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中外名人成才故事 > 王夫之——博古通今,笔耕不辍

王夫之——博古通今,笔耕不辍

    】姓名:王夫之

    】生卒年:1619—1692

    】籍贯:湖南衡阳

    王夫之出生于明朝末年一个没落的地主阶层知识分子家庭。1644年,王夫之25岁时,清军南下占领湖南,他在湖南衡山揭竿而起,抗击清军。失败后,王夫之投奔南明永历政权,因弹劾权奸,反遭迫害,后经农民军领袖营救,才得以辗转逃回湖南。为躲避清朝政府的缉拿,他隐姓埋名,逃亡于湘南各地,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当军事抗争毫无意义之时,王夫之转入文化思想领域,去从事另一种形式的斗争。他把自己的亡国之思和对时局政治的思考寄托于学术领域,勤恳著述40年,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教育、军事、伦理、自然科学等诸方面,建立了超越前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深入研究《周易》,探讨改革社会的方法,先后撰成《周易稗疏》和《周易考异》两部著作,为终生精研《易》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撰写了堪称民族宣言的政论著作《黄书》。

    王夫之对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贡献。他继承和发扬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吸取当时新兴“质测之学”的成果,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创新和求实精神,对社会现实进行了高度的哲学概括,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时代条件所允许的高度。他从哲学上和政治危害上全面清算了宋明理学唯心主义,以科学方法剖析了宋明理学的理论根源,并以其在批判中建立的“别开生面”的朴素唯物辩证法体系,为统治中国思想界数百年的宋明理学乃至整个古典哲学做了总结和终结。

    王夫之还以唯物主义一元论为依据,从探究人的本质出发,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规律及动力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从而建立起其独特的历史观。他在考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理势合一论。他把历史发展的现实过程称作“势”,认为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而发展趋势中所包含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必然性,他称之为“理”。

    王夫之一生著述甚丰,除了《读四书大全说》《四书训义》《尚书引义》和《时记章句》等哲学论著外,还撰成《春秋家说》《春秋世论》《续春秋左氏传博议》等早期史论,反映了17世纪我国学术变迁的新动向;并以《诗广传》一书另辟学术门径,试图跳出中世纪诗学的狭隘眼界。

    62岁以后,王夫之在衡阳石船山麓筑草堂定居,他不顾年迈体衰,贫病交加,撰写了《周易内传》《周易内传发例》《庄子通》《庄子解》《相宗洛索》《张子正蒙注》《宋论》《读通鉴论》《俟解》《搔首问》《噩梦》《四书笺解》《楚辞通释》及《诗话》《夕堂永日绪论》诸书,可谓著作宏富。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王夫之逝世于石船山下的草堂内,时年74岁。他的墓碑上写着“明朝遗民王夫之之墓”。

    成才启示

    信仰是努力的先导,而努力却是成功的因素。

    人生最美好的主旨莫过于学习了。

    要朝气蓬勃地致力于任何事业,首先必须热爱生活。

    郑成功,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后改名成功。他22岁时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1646年,郑成功募兵抗清,取得了歼灭驻闽清军主力的辉煌胜利。后来,他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入长江,克镇江,围攻南京,后因中缓兵之计,败退厦门。1661~1662年,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之后,他废除了荷兰人的殖民体制,建立行政机构,为开发台湾做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