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赵家大房 > 第34章 “灶”水烫“猪”

第34章 “灶”水烫“猪”

    在赵家大房的主体建筑建得差不多的时侯,根据原先的计划,东西巷头的两处澡堂分别由外镇的两班瓦木匠承担建筑。

    这两处原先的旧房本来就是赵家的,不必为宅基地烦恼,再加上澡堂主体除了瓮池,其它都是简易房屋,所以建筑进度比较快,近期已开始内部装修,不日就可开汤迎客了。

    这天,赵杰和钱管家、孙管事等人看了两处澡堂,对内部的设施需改进的地方向两个新委任的掌柜做了交待。好在委任的掌柜都有从事澡堂管理的经验,这些对他们来说是轻车熟路。

    澡堂,在清代又称混堂、堂子,是供人们洗浴的场所,在民间普遍认为欲求强身,必勤沐浴,男人们每隔几天就得洗澡,所以开澡堂不会亏本,反倒是稳妥赚钱的行当。

    自明清以来,战乱纷纷,葫芦镇四面环水,军队的马车到达不了,葫芦镇成了避兵的良地,成批有钱的富商选择在这里经商生活,把“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休闲生活方式带到了葫芦镇,因此早上的茶馆和晚上的澡堂生意特别好。

    两处澡堂各取了一个好听名字,东巷的叫“又新泉”澡堂,西巷的叫“天水池”澡堂。

    清末的澡堂都是采用青砖黛瓦四水流坡的建筑模式,“又新泉”和“天水池”也不例外,两个澡堂依地形而建,外形大庭相径,但内部结构设施基本都差不多。

    建澡堂前赵杰就为“又新泉”和“天水池”两个澡堂定下了服务规划。

    “又新泉”则重于服务底层劳苦百姓,像轿夫、挑夫、纤夫、屠夫、渔夫,还有打铁的铁匠,刈柴的草农等等,他们白天做的都是脏活、重活,出汗多,污渍多,晚上洗个澡,一来干净一下身子,二来松一松筋骨。

    “又新泉”澡堂的面积大,因此澡堂池子也大些,可多容纳人洗澡,只设堂口和大暖房,不设小暖房,这样适合普通澡客,澡资也相对低些。

    “天水池”服务对象的重点放在权贵官员、富豪商人及过路客人上,“天水池”澡堂无论在卫生环境和用具设施及服务质量上都要求是上乘的,有钱人不仅在这里洗澡,还在这里睡觉、吃点心、喝茶、打麻将,澡资自然相对要贵一点。

    “又新泉”和“天水池”两个澡堂的结构都差不多,拿“天水池”澡堂来说:

    澡堂分三个部分,一为烧水供水处,二为沐浴处,三是换衣休闲处。

    一进澡堂是个大天井,烧水供水处在大门里边西侧。几只半埋在地下的大水缸一字排开,水缸边砌有一座老虎灶专门用于烧开水,一是供客人喝茶的开水,二是供澡客冲洗汰身的热水,三是澡工用于打热手巾把子的热水。

    最西侧一间砌有大火灶,专为澡池内烧开水,烧火的燃料是湖滩上的芦苇柴草。澡池就是澡客洗澡的地方,俗称“瓮堂”。

    瓮堂四面是用青砖砌成,上方是半圆形的拱顶,用青砖加糯米汁石灰膏粘合发拱而成。

    瓮堂内用白色大理石砌成一格一格的大小池子,最内间是头池水,下面就是火灶上面的一口大锅,当开水烧得滚烫,涌涌而上的热浪产生水蒸汽弥漫浴池,整个瓮堂里雾气氤氲,老澡客将此称为“水暖气圆”。

    为保证澡客的安全,头池上边用厚厚的杉木方格栅栏盖着,许多老人和受风寒的人喜欢睡在上面闷一下,顿时全身出身大汗淋漓,类似当今的桑拿浴。

    头池内和各个池子都有小洞口相通,靠近头池的池子里水热,离得远些的侧是温水,离得最远的池水直接不烫人,孩童们可以在里面游澡,俗称“娃娃池”。

    瓮子门是用二寸厚的杉木板拼成,上端固定一根长长竹篾条,竹篾条下方挂个硕大的杉木段,澡客们戏称它是“大卵子”。进瓮子只需用劲拉开大门的木把手,竹篾条自然弯曲,门打开人进去后,瓮子门依靠“大卵子”的重量自动将门关闭。

    换衣休闲的地方,有三种不同档次的房间,分别是堂口、大暖房和小暖房。

    小暖房和大暖房相当于如今的雅室,大暖房和小暖房的区别在于房间大小、设施和服务质量的不同,暖房内都设有柜炕靠椅,座位之间有搁几。

    暖房内的澡客洗过澡上来时,跑堂的随即用热手巾把子替他揩身,再递上两条大毛巾围上。澡客坐下后,跑堂的递上龙井茶碗,并有专人捧着长柄袋烟,将烟嘴伸到澡客嘴边,澡客吸上两口后,跑堂的又将长烟袋又送给另一个澡客去吸。

    澡客从澡池内上来到穿衣服,热手巾把子不断递上,直到澡客身上汗水全部收干为止。

    暖房冬天铺暖垫,夏天铺草席。夏季温度高时,还用帘布做成大扇由伙计不停的拉动,让澡客倍感凉爽,服务相当到位。

    堂口相对于大小暖房要简单得多,四面就是一转狭长的铺柜,上面铺着草席,澡客脱下的衣服一字排开。

    堂口的澡客较之暖房的澡客的待遇差多了,只能穿一双木拖鞋下池洗澡,手巾把子只有两次,茶水是白开水。

    两爿澡堂择了吉日同时开汤,两处的大门边当天下午就挂起了红灯笼,上面是竖排黑字“菊花香水”。挂灯笼就意味着澡堂今日对外营业,这是从古到今葫芦镇上澡堂子的行规。

    在葫芦民间有种说法,就是新澡堂子开门,一般人是不洗头汤澡的,因为澡堂子有堂神,一旦触犯了堂神是要丧命的。

    据说在前清,镇西有家澡堂子开张,一个二僧与人打赌,若她能进澡堂洗澡,对方给她五两银子。她方脸大块头,加之光头没头发,酷似大男人,所以没费事就蒙混进了澡堂,到了堂口她将衣服一脱,随即用一大方巾将全身围起快步进了瓮堂。

    哪知此举得罪了堂神,没一刻,只见瓮堂顶上尽是血水朝下滴,不仅如此,这个澡堂堂口的衣柜上每天都多出一堆衣服没有人领穿,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打这以后没人敢来洗澡了,掌柜的也吓得关门息业。

    以后的漫长时期内,但凡新澡堂开汤,掌柜的就得花大钱找个要饭的叫花子先洗头汤水。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叫花子有的自称命贱,有的不信堂神,只要有钱情愿以命一赌去洗头汤水。这样,有人先洗了头汤水,澡堂的晦气自然去掉了,接下来的生意自然一天比一天好。

    这次赵杰用了一两银子悬赏,自有要饭的大钱和小钱兄弟俩愿意分别到东西两个澡堂洗第一汤水,结果两人洗后倒也安然无恙,高高兴兴地去和到钱管家那里领了银子打酒吃肉去了。

    为了增加澡堂的文化氛围,赵杰还请当地名士,分别为两爿澡堂撰写了两副对联,分别挂在各自澡堂二道门两侧。

    又新泉的楹联是:“洗去一身污垢,增添一派豪情。”

    天水池的楹联是:“共沐一池水,分享四季春。”

    赵杰向来崇尚富而有德、乐善好施的良商美德,在澡堂开汤之日他对外宣布,虽然澡堂是商业营业,但也注重公益善事,但凡镇上偶遇走水(即发生火灾),无论严寒春秋,澡堂一律免费让救火者洗澡,不收一文澡资。寒冬腊月,澡堂的瓮池内有余热,免费对外向老人开放,供他们焐暖。

    俗话说“茅缸还有三天新”,更何况是澡堂开汤了。

    两爿澡堂开汤后,生意超出想象地好,卖澡筹的柜台前人头上接钱,把个卖筹的忙得汗流浃背,叫苦不迭。澡堂管事连忙调人前去帮忙。

    全新的设施,加上服务特别好,价钱又不高,不但镇上的澡客多,还引来周边乡镇的澡客乘船集伙涌来洗澡,引来葫芦镇晚市一阵热闹。

    葫芦镇民间有句俗语“大锅的水开了,连汤罐的水都带热了”。两爿澡堂生意火爆带动了其他的营生行当,搓澡、修脚、挑水的不谈,那些卖土烟茶叶,卖脆饼、卖京江脐子、卖开花馒头等茶食的,卖烂芽豆、花生米、瓜子、生姜糖的小贩都蜂拥而来抢生意做。

    葫芦镇人的男人们一直有先剃头后洗衣澡“从头到脚一身清”的习俗。原先附近一家剃头店的生意一直不好,新澡堂开汤,把个剃头的师傅从下午一直忙到澡堂放水才闲下来。

    “醉翁之意不在酒”。望着两爿澡堂的生意如此之好,赵杰心里倒不十分在意营利赚钱,他想到的是杨金鑫先生支的高招成功了,澡堂子烧水灶(赵)内沸腾的开水,烫煞了后面的肥“猪”,他的大房有此两爿澡堂保驾压阵,在风水上占了上风,在心理上得到了平衡和满足,在精神上他无疑是个胜者。

    只是那朱家大宅的朱老爷至今还蒙在鼓里,不知赵杰的这一高招,即使他破译了,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哪个商人不在想方设法拣赚钱的生意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