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赵家大房 > 第70章 米契之争

第70章 米契之争

    河下地区位于江北平原,虽地势低洼,常遭遇水灾,但却是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好地方,自古就是鱼米之乡。

    这里有着一望无边的田野,生产水稻有着千年的历史,素有江北的米粮仓之称。在葫芦镇四周的分布着一望无际的良田,每年光从葫芦镇卖出的大米就有万石之多。

    位于葫芦镇西边的一条大溪河连接着大运河,是大清漕运的重要水道,一直向北通向淮阴漕运总督府。

    每天从大溪河上往北行驶的粮船扬帆远航,将江南江北的大米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

    一到秋天,稻子成熟后,农夫便开镰收割,先是由砻坊加工碾米,接着新米上市,米行就忙碌起来了。

    葫芦镇米行集中在西大街临河的北侧,一字排开十八家米行,

    从清道光年间,最先由黄泰来、李正昌、夏呈祥三家经营,在后来的年间里陆续有十五家依次加入,最终发展到十八家米行。

    十八家米行每家都有自家的字号,黑底金字招牌挂在门头上。每六家之间有个小巷道隔开,巷道口有个木栅栏门,白天开着,晚上关起。

    东西两顶端也有前门和后门,如果将东西门和巷道的栅门一起关上,这十八家米行就成了一个整体大米行。

    十八家米行的格局基本差不多,每家有内室和外棚两部分,内室上有小楼,是账房间和值宿间。楼下是囤粮和营业场地,设有木制柜台,地上放置着盛装大米的笆斗,大匾及斛、斗、升、秤等量具和衡器,周围还有大小不一的米囤。

    外棚是木结构的厂棚,是上货卸货的场所,也是米行对外营业的窗口。

    每家米行的厂棚内都固定放有四五个敞口大木柜,内面盛放着不同品种的米以及五谷豆类,他们把米堆成金字塔的形状供顾客选购,到了晚上便用长方形刻有店号的木印在米上压上印记,以防偷盗。

    每到新粮登场,这里舟楫云集,船来船往。从天蒙蒙亮开始就喧闹起来。

    脚夫们扛着装满粮食的笆斗,打着“嘿唷”、“嘿唷”的号子从长长的条板上走下来,将一斗斗大米运进粮囤。

    米行的店员们忙碌着过秤、发筹、记账。忙得不亦乐乎。

    有文人墨客写诗道,“竹箩升斗满天飞,船载肩挑尽是米。”描述了十八家米行的热闹场景。

    一笔交易过后,米行的掌柜便招呼商客、船老板上岸吃茶或者吃酒,然后结账付银。

    紧靠十八家米行的东面就是葫芦镇闹市区,这里商号林立,购物的人群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一片繁华的景象。

    原先十八家米行主要客户是附近居民、酒店、米饼摊和茶食店,到后来,名声远扬,生意越做越大,有外地的大客户慕名前来购米,每成交一笔少则百石,多则上千石。

    赵杰的“赵丰泰”米行排在最后一家,因为赵杰介入米行较其它米行的时间较迟。

    丰泰米行由孙管事具体负责。孙管事家祖辈开砻坊,砻坊就是将稻谷加工成大米的作坊,从小就耳聪目明的他,在父辈的教导下,对米的成色、斤两、水份、价格及行情了如指掌,是个行家里手,所以赵杰聘请他做米行的管事。

    孙管事脑子灵活,善于探索,精通各个门道,尤其擅长管理,所以赵杰砌大房子特地调他当了监管,受到赵杰的赏识和器重。

    大房竣工后,秋天也将来临,新米即将登场,米行的生意在赵家生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孙管事又回到丰泰米行。

    丰泰米行在孙管事的经营下一直风生水起。一是赵家在周边村庄置有良田,光佃户就有近百家,他们的大米送孙家砻坊加工后直接卖给米行,扣除地租后直接付给现银。二来赵家对外信誉较高,客户都愿意前来做买卖生意。

    眼下,孙管事吩咐伙计们生意做完后,整理工具,打扫场地,将门面整理一新,以备迎接新米登场,也给客户留下好的印象。

    朱万富家的米行字号叫“朱正昌”,从东往西数,排在第四家。

    管事姓韦名进才,和朱夫人平辈有亲戚关系。韦进才为人刁钻,十分苛刻,自掌管米行大权后对伙计非常凶狠,不是骂就是打,因此伙计们都害怕他。

    韦进才依仗着朱老爷的势力,对同行经常进行压制,态度恶劣,手段狡诈;做一些不人道的小动作,特别是对赵家的丰泰米行,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赵杰早就准备收拾这只恶狗。

    论韦进财的能力和才干,他完全可以开一家米行,自己做掌柜。可叹他时运不佳,那年发大水,把他一家一当全部冲毁,几乎沦落到生活的绝境。无奈之下只好攀亲投靠姐夫朱老爷。

    朱老爷看他还蛮能干的,就聘用他做“正昌”米行管事,而且对他十分信任。韦进才野心大,一直想拥有自己的米行,做真正的掌柜。

    虽然朱老爷对他不薄,报酬也不低,每年底还有分红,但他不满足,自己辛辛苦苦地赚钱,白花花的银子全往姐夫腰包里装,觉得太亏了,私下里打起了小算盘。

    要想做自己的掌柜,就得有资金,韦进才略施小计,开始在账目上动了手脚。他有了自己的小金库,还嫌不够胃口,于是他想做大的生意,把米行的米卖出去赚一大把回扣。

    机会来了。这年江南地区闹虫灾,大米收成不好,有个叫时崇德的米商到河下来收购大米,因为之前他俩相识,所以双方谈得拢,韦进才觉得自己真的要进财了,准备一博,和时崇德做一笔大生意,使自己来个鲤鱼大翻身。

    他特地赶到淮盐县城迎接时崇德,带他又是吃茶又是吃酒,还逛了青楼喝了花酒,总之尽力套近乎讨好时崇德。

    他告诉时崇德,河下平原今年风调雨顺,粮食收成好,他的“正昌”米行内,已囤积上万担大米,正等着大买主。韦进才干了多年的米行生意,熟悉这行内的生意经,必须吹得越大,让对方知道有实力,才和你签约。

    韦进财使出浑身解数,能吹则吹,能捧则捧,他必须要得到时崇德的信任,相信他的话是真的,才有可能拿到这个大订单,吃到一大笔回扣,他当掌柜的梦想就能实现。

    哪知道,一个晴天霹雳打得他差点晕过去,赵杰和孙管事捷足先登,和时崇德订下了供粮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