去工作。

    皇宫改造最大的一项工程就是厕所,不单单是内宫,就连各部衙门里也都建设了新的厕所。但是在皇宫里的厕所显然是不能用旱厕那种方式建造了,否则整个皇宫都会弥漫着一股氨水的味道。

    厕所下方有着四通八达的管道,每个厕所都有专人清理,每当有人使用过,就会用水冲洗,将污秽送达到宫外特意挖出来的化粪池里。

    另外一个大工程就是暖炕了,除了乾清宫和坤宁宫这两座最重要的宫殿是通铺地龙以外,其他每一个用来居住的房间都铺设了暖炕。说到底,地龙跟暖炕的原理都是相同的,只不过地龙面积更大更舒适,当然也更加耗费燃料罢了。

    有了水泥、瓷砖可以防火的加持,就连各部衙门也都在办公的明间里砌了类似壁炉的暖炉,完全保障各位大臣冬日的温暖。

    至于用水方面,皇宫里有个湖,倒是不缺水,只是湖里的水也要经过过滤才能使用。饮用水就更是要重新打井,提取出来后再度过滤才能使用。

    这些最基础的工程改造完毕,工程进度就开始加快了起来,有了提前设计好的图纸,一砖一瓦的垒建就行了,何况这些年水泥的生产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混凝土建造可比用木头一点一点的雕刻要简单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