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因作家等级不够,地图我都放到评论中,有兴趣的可以一看,谢谢!
公元 164 年春分,已近黑夜,豫州梁国,地雷勾动天火,赤色悬空,流火划过天际,撕开道道天幕,目睹此情此景的百姓皆伏地不起,以为天怒。
下邑杨府,随着一声啼哭,侍在门外的杨贺擦了擦额头上的虚汗,轻吁了口气。
“家主!家主!是名男婴!”
稳婆怀中抱着一子,半开房门,侧身边走出边轻声呼唤着杨贺。
杨贺连忙上前从稳婆手中接过男婴,打眼看去,怀中男婴虽还未彻底睁眼,但眉眼间却与自己颇为相似,正是自己的血肉,不免笑出声来。
时光飞逝,转眼便到了公元182年,东汉光和五年初,槐花里中。
仲春时节,春回大地,万物生长,二月初八,今日天晴,微寒。
夕阳下,结束了一天农事的农户们,有的坐在田垄上,有的坐在树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聊着,时不时打量下不远处在田垄之间飞快地奔跑着的魁梧少年。
“李家虎儿且慢些跑!”
少年没有理会众人的嬉笑,一个劲地朝着里口的老槐树跑去,隐约间可以看见,老槐树下盘坐着八道身影
一路跑到老槐树下的少年躬下身,双手撑在膝上,背脊随着呼吸上下起伏着,一滴滴汗珠从下巴滴落到地上,很快便将一小块地域浸得透湿。
气喘吁吁地对盘坐于青石上的少年说道:“公~公子~,今~今日家~家务繁重,我来~来迟了!
被魁梧少年称为公子的少年名叫杨毅,身高七尺六寸有余,身材匀称,相貌平平,由于多年习武等原因,皮肤略显古铜色,虽黑但健康。
为下邑县两大家族之一杨家族长杨贺独子,前世本是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属于建设祖国的先锋者。
但在一次地下室大体积砼浇筑过程中,因为连续奋斗了三天三夜,最终猝死在了工作岗位上,也算是为国捐躯了。
后面阴差阳错之下来到了东汉末年,浑浑噩噩、痴痴傻傻的度过了十年。
突然觉醒了前世记忆,在知道自己所处的年代离黄巾之乱爆发还有差不多十年后,先是大惊失色,后反应过来,大笑不已。
“前世,每每读到三家归晋,五胡乱华这段历史,都满是憋屈。三家打生打死,哪知道你司马老贼窃国弑君,后更是引狼入室,五胡乱华,使我汉人沦为两脚羊,而今,我杨毅来了,必将改写历史!护我华夏正统地位!“
老天给了次重头再来的机会,杨毅深知应该倍加珍惜。毕竟,当过土木佬后,已经没有什么能让杨毅感到更痛苦的了。
于是他开始认真学习文章,研读史册兵书,锻炼武艺。这些年下来,不能说达到了巅峰造极的地步,但是也算有了点小成就,徒手对付五六歹人不成问题。
又因为平日间乐善好施,在下邑县也算是有了几分名声。被县人赞为:“杨家有子初浑噩,一朝梦醒化麒麟”,以“杨幼麟”相称。
来迟的少年名叫李虎,是杨毅家中一佃户之子,就住在这里中,里名槐花里。从小便生得膀大腰圆,骨骼粗壮,现虽然不过十七岁,身高已有八尺三寸,给人的压迫感十足,一般人见到他,根本不敢与之对视。
有一次随父亲前往杨府拜见杨贺(杨毅父亲)时,正巧被杨毅看到,杨毅当时便感到颇为震撼,于是起了笼络的心思。
对此,李虎父母也是颇为高兴,自家儿子被少族长认可,亦是一种殊荣。
正好槐花里上有一处杨家宅院,往后的日子,杨毅干脆搬到了里上,一则为了更好的培养李虎,二则有一处宅院作为私人住所,很多事也好进行下去。
每当农闲时,李虎经常跟随在杨毅左右。有一次,跟随杨毅进山打猎时,不巧碰到了黑熊拦路,杨毅当时都做好躺板板,家人吃席的准备了。
哪知道李虎突然暴起,顺手捡起一截手臂粗壮的枯木,上前便同黑熊扭打在了一起,最后硬生生凭着自己的蛮力将黑熊活活锤杀。
虽然事后躺了整整半年多才恢复,但杨毅却也因此对他越发喜爱。
另外七人分别为李跃、李进两兄弟,是南乡砀山脚下一猎户之子,善射,皆可拉开二石弓。
特别是李进此子,曾一箭将高空飞行的大雁射落。因杨毅进山打猎时经常寻他俩带路,所以几人熟识起来。
鲁明、鲁亮二人则为下邑另一大家族鲁家族长之子。因鲁杨两家世代交好,遂从杨毅觉醒前世记忆起便和杨毅走得颇近,三人又时常同去勾栏听曲,奏乐起舞,也算是‘臭味相投’,但本性皆不坏。
其余三人,如许峰、江开、文典,都是西乡有名的轻侠义士,性烈刚勇,任侠好义。因为杨毅时常在槐花里居住,又乐善好施,所以三人与杨毅的关系也走的颇近。
除了鲁家兄弟,众人都受到过杨毅的接济,杨毅也时常请人过来教导大家武艺,所以众人对杨毅颇为信服。
一天,杨毅告诫众人,出门在外,单靠一时之勇难以成事,匹夫之怒,也不过五尺,所以想要教大家学问。
众人听后也觉得有理,于是便约定每五日前来槐花里一聚,跟随杨毅一起学习。
杨毅先是教众人识字,然后又为众人讲解历史兵法。只是毕竟每个人的脾性不一,虽然愿意学,但是吸纳程度也有区别,其中以李跃、江开、文典三人,稍微更能听进去一些,所以也学得更深。
今日便是五日一聚的讲学时间
杨毅点头示意了一下,李虎立即寻了个空处盘腿坐下,看着杨毅。
“我等接着讲,前面的内容虎儿你之后可问问江君等人,我便不再重新讲了。”
“好的,公子”
“周显王时期,赵国在齐国的支持下进攻卫国,而卫国当时属于魏国的附属国。因此,魏王派庞涓率领将士进攻赵国,以解救卫国。”
“在庞涓的进攻下,赵国很快被打得节节败退,于是不得不向自己的老大齐国求救。于是齐王便命令田忌、孙膑二人率兵援救赵国。”
“孙膑在了解双方实力后,建议田忌先遣弱师麻痹庞涓,然后趁着魏国主力在外征战之际,国内空虚,率兵直逼魏都。魏军听闻后,必然放弃继续攻打赵国,快马加鞭赶往都城自救,此时再在途中设伏,必然能使魏军大败。”
“田忌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先派出两支不懂兵法的弱军强攻魏军。结果不言而喻,很快便被魏军杀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因此,庞涓认为齐军不堪一击,不足为虑。于是命令手下继续加强围攻赵国首都邯郸,而就在此时,田忌与孙膑已经率领部队直逼魏都了。”
“等到魏惠王被困后,急忙传召庞涓回国营救。庞涓在得到命令后,不得不放弃攻打赵国邯郸,日夜兼程回师救驾。”
“但没想到,在回师途中遭遇到了齐军主力的埋伏突袭。此时的魏军将士皆疲劳不堪,齐军则以充盈之身击魏军疲惫之身,结果不言而喻,不过数回合,齐军便将魏军打得打败而逃,一战下来令魏军死伤了数万人之多。”
“知史明鉴,融贯古今,谁来为我等讲解一二,从此战中,我等可获悉何事?”杨毅将盘坐的双腿缓缓屈伸,揉了揉发麻的小腿,问向众人。
“杨君我来!”席间一面相平和,皮肤黝黑,身高七尺三寸左右的少年沉思片刻后举手示意。该少年便是李跃,与弟弟李进性好张扬不同,从小便显得性子沉稳内敛,好谋定而动。
“好,志飞兄请言”。在场众人中,只有李跃已经行过了及冠礼,取了表字。
“从此战中,我等首先便要明悉的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战前,孙膑一是对魏国的国力清楚,二是对庞涓率领的魏军情报清楚,于是根据这两点,很快便推测出了魏国国内空虚这一事实。”
“因此,迅速定下了战术方向,以奇克正。于是因此制定下围魏救赵的策略,迫使庞涓不得不率领军队回国救驾。
而孙膑等人则可以以逸待劳,在魏国国都附近围点打援,轻松便能将庞涓率领的疲惫之师打败,解救卫国于危难之中。”说完,李跃向杨毅抱拳示意,然后回到原位坐下。
“嗯志飞兄这话说得很对,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很多时候,在一场战斗中谁掌握的情报更多,往往便能因此取得胜利。志飞兄算是学进去了。”
李跃听了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还要多亏杨君的讲学,不然我就是一粗人,哪能想到这么多。”
众人听后皆是大笑不已,老槐树上的叶子“唰唰”作响,也不知是众人笑得太大声还是风吹的
时间过得很快,太阳眼看便要落到了山的那头,只有散发出的一丝光芒把云朵映得彤红,给大地留下了最后一缕光亮。
这时一老奴正好伴着彤云赶来,这是杨毅家中管家福伯,从杨毅出生那刻开始,便一直负责着杨毅的起居饮食。
边朝这边跑着边呼喊着,“公子!公子!膳食已经备齐,可以回庄用膳了!”(公子一词最早是王公贵族的专属,秦以后,逐渐普遍起来。文中可能有些称谓不符史实,还请见谅)
“那今日就到这了!日已西斜,膳食也已经准备妥善,诸位同去我庄上小酌几杯,明日再归家。”杨毅站起身来,拍了拍屁股下的尘土,当先一步带着众人往庄上归去
月上梢头,众人酒足饭饱后,除去李虎本就住在里中,其余七人皆被福伯一一引到偏室休息去了。
只有杨毅一人还坐于院中,仲春时的风还是有点微寒,冷风一激,杨毅整个人都变得清醒了许多。用大拇指和中指揉了揉太阳穴,又双手在脸上胡乱抹了两把,喝了口福伯准备的醒酒汤,眉头才稍微舒展。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这游子估计是再也没机会回到那个故乡了唉!”。杨毅站起身来,望着就像被两根树枝夹住的一轮弯月,叹息道。
每逢夜深人静,便是杨毅最为痛苦的时候。这个时代再怎么有机会,也不及自己以前那个‘狗窝’。
“算上浑浑噩噩的十年,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十八年了。此时离黄巾之乱也仅仅只剩下差不多两年,时间迫在眉睫,但好在班底也算是初步形成了。”
“接下来该想个法子谋取功名了”,东汉是一个以“忠孝”治天下的时代,要想栖身朝堂,从这方面入手是最为容易的。
“明天该返回家中,同父亲谋划一下夺取功名的事了,只是还未及冠,这点有些苦恼”
注:统一本文中常用度量衡(如与实际存在出入,还请谅解)
(1) 长度:一尺以二十三公分计,十寸一尺,十尺一丈;
(2)距离: 一里按现在四百米计,约三百步;
(3)计重: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4)钱制:
以铢为最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便是一铢,
一枚铜钱为五铢,即五铢钱。二十两为一金(单位),一金四百八十铢,折合五铢钱九十六枚,
一两黄金一万钱,一两白银一千钱。
(5)下邑粮食购买力:按一石 30 钱算,即 30 枚五铢钱,仅为黄巾之乱前的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