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后朱元璋将今天的事情跟丽华又简单说了一遍,也是给丽华一个心理准备。
“咱叫礼部查阅古籍,看看这凤冠、凤袍是个什么规制,结果各朝各代都不一样。李善长他们提出来要五龙八凤,咱觉得不够隆重,你说九龙十二凤如何?”
“啊?”丽华对于这个规制的第一反应就是:“会不会很重啊?”
“那肯定不轻啊。不过那可是最重要的一天,忍一忍也就过了。”
“你的也这么重?”
朱元璋得意的一笑:“咱比你那个稍微轻一点。”
见丽华要反对,朱元璋立刻转换话题:“咱想着明年正月登基,还剩两个月,得叫肉包、徐达他们回来了。”
“那倒是,不然来不及了。话说已经十月了吗?”
“对呀,今天十月初一了。”
“十月初一?十月一?”这个特殊的日子即便是以阴历的形式出现,也叫丽华忍不住产生一些回忆。
“我就说忘了什么。”丽华拍了拍脑袋:“都要开国了,不得有个国旗和国歌吗?”
“国旗?国歌?”
国旗还好说,毕竟旗帜是一种势力的象征,就如同军中也使用军旗一样,能制作一面国旗朱元璋还是同意的。
但是国歌这事儿朱元璋就不太理解了。
“你不是说定下来国号为大明了?大秦不是有‘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吗?唐太宗还有秦王破阵曲呢,这国歌呀,不需要多华丽,也不需要多复杂,重点是热血、豪气,让人有身为大明子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让他们时刻牢记自己是大明的百姓。以后凡日月照耀之下,悬挂的是我大明的国旗,唱的是我门自己的国歌,这场景比不比得上始皇帝统一六国?”
被丽华这么一解释,朱元璋觉得非常有道理:“有道理,搞!”
然后礼部就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写一首豪迈大气的国歌出来,还要安排人在登基当天演唱!
文人雅士还是很擅长礼乐的,有了朱元璋的安排,礼部尽心尽力的写了好几版歌词送过来供朱元璋和丽华挑选。
在礼部忙着写歌词的时候,丽华也制作了一个国旗的样板。
整个国旗以朱红色为底色。
“朱者,红也,以此为底色,彰显这大明乃是你朱元璋所建立。”
“不错,这颜色好。”
国旗左上有一轮太阳和一轮月亮,太阳与月亮周围围绕着二十八颗星星。
“日月为明,这二十八颗星星象征着二十八星宿,也就是天下。我们大明未来要征服四海,使日月所照,皆我大明!”
这可正说到朱元璋心坎上了:“咱俩不愧是心有灵犀,咱也是这么跟他们说的,要使日月所照,皆我大明!”
国旗的样式就这么定了下来,为了使国旗更有意义,丽华号召在应天的所有官眷,织布的织布,染布的染布,裁剪的裁剪,刺绣的刺绣,总之每个人都出了一份力,力求登基大典前将国旗做出来。
城内外都在进行大工程,整天敲敲打打,再加上礼部主持排练礼乐的吹打声,冬季的应天热闹非凡。
这样的热闹叫一直关在牢里的郭天爵都产生了疑惑。
被关了这么久,郭天爵从一开始的气愤、每天叫骂,到如今也算是心如止水了。
反正不管他怎么做都没人理他,他打翻了食物,就有人换上新的,把牢房弄得乱七八糟,就有人来收拾。
郭天爵都觉得自己像是被当做狗一样养着了,还是一条待遇不错的狗。
只不过这条狗没有自由。
“喂!外头是发生什么了,这么热闹?”
看守这些年也跟郭天爵算是混熟了,虽也不爱理他,但是在郭天爵不发疯以后偶尔也能回应一两句话了。
“主上要称帝了。”
“称帝?”
“是啊,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死了,就连小明王都死了,现在主上统一了江南,当然要称帝了,称了帝,才好将元贼彻底的赶出中原!”
“不可能!”郭天爵不敢相信,朱元璋竟然要称帝了!
“你是不是又要发疯?我可警告你啊,再发疯,就不给你饭吃!”
“我要见朱元璋,我要见朱元璋!”郭天爵依旧发疯。
多年没什么消息的郭天爵突然传出来要见自己,朱元璋确实不知道这个人是不是疯了。
“要不要一起去见见?”
“呦,不吃醋了?”丽华戏谑道。
“哼,就他?”朱元璋现在对郭天爵是完全看不上眼。
关押郭天爵的地方还算齐整,但是干净……确实就算不上了。
吃喝拉撒都在一处,哪怕每天打扫,味道也是难闻的很。
“你……你怎么也来了?”见到丽华,郭天爵是既高兴又羞愧,高兴的是丽华定然还记挂着他,羞愧的是不想叫丽华见到他如今这副样子。
“三哥……”丽华一下子红了眼睛:“你就不能服个软吗?”
本来有好多话想说,甚至想对朱元璋破口大骂好叫他忍不住杀了自己的郭天爵一下子哑口无言了。
“罢了,罢了……”
他打小儿就喜欢丽华,从兄妹之情变成懵懂的爱恋到变成单方面的暗恋到最后爱而不得。
有时候他也会想,若是当初他勇敢一些,宁死也要娶丽华,结局会怎样呢?
父亲和母亲难道真的就会看着他去死吗?
又或者当初真的带着丽华私奔,难道真的就走不了吗?
可惜没有如果。
朱元璋确实胜过他,胜过他勇敢,也比他有魄力。
听闻丽华又生了一儿一女,从国公夫人变成了王妃,如今要做皇后了,朱元璋还是未曾纳过一个妾室。
若是他,怕是做不到的。
既如此,又何必叫自己的死变成横亘在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一根刺呢?
“你们走吧,我无话可说了……”
“三哥!”
“走啊!滚!”
朱元璋对于郭天爵莫名其妙的发疯十分不解,叫了他去,什么都不说,还白白惹丽华一场伤心。
不过碍于丽华的情面,他还是忍下了,大不了就一直关着吧,又不缺他那口饭吃。
此后郭天爵没再有过其他的消息,直到转过年丽华封后大典完成,看守传来消息:郭天爵以笔刺喉自杀而亡。
朱元璋这才明白,当初最后那句话,便等同于郭天爵认输了。
可是认输不等于服软,他没有立刻求死,也只是为了不影响丽华登上后位罢了。
朱元璋叫人把郭天爵葬在了郭子兴墓旁,算是对这位情敌最后的尊重了。
为了稳妥的登基,朱元璋暂时停下了攻击的脚步,只叫各路大军守好防线,一切静待他登基之后再说。
在安排好防守兵力之后,数年未曾回过应天的常遇春、李文忠、汤和、徐达等人都纷纷赶了回来,亲自参加朱元璋的登基大典。
李文忠自打去了前线就没回来过,李贞愁他的亲事都愁白了头。
前些年,这个叛逆的小子总算是成了亲。
娶的不是别人,正是谢再兴家的长女,名叫谢翠兰。
丽华知道后不得不感叹一句:命运呐。
史书上,李文忠劝降谢再兴,致使其全家被灭族,在这里,李文忠却恰恰娶了谢再兴的女儿。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一报还一报呢?
这俩人成亲也没回应天,后来生了孩子也只是往应天送了信。
一个人出去,三个人回来,不但李贞红了眼眶,朱元璋、丽华他们也都高兴的有些热泪盈眶了。
等到朱根和朱文周也回了应天后,许多年未曾办过的家宴再次开办。
这一次人可比朱元璋当初刚刚打下应天时多了不少。
初见面时十几岁的小伙子,十来岁的小姑娘,如今也都为人爹娘了。
朱文正和谬荣带着一儿一女,朱文曦和王克恭带着儿子,朱文晗跟黄琛带着闺女,李文忠和谢翠兰带着儿子,郭慧和马兴也带着闺女。
再加上朱根、朱柠、朱棣三个亲儿女,朱文周、朱文安、朱文驰、朱文良、朱文潇、周骥几个义子外加花炜这个养在身边的孩子。
热闹程度比之前可是多了数倍。
丽华看着朱文正他们的孩子跑来跑去的玩耍,感觉朱文潇他们几个在这个院子里玩耍好像也没过去多久。
时间真是不等人啊,就这么一晃眼的功夫,孩子们都长大了。
自打朱元璋把后宫安排明白,底下的那些大臣也死了要给他塞女人的心思,现在把目光全转移到孩子们身上了。
朱根还小,要成亲起码还得个年,可是朱文周他们年纪正好啊。最小的文潇也有十五六岁了,不正是说亲事的好年纪吗。
于是这些时日,兄弟几个频频被骚扰。
朱文周前段时间不在应天倒是还好,朱文安他们几个那可是被纠缠的不轻,不管到哪里都有蓄意接近之人,说上两句话就开始打听他们的喜好,然后就转而推销自家认识的女孩儿了。
兄弟几个被丽华教导了许多年,又在书院学习了那么多年,一个个的都想出去做一番事业,如今被人追着说亲,更是恨不能跑到天边去。
天知道朱文周跟着去浙东,兄弟几个羡慕了多久。
丽华已经应了他们,等朱元璋登基,就给他们找个地方做历练去,做得好了就给他们升官,为了不拖后腿,他们几个最近这段时间可是在恶补地方官员的知识呢。
十一月底,工部按照礼部的规划建成了圜丘、方丘、社稷坛。
《广雅·释天》中说:“圆丘大坛,祭天也;方泽大折,祭地也。”
古人信天圆地方,所以圜丘用来祭天,又称天坛,方丘用来祭地,又称地坛,社稷坛则用来祭祀土地和五谷。
简单而言,这里就是用来祭祀的地方,所以太庙也在这里。
皇宫也已经全部修建完成,虽说朱元璋决定正式登基后再入住皇宫,但前期总是要把该搬的东西搬进去,再好好按照个人喜好装饰一番的。
尤其是朱柠,宫里只有她一个公主,那偌大的公主所就她一个人住,真可谓是想睡哪里睡哪里了。
她不但自己安排了花园,还叫人给她搭了秋千,甚至还规划出了一个锻炼身体的地方。
皇子所在公主所南边,就挨着一个通道,两个小门。
不过皇子所住的不只有朱棣,还有周骥和花炜。
花炜年纪也不小了,估计也住不久,朱元璋有意叫他做朱根的伴读,估计到时候就搬到东宫去了。
朱棣对于住所没什么要求,能睡就行,反正他一天天的到处乱跑,能待得住的时候也不多。
除此之外最让人关注的就是东宫了。
好大儿第一次要独立出去住了,哪怕还在宫里,只是隔了几道宫门,朱元璋也颇有种吾儿已长成之感。
这东宫并不像最著名的毓庆宫那般小,丽华建造的时候就想到了儿子以后要成亲,妻妾儿女总不能挤在一起住。
除了用来办正事的前殿和两侧配殿还是按照正规宫殿建造,后殿的位置则是起了四座三层小楼。
每一座小楼都带着独立的院子,院子里有厨房、厕所、井水。甚至每个小院还有空闲安置专属的花园,其景色也不比御花园差。
楼与楼之间互相独立,吃喝拉撒尽可能都在一个院子里解决,妃嫔们减少了出门的需求就减少了产生矛盾的可能。
朱根可以选择自己住在前殿的暖阁里,也可以选择在后殿某个妃嫔的小楼里留宿。
只要朱根的妻妾不超过四个,在东宫一定是能住的舒服且宽敞的。
农部按照朱元璋的要求送上来了明年正月的吉日吉时,在一众日子里朱元璋挑了正月初四。
正式的日期确定了下来,就要开始走流程了。
从十二月开始,朱元璋要对登基之事三辞三让,一直到十二月底才能松口答应称帝。
然后紧接着就要沐浴更衣斋戒,以示对上天的尊重。
同样要出席仪式的丽华、朱根、朱柠、朱棣也要跟着一起斋戒。
一切前期准备仪式都已经完成,万事俱备,只待吉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