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管子全鉴(典藏诵读版) > 前言

前言

    《管子》一书,作者托名春秋前期齐国政治家管仲,但其实并非管仲本人所著,而且也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论汇编,是一部汇集了从春秋到秦汉各家学说的论文集。

    管仲(前719—前645年),名夷吾,字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春秋初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出身贫贱,后经好友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齐相,后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管仲也因而被称为“春秋第一相”。其言论多见于《国语·齐语》。

    《管子》约成书于战国时代(前475—前221年)至秦汉时期,刘向编定该书时,共拟定86篇,分为8类,分别是:“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9篇,“短语”18篇,“区言”5篇,“杂篇”13篇,“管子解”5篇,“管子轻重”19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韩非子》、贾谊《新书》和《史记》所引《牧民》《山高》(今本《形势》)《乘马》诸篇,学术界认为是管仲遗说;《立政》《幼官》《枢言》《大匡》《中匡》《小匡》《水地》等篇,学术界认为是记述管仲言行的著述;《心术》《白心》《内业》等篇另成体系,应当是管仲学派、齐法家对管仲思想的发展演绎,更多地反映了战国百家的学术面貌。

    《管子》全书内容较为庞杂,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轻重等百家之学,其中《牧民》篇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称“四维不张,国家乃亡”,体现了道家的思想;《修权》篇称“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以此可以看到法家的思想;《幼官》和《幼官图》,将人事行为限定顺守时令的用心,体现了阴阳家的思想。此外,墨家的非攻言论,农家对地利的筹划,兵家的战事计谋等,都在《管子》中有所体现。虽然因为这一点,《管子》一书的学术性质难定,难以说是道家著作还是法家著作,但这绝不意味着《管子》是一部杂凑的书,它是数代“管仲学派”的学者继承和发展了管仲的治国思想,并融汇了多家学说之后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自成一家之说。

    《管子》中将道家、法家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提出以法治国的具体方案,又重视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既强调以君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又主张以人为本,促进农工商业的均衡发展;既有雄奇的称霸之策,又坚持正义的王道理想;既避免了晋法家轻视道德人心的倾向,又补充了儒家缺乏实际政治经验的不足。同时,《管子》还积极吸收儒、墨等学派的思想长处,将礼义、等级名分等的理论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主张礼法结合,倡导确立严格的等级名分体系及以之为基础的社会道德规范。这些都适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反映了齐国改革时期的政治实践,在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抹杀的重要地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管子思想,让《管子》更通俗易懂,于是便有了这本《管子全鉴:典藏诵读版》的问世。由于篇幅、体例的限制,本书只能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解译,由于译注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同时,本书将纸质图书和配乐诵读音频完美结合,以二维码的方式在内文和封面等相应位置呈现,读者扫一扫即可欣赏、诵读经典片段。诵读音频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业播音员,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等知名高校播音系教师构成的精英团队录制完成,朗读中融进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声音感染力极强,欢迎下载品鉴。

    解译者

    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