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前朝后宫分的清楚,不像吴王府只有几个院子。
朱文周兄弟几个年龄渐长,不适合跟着丽华他们一起搬到后宫里去。
就连朱根,这次也是要搬到东宫独立生活的。
丽华在紧邻外宫的地方划出了一片空地,用现代的钢筋水泥的模式修建了一片别墅群,用来作为朱文周他们兄弟几个的王府和以后公侯门的府邸。
这些别墅里头的上下水都是特意改造过的,跟皇宫里的是一样的标准。
窗户用的是玻璃窗,地面铺设的是各种花样的瓷砖。
至于火炕、壁炉那更是不可或缺。
这些别墅是五进的规制来建造的,只不过将一层的平房都变成了上下两层,因而占地比起所谓的王府或者公侯府规制要小不少,顶多占用了三进宅子的土地就能住下以前五进宅子才能住下的人口。
朱文周他们本来还十分难过以后不能跟丽华住在一起了,后来听说给他们建造了离皇宫最近的房子,才开心了起来。
即将母仪天下,丽华怕以后出宫不方便,就将手里的生意渐渐的也下放给了他人,派了人去专门管理,自己就只等着他们定期来汇报就成了。
纺织厂已经逐渐交给了秋锦。这孩子倒是没亏了这个名字,不但善于纺织、刺绣,还十分善于管理、算账,纺织厂被她管理的井井有条。
马场有了基础,后续的培育就交还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派了杨思仪去接管。
但是还有造纸厂、印刷厂、军粮厂、制糖厂、制药厂等等数个工厂需要管理,而且丽华的想法是一直在增加的,前几天还在考虑要不要弄个陶瓷厂出来,这些厂子暂时找不到人管理,只能劳烦马兴继续能者多劳了。
时间来到十月初一,这一天,朱元璋总算是松了口,开始跟朝臣们谈判了。
“咱知道,你们都盼着咱开国、登基,然后一个个的封公封爵。咱就直说了,你们的功劳咱牢记在心,咱不是不分是非之人。但是,你们既然想要咱做皇帝,就要知道,这皇帝不是为了你们文臣武将做的。皇帝,肩上是要担负天下万民的。咱开了国,你们就不再是造反的反贼,你们就是天下百姓的父母官。咱们就不能再只想着自己,而是要想着百姓们能不能吃得饱、穿得暖。咱前段时间给你们写了个劝诫书,那都是咱的真心话,所以这些制度你们都好好看看,若是都同意,那就好办。若是不同意……要么咱把你们换了,要么,你们把咱换了。行了,发下去吧。”朱元璋示意善终把一摞摞的册子发下去。
有了前面那一番话的震慑,每个人都看的很认真。
首先是官制。
大体上跟如今施行的没啥区别,就是多了两个监察部门。
同时增加了一个宗人府,负责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按时撰写帝王族谱,记录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号、世袭爵位、生死时间、婚嫁、谥号安葬之事,管理宗室内部诸事、登记黄册、红册、圈禁罪犯及教育宗室子弟。
以朱元璋的想法,朱文周管着弟弟妹妹们这么多年,当一个宗令是再合适不过了。
可是陶安等人却不同意,以朱文周非亲生血脉为由提出了抗议。
亲生血脉?除了太子就剩下朱棣了。
可就朱棣那小子的脾性,能好好的管着宗人府?怕不是要闹翻天。
“那就以后再议,先进行下一项!”
官员这次是清楚的分了文武。
文官一套晋升制度,武官一套晋升制度。
都要定期考核。
最具有冲击力的就是强行致仕了。
文臣武官六十岁必须致仕,否则同族之人全部罢免。军中将士们则不是致仕,而是退役,退役后另行安排工作,才能称之为武官。
这一条确实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不过在看到致仕后还能获得致仕前的同等待遇后,又都冷静了下来。
最主要的是大部分官员还年轻,武官大多三四十岁,文官也就刘伯温李善长比较倒霉,一个五十七,一个五十四。
比起反对,他们更多的是庆幸自己年轻。
最重要的是,只要为官,自动加封散官,并且散官可以不受其他任何影响逐年晋升。
这让大部分来得晚,没什么大功绩的人松了一口气。
虽然散官比不得勋爵,到底也是个脸面,更何况还有钱拿呢。
再来是科举制。
也没啥太多新内容,只不过这些年已经不太缺官了,科举就不再简单举行,而是定下来三年一次。
也分为童生、秀才、举人、进士。
通过学院初级考试的学生才有参加童生试的资格,通过后成为童生。
通过学院中级考试的学生才能参加秀才考试,通过后成为秀才。
通过学院高级考试的学生才能参加举人考试,通过后成为举人。
举人可以选择是继续去国子监专研某一项,还是下放去地方做小吏。
不管是去国子监还是下放,两年以后通过考试即可成为进士。
只是下放过的进士就可以根据排名来选官,而去国子监的进士要么再下放两年,要么就去做一些工作比较单一的官阶不高的小官,比如礼部专门修书的编纂,各地学院的教习、学究等等。当然这些人也还是有机会考取有实权的地方官的,每三年有一次选择机会,一共可以考三次。
延长考试时间,再加上致仕的规定。
就能极大程度的减少冗官的情形发生。
制定各项律法这都算是开国必须做的事情,因而也没有人有异议。
最后就到了他们最关心的勋爵制度。
非皇亲不封王?
没什么,反正他们也没想过能封王。
依旧按照人口分土地,并且要缴纳赋税?
都施行好几年了,早习惯了。
爵位降等世袭?
很正常,历朝历代都这么干。
三代以后可以科举?
这是好事儿,天大的好事儿。
最引起人议论的就是娶妻纳妾了。
王爵只能有一正妃,二侧妃。
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只许有一正妻,一侧室。
除此之外所有男子,不许私纳通房、小妾、婢女。
男子四十以后无儿无女,才可纳妾一至二人。
有女无儿者,可在官方备案进行招赘。
你要问若是有爵位的人没有儿子咋办?
同样,招赘。
女子也是有爵位的,男子的爵位为王、公、侯、伯、子、男,与其相对应的,女子的爵位为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
等到女子的儿子长大,依旧可以承袭其祖父的爵位。
甚至女子的爵位还能再传给女儿。
就好比冯胜,也就是冯国胜,他在朱元璋正式称王以后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以避朱元璋国瑞的国字。
冯胜只有两个女儿。
他可以选一个女儿招赘。
这个女儿就会被封一个爵位。
若这个女儿有了一儿一女,儿子继承冯胜的爵位,女儿还能继承自己的爵位。
这可比有儿子的还值呢,不少人都已经思量着要不要让自己家不争气的小儿子去给冯胜家当赘婿了。
但是限制了他们女人的数量,还是有不少人不乐意的。
“前几年张士诚派探子过来的事情都忘了?应天多少秘密被捅了出去,咱不追究你们还真就当没发生了?”朱元璋把手中的册子一扔,严肃的说道:“大好的日子里咱不想翻旧账,但是也别逼得咱一桩桩一件件的跟你们说清楚!”
当年纳妾的何止李善长几个人,大家犯的错误也不止是纳了间谍为妾这么简单。至于贪污、包庇之类的问题,朱元璋除了处置了几个极为恶劣的典型杀鸡儆猴以外,对于不少人都是给了面子轻轻放过了的。
这种赏功封爵的关键时刻,谁愿意朱元璋翻旧账呢?翻出自己犯过的错就是助别人高升,那些有意见的人也都不敢说什么了。
而朱元璋也大方的表示,开国之前纳的妾就不追究了,开国之后就要按照规定纳妾。
纳了许多妾的人心里安定了,家里女人数量少的人看了看朱元璋的脸色,也不敢在这个风口上故意纳妾,只好心里叹口气表示遗憾罢了。
有了这个基础,朱元璋才正式将自己这次的意图表现出来。
“既然王都只能有一妻二妾,那皇帝也要节制。咱决定,以后皇帝只能有一个皇后、四个妃子。
众人一听这话又抬起头来:什么意思?这是终于要选妃了?家里的姑娘是不是可以做娘娘了?
朱元璋怎么可能给他们机会呢,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他宁愿用官职、爵位来进行交易,也不会选择用姻亲关系来拉拢别人。
不过这后宫问题,他确实也已经思考良久。那个位子只要没人,觊觎者就络绎不绝。况且丽华即将成为他的皇后,皇后所面临的压力和审视要比国公夫人、王妃大的多了去了,朱元璋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私事而影响丽华的名声。
他必须要在登基前将这件事情一劳永逸的解决掉。
“皇后咱已经定了,你们不会有意见吧?”
众人沉默不语。
谁敢有意见啊,这些年在朱元璋孜孜不倦的刻意加持之下,丽华的名声那是日渐威严。
现在大家都知道,吴王生气是正常的,只有当你你犯了错他不生气的时候才说明事情的严重性。
而王妃最是脾气好的,她寻常不生气,但你要是有本事惹她生了气,后果可能比吴王不生气还严重。
“既然没意见那就这样定了。王妃为皇后,世子为太子。你们不是一直催着咱纳妾吗,这样吧,张士诚、陈友谅死了以后,他们俩的媳妇儿都随他们去了,剩下张士诚的妾室小刘氏、陈友谅的妾室阇氏带着幼子,实在是也不好过,咱就勉为其难给她们一条生路,将她们纳为侧妃,两个孩子也跟着咱姓了。剩下的两个位子,给大元皇帝的媳妇儿留着,你们也甭惦记。”
众人一头一脸的黑线,心说道:“您这不就是不想纳妾吗,直说不好嘛,非得玩儿这种霸占人妻的戏码?”
朱元璋却心想:‘咱还不知道你们,只要那位子空着就有人想往里钻,这些女人也确实可怜,每天活的战战兢兢的,只要她们占住那个位子,咱不怕浪费粮食养着她们。”
这两个人选也不是随便挑的,张士诚和陈友谅死后,虽然大部分势力算是兵败归顺,可也还有一小撮人总是想着反叛,想成为第二个刘福通,以少主为傀儡自立为王。朱元璋费了多大功夫才把这俩人打败的,怎么可能叫他们借着少主死灰复燃。不管怎么说,这俩孩子算是陈友谅和张士诚最后的血脉了,为了孩子小刘氏和阇氏也只能乖乖听话。既能解决内忧又能驱除外患,可算得上一石二鸟之计了。
朱元璋早就跟丽华通好了气,丽华连皇宫内妃嫔的住所也是按照四个名额来建造的,每人一个三进的院子,四个院子又被一道围墙包围起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所在。
打一巴掌也得给颗甜枣,他们不反对朱元璋后宫之事,朱元璋便也在官爵上稍稍松了松口。
“我看你们各家到了年龄的小子在各处也都干的不错,李善长家的老大是个做府尹的料子,邓愈家的老大也升到百户了,虽说三代以后才能科举,那也是天下一统以后的事情了。如今各地都还需要人才呢,你们家里到了年纪的小子,都该效力的效力,咱该封封该赏赏,以后你们得一个父子双爵也不是没可能。不过话可说好了,等以后太平了,没仗打了,可就没这个待遇了,你们的孙子啊,曾孙啊,重孙啊,都给咱读书、习武去,以后可得通过了考试才能当官了。”
这下李善长等人更是惊喜万分,家里能多几个当官的,谁不高兴呢?
见众人喜笑颜开,朱元璋才终于松口,开始讨论起国号来。
朱元璋对此是有些想法的,他觉得“明”不错。明,日月也,阴阳也,他和丽华也。
这样一个国号,代表着这个国家是他和丽华共同建立的。
“凡日月所照,皆我大明。如何?”
“臣等赞同。”
定下了国号,朱元璋又叫礼部依照礼制与工部共同主持修建登基所需的祭坛、祖庙,叫工部按照礼部给出的图样着人与秋锦对接,开始制作礼服,又叫农部的道士们测算吉日吉时,看看到底哪天登基合适。
这一系列事情安排下来,大家才算终于松了一口气,朱元璋同意称帝,他们的爵位是真的唾手可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