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门清大清 > 第一章 太祖朝(1616-1626)

第一章 太祖朝(1616-1626)

    古老的女真族

    女真族是生活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原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女真民族起源自中国史书中,3000多年前的“肃慎”,在公元2至4世纪时期称为“挹娄”,在公元5世纪时期,称为“勿吉”(读音“莫吉”),到公元6至7世纪称为“黑水靺鞨”,直到公元9世纪起,才更名为女真。

    到17世纪初。建州女真满洲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其子皇太极时期已基本统一女真各部。

    1635年农历10月13日,清太宗皇太极颁布谕旨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蒙古、汉、朝鲜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满族的祖先是谁

    满族的祖先,是以渤海族遗民为主的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以原渤海国建州为部名,分布在长白山、牡丹江、绥芬河之间,以今吉林珲春县、黑龙江宁安县为聚居地,多是渤海族遗民,从事农耕定居生活,种谷纺线,饮食服用,与汉族的区别并不是很大。

    建州女真原居于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的地方,明初,他们开始向东南迁移。

    明朝曾经在建州女真的聚居地,设置了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包括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委任各部首领,依照旧俗,各统其属。

    明朝万历年间,先后封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龙虎将军。

    1559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以当时的赫图阿拉,即现在的辽宁省新宾县设为京城,建立了后金。

    谁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祖先

    关于爱新觉罗家族的祖先,在《旧满洲档》和《清太祖武皇帝实录》里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有三个仙女,从天而降,到长白山布尔瑚里湖沐浴。这三个仙女的名字叫恩古伦、正古伦和佛古伦。一只神鹊把一枚百年朱果放在了佛古伦的衣服上就飞走了,三个仙女沐浴之后上了岸,三仙女佛古伦看到衣服上的这枚红色的百年朱果,欣喜不已,大朵快颐,没想到吃完之后,立即就怀孕了,无法再升天,了,另外两个仙女恩古伦和正古伦就先升天而去,留下佛古伦在人间,独自孕育朱果之子。

    后来,佛古伦生下了一个男孩,佛古伦给这个男孩起名字叫布库里雍顺,姓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生下来就会说话,相貌奇异。

    于是,佛古伦对布库里雍顺说:“你生下来就是为平定乱世的,你去治理国家吧。”

    后来,布库里雍顺被人们拥立为国主,定居在斡朵里城,满洲从此开始。布库里雍顺就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始祖。

    清人写下这个神话故事,目的是为了体现爱新觉罗家族的高贵。

    努尔哈赤究竟姓什么

    清太祖努尔哈赤姓什么?人们通常会毫不犹豫地说姓爱新觉罗。事实上,关于努尔哈赤的姓氏,文献记载,稗官野史,杂说纷纭,是历史的一个不解之谜。

    据文献记载,努尔哈赤的姓有六种说法:各自认为努尔哈赤姓佟、童、崔、雀、觉罗和爱新觉罗。因为清朝皇室祖先的以神话为名,所以很多人认为,努尔哈赤的姓氏是“爱新觉罗”,系天赐。

    在明朝的文献中,努尔哈赤姓“童”或“佟”。

    而在东北的朝鲜族的历史记载中,称努尔哈赤姓“雀”或姓“崔”。

    《清朝通志·氏族略》里记载,爱新觉罗是国姓,爱新是金的意思,其他的觉罗则冠以地名、部名、民名等,与国姓相区别。如“伊尔根觉罗”就是“民觉罗”的意思,以表示它们和爱新觉罗,即金觉罗的区别。

    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记载有八种觉罗,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阿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觉罗、察喇觉罗。

    由此可见,“觉罗”是满洲皇室旧有的姓氏,“爱新”是后来加添的,其目的在于显示帝王后裔的尊贵。

    金姓是金朝女真的国号,可以自显是帝王种族的后裔。

    在清朝最早的一部史书资料《满文老档》和《满洲实录》里,很少出现“爱新觉罗”一词,仅有三例。并且在这两本书中提到,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元天命后,在觉罗姓前冠以爱新,是为了突出其有别于一般人的高贵身份。

    努尔哈赤姓氏之所以众说纷纭,原因主要在于满洲最初并没有自己的文字,没能留下原始的满洲文献记载;除此之外,清朝编修《明史》,只要是对清朝皇室祖先存在不利因素的史实,都予以删除或篡改。因此,清太祖的姓氏,终究称为历史之谜。

    女真族有自己的文字吗

    由于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是否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已无从考证。有据可考的是,作为满族先人的女真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文字则是借用契丹字。

    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后,根据治国需要,命完颜希尹创制女真文字。

    完颜希尹奉命“依仿汉人楷书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历史上把这种文字叫做“女真大字”。

    “女真大字”通用十多年之后,金熙宗完颜又创制了一种女真字,这种字被称为“女真小字”。在之后的时间里,这两种女真字开始并行通用。

    金灭亡之后,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受到汉文化的影响,逐渐放弃女真文字,改用汉文,知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人便越来越少了,而那些留在东北的女真人仍然使用女真族自己的语言文字。

    然而至明朝后期,女真族的语言仍在使用,但文字已经逐渐被废弃了,而改用蒙古文字,所以,到了满族,女真文字便变得无人知晓了。

    努尔哈赤为什么自称天命汗

    满族文字是怎样形成的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

    满文是1599年,即明万历二十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这种文字只是单纯地模仿蒙古语音拼写满语,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女真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十分迅速,与明朝、蒙古各部的联系也越来越频繁,仍借用蒙古文字记事和交际,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女真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于是,努尔哈赤决定创制属于本民族的文字,并命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

    具体创制的过程,在《满洲实录》里有十分详细的记载。

    1599年二月,努尔哈赤想仿照蒙古字创制本民族的文字,并把这个想法和设想告知文臣额尔德尼和噶盖,让他们负责具体实施。在满文的创制过程当中,努尔哈赤作为女真的杰出首领,其决策和指导作用是很值得肯定的。

    满文的创制和颁行,适应女真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对推动女真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政权的建立是非常有帮助的。

    努尔哈赤有多少个弟弟

    努尔哈赤有四个弟弟。

    二弟,爱新觉罗·穆尔哈齐,其母为塔克世之妾李佳氏,是努尔哈赤的异母同父的弟弟,被封为多罗勇壮贝勒。

    三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其母为宣皇后喜塔喇氏,是努尔哈赤同母同父的弟弟,被封为庄亲王。

    四弟,爱新觉罗·雅尔哈齐,其母为宣皇后喜塔喇氏,与努尔哈赤同母同父,被封为通达郡王。

    五弟,爱新觉罗·巴雅齐。其母为塔克世次福晋纳喇氏,是努尔哈赤异母同父的弟弟。

    让努尔哈赤又爱又恨的女人东哥

    在努尔哈赤称汗之前,有一位“倾国倾城”的美女,因她的美貌,接二连三地爆发战争,一个个英雄为她裹尸战场,连努尔哈赤都对她又爱又恨。这位女子名叫东哥,在一些清史著述中其被称作“叶赫老女”。

    东哥全名叶赫那拉·东哥,是叶赫部的公主。万历二十五年,叶赫部为笼络努尔哈赤,将15岁的叶赫老女许给他,但不久就悔婚。

    万历二十七年,叶赫部以叶赫老女为饵,诱惑哈达部贝勒孟古勃罗与努尔哈赤为敌,结果努尔哈赤一举灭了哈达部。

    万历三十五年,辉发部贝勒拜音达理与努尔哈赤之女订有婚约,却迟迟不去迎娶。结果努尔哈赤最终发现,又是叶赫部以叶赫老女为奖品,来怂恿辉发部与努尔哈赤反目,努尔哈赤一怒之下又灭了辉发部。

    万历四十年,叶赫老女已经30岁了,可叶赫老女的兄长布扬古又来到乌喇部,许诺如果乌喇部贝勒布占泰反对努尔哈赤,就将叶赫老女嫁于他。

    乌喇贝勒对叶赫老女闻名已久,为了表示决心,他射死了努尔哈赤的侄女娥恩哲,还发誓要射死努尔哈赤的女儿穆库什。努尔哈赤闻讯大怒,亲率3万大军进攻乌喇部。乌喇部经不住建州大军的冲击,布占泰逃向叶赫,乌喇部也灭亡了。

    万历四十三年,叶赫老女的兄长布扬古,又将年已35岁的妹妹叶赫老女许配给了蒙古科尔沁首领莽古尔泰,条件是联合攻打努尔哈赤,美女计居然再次奏效。

    努尔哈赤听到东哥出嫁的消息后,气恼不已,欲出兵攻打叶赫,半路抢走新娘。然而,当时的明朝政府,担心努尔哈赤势力太大,已与叶赫结盟,并闻讯派兵保护东哥,努尔哈赤这才压下怒火,没有举兵。

    一年后,也就是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称汗那年,东哥病死在叶赫。

    努尔哈赤有多少个儿子

    努尔哈赤有16个儿子:

    皇长子,爱新觉罗·褚英,曾经被立为太子,后被天命汗废太子之位,追封广略贝勒,其母为元妃佟佳氏。

    皇次子,爱新觉罗·代善,被封为礼烈亲王,其母为元妃佟佳氏。

    皇三子,爱新觉罗·阿拜,被封为镇国勤敏公,其母为庶妃兆佳氏。

    皇四子,爱新觉罗·汤古代,被封为镇国克洁将军,其母为庶妃钮祜禄氏。

    皇五子,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其母为继妃富察氏。

    皇六子,爱新觉罗·塔拜,被封为辅国悫厚公,其母为庶妃钮祜禄氏。

    皇七子,爱新觉罗·阿巴泰,被封为饶馀敏郡王,其母为侧妃伊尔根觉罗氏。

    皇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后来的清太宗,其母为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

    皇九子,爱新觉罗·巴布泰,被封为镇国恪僖公,其母为庶妃嘉穆瑚觉罗氏。

    皇十子,爱新觉罗·德格类,其母为继妃富察氏。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巴布海。其母为庶妃嘉穆瑚觉罗氏。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阿济格,曾被封为英亲王,后被天命汗罢免,其母为大妃乌拉那拉氏。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赖慕布,被封为辅国介直公,其母为庶妃西林觉罗氏。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多尔衮,被封为睿忠亲王,后被追封成宗义皇帝,再后来被罢免。其母为大妃乌拉那拉氏。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多铎,被封为豫通亲王,其母为大妃乌拉那拉氏。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费扬果,后被罢免皇子的封位,革除宗室,其母不详。

    努尔哈赤有多少个女儿

    努尔哈赤有八个女儿、两个养女:

    皇长女,人称东果公主,被封为固伦公主、谥固伦端庄公主,其生母为清太祖元妃佟佳氏哈哈纳札青。

    皇次女,名为嫩哲,人称沾河公主,被封为和硕公主,其生母为清太祖侧妃伊尔根觉罗氏,是皇七子阿巴泰的同母姐姐。

    皇三女,名为莽古济,人称哈达公主,未正式册封,待遇与固伦公主一样,后被革除公主的称号,革除宗籍。其生母为清太祖继妃富察氏衮代,皇五子莽古尔泰、皇十子德格类、皇十六子费扬古都是她同母的兄弟。

    皇四女,名穆库什,革和硕公主。生母为清太祖庶妃嘉穆瑚觉罗氏,与第九子巴布泰、第十一子巴布海、第五女、第六女同母。

    皇五女,未曾册封,其生母为努尔哈赤庶妃嘉穆瑚觉罗氏,与皇九子巴布泰、皇十一子巴布海、皇四女穆库什、皇六女为同母的姐妹。

    皇六女,未曾册封,其生母为清太祖庶妃嘉穆瑚觉罗氏,与皇九子巴布泰、皇十一子巴布海、皇四女穆库什、皇五女为同母的姐妹。

    皇七女,被封为乡君品级,其生母为努尔哈赤庶妃伊尔根觉罗氏。

    皇八女,名聪古伦,被封为和硕公主,其生母为努尔哈赤侧妃叶赫纳喇氏。

    养女,名为荪岱,被称为巴约特格格,被封为和硕公主,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四个女儿,其生母为舒尔哈齐继福晋瓜尔佳氏。后金天命初年,努尔哈赤将其收养在宫中,封为郡主,后封和硕格格。

    养孙女,名为肫哲,被封为和硕公主,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四子恪僖贝勒图伦的儿女儿,努尔哈赤将其抚养在宫中,封为和硕公主。

    什么是庶妃

    在努尔哈赤的儿女中,有不少都是庶妃所生,那么究竟什么是庶妃呢?

    庶妃是中国古代内宫对后宫内廷主位外的妃子的通称。

    庶妃就像普通人家里的小妾,没有什么地位。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尤以后宫内廷为甚。

    后宫品轶,编制历朝历代虽大略近似,然而在名目上和数量上并不相同。隋唐时期设内廷主位,嫔,婕妤,美人,才人,自嫔以下即是庶妃。才人之下为秀女,不被列为皇室宗谱之内。

    清朝在关外太祖称帝之前,对于国君的后宫尚无一套完整且系统化的编制,因此后宫位号都很简单:

    国君之正室称大福晋。

    嫡娶的大福晋称嫡福晋。

    国君之继室称继福晋。

    国君之侧室称侧福晋。

    出身较低的侧福晋称庶福晋。

    太祖称帝后:

    国君之正室称大妃。

    嫡娶的大妃称嫡妃或元妃,如太祖元妃。

    国君之继室称继妃,如太祖继妃。

    国君之侧室称侧妃。

    出身较低的侧妃称庶妃。

    庶妃生的子嗣,没有直接继承皇位的权利,按照传统,皇室继承权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皇后的第一个儿子为嫡,封太子。

    如果皇后没儿子,就从其他内廷主位中选,通常是最年长的为嫡。

    如果内廷主位都没儿子,才能轮到庶妃们。即使如此,庶妃的儿子也不能直接立嫡,需要过继给皇后,封为“东宫首爵殿下”,名义上以皇后为母,是皇位的后备继承人。万一以后皇后又有了儿子,这个“东宫首爵殿下”也就失去了继承人的资格。例如唐朝的武则天,正宫皇后没有子嗣,还是昭仪的武则天就过继李显为“东宫首爵殿下”。

    “福晋”的来源

    清朝在关外太祖称帝之前,国君之正室称大福晋,嫡娶的大福晋称嫡福晋,国君之继室称继福晋,国君之侧室称侧福晋,出身较低的侧福晋称庶福晋。太祖称帝后,太祖的妻室称妃,太祖的兄弟的妻室称为福晋。

    福晋一词来源说法不一,主要有这样两种说法。

    来源一:蒙古语将汉语“夫人”音译为“福晋”,称可汗、贵族的妻室为“福晋”。

    来源二:满语源自蒙古语系,蒙古语称其妻室为“福晋”,故满语也成可汗、贵族的妻室为“福晋”。

    满族的一夫多妻多妾制

    满族早期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多妾制,与汉族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不同。

    清朝初期,后妃制度并不完善,当时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妻妾们并没有名号,称“福晋”或“格格”。

    清朝初期,努尔哈赤的16个妻妾都叫“福晋”,努尔哈赤称帝后,大福晋才称为皇后,其他称为妃子。

    清朝初期,大福晋和侧福晋都是妻,都有正式的名分,都称为福晋,侧福晋只比大福晋的地位略低;小福晋和格格、媵妾、婢妾等都是妾,都是没有名分的,庶福晋不过是对她们的尊称罢了,地位远低于大福晋和侧福晋。

    大福晋和侧福晋所生子女都属嫡出,地位高;小福晋和格格、媵妾、婢妾等妾所生子女属庶出,地位远低于大福晋和侧福晋的子女。

    最长寿也最默默无闻的皇七女

    太祖时期,最默默无闻的公主便是太祖的第七女,既皇七女。皇七女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即1604年三月初十日,生母是太祖的庶妃伊尔根觉罗氏。

    皇七女生前曾受封乡君品级,乡君的级别,只不过相当于镇国公、辅国公的女儿,这说明皇七女是庶出之女。

    天命四年,即1619年,16岁的皇七女嫁给了骑都尉纳喇氏鄂托伊,崇德六年,即1641年,额驸鄂托伊阵亡,那一年,皇七女37岁。

    从此,皇七女独守寒窗残烛,任岁月冷寂,在形影相吊中苦等人生终了,独处了整整45年。直到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皇七女去世,享年82岁。

    皇七女是清初公主中最长寿的一位,她历经四个王朝,从太祖朝到太宗朝,再到顺治帝和康熙帝,可惜,因为是庶出,她自始至终都没有被皇帝们重视过,直到康熙年间离世,也没有得到什么显赫的公主位号。

    努尔哈赤为什么被称为“天命汗”

    明万历四十四年,即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古代蒙古、契丹、女真族的最高统治者成为“可汗”、“大汗”或“汗”。努尔哈赤定国号为大金,建年号为“天命”,史称后金。所以后人称努尔哈赤为“天命汗”。

    努尔哈赤为什么要强制“剃发”

    汉族和女真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少数民族,其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思想文化和服装发式等与汉族有着很大的区别。

    努尔哈赤攻占汉人聚居的地方,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便是下令“剃发”。

    努尔哈赤为什么要强制汉人“剃发”?

    在努尔哈赤看来,“剃发”,是汉人降顺的重要标志。

    当然,努尔哈赤强令“剃发”,也引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不满,对当时的汉人来说,严重侮辱了他们的民族尊严。

    所以,努尔哈赤强制汉人“剃发”,颇花费了一番力气。

    当时,镇江汉人不“剃发”、拒降顺,努尔哈赤派武尔古岱额附、李永芳福将率兵前往镇压。首先宣布“汗谕”,即天命汗的“剃发”谕旨,接着威胁利诱拒绝“剃发”投降的汉人,最后驱骑挥刀,残杀拒不“剃发”归降的男人,并俘获其妻女一千余人,并将这些俘获的女性,分赏给官兵为奴。

    努尔哈赤强迫汉人“剃发”,引起了当时的汉人非常激烈的反抗。

    对于性情刚烈的辽东人民,努尔哈赤非常不放心,他下令女真人与汉人在村屯里一块儿居住,粮食一块儿吃,牲口草料一块儿喂,以便加强对汉民的监视和控制。

    于是,很多汉人的田宅被强占,粮食被掠夺,人身受凌辱,妻女遭奸污,加大了民族间的隔阂。

    努尔哈赤为了防范汉人,严令禁止制造、买卖、携带和收藏弓箭、撒袋、腰刀等武器。

    努尔哈赤对死心踏地降顺的明将李永芳也不怎么信任,怀疑其私通汉人。

    强制“剃发”,体现了后金对汉族的民族压迫,很多汉人宁愿自缢而亡,也不愿“剃发”降顺。

    史书曾有载:“城中多节义之人,兵才及城,人争缢死,屋无虚梁,木无空枝,至有一家全节,五、六岁儿亦有缢死者。”

    什么是“牛录”

    牛录,是八旗制度中最基层的军政组织。

    努尔哈赤政权的建立、发展都与牛录有着深层次的联系。

    八旗牛录制度,并不是在某一具体的时间点形成的,而是经过了“狩猎之牛录”、“部落之牛录”、“八旗之牛录”三个发展阶段,才最终确立起来的。

    牛录起源于女真人的狩猎行为,当时,狩猎的队伍中,每十个人中,确立一个总领,这个总领就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本意是巨大的箭;额真,本意是首领。

    在随后的岁月里,这个相当于狩猎小组组长的牛录额真,就演变为一级官名,牛录也就成为一种基层组织。

    再后来,屯垦田地、征丁披甲、纳赋服役,都使用牛录为计算单位。

    最后,努尔哈赤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组、发展、扩大和定型,创制了八旗制度。

    “固山”和“旗”

    固山出自满语,主要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指清代八旗组织的最大编制单位,汉语译为“旗”;一是一种称谓,加在爵号上,如“固山贝子”,或加于官名上,如“固山章京”了,如贝勒之女,可称“固山格格”等。

    八旗制度规定:每300人设一牛录额真,五个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个甲喇设一固山额真。

    固山是满洲户口和军事编制的最大单位,每个固山有其特定颜色的旗帜,因此汉语译固山为“旗”。原有黄、白、红、蓝四旗,后又增添四旗,在原来旗帜的周围镶边,黄、白、蓝三色旗镶红边,红色旗镶白边。这样,共有八种不同颜色的旗帜,称为“八旗”,即满洲八旗。

    满洲八旗的由来

    满洲的八旗指: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

    八旗制度对清初东北满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八旗制度尚未制定之前,女真社会主要以松散的氏族领主封建制为特征,北方东海女真与索伦各部,都还停留在酋邦部落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并且非常不平衡。领主的割据,导致女真社会在政治上长期得不到统一,从而限制了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往来。

    17世纪以后,番薯、高粱等高产作物由内地引种至辽东,并很快速推广到了女真各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也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进一部发展,分散的领主割据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大规模的生产组织,政治统一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须要。

    由此,各部领主之间的兼并战争变得尤为激烈,从明朝初期的三百余部到清太祖、太宗两朝统一之前仅存的二十个部落。

    各部军事组织日日趋严密化,正规化,战争的规模也不断升级,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八旗制度应运而生。

    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即1601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明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了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旗帜除四整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其管辖下的全部人员都编在旗内。

    八旗制度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

    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当时所编设的八旗,便是后来的满洲八旗。

    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

    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

    八旗的旗子是什么样子的

    正四旗是长7尺5寸,宽6尺的长方形;镶四旗的尺寸是正四旗剪去外上下角。

    八旗旗杆长一丈五尺,朱红色,旗杆端为银色枪头。

    八旗图案形式基本相同,镶四旗除去二边角后中间的面积稍小一些,龙形也小一些。龙与旗的色彩配合是:黄旗蓝龙、白旗蓝龙、红旗黄龙、蓝旗红龙。

    正四旗与镶四旗的图案有较大的差别,正四旗图案的龙首向右,镶四旗图案的龙首向左;正四旗图案的龙腹下飘着五朵祥云,镶四旗龙腹下飘着三朵祥云。

    努尔哈赤为什么要何迁都沈阳

    努尔哈赤攻占了沈阳之后,决定把都城迁到沈阳。

    努尔哈赤为什么要离开苏子河畔,先是迁都辽阳,然后迁都沈阳?

    努尔哈赤攻占辽阳之后,召集诸贝勒开会,他问大家:“天既眷我,授以辽阳,今将移居此城耶?抑仍还我国耶?”意思就是问大家,我们是迁都辽阳,还是会苏子河畔?

    诸位贝勒和大臣都要求回到苏子河畔,可努尔哈赤却说:“国之所重,在土地人民。今还师,则辽阳一城,敌且复至,据而固守,周遭百姓,必将逃匿山谷,不复为我有矣。舍已得之疆土而还,后必复烦征讨,非计之得也。且此地,乃明及朝鲜、蒙古接壤要害之区,天既与我,即宜居之”。意思就是说,“国家的重心,在于土地和人民,如果现在还师苏子河畔,辽阳就会被敌人重新占领,而百姓就要遭殃了,不得不逃到山谷里,以免被敌人残害。所以如果我们走了,将来肯定还要再次征讨辽阳。再说,辽阳是明朝、朝鲜和蒙古接壤的要害,既然老天爷送给了我,我就要迁都到这里”。

    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后,很快便发现,辽阳城大而残破,易攻难守。城内汉民群情激奋,誓死反抗,一天之内,便有22人往井里投毒,还常常有人袭击满族官民。

    辽阳东有朝鲜,西有蒙古,让努尔哈赤腹背受敌,坐卧不安。

    最后,努尔哈赤在辽阳城外八里处建造新城,后称东京城,天命七年1622年四月,努尔哈赤迁都至东京城。

    三年以后,天命十年,即1625年的三月,努尔哈赤提议迁都沈阳。

    这一次,努尔哈赤又力排众议,坚持沈阳地形好、地势好,北可征蒙古,南可征朝鲜,左右临水,山近兽多,是风水宝地。最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沈阳便成为后金新的都城。

    努尔哈赤的沈阳皇宫是什么样的

    努尔哈赤把都城迁到沈阳之后,开始改建沈阳城,兴修沈阳宫殿。

    在去沈阳之前,努尔哈赤遇大事或宴赏,就张天幕分列八座,让八旗诸王大臣分坐两旁。迁都沈阳之后,他就把一座二进式的宫院作为了皇宫。

    努尔哈赤的沈阳皇宫有三道宫门,门内是一进院,院子正中突起高台,上有穿堂。

    再后是二进院,中间是正殿三列,东西各有配殿三列,都是悬山夹脊前后廊式的建筑。

    努尔哈赤为了典礼、议政的需要,在大正殿前面兴建了十个王亭。沈阳宫殿的主体建筑便是大正殿和十王亭,这是努尔哈赤进行统治的权力中心。

    大正殿坐北朝南,宏伟壮丽,金碧辉煌,周围用雕刻构建垒砌,文饰生动,造型优美。台基上矗立朱红圆柱,正面有金色双龙盘绕,玲珑剔透秀丽,象征威严吉祥。它为八角重檐建筑,殿顶满铺黄琉璃瓦,缘镶绿色剪边,上列十六道五彩琉璃背。这种重檐庑殿,木架结构,丹漆彩绘和五彩琉璃,属于汉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大殿内的梵文天花,又具有着少数民族的建筑特点。大正殿八脊顶端聚成尖状,上面安设相轮宝珠与八个力士的宝顶,喇嘛教色彩浓郁。

    大正殿左右列署的十王亭,即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正白旗亭、正蓝旗亭,左翼王亭、镶旗亭、镶红旗亭、镶白旗亭、镶蓝旗亭。八旗旗亭的大小和形制完全相同,各旗不分地位高低。

    大正殿与十王亭合成一组完整的建筑群。是后金汗与八和硕贝勒等议政的殿亭,又是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

    什么是“计丁授田”

    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等城后,由苏子河流域迁至广阔富饶的辽沈地区,新的矛盾便不断涌现。满族以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进入到一个经济文化发展高于自己的汉族地区,自然会产生先进与落后的矛盾。

    满族奴隶制内部,已经有了一些封建制的因素,而到了辽沈地区后,这种新的封建制因素,有了更适合它生长的士壤,从而使旧的奴隶制和新的封建制的矛盾加剧。

    日益尖锐化的还有满族社会的阶级矛盾,很多奴隶要求过封建农民的生活,于是出现了奴隶大批逃亡的现象。

    针对这些矛盾,努尔哈赤于天命六年,即1621年7月,参照原来明朝的辽东屯田,结合后金已有的牛录屯田,颁布实行了“计丁授田”。

    “计丁授田”规定:把海州、辽阳一带30万日(日是当时的土地单位,1日合6亩土地)分配给满人和汉人耕种,每男丁给田6日,其中5日种粮,1日种棉。

    然后纳赋的办法是,每3个男丁,耕官田1日,每20个男丁,抽一人当兵,一人服役。

    这种“计丁授田”制度,就其土地所有制而言,是把土地分为官田和份地,直接生产者除了以无偿劳役耕种官田外,还能在自己的份地上经营自己的田产。就其生产关系而言,农民成了养活自己的劳动者。就其分配形式而言,官田实行的是劳役地租。

    “计丁授田”在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和分配形式上,都有着封建生产方式的特点。

    但是,“计丁授田”的土地所有权仍属后金,分得份地的男丁并没有真正所有权,有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份地不许自由买卖。

    什么是“拖克索”

    拖克索,满语的意思是“庄屯”、“庄田”。

    拖克索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女真人统治的十五、六世纪。

    努尔哈赤兴起之后,特别是在其驱骑占领辽沈地区之后,发展非常快,后金在当地的农业生产组织中,居于统治地位。于是,拖克索就成了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每一拖克索,由若干壮丁、耕牛和土地组成。

    什么是“庄田渝”

    努尔哈赤施行“计丁授田”之后,它的缺点很快便暴露了出来。

    首先,“计丁授田”并没有触及到满族社会原有的奴隶制庄园,即“拖克索”土地所有制,这便阻碍了“计丁授田”的推行。同时,“计丁授田”又强烈影响了“拖克索”奴隶制庄园,使其无法照旧统治下去。

    其次,对于原先处于奴隶制的满族社会来说,“计丁授田”无疑是一大进步,然而对于早已是封建地主经济的汉族人民来说,这无疑又是一大退步,它使得广大农民沦为半自由的农奴,引起了辽东汉民的反抗。

    鉴于以上原因,努尔哈赤对“计丁授田”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改造了以“拖克索”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天命十年,即1625年10月,努尔哈赤颁布了“庄田渝”。

    “庄田渝”规定:每一拖克索,由男丁十三人、牛七头、田百日组成,其中二十日的田产交纳官粮,八十日的田产留作拖克索自己食用。

    “庄田渝”是“计丁授田”制度的发展,它以男丁为基础分配土地、征收赋役,剥削方式仍是劳役地租。

    “庄田渝”还表明,庄田上的男丁不再是“拖克索”中毫无经济自由的奴隶,而是拥有自己的经济自主权的农奴;不再受奴隶主驱使,而是半自由的劳动生产者;他们不再需要把剩余价值全部上交领主,只需要把剩余价值当中的一部分,作为封建劳役地租交给领主就可以了。

    如此一来,“拖克索”就失去了原有奴隶制庄园的内容,成为封建领主经济的庄田。

    这意味着旧的奴隶制崩溃,新的封建制诞生,满族社会逐步由奴隶制过渡到了封建农奴制。

    天命汗努尔哈赤的成长历程

    清太祖,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女真人。

    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汉语,喜读《三国演义》,25岁在祖居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东北部,并屡次打败明朝军队。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

    萨尔浒战役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次年,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之战中,被明将袁崇焕用炮石击伤,最终忧愤而死。

    清朝建立后,努尔哈赤被尊为清太祖。

    努尔哈赤终年68岁,被葬于沈阳福陵,今辽宁省沈阳市东北30里处的东陵。

    努尔哈赤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即1559年,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赫图阿拉后改称兴京,即今天的中国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努尔哈赤出生于一个满族奴隶主家庭中。努尔哈赤的先人从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就开始受到明朝的册封,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都曾为建州左卫指挥。

    努尔哈赤用祖父和父亲所遗留下来的13副甲胄起兵,开始了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

    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都被明朝政府所杀害,在努尔哈赤起兵后,明朝政府派人把努尔哈赤的祖父、父亲的遗体送回,并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

    然而,努尔哈赤却自立为王。万历四十四年,即161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建年号为“天命”,史称后金。

    万历四十六年,即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

    什么是努尔哈赤的“七大恨”

    万历四十六年,即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

    那么,什么是努尔哈赤的“七大恨”呢?

    “七大恨”是努尔哈赤的伐明誓词,概括起来如下:

    一、明朝的边将轻信尼堪外兰的主意,无缘无故地挑起事端害死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

    二、明朝不遵守条约,派兵过界,帮助叶赫部;

    三、明朝的边民每年都偷越边境来偷东西,根据条约对这些人应该杀头,可是明朝却责备后金擅自杀人,逼迫后金交出十个人偿命;

    四、明朝派兵越境帮助时赫部,致使接受努尔哈赤的聘礼的姑娘东哥改嫁蒙古;

    五、后金百姓在柴河、三岔河、抚安等地(今天的铁岭市东南一带)按照规定耕种田地,却被明朝禁止收割庄稼,明朝政府还派兵驱赶后金的百姓;

    六、叶赫部违背盟约,挑起事端,明朝政府却偏听偏信,派使臣责骂后金政府,欺辱后金;

    七、哈达部帮助叶赫部两次侵犯后金,均被后金打败,可明朝却逼着后金允许哈达重新独立。

    这“七大恨”,令努尔哈赤出师有名,宣布完“七大恨”,努尔哈赤便向明朝的领土大举进兵了。

    努尔哈赤杀子之谜

    万历四十三年八月,即公元l615年8月,努尔哈赤作出决定,处死长子褚英,这一年,努尔哈赤57岁,长子褚英36岁。

    努尔哈赤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长子处死?褚英最后到底是病死还是幽禁而死,是自缢身亡还是被处死?

    说起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其实也是一个屡建战功的猛将。据《无圈点老档》的开篇记载,万历三十五年,即公元l607年,褚英28岁,在乌碣岩之战中,立下大功,被赐号阿尔哈图土门,翻译成汉语,就是“大智勇”的意思。次年,褚英偕贝勒等率军进攻乌拉,攻克宜罕山城,因其居长,屡有军功,被努尔哈赤授命执掌国政,这一年,他29岁。

    可褚英最大的缺点是心胸太窄、欲求太多总嫌分给他的部属、国人、畜群、财产太少,总想从所得比他还少的诸弟那里索取更多的东西,总想要杀掉那些不肯顺从他的弟弟,还利用他执政的权威强迫诸弟发誓,不把他的所作所为和隐秘恶念报告努尔哈赤。

    天长日久,众人积怨,四个弟弟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和努尔哈赤所倚任的五大臣,联合起来向努尔哈赤控告褚英,控告中一句最要紧的话就是:“担心汗死后,我等的性命难保。”努尔哈赤气愤异常,他无法再信任这个激起众怒、没有执政才能的长子,最终夺去褚英的兵权,连褚英的储君资格也一并剥夺。

    褚英并未就此服软,他书写咒语诅咒父亲、诸弟和五大臣,以此宣泄心中仇恨,他盼望远征的父亲打败仗,并策动亲信,预谋在父亲兵败而归时守住城门,不让父亲和诸弟人城。努尔哈赤因此勃然大怒,即刻将褚英囚禁。

    褚英被禁,列位大臣纷纷上书,一副“褚英不除,人人自危”的自虑。三年之后,努尔哈赤终于下定决心,处死褚英。

    《清史列传·褚英》、《清史稿·褚英传》、《满文老档》等,都对褚英的死因未做交代,仅仅是“乙卯闰八月,死于禁所”。所以,褚英的死因就成了千古之谜。

    天命汗努尔哈赤的死因之谜

    努尔哈赤60岁时,正式向明朝宣战。所率领的八旗铁骑所向披靡,一路南下,马鞭几乎指到了山海关。

    短短八九年间,明朝在辽东辽西的军事重镇大都落入后金军队之手。

    但就在1626年,68岁的马上皇帝在宁远城遭到了明大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兵退盛京,即现在的沈阳,不久,努尔哈赤便在沈阳撒手人寰。突然驾崩的努尔哈赤,为自己的子孙们留下了未竟的大业,同时,他的死,也成了千古之谜。

    努尔哈赤的死因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受到袁崇焕的炮击,身负重伤,久病不愈,最终撒手人寰。事实上,努尔哈赤是在宁远之战之后,8个月后才驾鹤西游的,这8个月间,努尔哈赤还远征了蒙古,可见炮击并不是天命汗努尔哈赤的真实死因。

    另一种说法是,努尔哈赤死于传说中的“搭背疮”。据《通纪辑要》记载,努尔哈赤“疽发背死”,所谓的“疽”,就是当时一种叫做“肉毒病”的绝症,即民间所说的“搭背疮”,这种病按当时的医疗水平是很难治愈的,而努尔哈赤此时已近古稀之年,加之宁远战败后心绪不宁,最终疽发而死,葬于福陵。

    到底是“疽发而死”,还是被大炮所伤,已无可考证,努尔哈赤死因,至今仍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