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大明马皇后 > 第26章 【第二卷终】登基称帝,霸业初成

第26章 【第二卷终】登基称帝,霸业初成

    正月初四,朱元璋身着衮冕,登上高台,祭祀完天地、社稷后,开始用大喇叭大声宣读登基的诏书。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海内土疆,豪杰分争。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凡两淮、两浙、江东、江西、湖、湘、汉、沔、闽、广、山东及西南诸郡蛮夷,各处寇攘,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四方戡定,民安田里。 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 勉循众请,于吴二年正月四日告祭天地于钟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恭诣太庙,追尊四代考妣为皇帝皇后。立大社大稷于京师。册封马氏丽华为皇后,立世子根为皇太子。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丽华知道历史上的登基诏书里没有提及马皇后的名字,就只有一个笼统的马氏。但是这个世界上的朱元璋把她的名字加进了诏书,光明正大的读了出来。

    马氏丽华。

    只是增添了两个字,却有着无比震撼的力量。

    不管这个突然闯入的世界到底是否真实,但这里的大明开国皇后,叫马丽华。

    不是任何一个马氏,而是实实在在的马丽华。

    丽华眼中含泪,她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朱元璋的爱意。

    宣读了完诏书,朱元璋便算是正式登基称帝了。

    他当即改元洪武,同时追封上四代?妣为皇帝、皇后。

    立丽华为皇后,朱根为皇太子。

    朱柠为凤安公主。凤安乃是凤阳与淮安的合称,凤阳又是朱元璋的老家,可见朱元璋对这个女儿的重视。

    朱棣为燕王。元大都所在之地就是燕,朱元璋将此地作为封号,寓意着必将拿下大元。

    小刘氏和阇氏,一个被封为顺妃,一个被封为宁妃,从这两个封号也能看出来朱元璋对她们俩的要求:安分守己。

    追封长兄,也就是朱文正的父亲为南昌王,次兄为盱眙王,三兄为临淮王。

    追封长姐为太原长公主,次姐为曹国长公主。

    朱文正继承了老爹的爵位,降级为南昌郡王,朱文曦则封为了福成郡主。

    朱文晗的父亲是朱元璋的堂兄,按理是该封郡王的,到了朱文晗就该封县主,不过田氏和朱文晗这些年跟丽华之间的来往到底是有用的,朱元璋很喜欢这个懂事的侄女,所以也给她封了郡主,称庆阳郡主,并且允许她其中一个儿子改性朱,降级继承其父蒙城郡王的爵位,为公爵,封号为奉。

    马强作为第一外戚,自然是要封承恩公的,马兴自然就是世子。

    李贞获封曹国公,李文忠为世子。

    朱元璋的几个养子自然也是有封爵的,朱文周获封广平郡王,朱文安获封连平郡王,朱文驰获封永平郡王,朱文良获封兴平郡王,朱文潇获封安平郡王。

    顺妃的孩子改名叫朱文泰,封为了平江郡王。宁妃的孩子改名叫朱文昌,封江夏郡王。

    (就是这俩孩子亲爹战死的地方)

    花炜要继承花云的爵位,周骥要继承周德兴的爵位,因而这两个人虽都养在朱元璋和丽华身边,却并没有封为郡王。

    这些义子,包括李贞,虽封号带有地名,却并非封邑,他们只是有个名分有个爵位,却并没有实际的封地。

    这些亲眷是第一批获封之人,所以才在登基当天就宣读了诏书,至于徐达他们那些文臣武将,就要等到后面了。

    然而宣读诏书,才是册封最基本的流程。

    在登基诏书上带上丽华和朱根的名字,乃是显示对丽华母子的重视,之后的封后大典、立太子仪式,是一个也少不了。

    但是今天的重点是开国。万众瞩目的不是当了皇帝的朱元璋,也不是皇后马丽华,而是如红日一般初升的大明。

    待朱元璋宣读完登基诏书,一幅由在应天的所有官宦女眷所制作的大明第一面国旗,伴随着礼部加急制作的国歌,缓缓升上了旗杆。

    升完国旗,唱完国歌,一些有资格的人要跟着回到乾清宫参加开国后的第一次国宴。

    丽华对这次国宴也很重视,虽说如今大明尚未统一,民生也没有富庶到可以满桌珍馐,但是也要尽可能的做的好一些,以彰显大明蒸蒸日上,未来可期,同时又不能太过奢靡,以免上行下效。

    而且丽华还想通过这次宴会推广一下自己种出来的新蔬菜,比如辣椒、南瓜、土豆、地瓜、玉米,从而扩大他们的种植面积,提高产量。

    登基大典选在正月初四,正是天气冷的时候,为了使大家吃的舒服,菜品多数都是些炖、焖、烧的菜,而且冬季鱼虾采捕困难,所以这一次一律没有河产海鲜。

    盛热菜的器皿是特制的,不是惯常用的平底瓷盘,而是镶了铜底的深口瓷盘,瓷盘下还有一个配套的小炉子,炉子里放一块木炭用来保温。

    菜品分冷菜、热菜、点心、汤品、甜品。

    冷菜有:琥珀核桃、拔丝地瓜、辣卤鸭货、辣炝青瓜、肴肉、盐水鸭。

    热菜有:东坡肉、土豆罐焖鸡、大煮干丝、狮子头、豆豉蒸排骨、梅菜扣肉、荷叶鸡、炖鸽子、酸辣土豆丝、清炒豆芽。

    点心有:糯米蒸南瓜、炸四样(春卷、地瓜条、土豆条、年糕)、豆沙包、沙琪玛。

    汤品有:酸辣汤、冬瓜玉米丸子汤、鸭血粉丝汤。

    甜品有:蜜渍红薯、爆米花、杏仁酪。

    二十六道菜有咸有甜有酸有辣,东坡肉、狮子头里还加入了大量的绿叶菜做点缀,力求营养均衡。

    酒水有烈酒,有黄酒,还有低度数的甜米酒,按需择取。

    主食有精白面馍馍、金银米饭、葱花小卷,主打一个量大管够。

    乾清宫正殿摆了几十个大圆桌,一边女眷,一边是文臣武将。各人都按照提前订好的位置落座,高台之上,朱元璋一手牵着丽华,一手举着酒壶壮志豪迈:“今天是个好日子,祝我大明繁荣昌盛,一统华夏!”

    “祝我大明繁荣昌盛,一统华夏!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祝皇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几百号人一起喊口号还是很热血的,就连外头轮值的侍卫都被喊得气血翻涌,恨不能现在就上战场杀几个元贼尽兴。

    朱元璋饮尽自己杯中的酒,然后顺手把丽华的酒也喝了。

    “皇后不宜饮酒,今天皇后的酒由太子和公主、燕王代劳了。太子、燕王,去跟你的叔叔伯伯们说说话。宝儿,你也去跟婶娘伯母们聊聊。”

    以丽华的威严,本来也没有不开眼的敢逼迫她喝酒,朱元璋这一句纯属是想把孩子打发出去。

    朱元璋本来还在上座陪着丽华,给她夹夹菜,盛个汤,后来看下头徐达他们喝得热闹,心里痒痒的,就想下去跟他们一起闹腾。

    “你去吧,以后你是皇帝他们是臣子,能一起胡闹的时候不多了。叫阿慧和阿兰来陪着我就成了。”

    “那,那咱真去了?”

    “去吧,微醺即可,别喝太多了,对身体不好。”

    “唉,咱晓得。”

    朱元璋招手叫人去女眷那边叫郭慧和郭芷兰来作陪,自己则脱了繁重的大礼服,加入了臣子们拼酒的行列。

    叫过郭慧来,是担心她的身体,她正身怀有孕。

    这是她的第二胎。

    她跟马兴虽然成亲才四年,生孩子的速度却不慢。

    丽华有些担心郭慧身体承受不住,总想劝他们别太着急。

    但郭慧确实有压力。

    马兴跟旁人还不同,他是马强的义子,当年马强也是打算让他兼祧两门,这也就意味着马兴至少要有两个儿子。

    按如今的大明律,兼祧两门的男人是可以娶两个正妻的,每一门都有一个夫人。

    从情感上这两个夫人共享同一个丈夫,可是从律法上,这俩夫人还真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当然,马兴并不愿意娶第二个夫人。

    看多了朱元璋和丽华的情深意切,他连纳妾都不愿。

    郭慧心里自然高兴,可伴随着爱情甜蜜的是怀孕生子的痛苦。

    她跟马兴还只有一个女儿,就算肚子里这个是儿子,她也还得再生一个儿子出来才行。

    “你不用这般忧心,我爹说了,你生这个若是个儿子,就叫他姓徐,以后你只管顾着你的身子,不要太过执着了。”

    “那怎么成,爹对马兴、对我这般好,我们怎能叫他后继无人。”

    “怎么就后继无人了,不还有马媛呢嘛。你看冯胜,已经跟你姐夫说了,想要给他大女儿一个爵位,以后招赘,把爵位传给外孙。你姐夫现在正考虑给她封个啥好呢。就咱爹对媛儿的疼爱,怎么就不能把爵位传给她了?”

    马媛就是马兴和郭慧的长女,才不到三岁,正是香香软软讨人喜欢的时候,整天甜甜的对着马强叫“爷爷”,叫的马强恨不能把心都掏给她。

    “怎么,你们两口子是舍不得承恩公这个爵位?”

    “姐姐!”郭慧又急又恼。

    马兴和郭慧都是知恩图报的人,他们依仗丽华所得的已经太多,从来没对爵位有过什么野心,哪怕马兴今天才刚刚被封做承恩公世子。

    若非想有一个儿子来继承马强的香火,马兴其实也不舍得郭慧短时间内再次有孕。

    对于还能不能有一个儿子来继承自己徐家的香火,马兴如今已经不太在乎了。所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现存的家人远比早已化作一抔黄土的血亲要来的重要,他已经打定主意等郭慧生下这一胎后让她好好将养,以后还有没有孩子,甚至有没有儿子,全看天命。

    “好啦,姐姐知道你们的心意,但是你要明白,我和爹最看重的是家人健健康康的,一家子团团圆圆的,而不是你能生出儿子来,懂吗?”

    “嗯,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

    安抚好郭慧,离的稍远的郭芷兰也过来了。

    “今天没带着朝云来?”

    “怎么没来,那不是,在燕王后头呢。”

    徐朝云,徐达和郭芷兰的长女,就是那个比朱棣小了一天的女孩儿。徐朝云降生时朱元璋都还没称王,郭芷兰还要帮着丽华处理一些事务。小小的朝云就被带着跟朱柠、朱棣一起玩儿,三个人关系非常好。

    徐朝云虽是女孩子,却也是调皮捣蛋,好奇心爆棚。徐达常年在外,对这个女儿十分的溺爱,朝云说要习武,他还真就答应了,如今正在武学院里跟着学习武艺呢。

    “不愧是练武的孩子,你看那体格,多壮实。”

    “净随他爹了。”

    “闺女不随爹随谁呢?”丽华笑道:“再说了,听说她书读的也好,是同一批里的佼佼者,这可不是随了你了,你跟天德一文一武,生了个女儿文武双全。”

    “娘娘可别叫她知道,要不然这尾巴得翘到天上去了。”

    “继祖呢?”

    “在家让我娘看着呢,今天太冷了,那小子没他姐壮实。”

    徐继祖是徐达的长子,今年四岁。大概这小子从小长在外祖家的缘故,文绉绉的,身板也弱,来阵风就病了。

    “你爹和你娘是对继祖太过娇惯了,还不如送去官塾,叫他们这些年纪小的孩子在一起多跑跑、玩闹,省得病恹恹的。”

    “谁不说呢,明明现在条件比以前好的多,吃得饱穿得暖,反而还不如以前挨饿的时候身体好呢。”

    开国宴会一直持续到太阳落山,丽华和女眷熬不住早回去休息了,只剩下男人们还在你来我往的拼着酒。

    朱元璋已经许久未曾如此跟兄弟们亲近过。

    自从他当了国公,哪怕他再亲和,以前的兄弟们言语间也带上了敬畏。

    就连徐达,也是在他三令五申之下才重新喊他大哥。

    他将这次宴会当做了最后一次的放纵,在这酒桌上,他是淮西兄弟们的大哥,是带领着他们冲锋陷阵的头领。

    等明天酒醒了,他就是连名字都必须要避讳的天下之主,大明的开国帝王——朱元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