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国学大书院系列:吕氏春秋 > 有始览

有始览

    有始

    ※原文

    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以寒暑日月昼夜知之,以殊形殊能异宜说之。夫物合而成,离而生。知合知成,知离知生,则天地平矣。平也者,皆当察其情,处其形。

    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川。

    ※译文

    天地都有开始,天是轻微之物扩散到太虚中形成的,地是凝滞之物充塞一处而成的,天地阴阳之气的结合,就是万物生长的道理。从寒暑、日月、昼夜就可以知道万物的道理,这从万物的形状、性能就可以说明了。那万物是由阴阳之气结合而成的,阴阳之气分离就生长。了解到万物的生成,就知道天地的秩序了。天地的秩序,都应当通过观察来了解它的本性,接触了才知道它的形状。

    天有九个分野,地上有九个州,土有九座山,山有九个关塞,水泽有九个渊薮,风有八个等级,河水有六个大川。

    ※原文

    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牛;北方曰玄天,其星婺女、虚、危、营室;西北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西方曰颢天,其星胃、昴、毕;西南曰朱天,其星觜巂、参、东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七星;东南曰阳天,其星张、翼、轸。

    ※译文

    什么是九个分野?中央叫作钧天,包括的星星有角、亢、氐;东方叫作苍天,包括的星星有房、心、尾;东北叫作变天,包括的星星有箕、斗、牵牛;北方叫作玄天,包括的星星有婺女、虚、危、营室;西北叫作幽天,包括的星星有东壁、奎、娄;西方叫作颢天,包括的星星有胃、昴、毕;西南叫作朱天,包括的星星有觜巂、参、东井;南方叫作炎天,包括的星星有舆鬼、柳、七星;东南叫作阳天,包括的星星有张、翼、轸。

    ※原文

    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何谓九山?会稽、泰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

    ※译文

    什么叫作九州?黄河、汉水之间叫作豫州,是周国;清河、西河之间叫作冀州,是晋国;黄河、济水之间叫作兖州,是卫国;东方是青州,是齐国;泗水上游是徐州,是鲁国;东南方是扬州,是越国;南方是荆州,是楚国;西方是雍州,是秦国;北方是幽州,是燕国。

    什么是九山?会稽山、泰山、王屋山、首山、太华山、岐山、太行山、羊肠山、孟门山。

    ※原文

    何谓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何谓九薮?吴之具区,楚之云梦,秦之阳华,晋之大陆,梁之圃田,宋之孟诸,齐之海隅,赵之巨鹿,燕之大昭。

    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

    何谓六川?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

    ※译文

    什么是九塞?大汾关、冥厄关、荆阮关、方城关、殽关、井陉关、令疵关、句注关、居庸关。

    什么是九薮?吴国的具区,楚国的云梦,秦国的阳华,晋国的大陆,梁国的圃田,宋国的孟诸,齐国的海隅,赵国的巨鹿,燕国的大昭。

    什么是八风?东北的风叫作炎风,东方的风叫作滔风,东南的风叫作熏风,南方的风叫作巨风,西南的风叫作凄风,西方的风叫作飂风,西北的风叫作厉风,北方的风叫作寒风。

    什么叫作六川?黄河、赤水、辽河、黑水、长江、淮河。

    ※原文

    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六百,陆注三千,小水万数。

    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

    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枢不移。

    ※译文

    大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路八千里,流经的区域有八千里。大谷地有六个,有名的河有六百条,内陆河有三千条,小的河流有无数条。

    大凡四极之内,东西方向有五亿九万七千里,南北方向有五亿九万七千里。

    北极星和天都在转动,而极星的位置不动。

    ※原文

    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玄明。夏至日行近道,乃参于上。当枢之下无昼夜。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众耳目鼻口也,众五谷寒暑也,此之谓众异。则万物备也。天斟万物,圣人览焉,以观其类。解在乎天地之所以形,雷电之所以生,阴阳材物之精,人民禽兽之所安平。

    ※译文

    冬至那天,太阳在南回归线,围着四极旋转,叫作玄明。夏至那天太阳在北回归线,中午时分正在头顶,没有昼夜之分。白民国之南,立个杆,正午的时候没有影子,呼喊没有回声,大概这就是天地的中心。天地万物如同人的身体一个道理,这叫作大同。那些耳目鼻口,那些五谷寒暑,就叫作众异。众异才有万物。上天把万物注入到宇宙之中,圣人遍视它们,来展示它们的类别,比如天地初始形成的原因,雷电产生的原因,阴阳万物的精气,人民禽兽安乐有秩序的原因。

    ※读解

    天与地的确是中国传统思想最核心的出发点,千万种学说、观点、思想都离不开这两个维度,然后才是人和其他。《周易》开篇的“乾”“坤”两卦就是讲天与地的,不过,对天和地的看重,实际上也是对自然的重视,对自然法则的重视。先讲自然,次讲人,把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这样的自然观,倒是有可取之处的。

    ※事例

    杞人忧天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有一个人前去向他解释:“天是气的积聚,无处没有气。就像你弯腰挺身、呼气吸气,整天在天空中生活,为什么要担忧它崩塌下来呢?”杞人说:“天果真是气的积聚,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那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积聚起来的气中有光辉的物体,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杞人说:“地陷下去怎么办呢?”那人说:“地是土块的积聚,充满了四方空间,无处没有土块。就像你停、走、踩、踏,整天在地上生活,为什么要担忧它陷裂下去呢?”杞人放下心来,十分高兴。

    长庐子听说后,笑着说:“虹霓呀,云雾呀,风雨呀,四季呀,这些是气在天上积聚而形成的。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火木呀,这些是有形之物在地上积聚而形成的。知道它们是气的积聚,是土块的积聚,为什么说它不会毁坏呢?天地是宇宙中的一个小物体,但却是有形之物中最巨大的东西。难以终结,难以穷究,这是必然的;难以观测,难以认识,也是必然的。担忧它会崩陷,确实离正确的认识太远;说它不会崩陷,也是不正确的。天地不可能不毁坏,最终总会毁坏的。遇到它毁坏时,怎么能不担忧呢?”

    列子听到后,笑着说:“说天地会毁坏的意见是荒谬的,说天地不会毁坏的意见也是荒谬的。毁坏与不毁坏,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即使这样,毁坏是一种可能,不毁坏也是一种可能,所以出生不知道死亡,死亡不知道出生;来不知道去,去不知道来。毁坏与不毁坏,我为什么要放在心上呢?”

    应同

    ※原文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天为者时,而不助农于下。类固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鼓宫而宫动,鼓角而角动。平地注水,水流湿;均薪施火,火就燥;山云草莽,水云鱼鳞,旱云烟火,雨云水波,无不皆类其所生以示人。故以龙致雨,以形逐影。师之所处,必生棘楚。祸福之所自来,众人以为命,安知其所。

    ※译文

    大凡帝王将要兴起的时候,上天一定会先让人民看到吉祥的预兆。黄帝的时候,上天首先出现了大的蚯蚓和蝼蚁。黄帝说:“土气旺盛。”土气旺盛,因此它的颜色为黄色,事情表现在土上。到大禹的时候,上天首先出现了草木秋冬季不凋谢的情景。大禹说:“木气旺盛。”木气旺盛,因此它的颜色是青色,事情表现在木上。到了成汤的时候,上天首先让金刀出现在水中。成汤说:“金气旺盛。”金气旺盛,因此它的颜色是白色,事情表现在金属上。到周文王的时候,上天首先让红乌鸦衔着丹书聚集在周社。周文王说:“火气旺盛。”火气旺盛,因此它的颜色是红色,事情表现在火上。代替火的一定是水,上天首先表现出水气旺盛。水气旺盛,因此它的颜色是黑色,事情就表现在水上。水气来到却不知道天数已经具备,如果不响应就会转移到土上。上天的行为有时限,不会改变四时去影响农业生产。同类相召,同气相合,同声相应。击宫声就会宫声应和,击角声就会角声应和。往平地上注水,水就会向潮湿的地方渗透;堆柴点火,火就会向干燥的地方燃烧。高山中的云气像草丛,水中的云气像鱼鳞,天旱时云朵就像烟火,下雨时云气就像水波,没有不像它要产生出来给人看的东西的。这就如同龙总是带着雨、影子总是追随着形体一样。军队所到之处,肯定会荆棘丛生。祸福的产生多数人认为是命运,无人知道它形成的缘故。

    ※原文

    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物之从同,不可为记。子不遮乎亲,臣不遮乎君。君同则来,异则去。故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故曰同气贤于同义,同义贤于同力,同力贤于同居,同居贤于同名。帝者同气,王者同义,霸者同力,勤者同居则薄矣,亡者同名则粗矣。其智弥粗者,其所同弥粗;其智弥精者,其所同弥精。故凡用意不可不精。夫精,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成齐类同皆有合,故尧为善而众善至,桀为非而众非来。《商箴》云:“天降灾布祥,并有其职。”以言祸福人或召之也。故国乱非独乱也,又必召寇。独乱未必亡也,召寇则无以存矣。

    ※译文

    巢倾覆了,里面的鸟卵也破了,那么凤凰就不会来;杀死野兽吃腹中的胎儿,那么麒麟就不会来;把水泽淘干抓鱼,那么龟龙就不会来。物以类聚的现象,数不胜数。儿子不被父亲遏制,大臣不被君主遏制。君主是同类就归附他,不是同类就离开。因此君主虽然非常尊贵,把白色当作黑色,大臣就不听从。父亲虽然亲近,把黑色当作白色,儿子就不听从。黄帝说:“广大无垠啊,顺应了上天的威德,和天地初始时同气息。”因此说气相同比义相同好,义相同比力相同好,力相同比居住在一起好,居住在一起比名称相同好。与天同气的称帝,与天同义的称王,与人同力的称霸,勤劳的人与物共同生活在世上所得就菲薄了,灭亡的只有同名没有同实。智慧越粗疏,和其他物相同之处就越粗疏;智慧越精微,相同之处就越精微。所以凡事用心不可不精微。精微是五帝三王之所以能成就大业所凭借的。成齐类同都有相合,所以,尧做善事而众多善行都来了,桀做坏事而众多坏事都来了。《商箴》上说:“上天降下灾难、吉祥,都有它的标志。”说的就是祸福都是人招致的。因此国家混乱不只是乱,还会招致敌人的侵犯。光是混乱不会灭亡,敌人来犯就没有办法保全了。

    ※原文

    凡兵之用也,用于利,用于义。攻乱则脆,脆则攻者利;攻乱则义,义则攻者荣。荣且利,中主犹且为之,况于贤主乎?故割地宝器,卑辞屈服,不足以止攻,惟治为足。治则为利者不攻矣,为名者不伐矣。凡人之攻伐也,非为利则因为名也。名实不得,国虽强大者,曷为攻矣?解在乎史墨来而辍不袭卫,赵简子可谓知动静矣!

    ※译文

    大凡用兵,应该用到有利上,运用到道义上。攻打混乱的国家,对方就屈服,屈服了就对进攻者有好处;攻打混乱的国家属于义举,那攻伐的国家就得到荣耀了。荣耀又有利益,一般的君主尚且去做,何况贤能的君主?因此割地献出宝物,言辞卑下地屈服,不足以阻止进攻,唯有治理好国家才能制止进攻。治理好国家,为利益而战的国家就不会来进攻,为名声而战的国家就不会来讨伐了。大凡人的攻伐,不是为了利益就是为了名声。名和实都得不到,国家即使强大,又为什么要攻战呢?如史墨来使赵简子停止军事行动,不攻打卫国,赵简子算是知晓用兵之道了。

    ※读解

    把天上的星象同人间世事的吉凶联系起来,对此做出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解释,并且进一步把天象看作神的意志的体现,对天顶礼膜拜,这是中国古人的思维习惯。那时没有天文望远镜,没有相关的科学知识,按古人的思维习惯,绝不可能把顶礼膜拜的对象当作认识、研究和探索的对象。在今天看来,简单明了的自然现象对古人来说意义却非同寻常。神的意志通过自然现象表现出来,便成了对人行为举止的启示。大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超出人们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事物,都可以按这种“天人感应”的思路来解释。这样一来,人们的行为举止就有了依据。掌握着财富、权力、知识的王公贵族需要这样,普通的平民百姓也需要这样。

    天文望远镜早把自然奥秘和神的实质看透了,但人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某种精神支撑,这却是天文望远镜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大可不必再像古人那样信奉“天人感应”的教条,也不信上天只对“大人”“君子”显灵。然而,好人得好报,上天保护善良的好人们,恐怕是许许多多善良的普通人宁可坚信的理想吧!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吉人自有天相”不也很好吗?

    ※事例

    宋元王救龟称霸诸侯

    相传在宋元王二年,有人献给宋元王一只龟,大家建议宋元王杀掉龟,宋元王不忍,派人将其放入江河之中。一日夜里,宋元王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人对宋元王说:“我被放进河里,一路顺流而下,至泉阳时,被打鱼之人豫且给网了上来。我现在身陷危难之中,无计可施。想来想去,还是大王宅心仁厚,所以只得来求助于大王,希望大王能够帮一帮我。”宋元王醒来后觉得非常奇怪,就召来博士卫平,希望能够为他解梦。

    卫平听了宋元王的叙述后,起身步出庭外,对天象和周围景物详加观察,又拿出卜卦的器具进行推算。然后沉思良久,对宋元王说:“大王梦中所见,乃是前日被放逐的神龟,至于进一步的说法,我想还是等到证实之后,再下结论。”宋元王认为卫平的建议不错,于是派使者急速赶往泉阳。

    使者对泉阳县令说:“不知泉阳有多少专门靠捕鱼为生的人,其中是否有个叫豫且的?大王在梦里梦见一位叫豫且的人,捕得一只神龟,希望你能迅速查明此事。”

    泉阳县令立即派人查访,治所有五十五户渔人,而在河的上游,果真有一人名叫豫且。泉阳县令和宋元王的使者,立即飞马直奔豫且家中,问豫且:“你近日可曾捕得什么东西?”

    豫且答:“前日半夜时,网得一只龟,还被我装在笼子里。”使者和阳泉县令去看过了龟,向豫且讲述了宋元王做梦的情由,豫且不敢有违,把龟交给了宋元王使者。使者带着龟,马不停蹄地赶回都城,将龟献给了宋元王。

    宋元王接过龟,刚把它放在地上,龟便伸长了脖子,向宋元王走出三步,突然止步不前,缩回了脖子。就在人们都莫名其妙时,龟又照着先前的样子,重复做了几遍,仿佛有灵性一般。

    宋元王惊诧不已,就问卫平:“这只龟看见我后,伸长了脖子向前走,这是什么意思呢?它继而又止步缩颈,又如何解释?”

    卫平回答说:“这龟被人捉住后,心知性命不保,幸蒙大王所救,伸颈向前,表示感激大王。后又缩脖而回,是想向大王告辞了。”宋元王大喜,说:“一只龟,居然有如此灵性。我们千万别让它失望,这就放它走吧!”

    卫平却说:“此龟生于很深很深的水里,长于黄土之上,至今已有三千多岁的高龄,能知天地万物之道,明察上下千年之事。有人说,龟乃天下之至宝,得龟之人,必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贵为天子。请大王不要放走了它。若诸侯知道大王得此神龟,必定会臣服于大王!”

    宋元王说:“神龟既然为灵性之物,降之于上天,深藏于大海。它在患难之时,认为我仁厚忠信,这才来向我求助。假如我辜负了它,那么,就和一般的渔人没什么两样了。渔人贪其肉,寡人贪其利。他们的行为是不仁,我的行为就是无德,又哪里能有福气可言呢?我是不忍心留下这只龟的,还是快叫人放了它吧!”

    宋元王得神龟的消息不胫而走,诸侯闻风而相投者,越来越多。偶有人不服,而又有意挑衅的,宋元王就派兵讨伐,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宋国终于成为最强盛的诸侯。但不知是否真是神龟相助之功?

    去尤

    ※原文

    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则听必悖矣。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译文

    世上的人听人说话,大多有局限。多有局限,那么听到的就有所偏差。产生局限的原因比较多,主要的原因必定是人有所爱好、有所憎恶。向东望的看不见西面的墙,向南望的看不见北方,因为他的心意在那个方向。

    ※原文

    人有亡(左钅右夫)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左钅右夫)也;颜色,窃(左钅右夫)也;言语,窃(左钅右夫)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左钅右夫)也。抇其谷而得其(左钅右夫),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左钅右夫)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译文

    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是偷斧子的。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邻居的儿子没有改变,是他自己改变了。变化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原来的偏见破除了。

    ※原文

    邾之故法,为甲裳以帛。公息忌谓邾君曰:“不若以组。凡甲之所以为固者,以满窍也。今窍满矣,而任力者半耳。且组则不然,窍满则尽任力矣。”邾君以为然,曰: “将何所以得组也?”公息忌对曰:“上用之则民为之矣。”邾君曰:“善。”下令,令官为甲必以组。公息忌知说之行也,因令其家皆为组。人有伤之者曰:“公息忌之所以欲用组者,其家多为组也。”邾君不说,于是复下令,令官为甲无以组。此邾君之有所尤也。为甲以组而便,公息忌虽多为组,何伤也?以组不便,公息忌虽无为组,亦何益也?为组与不为组,不足以累公息忌之说,用组之心,不可不察也。

    ※译文

    邾国的旧法规定,制作甲衣甲裳用帛作为连缀的材料。公息忌对邾国君主说:“不如用丝带。大凡战甲的牢固,是因为它的洞窍都塞满了。现在洞窍满了,可它的承受能力却只是一半。那丝带则不是这样,洞窍塞满就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邾国君主认为他说得正确,就说:“怎样才能得到丝带呢?”公息忌回答:“君主用这种东西,下面的人也就做它了。” 邾国君主说:“好。”于是下令,命令官员必须用丝带做成战甲。公息忌知道自己的建议得到实施,就命令家里都做丝带。有人中伤他说:“公息忌之所以想要用丝带,是由于他家人大多是做丝带的。” 邾国君主不高兴了,于是又下令,命令官员不能用丝带做成战甲。这邾国君主有所局限。用丝带做成战甲比较合适,公息忌即使多做了些丝带,有什么妨碍呢?若是丝带做成的战甲不合适,公息忌即使没有丝带,又有什么好处呢?用丝带和不用丝带,不值得牵动公息忌的建议,用丝带的心意不能不考察。

    ※原文

    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庄子》曰:“以瓦殶者翔,以钩殶者战,以黄金殶者殆。其翔一也,而有所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盖内掘。”鲁人可谓外有重矣。

    ※译文

    鲁国有个相貌丑陋的人,他的父亲出门见到商咄,回来告诉他的邻居说:“商咄不如我的儿子。”其实他的儿子实在非常丑陋,商咄非常美丽。他把非常美丽看得不如非常丑陋,是囿于爱护的心理。因此知道美丽之中的丑陋,知道丑陋之中的美丽,然后才能知道美丽和丑陋。《庄子》说:“用不值钱的瓦做赌注时,赌技很好;用比瓦值钱的钩做赌注时,心中就很紧张了;用黄金做赌注时,心绪就紧张到极点了,赌技就不精了。技艺的巧妙是一个方面,而心中的害怕,一定是有外在的压力。有外在压力的人,赌博时内心就笨拙,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赌技。”那个鲁国人可以说是心中有压力了。

    ※原文

    解在乎齐人之欲得金也,及秦墨者之相妒也,皆有所乎尤也。老聃则得之矣,若植木而立乎独,必不合于俗,则何可扩矣。

    ※译文

    举例说,齐人想得到金子,和秦国的墨家学者相互嫉妒,都是因为心中有所局限。老聃就没有局限,就像直立的树木,遗世而独立,必定不合于俗,那么他有什么可以扩展到心中成为局限呢!

    ※读解

    世上的人听人说话,大多有局限。多有局限,那么所听到的就有所偏差。有局限的原因很多,大都是因为人的内心有所爱憎,就像那个丢了斧头的人一样,像那个自认为自己的儿子比商咄还要漂亮的鲁国人一样。这些都是由于他们的内心有所爱憎,才会产生这么大的偏差。

    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这种偏差是一定要避免的,不然就会像邾国君主一样,不从实际出发,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才是真正的昏君呢!

    ※事例

    皇太极任用汉人得天下

    皇太极继位之后,一改前辈们对汉族官员的排斥政策,开始重用汉人。首先,皇太极积极纳谏,对大凡汉族官员的建议都采取重视的态度。汉族人胡贡时进言:“现在八旗旗主权重,这就像十羊九牧,大权旁落,很难长治久安。”皇太极听了后,认为胡贡时说得非常正确,决心结束“旗主林立”的局面,重用汉族官员,汲取汉官的统治经验,建立一套完整的封建制度。

    汉官宁完进谏:“要学习明朝的典章制度,按照后金的具体情况,订立大典。每天都要众官到可汗面前朝拜,随后议事,逐渐成为全国的制度,为以后攻入关内、统一天下作准备。”皇太极就根据他的建议,建立起了典章制度,中央的权力就得到了加强。

    其次,皇太极不仅用高官厚禄招徕明朝的文臣武将,而且还不断把汉族官员吸收到中央行政机构中去,委以重任,授予实权。

    皇太极还设立了吏、户、兵、刑、工等部,除了各部主政由满族官员担任外,下属的承政等重要官职,都由一定数量的汉官担任。

    皇太极又将以前的文馆改为内国史馆、内秘书院、内弘文院。每院设置大学士一人,下设学士、举人等官。

    汉官范文程就担任过内秘书院大学士,负责代替君主撰写文书,收纳各衙门的奏疏。范文程深得皇太极的宠信,机密大事都交给他处理,一切重大决策都少不了他。

    此外,皇太极还任命汉族官员统领军队,正式建立了汉族旗。到公元1642年,汉军八旗建制完成,委任汉官祖泽润、刘云源等担任八旗的长官。

    皇太极又采取了科举考试、招纳明朝投降的文武将官等措施,不断扩大汉族官员的队伍。他命令满、汉、蒙古族官员,若发现有特长之人,被推举者无论是什么人,一律委以重任。明朝的降臣,只要有真才实学的,他也都提拔,加以重用。结果,满汉两族对立的局面被解除了,彼此成为一体,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听言

    ※原文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世主多盛其欢乐,大其钟鼓,侈其台榭苑囿,以夺人财;轻用民死,以行其忿。老弱冻馁,夭瘠壮狡,汔尽穷屈,加以死虏。攻无罪之国以索地,诛不辜之民以求利,而欲宗庙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难乎?今人曰:“某氏多货,其室培湿,守狗死,其势可穴也。”则必非之矣。曰:“某国饥,其城郭庳,其守具寡,可袭而篡之。”则不非之。乃不知类矣。《周书》曰:“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贤明其世,谓之天子。”故当今之世,有能分善不善者,其王不难矣。善不善本于义,不于爱。爱利之为道大矣。夫流于海者,行之旬月,见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于中国者而喜矣。夫去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欤!乱世之民,其去圣王亦久矣。其愿见之,日夜无间。故贤王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不可不务也。

    ※译文

    听人说话不可以不仔细考察,不仔细考察就辨别不了好坏。好坏不分,没有比这更混乱的。三代分辨了好坏,才得以称王。现在天下越来越衰落,圣王的道路已经荒废灭绝。世上的君主大多纵容奇观壮丽的乐曲增多,钟鼓也增加了,台榭苑囿极尽奢华,因而掠夺人民的财产,随便役使人民致死,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老弱的人受冻挨饿,年轻体壮的人被折磨得夭折瘦弱,极尽穷屈,最终成为俘虏。攻打没有过错的国家来获得地方,诛杀无辜的人来牟取利益,却想要宗庙安宁、社稷不危险,不是太难了吗?现在有人说:“某人有许多财货,他屋子的后墙潮湿,看守的狗也死了,这情形可以挖洞进去。”人们一定会非议他。若是说:“某个国家饥荒,它的城市低矮,它的守备比较少,可以袭击而夺取它。”就不会非议他,这是不知道此为同一类型。《周书》上说:“离开的不能追上,将来的不能等待,通晓世道规律的人,就可以叫作天子。”因此,当今世上,能够分辨好坏的,要想称王不难。好和不好的根本是义,不是爱。爱和利作为一种道理,是根本所在。在海上漂流了十天、一个月的人,看见像人的东西就欢喜。等到一年之后,看见他曾经在中原见过的东西就十分高兴。离开人越久,想人就越深。乱世的人民离开圣王很久了,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想见到圣王,所以贤明的君主和优秀的士人之中,想要为百姓考虑的,一定要努力啊。

    ※原文

    功先名,事先功,言先事。不知事,恶能听言?不知情,恶能当言?其与人谷言也,其有辨乎,其无辨乎?造父始习于大豆,蜂门始习于甘蝇,御大豆,射甘蝇,而不徙人以为性者也。不徙之,所以致远追急也,所以除害禁暴也。凡人亦必有所习其心,然后能听说。不习其心,习之于学问。不学而能听说者,古今无有也。解在乎白圭之非惠子也,公孙龙之说燕昭王以偃兵及应空洛之遇也,孔穿之议公孙龙,翟翦之难惠子之法。此四士者之议,皆多故矣,不可不独论。

    ※译文

    先有功绩后有名声,先有举动后有功绩,先有言论后有举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怎么能听信他的言论?不了解事情的情由,怎么能使言论和事实相符呢?如果不能这样,那人言和鸟言,是有区别,还是没有区别呢?造父开始向大豆学驾驶车马,蜂门开始向甘蝇学习射箭,又跟随大豆学驾车,跟随甘蝇学射箭仍不改变。人们将这种坚定作为一种品行。不随大流而改变,这就是他能学到致远疾驰的驭术、除害禁暴的射术的原因。大是凡人,都必须在心中反复练习,然后才能听别人讲。不在心中反复练习,就要反复学,反复问。不通过学习就能听从别人所说的,从古到今都没有。这个道理体现在白圭非难惠子,公孙龙劝说燕昭王停战以及如何应对秦赵的空洛盟约,孔穿议论公孙龙,翟翦非难惠子的观点。这四个士人的议论,都包含很多巧智,不可不考察。

    ※读解

    听人说话不可以不仔细考察,不仔细考察就辨别不了好坏。好坏不分,没有比这更混乱的。《周书》上说:“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贤明其世,谓之天子。”

    真正的天子先有功绩后有名声,先有举动后有功绩,先有言论后有举动。那么,怎么能听信他的言论?不了解事情的缘由,怎么能使言论和事实相符呢?如果不能这样,那人言和鸟语,是有区别,还是没有区别呢?这就需要学习了,只有通过认真学习,才能了解知识,再经过反复练习,才算得上真正掌握了事物的本质!

    ※事例

    蔡泽片言夺得相位

    河东郡郡守王稽因犯通敌罪被判弃市,应侯范雎为此闷闷不乐。秦昭襄王嬴稷长叹,范雎询问其缘故,秦昭襄王说:“现在武安君白起已死,郑安平、王稽等又都背叛了朝廷,国家内无良将,外却有许多敌国,我因此而忧虑!”范雎颇为恐惧,无言以对。

    燕国的客卿蔡泽听说了这件事,便向西进入秦国,让人向范雎扬言说:“蔡泽是天下能言善辩之士,他一见到秦王,就必会使您为难,进而夺取您的位置。”范雎闻言十分恼怒,便遣人召蔡泽来见。蔡泽来见时,态度傲慢不敬,使范雎大为不快,因此斥责他说:“你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的相国,那就让我听听你的高见。”蔡泽说:“天哪!你的应对何等迟缓啊!四个季节按春生、夏长、秋实、冬藏的次序,各完成它的功能而转换下去。你难道没有看到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的下场吗?你有什么值得跟他们一样呢?”

    范雎故意辩驳说:“有什么不可以的!这三个人的表现是节义的准则,忠诚的典范呀!君子可以杀身成名,并且死而无憾。”蔡泽说:“人们要建功立业,怎么会不期望功成名就、全身而退呢!性命与功名都能保全的,是上等的期望;功名可以为后人景仰效法而性命却已失去的,就次一等了;声名蒙受耻辱而自身得以苟全的,便是最下一等了。商鞅、吴起、文种,他们作为臣子,竭尽全力忠于君主取得了功名,这是可以为人仰慕的。但是闳夭、周公不也是既忠心耿耿而又道德高尚、智慧过人吗?那三人虽然令人仰慕,但又哪里比得上闳夭、周公啊?”范雎认同地说:“是啊!”

    蔡泽说:“如此说来,你的国君在笃念旧情、不背弃有功之臣这点上,能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相比吗?”范雎说:“我不知道能不能比。”蔡泽说:“那么你和我所提的那三人相比,谁的功绩更大呢?”范雎说:“我不如他们。”蔡泽说:“这样的话,如果您还不引退,那将遇到的灾祸恐怕要比那三位更严重了。俗话说:‘太阳升到中天就要偏斜而西,月亮圆满了即会渐见亏缺。’进退盈缩,必须随时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以求适应,这是圣人的法则。现在你的仇已报,恩也报了,心愿已得到满足却还不作变更的打算,我私下很为你担忧呀!”

    范雎于是将蔡泽奉为上宾,并把他推荐给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召见蔡泽,与他交谈,十分高兴,便授予了他客卿的职位。范雎随即以生病为借口辞去了相国之职。秦昭襄王一开始就赞赏蔡泽的计策,便任命他为相国。

    谨听

    ※原文

    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则不与物争矣。愉易平静以待之,使夫自得之;因然而然之,使夫自言之。亡国之主反此,乃自贤而少人。少人则说者持容而不极,听者自多而不得。虽有天下,何益焉?是乃冥之昭,乱之定,毁之成,危之宁。故殷周以亡,比干以死,悖而不足以举。故人主之性,莫过乎所疑,而过于其所不疑;不过乎所不知,而过于其所以知。故虽不疑,虽已知,必察之以法,揆之以量,验之以数。若此则是非无所失,而举措无所过矣。

    ※译文

    从前大禹洗一次头,三次握着发,吃一次饭,三次起身,用礼节来接待有道之人,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要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就不要和别人争高下。平静愉快地对待他,使他自得其乐;顺从自然地教导他,使他自己开口。亡国的君主与此相反,自以为是而轻视人。轻视人,那说的人就会拘谨而不能充分表达意见,听的人自以为是而无所得。虽然拥有天下又有什么好处呢?这是拿糊涂当作明白,拿混乱当作安定,拿毁灭当作成功,拿危险当作宁静。所以,殷周因此而灭亡,比干因此而死去,亡国的君主糊涂混乱不足以和他一起做事。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在他怀疑的事情上出错,而恰恰错在他毫不怀疑的事情上;不错在他不知道的事情上,而恰恰错在他已经知道的事情上。因此,虽然是不怀疑的、已经知道的事,都一定要用法度去察量,用尺度来衡量,用数术来检验。如果做到这样,就不会是非不分、举措不当了。

    ※原文

    夫尧恶得贤天下而试舜?舜恶得贤天下而试禹?断之于耳而已矣。耳之可以断也,反性命之情也。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其次非知观于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则奚自知其世之不可也?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周箴》曰:“夫自念斯学,德未暮。”学贤问,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国不虚存,必有贤者。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故见贤者而不耸,则不惕于心。不惕于心,则知之不深。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

    ※译文

    尧为什么能贤明于天下而任用舜?舜为什么能贤明于天下而任用禹?靠的不过是耳闻而已。耳闻就能判断,是因为他能根据事物的真实情况。如今的糊涂人,不知道根据事物的本性来判断;其次是不懂得借鉴三皇五帝成功的办法,又从何得知当今的时代赶不上尧舜时代呢?从何得知自己赶不上尧舜的贤明呢?第一位是自知,第二位是知道自己无知。无知就问,不能就学习。《周箴》上说:“自己愿意做这件事情,学习道德没有晚的时候。”向贤明学习,不知就问,这是三代兴旺的原因。无知却又自认为知道,这是所有祸患的起源。名声不能虚立,功绩不能自吹,国家不能空有虚名,一定要有贤明的人才能这样。贤明之人的道德,深奥难以认识,微妙难以看见。因此,看见贤明的人不恭敬,不小心谨慎、不动于心就不能深刻了解他。不能深刻了解他,就不知道贤明之人的学说,没有比这更不好的了。

    ※原文

    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故当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则于四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于得之矣。得之,则何欲而不得?何为而不成?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解在乎胜书之说周公,可谓能听矣;齐桓公之见小臣稷,魏文侯之见田子方也,皆可谓能礼士矣。

    ※译文

    君主贤明,世道太平,那么贤德之人就处在上位;君主不贤明,世道混乱,那么贤德之人就处在下位。现在,周王室已经灭亡,天子已经断绝。世道混乱,没有比无天子更严重的了。没有天子,那么势力强的就会压倒势力弱的,人多的就会欺凌人少的,他们出动军队互相残杀,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当今的社会正是这样的情形。所以,当今之世,要寻找有道之人,就要到四海边、山谷中和偏远幽静的地方,这样或许还能找到他们。有了这样的人,那么想要什么不能得到?想做什么不能成功呢?姜太公在滋泉钓鱼,是因为遇到了纣当天子的时代。周文王得到了他,因而能称王天下。周文王是诸侯,而纣是天子。天子失去了姜太公,而诸侯却得到了姜太公。这是因为一个知道求贤,一个不知道求贤。对于一般的平民百姓,不待了解他们,就可使用他们;不用以礼相待,就可命令他们。对待有道之人,则一定要有礼貌,一定要知遇他们,然后,他们才肯尽其聪明才智来辅佐你。这个道理体现在胜书劝说周公这件事上,周公可以说是能倾听别人意见的人了。这个道理还体现在齐桓公去见小臣稷、魏文侯去见田子方上。这些君主都可以说是能礼贤下士的了。

    ※读解

    大禹洗一次头发,三次握着头发,吃一次饭,三次起身,用礼节来接待有道之人,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周箴》上说:“自己愿意做这件事情,学习道德没有晚的时候。” 尧为什么能贤明于天下而任用舜?舜为什么能贤明于天下而任用禹?靠的不过是耳闻而已。耳闻就能判断是因为他能根据事物的本来情况。如今的糊涂人,不知道根据事物的本性来判断;其次是不懂得借鉴三皇五帝成功的办法,又从何得知当今时代赶不上尧舜时代?从何得知自己赶不上尧舜的贤明呢?第一位是自知,第二位是知道自己无知。无知就问,不能就学习。

    战国时代,周王室已经灭亡,天子已经断绝。世道混乱没有比无天子更严重的了。没有天子,那么势力强的就会压倒势力弱的,人多的就会欺凌人少的,他们出动军队互相残杀,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的机会。这就需要一位真正的天子出现,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事例

    李斯上书谏秦王

    秦王嬴政十年的时候,吕不韦被罢免相国之职,离开京城,来到他的封国河南洛阳。

    秦国的王族大臣们都说:“各诸侯国到秦国来做官谋职的人,大都是为自己的君主来游说,以挑拨离间我们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因此,请大王将他们一律驱逐出境。”于是,秦王下令全国实行大搜索,驱逐外来人。

    客卿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在临离开前上书秦王说:“从前秦穆公招纳贤才,由西部戎地选得由余,东方宛城物色到百里奚,在宋国迎来了蹇叔,在晋国寻求到丕豹和公孙枝,为此,秦国得以兼并二十多个封国,而称霸西戎;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各国亲和服从,以至今日天下大治,国势强盛;惠王采纳张仪的策略,拆散六国的合纵联盟,使它们为秦国效力;昭王得到范雎的辅佐,加强了王室的权力,遏制了贵族家族的势力。这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客卿的作用而建功立业的。如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地方辜负了秦国啊!美色、音乐、珠宝、美玉都不产在秦国,大王享受的却很多。但你对人的取舍偏不是这样,不问可不可用,不论是非曲直,凡非秦国人就一概不用,凡是客卿就一律驱逐。以此来说,你只是看重美色、音乐、宝珠、美玉等物质享受,而轻视人才了。我听说泰山不辞细小的泥土,故能成就其巍峨;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就其深广;圣贤的君王不抛弃民众,故能明示他的恩德。这便是三皇五帝之所以能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您抛弃那些非秦国籍的平民百姓,使他们去帮助敌国;辞退那些外来的宾客,令他们去为各诸侯效力,这就是所谓的把武器借给入侵者,把粮秣送给盗匪了。”嬴政看了李斯的这封信,立即召他入见,恢复他的官职,并撤销了逐客令。

    此时李斯已走到了骊邑,他接到秦王诏令后即刻回返。嬴政后来采纳了李斯的计策,暗中派遣能言善辩的人携带金玉珠宝去游说各国国君。对各国有名望、有势力的人,凡是可以用钱财贿赂的,嬴政便出重金收买回来,结交他们;凡是不肯受贿的,便持利剑刺杀他们。同时秦王还命人挑拨各国国君与臣民之间的关系,离间他们的感情,然后派良将率兵攻打各国。这样,几年之内,秦国终于兼并了天下。

    务本

    ※原文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有唵凄凄,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安危荣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民之治乱在于有司。《易》曰:“复自道,何其咎,吉。”以言本无异,则动卒有喜。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谏,将众则罢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译文

    曾经察看古书,三王的辅佐之臣,他们的名声没有不荣耀的,他们的身家没有不安定的,是由于他们的功劳大。《诗经》上说:“阴云凄凄,雨下得哗哗响。下到公田里,惠及我的私田。”三王的辅佐之臣,都能够由于为公而后也得到了私利。乱世君主的辅佐之臣,他们想名声和利益都和三王的辅佐之臣相同,然而他们的名声没有不受辱的,他们的身家没有安定的,因为他们不实行公义。他们都担心自己的身份在国内不高贵,而不担心自己的君主不是天下最尊贵的;他们担心自己的家不富足,却不担心他们的国不强大。这就是想要荣耀却越加得到耻辱、想要安全却越加危险的原因。安危荣辱的根本在于君主,君主的根本在于宗庙,宗庙的根本在于人民,人民的安定或混乱在于官员。《易经》上说:“天行一周又开始,没有什么灾祸,吉祥。”说的是根本上没有什么变化,那么举动就会成功。现在的人当官就无视法度,在财产面前就贪婪,位高就不听劝告,率领军队就怯懦打败仗,这样还想得到君主的厚赏,难道不是很难吗?

    ※原文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尽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用己者未必是也,而莫若其身自贤。而己犹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己,所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未得治国治官可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必可得也。苟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得,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得,而用其所已得,可以知其所未得矣。

    ※译文

    如今有人认为修养身心和理财廉洁是可耻的事,把财物据为己有,像这样富有的,不靠盗取他就没有办法获得。荣华富贵不是自然就得到的,凭借的是攻伐的功绩。如今功劳很少而希望很高,这是欺骗;没有功劳还求取荣华富贵,这是欺诈。欺诈的方法,君子不用。人们大多说:“君主用我,国家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想让君主任用自己,不必自我表白,不如使自己贤能。自己都还有可担忧的,用于国家,国家怎么会无忧呢?自身可以控制的,不去控制它,而去夺取自己不能控制的,太荒谬了。这种人没能得到治理国家和百官的职务就对了。像这样的人,在家里侍奉父母,在外结交朋友,是可以做好的。假如对父母不孝顺,对朋友不忠诚,是没能自善其身。做不到自善其身,又怎么能治理好国家?所以,评论一个人,不能用他没有得到的东西来衡量他,而应该从他已经得到的东西来衡量,就可以知道他未得到而一旦得到时会是什么样了。

    ※原文

    古之事君者,必先服能,然后任;必反情,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大雅》曰:“上帝临汝,无贰尔心。”以言忠臣之行也。解在郑君之问被瞻之义也,薄疑应卫嗣君以无重税。此二士者,皆近知本矣。

    ※译文

    古代的侍奉君主的大臣,一定要先具备能力然后才能承担重任,一定要自我反省才能接受爵位。君主虽然奖赏过分了,大臣也不会无功受禄。《大雅》上说:“上天宠幸你,不敢有疑心。”这说的是忠臣的行为。例如,郑国君主问被瞻道义的事情,薄疑劝卫嗣君不要收重税。这两个人,都接近知道什么是根本。

    ※读解

    “有唵凄凄,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意思是,阴云凄凄,雨下得哗哗。下到公田里,惠及我的私田。在战国后期,人们不再单独地奢谈什么公家了,也会涉及私人的利益。

    本文不回避私利的问题,因为人都是有私心的,那么公利和私利之间该怎么抉择呢?这就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问题了。作者提出的就是做好公利,然后惠及私利,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

    ※事例

    胡雪岩大义助姻亲

    胡雪岩是清朝末期最有名的“红顶商人”。他凭借自己的仗义和见识,结识了湖州颇有势力的民间把头郁四,还帮助他处理了家事,深得郁四敬服。为了报答胡雪岩,郁四做主为胡雪岩娶了寡居的芙蓉姑娘。

    芙蓉姑娘的娘家本来也是生意人,祖上开了一家很大的药店,叫作“刘敬德堂”。传至芙蓉姑娘的父亲时,还能勉强支持,不料她父亲十年前到四川采办药材,在三峡遇险,船毁人亡。她的叔叔外号“刘不才”,本来就是一介纨绔,还特别好赌,接下家业不到一年就无法维持,将药店连房子带存货都典给了别人。不过刘不才非常顾及颜面,自己穷困潦倒,却不同意侄女芙蓉给人做“偏房”。芙蓉再嫁,他不肯认胡家这门亲戚。他手里还有祖传秘方,即使自己到了告贷无门的地步,都不肯押出,他认为只要秘方还在,家底就还在,心里还想着有一天重振家业。

    胡雪岩娶了芙蓉姑娘,对刘不才不能不管。人们认为,胡雪岩要么按照郁四的想法,送给刘不才一笔钱,不再与他发生任何关系;要么按照芙蓉的想法,由芙蓉劝刘不才拿出秘方,胡雪岩帮忙卖掉,让他自己生活。

    胡雪岩却不这么想,他要认下这门亲戚,借给刘不才一家药店。他凭自己的眼光看出,药店生意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行业,只要货真价实,创下牌子,药店生意就不会差。不过自己不懂这行,刘不才却懂,只要能将他收服,帮他改掉身上的毛病,他就可以起大作用,而且他手上的祖传秘方也可以充分利用。于是,胡雪岩请郁四帮忙,摆了一桌认亲席,在宴席上便谈妥了药店开办的地点、规模、资金等事项。

    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在其后的几十年中,“胡庆余堂”成了名闻天下的老字号药店,不仅成为胡雪岩的一个稳定财源,也为他挣来了“胡大善人”的好名声,对他的其他生意也带来了极好的影响。

    谕大

    ※原文

    昔舜欲旗古今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正殊俗矣;汤欲继禹而不成,既足以服四荒矣;武王欲及汤而不成,既足以王道矣;五伯欲继三王而不成,既足以为诸侯长矣;孔丘、墨翟欲行大道于世而不成,既足以成显名矣。夫大义之不成,既有成矣已。《夏书》曰:“天子之德广运,乃神,乃武,乃文。”故务在事,事在大。

    ※译文

    从前,舜想要号令天下而没有成功,却已经足够成为帝王了;禹想要成为帝王而没有成功,却已经足够纠正异方的恶俗了;成汤想要继承禹而没有成功,却足够使四表之荒臣服了;周武王想要继承成汤而没有成功,却足以称王天下;五霸想要继承三王的功业而没有成功,却足以成为诸侯的首领了;孔丘、墨翟想在当世推行大道没有成功,却已经足以使自己留下圣贤的赫赫名声了。行大义虽不能完全遂愿,也已经有所成就了。《夏书》上说:“天子的道德适用范围很广泛,达到神、武、文的境界。”所以务必要做事情,做事要从大义出发。

    ※原文

    地大则有常祥、不庭、歧毋、群抵、天翟、不周,山大则有虎、豹、熊、螇蛆,水大则有蛟、龙、鼋、鼍、鳣、鲔。《商书》曰:“五世之庙,可以观怪。万夫之长,可以生谋。”空中之无泽陂也,井中之无大鱼也,新林之无长木也。凡谋物之成也,必由广大众多长久,信也。

    ※译文

    地大就有常祥、不庭、歧毋、群抵、天翟、不周等山,山大就有虎、豹、熊、螇蛆等动物,水大就有蛟、龙、鼋、鼍、鳣、鲔等。《商书》上说:“五代人以上久远的宗庙,可以看到怪异现象。万人的首领,就能出奇谋。”孔穴之中没有大泽湖,井中没有大鱼,新栽的林子没有高大的树木。大凡谋划事物成功,一定是从广大众多长久出发考虑,这是千真万确的。

    ※原文

    季子曰:“燕雀争善处于一室之下,子母相哺也,姁姁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则火上焚栋,燕雀颜色不变,是何也?乃不知祸之将及己也。”为人臣免于燕雀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子兄弟相与比周于一国,姁姁焉相乐也,以危其社稷。其为灶突近也,而终不知也,其与燕雀之智不异矣。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故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小大贵贱,交相为恃,然后皆得其乐。

    ※译文

    季子说:“燕子和麻雀在房檐下争夺好地方筑巢,母鸟哺育着幼鸟,都欢乐自得,以为平安无事了。灶上的烟囱裂了,火苗蹿了出来,向上烧着了屋梁,可是燕子和麻雀却安然自若,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不知道灾祸将要降到自己身上啊。”做臣子的,能够避免燕子、麻雀那样见识的人太少了。做臣子的,只顾增加自己的爵禄富贵,父子兄弟在一个国家里结党营私,欢乐自得,从而危害了自己的国家。他们离灶上的烟囱很近,可是却始终不知道,他们与燕子、麻雀的见识有什么不同。所以说:“天下大乱,就不会有一个安定的国家;整个国家都乱了,就不会有一个安定的家;全家都乱了,就不会有安定的个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小的要获得安定,必须依赖大的,大的要获得安定,必须依赖小的。大和小,贵和贱,彼此互相依赖,然后才能都得到安乐。

    ※读解

    想要做一件事,首先要把目标定得高远些,这样即使像大禹他们那样不能称王天下,但至少也能够完成一多半的目标,也足够令后嗣子孙仰视了。这种方法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中也非常管用。例如,某次考试定下的目标是九十分,按照这个目标去做,即使到时没有达到九十分,但是八十九分也足够排到全班的前十名了,这不就很好吗?所以,越是目标高远的人,越是能够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季子关于燕子和麻雀的比喻非常巧妙,形象地说明了大臣、贵族和国家的关系,也就是俗话说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乎”。小的要想安定,一定需要依赖大的;相反,大的要想安定,也一定要依赖小的。

    ※事例

    奇货可居

    秦国太子的夫人名叫华阳,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而妃子夏姬生有一子,即嬴异人。异人在赵国当人质。秦国几次攻打赵国,赵国人因此对异人极不友善;又因为他是秦王庶孙,在国外当人质,车马及日常供给都不充盈,生活窘困,因此抑郁不得志。

    阳翟的大商人吕不韦前去邯郸,见到嬴异人后,说道:“这是可以囤积起来卖好价钱的奇货呀!”于是前去拜见异人,说:“我可以提高你的门第!”异人笑着说:“你先提高自己的门第吧!”吕不韦说:“你不知道,我的门第要靠你的门第来提高。”

    异人心中知道他意有所指,便邀他一起坐下深谈。吕不韦说:“秦王老了。太子宠爱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你的兄弟二十余人中,子傒是长子,有继承秦国君位的条件,又有士仓辅佐他。你排行居中,不太受重视,又长久在外当人质。如果太子即位当秦王,你便很难得到继承人的地位。”

    异人说:“如果你能帮我当上秦王,我愿意与你共治秦国。”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给异人,让他广交天下宾客,又用五百金购买奇珍异宝,由自己携回秦国。通过华阳夫人姐姐的引见,吕不韦见到了华阳夫人。他立即献上奇珍异宝,还趁机称赞异人贤明,宾客遍天下,并说异人日夜思念华阳夫人,早当她是亲生母亲。

    华阳夫人听了大喜。吕不韦又说:“靠容貌侍奉别人,色衰爱弛是迟早的事。现在夫人虽然受宠,但没有子嗣,如果不趁年轻受宠之际选择一个贤良孝顺的人收为养子,等到将来年老色衰,就连说句话的资格都没有了。现在,异人贤明,又知道自己排行居中,做太子的机会微乎其微。此时夫人如果助他一臂之力,异人定会永志不忘,夫人在秦国也能永保地位。”

    华阳夫人认为这番话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找机会对太子说:“儿子异人十分贤明,备受人称誉。”接着又哭道:“我不幸没有生儿子,想收异人为儿子,让自己后半辈子有个依靠!”

    太子答应了她,为华阳夫人刻下玉符,立异人为继承人,还送给异人丰厚的财物,并请吕不韦辅佐他。异人的声望从此在各国传了开来。

    吕不韦娶了一位邯郸美女,她已怀有身孕。一次,异人与吕不韦饮酒,对该女子一见倾心,便请吕不韦割爱。吕不韦起先不允,并且动怒,后心念一转便将女子送给了异人,但他隐瞒了女子怀孕的事。女子在一年后生下一子,名叫嬴政,异人便立她为正室夫人。

    当秦兵围困邯郸之际,赵国人想杀异人,异人与吕不韦用六百金买通看守之人,才得以脱身。回国后,异人身穿楚国服装前去见华阳夫人,夫人说:“我是楚人啊!我当你是亲生儿子。”于是把异人的名字改为“楚”。后子楚继位,吕不韦也因此飞黄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