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大明马皇后 > 第1章 封后、封爵,开恩科;徐达攻破元大都

第1章 封后、封爵,开恩科;徐达攻破元大都

    正月初五,迎财神之日。

    皇宫里这一天没有任何典礼,只有祭祀仪式。

    朱元璋带着丽华、朱根、朱宁在奉天殿摆设香案、三牲祭祀神明,祈求大明国运长隆,百姓富庶。

    这一天也是外头百姓开市的日子。

    为了迎接新年,早在年前腊月二十左右,集市、铺子就陆续挂牌歇业,打扫卫生,发放节礼,准备过年。

    年后之所以选初五开业,恰恰是因为这一天是迎财神的好日子,寓意着这一天进铺子里的每一位客人都是财神。

    客人、老板,求的都是个好彩头。

    初六是丽华正式的封后大典。

    皇后的礼服和头冠果然十分华丽繁重,丽华戴了不多会儿就已经压的头痛。

    可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重量也是在提醒着她要继续自己的道路,为百姓谋福。

    作为内定的丞相,李善长在奉天殿作为礼官亲自为丽华宣读立后诏书:“天眷我启运兴王,出自衡门,奄有四海,为君为后,可不慎欤?君以仁政,慎于在位,抚黎庶而统万邦;后以懿德,慎于治内,表六宫而天下,长久之道也!咨尔马氏丽华,同勤劳于开创之时,由家成国,内助良多。今以金册金宝立尔为皇后。其敬乃职,耿光后世,于戏慎戒之!”

    按照规矩,丽华得跪着听完这诏书,然后叩头接旨,再接过象征皇后的金册金宝,对着正殿上的御座叩拜四次、敬香才算完成一个流程。

    但是朱元璋目光灼灼,他始终牵着丽华的手,没有让她下跪。

    李善长停顿了一瞬,再度流畅的读完了诏书。

    朱元璋亲自给丽华送上金册金宝,也未让她叩拜御座。

    等丽华沐浴后更换祭祀礼服,乘坐皇后车辇,以皇后仪驾前去太庙后,朱元璋又带着丽华一起祭拜了祖先。

    在他们祭拜太庙的时候,奉天殿里,文武百官已经到位,只待丽华到来便可以进行朝贺。

    朱元璋与丽华并肩,两人携手一步一步走向御座,面向朝臣,听着百官呼喊着“万岁”,“千岁”。

    下午则是命妇拜贺,晚间丽华还要在春和殿宴请命妇。

    因朱元璋还未封赏功臣,他们的妻子也没得诰命,这次凡是在应天的官眷就全部参加了朝贺。

    (朱元璋也趁机跟大臣们又喝了一回酒。)

    等丽华的封后大典圆满完成,正月初七还要进行朱根的太子册封大典。

    虽说太子的册封大典累的是朱根,但丽华身为朱根的生母,还是要端坐大殿之上,等着朱根对她和朱元璋行叩拜大礼。

    这般正式的场合,哪怕不动弹,礼服也是要穿的吧?那身礼服华丽厚重,十二根凤钗压在头上,坐着不动也感觉骨头都要散架了。

    幸好朱柠的公主册封仪式和朱棣的燕王册封仪式没有接着来,不然丽华都感觉自己要中道崩殂了。

    “我的亲娘,您可不能闲着呢。”朱柠一边给丽华按腿一边偷笑。

    “你个小崽子,偷着乐啥呢,马上就轮到你了。”

    “公主的册封礼可比太子的简单多了,肯定没这么累。您啊,就好好休息吧,过两天还有两位妃子的册封礼,您还得受礼呢。”朱柠年纪虽小,性格却很沉稳,而且是个妥妥的小棉袄,对丽华和朱元璋十分关心。

    只比她小那么一瞬的燕王朱棣却是个十足的皮小子,仗着年纪小,哥哥姐姐都宠着他,那是上天入地、泼皮耍赖,除了不爱读书啥都爱。

    对于这两个从天而降的庶母,朱柠一开始也觉得不舒服,还跟朱元璋置了好几天的气。朱元璋不得不赔礼道歉又各种承诺,这才换回来了女儿的好脸色。

    顺妃和宁妃是随着丽华他们一起搬进皇宫的,之前并没有见过面。

    这次见到了才知道,这二位也是普通百姓家的姑娘,被张士诚和陈友谅看上了,就强娶了。

    两个人都才二十几岁,性格温柔和顺,是非常好相处的人。

    整个正月几乎都是在各项仪式中度过的,然而在度过了忙碌的正月后,丽华也还是没能闲着。

    二月初五,应天学府正式更名为皇家综合学院,丽华和朱元璋一起出席了换牌揭幕仪式,同时宣布应天女校和技术学院纳入皇家综合学院,成为其中的一个分院。

    二月初十,丽华的马氏商业综合贸易公司也更名为皇家综合经济发展公司,她本来还恶趣味的想改名为联合丽华,但是被朱元璋以避讳为由强硬否决了。

    远在明州的船厂也更名为了皇家造船厂,牌匾上的字还是朱元璋亲自写下的。

    同样闲不下来的还有礼部,因为在登基之前,朱元璋就定下了今年要开恩科。

    此次恩科,因为是开国后的第一次科举,为了恩泽天下,特分为旧科和新科。

    新科就是丽华一直在推行的科举,旧科则是考四书五经八股文的老式科举。

    因为元朝廷无道,许多汉人空有学问,却得不到一个名分,这些人如今也都七老八十,年轻的也都五六十岁了,没能得一个秀才、举人、进士的名头是他们此生之憾。

    恩科规定,四十岁以下只能报考新科,四十岁以上才能报考旧科。

    而旧科,虽然也有秀才、举人、进士之分,却不会授予实际的官职,可以说这场旧科,就是为了圆那些老学究的梦而办的。

    不过这些老人里确实有不少大儒,他们读了一辈子书,虽说年纪大了,也不一定能治理一方,可学问是实打实的。

    丽华和朱元璋准备把他们全部纳入国子监,让他们去编书、修史再合适不过了。

    朱元璋把这次恩科的主持大权交给了朱根。

    在此之前,朱根的皇太子之礼完成之后,朱元璋就已经给朱根开了府。

    朱元璋自己的朝廷,对于官员任命都还没完善起来,像用习惯了的李善长他们还是一个人当三个人用,可是太子府的署臣却塞的满满当当的。

    李善长、宋濂这两位淮西、浙东文人的领袖,分别担任太子太傅、太子太师,负责教导太子读书。

    徐达、常遇春这二位朱元璋最为倚重的武将,担任太子太保、太子少保,负责教导太子武艺。

    冯宗异则担任太子詹事府詹士,帮助太子协理政务。

    太子府府丞则任命了马兴。府丞负责的是太子府的吃喝用度,交给舅舅,总归亏不着自己外甥。

    朱文周自然也不可能离开朱根,他担任的是太子府长史。明面上说这个长史管理的是太子府府中事务,但以朱根对朱文周的依赖,说朱文周这个长史管文管武,管天管地一点儿都不过分。

    估计在太子府里朱根排第一,朱文周能排第二。

    以一介郡王的身份,给太子做长史,怕也是史上第一例了。

    偏朱文周还高兴的紧。

    这个弟弟叫别人照顾,朱文周怕是也不放心的。

    至于其他的像汤和、耿炳文、杨宪、刘基等等文臣武将,则统一塞进了左右春坊,一边儿文臣,一边儿武将,也不分具体职务,总之就是给太子出主意,太子需要谁谁就赶紧的上前领命,好好的帮着太子巩固地位,教导太子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

    总之,在朱元璋的朝廷里有一份官职的臣子,在太子府几乎都还有一份官职。

    再言之,给太子府打工跟给朱元璋打工没啥区别。

    在恩科成绩出来后,拖延了几个月的封赏也终于要提上日程了。

    “咱这皇帝也当了,恩科成绩呢前几天出来了,咱还没封赏功臣呢。咱知道你们心急,今天就给你们封了、赏了,然后再商量如何攻打大元。”

    朝臣们激动了起来,总算是等到这一天了,从龙之功,就尤如鲤鱼跃龙门,彻底的改换门庭了。

    徐达(镇国公)、常遇春(辅国公)、汤和(护国公)、邓愈(卫国公)、李善长(肃国公)、耿君用(安国公)、缪大亨(宁国公)、康茂才(荣国公)冯胜(英国公)九个人封为国公,其他活着的人最低都封了侯爵。

    加上之前为庆阳郡主之子预留的奉国公,加起来正好就是镇辅护卫、奉肃安宁,荣英。

    从这吉语封号上也看得出朱元璋是不准备给与实际的封邑的,爵位给,荣誉给,待遇给,封地就算了吧。

    死去的人倒是不用在意这些,冯国用追封为了郢国公,其子冯诚袭爵为文安侯;花云追封为太平侯,其子花炜袭爵为忠义伯;周德兴追封为江夏侯,其子周骥袭爵为忠正伯。

    就连郭子兴,也被追封了一个滁阳侯的爵位,张姨娘虽为妾室,但因抚育皇后有功,被封为了侯夫人。

    最惹人瞩目的是花蕊,也被封了一个巾帼侯,以女子之身位列侯爵,大明只此一例。

    李善长和刘基同时还被授予了左右丞相之职。

    这俩人离六十岁也没几年了,显然这一次废除丞相不会再那么困难了。

    该封的封了,该赏的赏了,剩下的就是上下一心,攻打大元了。

    王保保已经在阜阳以北叫嚣了数月,只是朱元璋为了顺利登基一直懒得理他而已。

    这些日子朱元璋已经攒了不少的炮弹,工部的手榴弹也更加精良,威力也提升了不少。

    只可惜内陆作战,总不好直接拿炮弹轰的,之前洪都之战时朱元璋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杀伤力太大也不是个好事情。

    城到手了,可是修城还得自己花钱,不合算,十分不合算。

    所以,即便手榴弹威力小,也成为了攻打大元的第一选择。

    估计很多看客心中一直有个疑问,既然丽华的系统什么都能买,那买个原子弹、氢弹、核弹,一炮不就解决了,何必只买最低级的手榴弹呢?

    殊不知,丽华也想过。

    结果就是向现实低头。

    太贵了。是真的倾家荡产,哦,不,倾国荡产都不足以形容的贵。

    而且根据丽华对这个系统的摸索,但凡在这个时代已经产生过的东西,比如火药和非常简易的手榴弹,那么在购买相对高端一些的手榴弹时价格就不会那么离谱。

    在这个时代还没有产生的东西,比如塑料,就非常昂贵。

    这也是丽华一直支持工部根据图纸摸索创新的一大原因。

    况且太高端的武器杀伤力太大了,打仗虽然要争地盘,可是也要需要抢人,把人都弄没了,如今江南又没那么多人迁过去,地早晚就成了荒地。

    所以综合下来,还是手榴弹性价比最高,迫击炮次之。

    此时的江南其实并非只有大明一个政权。

    朱元璋虽然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个南方最强对手,统一了江南,建立了大明。

    但在蜀地,还有一个大夏国。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杀害了天完的皇帝徐寿辉,明玉珍不服陈友谅统治,就带着人进入了蜀地自立。

    五年前,明玉珍称帝,国号大夏。

    两年前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继位。

    明升还是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大夏政权掌控在其母彭皇后手中。

    大夏政权自始至终求的就是一个偏安一隅,只求自保,因而并没有成为朱元璋的首要攻击对象。

    朱元璋的目标,一直是大元。

    攻打大元,一来是求一个正统、名分;二来,大元朝廷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等大将各自拥兵自重,利于分化。

    自打天下大乱,民众纷纷揭竿而起之后,大元也派出了许多官员、兵马清剿各地叛军,比如当初围攻濠州的脱脱和贾鲁。

    这几年也有许多将领脱颖而出,其中,朱元璋最为忌惮的,就是王保保。

    王保保,蒙古名叫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的家族长居汉地,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取了汉名王保保。

    早前还未曾拿下陈友谅和张士诚时,朱元璋常与王保保通信,即是为了稳定其情绪,好叫自己全力对付陈、张,也是想试探有没有拉拢、劝降对方的可能。

    显然,并没有。

    王保保此前未曾与朱元璋起大规模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大元这两年内乱,他的精力几乎全部用在支持太子上去了。

    开篇提过的那位妥懽帖睦尔已经做了三十五年的皇帝了,他的儿子,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已经长大,对于皇权虎视眈眈。王保保所在家族支持的就是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前几年整个家族都被妥懽帖睦尔忌惮、排挤,后来反元势力实在太强悍,妥懽帖睦尔才不得不又重新启用王保保。

    王保保受到爱猷识理达腊的重用,与其相邻的李思齐自然就心里不爽。

    朱元璋此次要攻打王保保,张良弼十分积极,想要跟朱元璋两面夹击,给予王保保重创。

    可惜,张良弼西边的李思齐的也是这么想的。

    谁都想做那黄雀,想着趁对方不备多掠夺一些土地。

    朱元璋早在开国之前就已经拿下了山东的部分地区,开国后分南北两路,海军南下,很快就拿下了海南路,步兵北上,把王保保逼到了河南以北。徐达更是长驱直入,直达通州,离元大都一步之遥。

    洪武元年是一个闰年,没等闰七月结束,徐达就已经拿下了元大都,妥懽帖睦尔带着他的爱妃、太子匆匆忙忙逃回了金莲川草原,也就是大元的发家之地,忽必烈钦定的元上都。

    天知道朱元璋等他们逃回草原等了多久,终于不用小心谨慎、畏畏缩缩的打仗了。

    催泪弹、手榴弹、迫击炮,不要钱一样的投出去,还没到秋季的草原别说草了,土都被炸的跟遭到了流星袭击了一样。

    妥懽帖睦尔这一辈子,年轻的时候当傀儡,中年的时候遭遇叛乱,暮年时亲生儿子夺权,但是他还是幸运的,因为他被大明的大炮吓死了,好歹没做一个亡国之君。

    但在元大都被徐达攻破之后,忽必烈所建立的那个大一统的元帝国正式宣布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