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中外名人成才故事 > 康福思——在无声世界里创造奇迹

康福思——在无声世界里创造奇迹

    】姓名:康福思

    】生卒年:1917—

    】籍贯:澳大利亚悉尼市

    1917年9月7日,康福思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市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牛津大学,是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母亲出生于一个牧师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康福思从小聪明好动,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喜欢和父亲一起大声讨论问题。

    10岁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天,母亲在厨房里做饭,小康福思搬了把小板凳坐在厨房门口翻看一本漫画。母亲做饭时,鸡蛋不够用了,便对门口坐着的小康福思说:“孩子,从碗橱里拿几个鸡蛋来。”母亲连说了好几声,康福思都没有动。开始母亲以为是小康福思看书入了迷,便提高了嗓门又说了一遍,小康福思这才听见。细心的母亲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第二天便带他到医院去做了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完毕,医生严肃地告诉母亲,小康福思得了耳硬化症,“这是一种很难治愈的耳软骨疾病,患者的听力会一年年下降,到最后会完全失去听力。这个孩子能听见声音的时间还有10年。”听到这个消息,妈妈抱着小康福思哭了。小康福思也隐约听到了自己的病情,一下子大哭起来。

    为了让康福思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父母便开始给他讲名人的奋斗故事。他们还买了贝多芬的传记,让小康福思。“乐圣”贝多芬失聪后与命运做斗争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小康福思,他决心要像贝多芬一样坚强地生活。他甚至还安慰母亲说:“妈妈,你别难过,我要继续上学,以后做像贝多芬一样的人!”

    为了不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父母没有送康福思进聋哑学校,而是和其他邻居孩子一起上了悉尼中学。小康福思越来越坚强,他知道自己能听到声音的时间不长,便更加努力地学习。他听课特别认真,课下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学习,老师们都非常喜欢这个总是坐在第一桌的勤奋好学的男孩。每个学期下来,康福思的成绩都是班里最好的。高中的时候,康福思遇到了教他们化学的雷纳德·贝萨老师。贝萨老师博学多识、讲课深入浅出,他鼓励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学习知识。康福思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下决心以后要专门学习化学。

    16岁时,康福思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悉尼大学化学系。能进澳大利亚一流的大学读书当然是一件十分高兴的事,但康福思也有了深深的忧虑,这时他的听力几乎全部丧失,他听不到老师讲课。他多么希望能和别的同学一样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呀!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康福思没有消沉。没法用耳朵听,他便努力用眼睛看。每次上课他都将老师黑板上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记下来。因为听不清老师讲课,他课下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弄清一个问题。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他到图书馆了大量的化学文献,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到实验室做实验来验证这些知识。这样的学习太艰苦了,但同时也使康福思磨练出了坚强的意志。

    1937年,康福思靠艰苦的自学拿下了化学学士学位。两年之后,22岁的康福思又获得了硕士学位。这一年,康福思获得了英国政府颁发的“1851奖学金”,赴牛津大学留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时的康福思已经彻底失去了听力,他的周围是一片沉寂的世界。面对这样的命运,康福思没有抱怨,他以顽强的毅力默默地迎接着一切困难。在牛津留学期间,他遇到了与他志同道合的姑娘丽达,两人相爱并结合。毕业后两人一起致力于化学研究。在康福思以后的科研道路上,丽达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丽达根据康福思的需要,收集各种形式的研究资料,并整理成文字材料提供给康福思。有了丽达的帮助,康福思搞起科研来更加顺手了,他没日没夜地工作。后来,康福思在酶催化反应、有机分子合成以及立体化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并因此荣获1975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康福思以其顽强的拼搏精神,在无声的世界里创造了奇迹。

    成才启示

    与命运做斗争的人,最终会控制命运。

    平和的心态,对于人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有了惊人的毅力,才能创造出惊人的成就。

    费曼,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物理学教育家。1939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后到普林斯顿大学深造,1942年获得博士学位。1943年,参加“曼哈顿工程”,担任计算组组长。1945年后,先后任康奈尔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63年出版《费曼物理学讲义》。1965年,与其他两位物理学家共同荣获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