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 第020章 白杆军抵达

第020章 白杆军抵达

    一夜无话,第二天寅时。

    张书缘是早早的去上朝了,好在此时已入初夏天亮的也比较早。

    一如往常的入了宫,可刚走进没多远,他就见到了十三位大臣跪在地上。

    没错,这几位正是昨日反对他入阁的人。

    看了一眼之后,张书缘也没搭理他们,自顾自的便进入了金銮殿。

    刚进来没一会儿,成公国等一众勋贵就陆续到了。

    见这些人进来了,张书缘便就躬身拜见。

    没办法,这谁让官大一级压死人呢?

    “呵呵,张阁部请起。”

    见是这位向自己行礼,朱纯臣也没客气,在受了一礼后就让他起身了。

    “张阁部年纪轻轻就已身入内阁,实在是羡煞旁人呐。”

    “是啊,张阁部能身入内阁,足可见阁部远见过人,不是学富五车就是才高八斗呐。”

    随着朱纯臣的开口,他身旁的一众侯爵也旋即出声附和。

    “不敢不敢,几位爵爷言重了,在下入阁实乃因缘巧合,万万担不上如此称赞呐。”

    “呵呵,张阁部气度果然不凡呐,这若是换了其他人必然骄纵。”

    面对着勋贵一系的夸奖,张书缘并没有感觉高兴,因为,他觉的这群人如此对自己是有事儿的。

    果然,没两句话的功夫,朱纯臣便就遣散了他人,独自向着他问道。

    “我年长你几岁,不知我能否喊你一声书缘?”

    “自然可以,不知国公留在下是有什么话说?”

    “好一个年轻人,本国公就喜欢这股年轻人直言不讳的劲儿。书缘,我问你,你觉的…我大明军事如何?”

    一听这话,张书缘瞬间就谨慎了起来。

    “回国公的话,可是想问小子如何看待军事?”

    “对,现在那帮子人还没到,阁部可否谈谈?”

    朱纯臣是笑呵呵的看着他,就好似是一位师长在考究学生一般。

    “国公,小子不懂军事,所以……”

    “诶,你我乃私言,阁部大胆直言。”

    “既然国公都这么说了,那小子便就谈谈我的看法,若有错的有误还请国公见谅。”

    看着盯着自己的朱纯臣,张书缘虽然有些不喜,但也知道现在不是跟他撕破脸的时候。

    “好。阁部直言便可。”

    “在下认为,我大明朝文强武弱且如宋朝!”

    一句话出,正中朱纯臣的内心。

    这朱纯臣之所以来的这么早,自然是在他府前留了人。而找他的缘由自然是想确认他的想法,毕竟他张书缘入阁已经是势不可挡了。

    而他入阁虽然是大概率无法出任首辅,但一位阁员的分量还是很重的,甚至在某些时候,只要一句话就能改变一桩政事的走向。

    “是啊,阁部说的不错。不过,若阁部彻底坐稳了位置,又当如何施政?”

    “自然优于军事,毕竟我大明朝眼下敌人正强,若不着重于此,那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张书缘说的是滴水不漏,任何人听了都挑不出理来。

    但这话听在他朱纯臣的耳中,却仿佛是听出了什么言外之意,眼中顿时就闪过了精光。

    他心想,此人果然是文官劲敌,怪不得昨夜那帮文人来找自己。

    “嗯,阁部说的好,不知阁部朝会后可有时间?”

    正当朱纯臣想再说些什么时候,一众文官便就入殿了。

    见到他们来了,朱纯臣赶忙与他就拉开了身影,就好似两个人不认识一般。

    幸好,不远处的徐允祯等人正在闲谈,挡住了门外人的视线。

    “嘶,这朱纯臣想干嘛?是试探还是拉拢?”

    面色古井无波,但张书缘的心里却是在思索。

    因为,朱纯臣这个人成分十分复杂,先不说在原有的历史上他开城门投降李自成,单就说他与文官就是不清不楚的,十分耐人寻味。

    难道,这家伙是彻底倒向了文人?找我只探探口风?

    无奈,他只得是这么想。

    随着文武朝臣站定,没过一会儿,朱由检就迈着四方步走到了皇位之时。

    “参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谢陛下。”

    见人都到齐了,朱由检便示意王承恩宣布开朝。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随着他声音的落下,朝中的一位大臣便走了出来。

    “臣范景文有事启奏。”

    此时的范景文还并有像历史中那般做到兵部尚书,眼下他不过还只是任吏部文选司郎中的小臣。

    “讲。”

    “臣启奏,六部现今空缺繁多,还请陛下早日决断。”

    一听这话,朱由检才想起来,昨天竟忘了这件事了。

    “嗯,此事朕已有数,原本是该在昨日公布的却不曾想出了那档子事。正好,既然范爱卿提起了此事,那朕就宣布我朝新任六部尚书之职。”

    见皇帝要下诏了,众朝臣是赶忙躬身听旨。

    看了眼朝臣的殷切目光,朱由检便就朗声宣告。

    “朕想启用,中极殿大学士温体仁升任我户部尚书,山东巡抚李长庚升吏部尚书、礼科给事中周士朴任礼部尚书、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韩继思任我刑部尚书、前刑部尚书冯英任工部尚书。”

    说到这里,朱由检顿了顿,而大臣们皆是露出了询问的目光,纷纷看向自家的老大。

    “这最后一位,朕想再起我左柱国孙承宗,任我兵部尚书之职,不知,各位爱卿意下如何啊?”

    听完了整个名单人选,众朝臣就很是纳闷。

    因为这其中少说有一半都不是什么太厉害的人。

    只有孙承宗算得上是能扛事。

    没错,在他们的眼里,此时的这几位并不是什么能人。

    而那几位各党元老则是眉头微蹙,在想了一番后就用微不可察的手势示意党派成员同意。

    “陛下所选之人实乃能吏也。”

    见到自家老大同意了,各派官员便就齐齐出声。

    “好,大伴即刻拟旨昭告四方。”

    “奴婢遵旨。”

    王承恩旋即出身领命。

    “诸位爱卿可还有奏?”

    见臣工无人动身,朱由检便就一挥龙袍道。

    “既然无事,那朕在宣布一下,我新任内阁首辅。”

    听到皇帝说要任命首辅了,朝臣们就旋即跪了下去。

    “着老臣韩爌治理有方,常有某国之言,朕拜其为我新一届内阁首辅,毕自严辅之。”

    “臣韩爌/毕自严恭领圣命!”

    被点到名字的二人,旋即起身,走到大殿中央就是一拜。

    “吾等拜见首辅!”

    见人事已定,众朝臣便就向这二人一拜。

    “嗯,退朝!”

    解决了这件事,朱由检也不想多待了,旋即就走下了皇位离开了金銮殿。

    这与昨日的情景不同,对于韩爌再任首辅,众朝官是纷纷上前恭维祝贺,就好似当了首辅的韩爌是他们的爹一样。

    看了眼不远处的热闹,张书缘也没去凑那个热闹,反而是走向了毕自严。

    “恭喜尚书大人升迁。”

    见是张书缘走来了,毕自严是赶忙与他拱手。

    在这几日,他可算是看了不少好戏,总觉的这面前的年轻人不好惹。

    “同喜同喜,今后就多麻烦张阁员了,希望您不要觉的老朽烦。”

    “啊,哈哈哈,岂敢岂敢,阁老日后尽管吩咐就是。再说你我都是为了大明,这哪儿有什么可烦的?”

    “是极是极,张阁员老朽还有事在身,就先不与你聊了。”

    “好,阁老先忙,小子告退。”

    张书缘躬了躬身就与他分别了。

    说实在的,对于这位他可是好感拉满的,不为别的,就为他在历史中殚精竭虑的处理财政。

    离开了皇宫,张书缘就去到了吏部。

    本想着是赶紧挑选出优秀官员填充朝堂空缺,可等他到了却发现,这奏请的补员名单已经是被右侍郎房壮丽送去了王永光那边。

    见此情景,张书缘只得摇了摇头,急忙坐下书写起了先前找好的人选。

    洋洋洒洒的写了二十来个人,而其中最为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耿如杞与贺逢圣以及徐石麒三人。

    而这三人以往的功绩都很不错,是属于那有能力的干员。

    当然,张书缘举荐他们的理由,也绝不是单纯的只有这一点,最重要的理由是这三人都是遭受过党争荼毒的,且的结局是全部殉国!

    至于那剩下的十七人则大多是矬子里拔高个的了,没什么好说的。

    解决了这些事情,他才回到了家中。

    可刚回去没多久,他就见到了王承恩。

    “王大哥你…你怎么又来了?”

    “呵呵,想你了不成?小哥,我告诉你这有一桩天大的好事。”

    “好事儿?”

    “嗯,自然是好事,直接跟你说吧,西南柱石明日进京面圣。”

    一听这话,张书缘的心顿时就动了。

    说实在的,对于秦良玉这位大将他是很敬佩的,尤其是在前世,读到她舍身报国的事迹时,是鸡皮疙瘩起一身!

    这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她这个份儿上的,不但四处剿匪,还曾率军与清军野战,哪怕是战到儿孙殆尽也不罢休!

    而在她死后更是被写进了列女传中,是我华夏数千年来唯一一位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

    “当真?!”

    “这能有假?”

    “太好了,如此一来,我们下面的事便就有着落了。”

    “是啊,这不皇爷知道这事后,就赶紧让我来告诉你一声,明儿个朝会后去暖阁议政。”

    “好我知道了,诶,对了王大哥,今儿朝里新任的几位内阁去见陛下了没?”

    “没有吧,今天他们应该是在做交接……”

    王承恩是想也没想的就道出了今日见闻。

    “没有就好,我还以为今天他们要面圣呢……”

    “呵呵呵,看来小哥也不似那散漫无状嘛,也知道讲礼数了。”

    “嗨,那不是在私下嘛……”

    张书缘干笑了两声,对于这位的调侃他也没放在心里。

    “对了王大哥,从今起兄弟有一事儿麻烦你。”

    “哦?这有什么事儿能让你这么说?”

    一听这话,王承恩旋即就有些纳闷了。

    “大事儿,从今往后,我想让你去查查这百官,监察御史我信不过。”

    “哦,他们身上有事儿?”

    “对,你也知道我和陛下谈论了些什么,我大明日后之所以成了那样,这背后全是跟他们有关。”

    “你是说他们跟鞑子有勾连?”

    王承恩皱着眉头道。

    “不是,比那个还恶劣,据史书上记载,他们有很多人只知贪污受贿,办事能力是一点都不行。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手上握有大量的银子和土地。所以我想让你去查查他们,最好掌握起实证!”

    “好,咱家一会儿就交代下去,还有呢?”

    “暂时就这些。”

    “好,咱家就算是拼了这条命也会查清楚这些个蛀虫!”

    “那多谢王大哥了。”

    “诶,你我都是为了大明,为了陛下这哪儿有什么谢不谢的!你这事儿就放心吧,咱家铁会办成,不过你也别怪咱家,咱家不能瞒着皇爷办这事儿。”

    王承恩真不愧是朱由检的铁杆,哪怕是拥有了如此地位也没改变了他的忠心。

    也是,史书中的他本就是如此,哪怕是做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也没投降于敌军,更是随着朱由检一起吊死在了煤山之上。

    说实在的,史书中的他是不用跟着朱由检一起死的,只要交出钱财就可活命……

    “嗯,这事儿我也没打算瞒着陛下……”

    两个人又聊了一会儿,见天色已晚,张书缘就想留他吃饭,可他却连连摆手说宫里还有事儿就走了。

    “看来这几日又要忙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