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大明马皇后 > 第3章 元璋北伐,丽华理政

第3章 元璋北伐,丽华理政

    去岁丽华的女子技术学院也建造完成,终于开始了招生。

    学院初建,所设立的科目并不是很多,也都是跟女红相关的技术,比如纺纱、织布、刺绣、裁衣等等。

    如今江南地区经济逐渐发展了起来,百姓有了些闲钱,富豪们也不再藏着掖着,慢慢开始享受了,再加上寒冷的天气越来越多,绸缎的需求量日益加大。

    要做丝绸,就需要大量的蚕茧,养蚕,就需要桑树。

    丽华不得不重新规划了手里能够规划的屯田,分出来了一部分开始种植桑树。

    其实历史上大明后期也有过改稻为桑,想要用丝绸来增加朝廷收入,可是因为贪腐等原因失败了。

    在一张完整的画上修改很难,但是在一张空白画布上作画却很容易。扬州还有大量土地没有分配下去,现在全部是军屯,拿出一些来种桑树,等到百姓看到种桑树也能产生效益了,自然会跟着种。

    至于粮食,常遇春既然已经南下,想必离拿下占城已经不远,等到拿下占城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粮仓,大明的土地自然就不用被粮食束缚,就可以全力通过手工业来挣外汇了。

    为了能够顺利招生,丽华免除了第一批学生的食宿费用,再加之之前朱元璋和丽华的礼服都是制衣厂所做,为这个工种增添了一丝荣光,来技术学院报名学习刺绣的孩子还不少。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的绣娘全部进入了新开的新开的马氏绸缎服饰公司,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了不低于自家父兄的工钱。

    见到第一批女学员确实赚到了钱,即便后来技术学院不再免费提供食宿,给自家女孩儿报名的人家也不少,技术学院就这么渐渐进入了正轨。

    丽华主理朝政之后,每天都需要上朝,需要跟大臣讨论国事,需要下达诏令。在朱元璋的正式的、明确的同意之下,丽华对下亦可称“朕”,意味着朱元璋是百分百的信任丽华,将大明的后盾全部交到了她手上,也喻示着这个大明确实是日月同辉。只是丽华并不常用这个自称,别说她了,朱元璋也还不习惯自称“朕”呢。

    在朝臣心中,这两口子可谓是相当接地气的一对帝后了。

    因为丽华对明朝的宦官干政颇为忌惮,开国后皇宫里的太监人数并不多,都是徐达去年从元上都掠夺回来的。

    以前在王府时,虽说也是叫着王爷、王妃,但是朱元璋一向是松散习惯了,规矩没有这么严格,大家住的也近,李善长他们去门房通报一声就能见到丽华。

    如今正式称帝封后,规矩和制度比以前多了不少,即便丽华不用待在后宫,而是待在乾清宫,大臣们见面也需要一层层通报,丽华召见臣子也是一层层传下去。

    这样的不便反正劳累的是跑腿的太监,丽华稳坐宫中顶多是耗费一些等待的时间。

    可是丽华工作量增加,急需人手帮助她处理那些毫无意义的折子,记录一时闪现的灵感,这些就不是太监能够做的了。

    女官的推行迫在眉睫。

    “捧福,去诏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来乾清宫议事。”

    “遵旨。”

    原来的那一批小厮,都是好端端的男孩子,总不能因为朱元璋当了皇帝就把人阉了,那些人如今也都放了身契,去各处历练了,朱文周他们身边的小厮则直接做了王府的长史等职,继续照管他们的生活。

    现在的这些太监都重新赐了名字。

    丽华已经在考虑以后是不是拒绝收大明本地的太监,只收高丽、占城等藩属国的太监了。不过在此之前她还是先降低了太监的品级,最高级的总管太监也不过是正四品官阶,负责遵照谕旨办理一切事物,每月俸禄八两,米或面四斗,此后每半阶少银半两,米面半斗。后宫及各殿的首领太监皆为副总管,负责一宫、一殿内的所有事务,除坤宁宫首领太监品阶从四品外,其余皆正五品。

    捧福就是整个皇宫的唯一一个总管太监,没有跟着朱元璋出征,而是在乾清宫随侍丽华左右,负责传宣谕旨和管理敬事房。

    敬事房工作有二,一是彤史处,负责记录皇帝招幸、后妃孕期,二是净事处,负责管理宫中所有的太监们的升、迁、降、赏、罚、查验。

    捧寿是坤宁宫首领太监,管理的是坤宁宫里的事务,比如丽华要宣一些女眷觐见的时候,都是找捧寿去宣旨。

    捧禄是东宫的首领太监,负责东宫的一切事宜。

    乾清宫里还有御前太监,负责端茶倒水,磨墨递折子;殿前太监,负责引带召对的臣子,取名攒福、攒寿、攒喜。

    以及各宫都有的负责掌管宫内物品的进出登记、财物领取的执事太监。

    御前太监、殿前太监、执事太监品阶都是从五品。

    另外还有洒扫太监,专事各处的洒扫、火烛、打更之事;御花园太监,专事花草树木的培育、修剪、各宫花草供应。这两处的太监是正六品。

    其余的就是专事太监了,例如值防处,负责登记入宫人员,每日巡视各宫宫门启闭等;兆祥所,专门负责丧事;遇喜处,专门负责掩埋胎衣;熟火处,专门负责柴火煤炭;洗金处,负责清洗皇宫里的厕所,处理堆积的粪便;采买处,负责购买皇宫里的粮油米面、蔬菜肉食等物品;太庙、祖庙等各地专事上供、清扫的太监等等。

    这些专事太监里,头领名领事太监,品阶从六品,其余皆为七品。

    各宫首领太监之下还有许多太监,他们有的负责自己宫内的某一项工作,有的并没有具体负责的工作,而是根据首领太监的指使去做事,例如跑腿、抬水、领膳等,这些太监统称杂役太监,品级从八品到六品不等。

    品级最低的太监是刚入宫还未分配工作的太监,他们连杂役都不是,还处于培训考察阶段,品级只有从八品,每月俸禄为半两,米或面一斗。

    即便是最低的八品太监,一年的俸禄银子也有六两,米面能得十二斗,全换算成银子大概能有个七八两。

    只算衣食住行和一般人情往来,如今大明的百姓五口之家一年的花费大概是十五至二十两银子。

    一个人一年的俸禄能抵得上两三口人花费,已经不算低了。

    更何况最高等的总管太监一年的收入能超过一百两,这在如今的大明完全算得上是高收入了。

    丽华在等待李善长和陶安到来的时候粗粗列下了关于太监的品级和俸禄,想以此作为范本来设置女官。

    李善长对于女官的设置并没有任何异议。

    开玩笑嘞,如今朝廷的大事全靠皇后一人决断,不给她安排女官,政事一旦拖延,这责任谁负?

    反正他李善长不想负。

    陶安倒是想说一嘴女眷不可干政,可是看着坐在龙椅上的丽华,到嘴的话就咽了下去。

    自打开国,这位皇后娘娘坐龙椅的时日怕不是比皇上还多,说女眷不可干政,纯粹是自己找死,他陶安只是略显迂腐,却又不笨,皇上明显同意的事情他为什么要去做那个不讨喜的人呢,况且这么多年皇后娘娘政事处理娴熟,将内政处理的井井有条,却并没有对权力的贪婪,这样的皇后对大明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既然两位尚书大人都同意,那咱现在就想想该如何设立?”

    “其实不仅娘娘需要人辅助分拣、分类奏折,陛下也需要,不如统一设立一个奏事处?负责将奏折进行分类?如此一来娘娘就只需要一个随侍左右,能够记录、誊写之人,不如仿照唐宋,设立一个女舍人之职,只负责随侍娘娘左右,随时记录娘娘的想法、谕令。”

    “那这个奏事处,有女人吗?”

    “这……”李善长倒是没有看不起女人或者说想缩减丽华权力的想法,他单纯是觉得确实需要设立一个奏事处,他每天看奏折也很烦。然而这个奏事处一旦成为了朝廷正式部门,职位自然是只有男人的份。

    “朕明白李尚书的意思,只是男人和女人看事情总是有差异的,在对事情的理解上也略有不同。那些不被男人重视的折子或许在另一个角度也很重要,朕私以为,若男女同看,同辨,或许更好一些。”

    “那这该如何设立呢?毕竟如今男女大防仍在……”

    “这样吧,西宫还空着呢,那个地方不但离乾清宫近,而且处于前朝后宫的交界。将奏事处设在西宫,男人走前门,从前朝进,女人走后门,从后宫进,一半在左侧,一半在右侧,门一关左右分开,打开来中间的明间可以交换、交流。外头各设十个男侍卫、十个女护卫,如何?”

    “娘娘您还有女护卫?”

    “有啊,老早之前,国瑞也想培养一批人保护我,所以从慈幼院里挑了一些女孩儿进行训练、学习,她们虽充当宫女却并非奴婢,如果要去奏事处可就不能是宫女了。”

    “娘娘可真是深藏不露。”李善长笑道。

    “李大哥就别取笑我了。”丽华亲切的说道。“奏事处的官职该设为几品呢?”

    “臣觉得,奏事处品级不宜过高。”陶安总算是说了句话。

    “陶尚书请细讲。”

    “奏事处替陛下和娘娘分拣奏折,算是天子近臣了,若是品级太高容易恃宠而骄,居功自傲,欺上瞒下。”

    “既如此,那便设为正七品吧,所选官员以新人为主,任职最多不超过三年。”

    “男子三年后还可升官或调任,这女子?”李善长问道。

    “哦,你不提我还忘了,咱这皇后也当了,后宫里是不是得添置点女官了?什么六局二十四司之类的,这第一批女舍人就兼职一下后宫的女官职位,等到三年以后女舍人的任期到了再专职后宫女官,此后女舍人都可以按照这个办法来安排去处。女官们若是嫁人出宫或者年纪到了该致仕了,就按照一定的标准册封诰命。”

    “臣等遵旨。”

    洪武二年七月,朱元璋从草原送来了给丽华的生日礼物:一块十分硕大的鸡血石。

    这块鸡血石颜色十分纯粹,色如鸡血,质地温润,一看就是个珍品。

    随着鸡血石而来的还有一封信,信上写了这些日子的战况,生活情况,还有朱根的表现,最后是对丽华的思念。

    因为传言鸡血石有定惊安神、保养容颜的功效,朱元璋还嘱咐丽华一定要把这鸡血石做成饰品戴起来。

    丽华将这鸡血石拿去做了三个印章,分别是一枚大明皇太子印、一枚大明公主印、一枚大明皇子印,剩下的料子做了平安无事牌,再剩下的就做了平安扣,最后余下的全车成了珠子搭配着不同的宝石、金银、玉石做成了首饰。

    朱根兄弟姐妹三个加朱文周兄弟五个朱文泰、朱文昌、周骥、花炜,十二个孩子每人一块平安无事牌。

    马强、马兴、李贞、李文忠、朱文正也是每人一个平安无事牌。

    还有一个无事牌,要比其他的大一圈,上头雕刻了五条环绕的龙纹,是要给朱元璋的。

    丽华自己戴了一个平安扣,给花蕊、顺妃、宁妃、张夫人、郭慧、郭芷兰、缪荣、谢翠兰、胡氏各送去了几个。

    而马兴、李文忠、朱文正、徐达、汤和他们的孩子则每个人分到了一个小珠子搭配着其他宝石做成的小挂坠。

    丽华叫人加急把朱元璋的那块龙纹无事牌、朱根的印章、兄弟俩的平安无事牌做了出来,随着回信送去了北边。

    七月十九,丽华生日的第二天,是郭慧和马兴长子马煜的周岁。

    这个孩子生日生得好,就比丽华晚一天,马兴又将其取名马煜,就叫马强、丽华心中对这个孩子更加亲近了。

    马煜抓周时抓了一个金子打造的巴掌大的小船,这个礼物来自于马强。

    丽华在信中开玩笑说,马煜孩子怕是个要当海军的苗子,今后要南征北战替大明开疆拓土。朱元璋看到信后哈哈一笑,殊不知后来这孩子还真的替大明打下了偌大的疆土。

    七月二十日,在大朝会上,礼部对女官的设置终于完成,由陶安在朝堂上正式的提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