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正说大汉廿二帝 > 第十七章 乱国之君 桓帝刘志

第十七章 乱国之君 桓帝刘志

    东汉第十代皇帝是汉桓帝刘志(132年—167年),他是汉章帝的曾孙,祖父是河间孝王刘开,父亲蠡吾侯刘翼,母亲是刘翼之妾匽明。刘志15岁那年即本初元年(146年)时即皇位,在位21年,谥号“孝桓皇帝”,庙号“威宗”。在位期间处于外戚、宦官和党人捆绑斗争的漩涡之中,他的态度:对外戚是毕恭毕敬,对宦官异常依赖。但是党人又不肯让皇帝完全依靠宦官,因此斗争不断。

    1三帝之后:梁冀弄权,得以君临天下

    权力的尊严是不容侵犯的,在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时代更是如此。皇帝作为家族利益的总代表,必然要拥有绝对的权力,但外戚却利用年幼的皇帝还无能力执掌大权,而弄权于天下,使年幼的皇帝形同虚设。

    汉桓帝是在汉顺帝、汉冲帝、汉质帝相继死去之后登上皇位的。建康元年(144年)顺帝得了重病去世,年仅30岁。还在襁褓之中的太子刘炳(母亲是顺帝的虞贵人)即位,即汉冲帝。顺帝的皇后此时已为太后的梁妠掌管了皇权。梁太后是一位知书达理,甚至可以称得上正直的女主,她一方面要处理后宫之事,一方面又要打理朝政,精力与能力毕竟有限,在忙不过来的情况之下,便十分倚重自己的哥哥梁冀,因此朝政大权便落到梁冀手中。尽管父亲梁商一辈子正直为官,而梁冀却没有继承父亲的遗风,他无恶不作,为此常受到梁商的教训,但他却不知悔改。梁冀从小生长在豪门贵戚之家,少年时便游逸成性,恣意妄为。本来,梁冀与梁太后一起辅佐一个小皇帝,可以说是很满意的事情了,但没想到,冲帝短命,在位不到一年便病死了。接下来该立谁为皇帝呢?当时,清河王刘蒜和渤海孝王刘鸿之子刘缵在朝臣的候选之列。梁冀为了能够继续把持朝政大权,最后确立了年龄比较小的刘缵为皇帝,即汉质帝。

    汉质帝虽然只有岁,却非常聪明,能够识别人之好坏。他公开指出梁冀的跋扈,使梁冀心生畏惧,就派人将质帝害死了。质帝死后,原来的候选皇帝刘蒜本应即位了吧?也有大臣这样主张,但是梁冀认为刘蒜这个人威武明断,如当了皇帝恐怕难以操纵,于是,他不顾大臣们一再反对,又立了蠡吾侯刘翼15岁的儿子刘志为皇帝,即汉桓帝。其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那就是刘志的未婚妻是梁太后的妹妹,这样一来,刘志登了帝位即可为梁氏家族所控制。梁冀正是需要一位不理朝政,受控于他的天子,桓帝合了他的品位,才得以坐稳21年的刘氏江山。

    桓帝登基无疑是外戚梁冀掌权的结果,年幼的皇帝怎能知道政治斗争的内容与利害关系。皇帝无实权,只能听任摆布罢了。

    2恩宠梁氏:惊恐之余,助纣为虐

    在“小家”与“国家”这个大家之间,外戚专权,倚势作恶,最终,助纣为虐的奸党佞臣还是得到了应有的恶报。

    汉桓帝即位之前,梁冀便因贪赃枉法、作恶多端而声名狼藉,甚至有人公开声讨他。桓帝由于被梁冀拥立,对梁氏家族的拥戴心存感激,即位以后不仅没有对梁冀做出什么处置,反而对其晋爵加赏。梁冀依仗梁太后在朝廷内外飞扬跋扈,连以前的皇帝都为他所害,刘志更不能轻举妄动,加上他的父亲刘翼曾被怀疑涉嫌谋取帝位而遭贬,所以刘志对于外戚梁氏,可以说是感激中带着恐惧,幽怨中带着无奈。这样一来,更加助长了梁冀的作恶之风。

    桓帝即位后论功行赏,梁冀增封食邑一万三千户,封其弟梁不疑为颍阳侯、梁蒙为西平侯、其子梁胤被封为襄邑侯。另外,胡广、赵戒、袁汤以及中常侍刘广等都被封为侯。和平元年(150年)梁太后病逝,灵帝为了安慰梁氏家族,又增封梁冀万户食邑,至此梁冀一人已累计封邑三万户,大大超出了汉代封侯的界限;又封梁冀妻子孙寿为襄城君,兼食阳翟县租税,年入五千万,加赐赤绂,仪服同汉室长公主。元嘉元年(151年)桓帝又褒奖梁冀,召开公卿会议定其礼仪,当着公卿们的面,把汉朝元勋的各种礼仪合在一起,全部加在梁冀一个人的身上,真是前所未有。但贪得无厌的梁冀却仍认为所奏礼仪太薄,为此闷闷不乐。

    梁冀的欲望难以满足,他将各地贡献给皇帝的奇异珍品悉数收入府中,待自己挑选剩下后才转给皇帝;他又大肆修建豪宅大院,富丽堂皇堪比皇宫;还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园林,采土筑山,深林绝涧。梁冀的妻子孙寿与他一样贪婪,夫妻二人在一条街的两边各占一块地,竞赛一般比着建造高宅大院,大兴土木,尽掠珠宝,院中景象全是人工所为,却像自然天成一般,并于园林之中放满奇禽异兽,如世外仙境。二人常常令人用辇抬着,在花园中玩赏,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孙氏家族依仗梁冀的权势也飞黄腾达。梁冀对妻子孙寿又宠又怕,在孙寿的威劝下,梁冀把高官显爵加给孙氏家族,对外则声称自己不徇私,举贤避亲。

    桓帝时期,梁冀得势后,梁氏家族中先后有7人封侯,3人为皇后,6人为贵人,2人为大将军,称为君的有7人,娶了公主的3人,其他卿、将、尹、校57人。延熹二年(159年),梁氏集团灭亡时,仅梁冀被没收的家产就达到了30多个亿的银钱!

    梁冀为了独揽大权,不允许别人批评他,对那些批评他的人则进行残酷迫害。他还控制着官吏任免大权。当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官员升迁,都要先到梁冀家谢恩,以示对梁冀的尊敬,然后才敢去上任,在临行前梁冀会告诉官员到任后要照顾什么人,有不听话、不办事的官员,马上会被杀死或毒死。太尉李固在立君问题上曾多次与梁冀立幼掌政的思想发生冲突,梁冀对此心怀愤恨。建和元年(147年),甘陵刘文与魏郡刘鲔谋反,事败被杀,梁冀诬告李固和杜乔也曾参与其中。李固当时即被下狱,最后慷慨死于狱中。杜乔后来也被梁冀找借口杀掉了。

    梁冀倚仗家族的势力长期把持着朝政,雄踞皇帝之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终于招来了恶报。

    3天子之威:铲除梁氏,又倚重宦官

    桓帝作为统治者,想要管理好这个国家,却缺乏足够的智慧,这就使得他去依靠自己所亲近的宦官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从而又上演了重用宦官的一幕。

    和平元年(150年),汉桓帝已经是19岁的成年皇帝了。他登基之后一直由梁太后临朝听政,这一年,梁太后故去,临死前下诏“归政于帝”。但梁冀的势力实在太大了,直到延熹二年(159年)梁氏集团被铲除后,桓帝才总算摆脱了他的控制。

    桓帝对梁冀一手把持朝政,连自己都无法参与的情况,心中也感到不平。但是,朝廷上下,到处都是梁冀的亲朋故旧;宫廷内外,到处都是梁冀的亲信党羽;桓帝的一切活动都在严密的监控之中,甚至连他的私生活也在梁氏的监督之下。

    延熹元年(158年)五月二十九日,天上出现了日蚀现象。太史令陈授通过小黄门徐璜告诉桓帝说“这次日蚀之象原因在于大将军梁冀”,这句话传到了梁冀的耳朵里,他便陷害陈授,将其下狱并处死。太史令是皇帝的近臣,梁冀公然轻率地将他处置了,这让桓帝特别愤怒。随后梁冀又派人刺杀桓帝宠姬邓氏的母亲,未遂,桓帝愤怒到了极点,下决心除掉梁冀。但到处都是梁冀的人,这种想法该和谁商量呢?又在哪里商量才能避开梁冀的耳目?桓帝无奈之中走进厕所,随口将宦官唐衡叫进去。“如厕议事”反映出汉桓帝由于梁冀集团专权而做出的被逼无奈之举。汉桓帝与唐衡商定后,选出可以依靠的人,即中常侍单超,小黄门史左倌、中常侍徐璜、黄门令具瑗。桓帝当即召五人入内室,共谋诛除梁冀之事,桓帝在单超的胳膊上咬出血来相互发誓。

    石延熹二年(159年)八月初十日,桓帝亲自到前殿,召集各尚书上殿,着手部署除奸之事:他命尚书令尹勳持符节带领丞、郎以下官员拿着兵器守住省阁,收取各种符节,送到宫中;派具瑗率领骑兵、虎贲、羽林、都候剑戟士共一千多人,与司隶校尉张彪,一同包围梁冀住宅;派光禄勋袁盱持符节收回梁冀的大将军印绶,改封为比景都乡侯。梁冀与妻子孙寿自知罪大恶极,难逃法网,于是二人自杀。桓帝又下令收捕梁氏、孙氏所有宗亲,无论老少全部处死。其他受连累的官员死了几十人,梁冀亲朋故旧、宾客门生免官者达300余人,一时出现了“朝廷为空”的局面,可见朝野上下均是梁冀的人。把持朝政,统治长达20余年之久的梁氏集团,从此土崩瓦解。

    汉桓帝此时已经28岁,在多年的外戚控制朝政的情形下,他也应该扬眉吐气一回,从而爆发出一种独立执政的能力。天下之人也抱有此种愿望,希望看到大汉王朝崭新的一页。令人想不到的是,汉桓帝此后却完全依靠宦官势力,这股势力更加腐朽,大汉王朝的政治仍然黑暗,社会仍然混乱,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五侯得势:天子宦官沆瀣一气

    历代皇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还会借助身边的人,汉桓帝也不例外。当他铲除外戚集团以后,就依赖起宦官来执政了,而自己却只图享乐。这样的皇帝是不可能坐稳江山的。

    宦官在诛除梁冀势力的行动中立了首功,桓帝重赏单超、徐璜、具瑗、左官、唐衡五人,并封他们为县侯。单超得食邑两万户后又被封为车骑将军,其他四人各得食邑一万户,世称“五侯”。桓帝在得到了一些财物的贿赂后,又将其他不大不小的宦官相继封为乡侯。从此之后,大汉王朝的政治从外戚梁氏手中转到了宦官手中。

    宦官五侯的贪婪放纵行径令朝野震惊。延熹三年(160年),宦官单超死,桓帝赐给他东园秘器以及棺中玉器,赠给他侯将军印绶,并派人处理他的后事,出殡时调动五营骑士,大造坟墓。其他四侯见单超得到如此礼遇,便越发有恃无恐、骄横朝野。他们争相建筑宅第,互相攀比,奢侈之风一时盛行。宦官的兄弟们、亲戚们依势无恶不作,横行城中,鱼肉百姓。

    宦官们得到封赏之后的嚣张行为,得到了朝中正义之士的极大反感。延熹二年(159年)九月,借着“灾异数见”的机会,性情刚直的白马令李云上书认为这是“小人陷害”、“财货公行”所致。李云的上书无疑是将矛头指向了宦官政治的腐败,桓帝看后非但没有反思、清醒,却异常震怒,命人将李云逮捕,并下诏黄门北寺狱办理此案,使中常侍管霸与御史、廷尉调查处理。当时,弘农府属官杜众认为李云因为对皇帝尽忠而获罪,便上书“愿与云同日死”,昏庸的桓帝更加气愤,将杜众也关进大牢。一些大臣也因为李云说情而遭致免官,朝中再也没人敢说话了,桓帝对宦官的袒护由此可见一斑。

    汉桓帝即位时,朝政由梁太后把持,梁太后死后皇权又掌握在梁冀手中,可以说,汉桓帝从来没有亲自处理政务的经验。因此,当宦官们帮助他铲除梁冀,夺回皇权后,他便又依赖起宦官来执政了,自己则只图玩乐与享受。

    永寿元年(155年)太学生刘陶因司隶、冀州等地发生饥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而上疏痛斥,指桓帝“妄假利器,委授国柄”,奏书并没有引起桓帝的兴趣。延熹九年间(166年),太尉陈蕃上疏抨击宦官“肆行贪虐,好媚左右”,为蒙冤的官员鸣不平,而桓帝的劝谏之词也没有被采纳。宦官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就要长期控制桓帝,他们投其所好,从各地挑选来大量的美女供桓帝享乐。史载桓帝的宫女曾多达五六千人,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些采女身上,不仅冷落了皇后、嫔妃,更是荒芜了朝政。他沉迷玩乐,因纵欲过度而死,也没能留下子嗣,真是误己误国。

    5党锢之祸:忠贞之士毁于昏聩之主

    汉桓帝时期,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既阻碍了士人的入仕之路,也伤害了他们的忠正之心。于是,他们面对现实,积极抗争,却给自己带来了祸患。

    汉桓帝时期,由于外戚、宦官轮流执政,特别是后期宦官专权,造成社会动乱,政治黑暗,一些正直的官僚和太学生密切配合,遥相呼应,抨击时政,成为一个与宦官相对立的群体。这些人被以宦官为代表的人诬称为“党人”。“党”是结党营私的意思,自从东汉发生“党锢之祸”后,“党人”一词广泛地流传开了。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祖父脩,安帝时为太尉。父益,赵国相。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陈蕃早年在汝南郡任郡吏,后获举孝廉,先后换任郎中和豫州刺史周景的别驾从事,后在太尉李固表荐下任议郎。汉朝以李膺、陈蕃等为首的反宦官斗争引起了宦官集团的嫉恨。)于延熹八年(165年)陈蕃任太尉后官复原职。二人都不满宦官执政,李膺因去宦官张让家中收捕其贪残无道的弟弟张朔,李膺不惧怕张让将张朔杀掉了。张让向桓帝哭诉,桓帝立即召来李膺,责备他不先请示就杀人,是先斩后奏,但李膺据理力争,桓帝知道了张朔罪行,也就不好再追问什么了。从此张让心中充满了对李膺的仇恨。由于李膺、陈蕃等的执政清廉,积极打击宦官,所以太学生都把他们当作榜样。

    延熹九年(166年),河内的一个叫张成的方士,占卜朝廷要大赦,于是纵容儿子杀害自己的仇人。李膺当时为河南尹,接案后即派人捉拿凶手,不料其子得到宽恕而被免责,李膺了解到真相后非常气愤,查实后立即处置了张成之子。张成素来与宦官之间的交往密切,于是在宦官的指使之下,张成让弟子牢脩向桓帝诬告李膺和太学生、名士之间往来频繁,结成朋党,败坏朝纲,诽谤朝廷。桓帝看到牢脩的上书后很气愤,糊里糊涂地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逮捕党人,将李膺等人关进黄门北寺狱。这件案子涉及到太仆杜密、御史中丞陈翔和范滂等200多人,天下很多有名望的贤士也因党人案件牵连被捕。陈蕃也因上书力谏而遭免官。这就是历史上第一次“党锢之祸”。

    在狱中的党人受尽酷刑的折磨,他们的头颈、手、脚都上了刑具,然后被蒙住头一个个拷打,在狱中关押了一年多。永康元年(167年),窦皇后的父亲窦武上书请求释放党人。同时,李膺也在狱中故意招了一些宦官的子弟,反咬一口说他们也是党人。宦官这才有些担心了,他们以“天时不正常,应该大赦天下”来哄骗桓帝。同年六月初八日,桓帝下诏改元,大赦天下。200多名党人全部释放归乡,但名字被记在三府,禁锢终身,一辈子再也不许为官。

    遇到昏君与奸佞小人当道,那些忠贞之士也只能空有报国之志,一不小心甚至会身毁家亡。由此可知,刘氏家族的百年江山在桓帝的手下已不可守了。

    6桓帝三后:梁氏灭窦氏兴

    权力必须保持一种平衡,才能形成良好的秩序。当家族内部各种势力的争斗难分高下的时候,如何保持这种平衡?选择一个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人来继承权力,这样,原来各方的利益在短时间内就不会发生变化,从而也避免了更大的冲突,保证了家族的团结,也维护了各方的利益。

    汉桓帝因娶了梁太后的亲妹梁莹,才得以被立为帝。他登上帝位之后,梁氏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后。姐妹二人,一个是太后,一个是皇后。梁皇后依仗着姐姐与哥哥的势力,穷奢极欲,仪服宫殿都超过前代任何一位皇后。不仅如此,梁莹还是个妒忌心极强的女人,她极力限制桓帝宠幸其他嫔妃,不仅如此,她侍奉桓帝多年也没有子嗣,这就更加深了她对其他嫔妃的嫉恨。嫔妃如有妊娠的迹象,都难逃她的毒手,必置之死地而后快。

    桓帝虽身为天子,但外戚势大。心中即使不平,也不能对梁氏表现出这份不满,只能渐渐疏远梁皇后。在梁太后病故后,他便摆脱了梁皇后,转而宠幸后宫其他女子,这使梁皇后愤恨交加,终于在延熹二年(159年)病死了。

    邓皇后是桓帝继梁皇后之后的第二位皇后。可是,这位邓皇后却因争风吃醋而不得善终。桓帝亲政后把数以千计的美女收到后宫,邓皇后处处干预桓帝宠幸后宫妃嫔。桓帝对此很生气,梁皇后在世时非常专横,加上有梁太后和梁将军的势力,桓帝不敢轻举妄动,而邓皇后没有梁皇后那样的强大后台,桓帝也就不再以为意。延熹八年(165年),因邓皇后与郭贵人争风吃醋,桓帝将邓皇后废掉,令她忧愤而终。

    汉桓帝的第三个皇后是窦妙,她的先祖就是汉和帝时期飞扬跋扈的外戚窦宪,窦妙的父亲窦武为官比较清廉。延熹八年(165年)秋天,窦妙初选入掖庭即被封为贵人,地位仅居皇后之下。她一入宫就成为贵人,很显然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邓皇后被废半年多后,皇后之位一直虚位以待。文武百官都希望将有利于自己的人推上皇后的宝座。为此,后宫内外免不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明争暗斗。窦妙不仅出身名门大族,而且才貌双全,更重要的是其父窦武有着很好的口碑。所以,在激烈的斗争推动之下,窦妙得以平步青云。窦贵人虽然在很多人眼中是合适的皇后人选,但汉桓帝并不以为然。在梁氏专政时期,桓帝忍气吞声够了。那一段经历,使他憎恶所有权势显赫的大族。于是,他决定要立自己宠爱的采女田圣为皇后,他的决定在朝廷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纷纷上书劝阻,在这种极大的阻力之下,汉桓帝终于同意立窦妙为皇后。

    立了窦皇后,汉桓帝便晋升窦武为越骑校尉,并封他为槐里侯,随即又升迁为城门校尉。面对加官进爵,窦武却声称自己身体不好,很坚决地予以推辞。成为后父之后,窦武更加紧了对宗族、宾客、仆人的管束,让他们都规规矩矩,不得干违法的事。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汉桓帝刘志死,窦太后临朝执政。桓帝荒淫了一辈子,却没留下一男半女。窦太后在大臣的建议之下,选择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继位,因为桓帝便来自河间,刘宏即汉灵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