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战火雄魂 > 第073章 调防中条山

第073章 调防中条山

    1938年10月,国军第3军奉命调防山西南部的中条山,在中条山西线一带驻守阻击日军,并开展游击作战,同时转隶属于第1战区第5集团军。

    中条山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涛涛黄河。黄河的三大渡口,风陵渡、禹王渡、茅津渡,就在中条山这一带。

    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发显得重要。对中方来说,占据此地就可以此为根据地,俯瞰和压制豫北、晋南,屏蔽和保护洛阳、潼关。进能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退可凭险据守,积极防御,呼应和配合整个抗日战场。

    中条山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隘重叠,矿藏丰富,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就日军而言,中条山是一个横插在其胸肋间的一颗长钉,一旦占领中条山,就等于占据了一个南进北侵的重要堡垒,既可渡河南下,问津陇海,侵夺中原;又可北上与其山西占领地相连,甚至可以集中兵力,剿灭华北的中共八路军,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

    所以,晋南中条山地区被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也是敌我双方必争之地。

    此前,侵华日军已经与国民党军队先后进行了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等几次兵团级的大会战,抗日战争已经陷入僵持阶段。

    其中,淞沪会战因为是在上海这个东方的大都市展开的,备受国际关注,新闻报道和战地资料也就相对较多。

    李向东在随部队调防中条山之前,特地通过军中的资料以及各种新闻报道,仔细研究了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被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日本将几年前的淞沪抗战称作“第一次上海事变”。在经过此战取得上海的统治权之后,日本调整了国策,提出“三个月灭亡支那(中国),继而再对付美国和苏联”。

    此时日本最主要的战略目标仍然是中国,他们妄想在巩固“满洲国”的同时,加强对华北的控制,进而通过“速战速决”逼迫蒋介石政府投降。

    日军东京大本营认为,要发动进一步的战争,需要强大的国力和资源,日本和满洲虽然都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但缺少石油和橡胶等重要的战略资源。

    日军的战略构想是,首先全面占领中国,堵住苏联南下,再向南洋渗透,夺取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把手伸到“东印”(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供应,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

    但日军没有想到的是,“西安事变”后的国共两党已经第二次合作,由“兄弟阋墙”变为“共御外辱”,甚至全体中华民族都已经发出了一致抗日的愤怒吼声,淞沪会战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将日军侵略上海的力量赶下大海。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的起因是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等两人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开枪挑衅,被驻军保安队击毙。

    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动下,国民政府第二天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早就想鲸吞中国的日本怎会示弱,他们很快就以战争的手段来回应。1937年8月13日下午3点多钟,上海江湾枪炮声大作,日本海军陆战队向国军第88师防守的八字桥阵地发动进攻,淞沪会战由此爆发。

    8月14日凌晨,中国驻扬州空军向驻上海的日本军舰发动袭击,轰炸日军军舰和战略要点。与此同时,驻守上海的国军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将军指挥87师和88师,分别对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同时发起总攻,淞沪会战全面展开。

    淞沪会战其实也是蒋介石主动组织和发动的一场反击战。蒋介石就是想通过此战,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彻底改变他过去抗战不力的形象,宣示抗战的决心;二是遏制日军疯狂的攻势,打破他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三是借此争取列强和“国联”的舆论支持和军事援助。

    因此,从战役一开始,蒋介石就下了血本,参加会战的国军,绝大多数都是蒋介石的中央军,但因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加之日军据险而守,国军又缺乏攻坚的重武器,加之日军有军舰和飞机的炮火支援,国军攻击受阻,部队损失惨重,日军固守待援。

    8月20日晨至8月22日,属于蒋介石嫡系的宋希濂第36师、王敬久第87师、孙元良第88师和夏楚中第98师等国军王牌部队,均在连续的进攻中严重受阻,伤亡十分严重,战局陷入僵持。

    8月23日拂晓,日将松井石根率领的2个师团援军先头部队在海空火力掩护下,在狮子林、川沙口、张华浜等方面登陆,蒋介石闻讯,急令军政部次长陈诚为第15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第98师、第11师及刚到嘉定的第67师、第14师以及川军、粤军、黔军等陆续赶来的地方部队,火速分赴各处抗击敌人登陆。

    经过连续 3个月的激战,国军参战的60余万人,以60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的代价,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语,超过30万的中国军人为保卫上海献出了鲜血与生命。

    但是,中国军队也在此役歼灭了参战13万日军的6万多人,日军也损失了当时近50的精锐力量,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虽然中国军队牺牲巨大,但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他们在战役中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为内地的抗战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经过淞沪会战三个月的惨烈激战,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纵使战至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

    李向东为此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起了之前接触过的许多人对日本的看法和评论,其中有一些人是在日本留学过的,比如云南陆军讲武堂的那些教官,他们谈论起日本来,多数都是由衷的敬佩和赞叹。

    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什么能在当今世界横行霸道呢?这恐怕不是每个中国人都能知道究竟的。李向东当然也不可能对日本做到深入的了解,但他毕竟读过云南陆军军官学校,并从一个中层军官的角度,看到了日军战斗力强的背后,是强大的国力支撑和严格的军事训练的结果。

    李向东由此明白,一个国家,如果只有贫穷和落后,那就必然处于被人欺负和挨打的地位!包括淞沪会战的失败,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的贫穷以及军队武器装备的落后,即便中央军和地方军第一次如此齐心合力的拼死作战,最终也打不过拥有军舰、大炮、坦克等优良装备的日军。

    李向东此时更是无法知道,就在淞沪会战之后,日军紧追着中国军队溃败的队伍,已经于12月13日攻占了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并对南京的军民展开了空前绝后、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被屠杀的中国军民远远超出了30万人!

    作为一名上校团长的李向东,他当然无法了解抗战的整个大势,他只能把思考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当前他们负责防守的中条山这份重任上。

    中条山地区虽位于山西省境内,但在抗战时期却不是晋绥军的防区,也不归阎锡山任司令长官的国民党第二战区管辖,而是属于卫立煌任司令长官的第一战区。

    从1938年春开始,山西境内的中国军队为减少正面损失,将十数万之众的部队分散于晋南地区,建立防御工事,开展游击作战,先后打退了侵占山西后的日军对中条山的十余次围攻。

    中国军队重兵防守中条山,日军也是志在必得,先后调集了四个师团的兵力,部署在中条山外围,对中国军队形成了一副包围的态势。

    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高层,却在此时仍然不忘“剿共”和“限共”,他们不断发动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事摩擦行动,并将一直防守中条山有功的孙蔚如第四集团军抽调去中原参加“剿共”。

    第四集团军此前是防守中条山的主力部队,正是因为总司令孙蔚如的运筹帷幄和指挥有方,加上中共领导的八路军的密切配合,才使得日军此前对中条山连续三年共十三次的围攻都归于失败。

    第四集团军中就有不少共产党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加入,给这支西北军出身的队伍注入了更加坚强的灵魂,铸就了这支拱卫中条山三百里防线的血肉长城和“铁柱子”。

    蒋某人将这支队伍调去“反共”,其目的就是想让这支“亲共”的队伍,与八路军相互消耗力量,而他的这一决策,对中条山的防卫重任来说,无异于是釜底抽薪。

    1938年底,国军统帅部将驻守中条山的其余中国军队编组成第5集团军和第14集团军,总司令分别是曾万钟和刘茂恩,第5集团军的基本部队是唐淮源任军长的第3军和高桂滋任军长的陕北地方部队第17军。刘茂恩的基本部队是第15军、第43军和第80军。

    曾万钟和刘茂恩统帅的这两个集团军,实际上都是一群地方杂牌部队拼凑起来的两支临时之师,加起来也只有17万多人,比起原来的26万驻军少了9万多人,防守力量被大大削弱。

    第5集团军总司令曾万钟当军长时就治军不严,当了总司令更是直接放手当甩手掌柜,导致防区不仅疏于防卫,而且许多军官还倒卖军火物资或通商走私,大发国难财,致使第五集团军上下都是军纪松弛、军心不振。

    李向东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始终保持了一个中层军官难得的清醒,他狠抓新一团的军事训练和文化辅导,努力磨好自己手中的这把钢刀。

    因为进驻中条山前,部队补充了一个营的新兵,还派来了7名刚从军校毕业的见习军官。李向东将新兵平均分到了三个营里,白天分头以营连为单位加紧军事训练,整修防卫工事,晚上则集中学习文化,传达了解抗战形势。

    李向东没有按照惯例将那7名见习军官简单地派下连队,而是在详细了解他们的特长之后,让他们在团部或营部先担任见习参谋,发挥军校生的特长。

    他白天让副团长沈八斤带着他们到各营或各连去指导军事训练,晚上则让他们当文化教员,在教全团官兵学习文化、了解抗战形势的基础上,灌输爱国精神,让官兵明白民族大义,强化对日寇的仇恨。

    在军事训练中,李向东特别注重士兵的近身格斗和刀法训练,他安排副团长沈八斤、1营长熊正卯、2营长赵小山等武功高强的军官,天天教士兵练武,将近身格斗和大刀砍杀作为重点技能来强化,并给每一名士兵都配上了一把锋利的大刀。

    此时的中条山守军,大多数都是在防守区域内猫着,有的部队甚至是军官带着士兵天天喝酒赌博,得过且过地混着日子。

    李向东这个团的官兵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从李向东这个当团长的开始,不仅和三个营长天天带着士兵勤奋操练,他们还化装成当地的老百姓或商人,摸到敌占区去侦察敌情。

    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带着小股部队,到敌占区去抢敌人的粮食和补给,偷袭小股的敌军,开展真正的游击战,在实战中打击敌人中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