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六国天下主,不知体恤民生苦。大泽起义揭竿起,大秦帝国近日暮。
出轨人物:嬴政,即秦始皇,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战略家和军事家。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的开国皇帝,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生卒年份:公元前259—前210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36年。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出轨点:多年战争,导致民不聊生,嬴政统一六国后,并没有与民休息,而是继续连年战争,修长城、建阿房宫、建皇陵,沉重的兵役、徭役使人民苦不堪言,此外,严峻的刑罚也使得人人自危。对于秦朝的暴政,人民怨声载道,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正在酝酿之中。
一只羚羊奋力逃脱了狮子的追逐后,来到河边,羚羊此时全身乏力,口渴难耐,于是拼命地喝着河水,心道:“这次真是死里逃生啊。”突然,从水里蹿出一条鳄鱼,死死地咬住了羚羊,将其拖入了水中。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在危险的环境中,总是能提起十二分的精神,提防随时到来的不测,并做好了应对之策,但是在安定的环境中反而放松了警惕,殊不知,危机正在潜滋暗长。
嬴政扫平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可谓踌躇满志,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功盖三皇,德披五帝”。应该说,经过连年的战争,人民对于统一的盼望如若干旱之望云霓,然而统一没有给人民带来福音,暴政使得人民再次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境地。
嬴政自称是“始皇”,在他看来,自己以后的秦朝还能延续千秋万世,但是嬴政万万没有想到“仁义不施”正逐渐将秦朝推向灭亡的边缘,历史的轨迹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六国连年战争,人民苦不堪言,秦朝的建立,人民似乎看到一线希望,因为有太平日子过了,但是秦始皇的暴政再次将人民推入了火坑。
秦朝统一后,秦始皇继续维持了一统六国时的庞大军队,并且进行了多次的大规模战争,如对匈奴作战、对百越用兵等。据估计,当时全国的人口约有一千多万,服兵役的人超过二百万,占到了壮年男子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服兵役的人完全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完全靠农民养活,当时就出现了“男子力耕,不足以蓄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以供衣帛”的严重局面。
为了强化地主阶级的统治,秦朝又推行严刑峻法以镇压人民。秦朝沿袭了商周时代的很多酷刑,如有膑(剜去膝盖)、刖(锯脚)、宫刑、腰斩、枭首、坑死、车裂等。秦朝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建立了“什伍连坐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人犯法,十家连坐。面对条条酷刑,人们怨声载道。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很多人逃亡山林,奔走他乡,甚至举行暴动。可见,急政暴虐正在激化社会矛盾。
秦始皇三十一年,颁布“使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凭借这个法令,不仅得以合法占有土地,而且还用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土地被兼并的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不得不以“见税什五(即抽税50)”的苛刻条件耕种地主的田地,农民生活悲惨,食不果腹。
嬴政在统一六国期间,就已经开始大兴土木了,他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秦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该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长达38年之久,动用人力近70万,在我国陵寝修建史上实属罕见,而且其修建的时间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长8年。
除了修建皇陵,秦始皇还修建阿房宫,每年动用民工70多万人。宫殿可以容纳10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的面积。
秦始皇的暴政在秦二世即位后得到了延续,徭役征发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农民的困苦达到极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眼看一触即发。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一队开赴渔阳(今北京密云)的闾左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境内)因雨停留,不能如期到达渔阳戍地。当时秦法规定“失期当斩”,戍卒们面临着死刑的威胁。于是,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旗帜,秦朝岌岌可危。
不可一世的秦始皇自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毫不体恤民情,一味用“猛政”治国,忘记了居安思危的道理,秦朝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征求国歌,大家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周恩来总理主张将《义勇军进行曲》确定为国歌,当即有些人提出质疑,说这首歌不合时宜,周总理笑着说:“虽然现在我们站起来了,但还是要居安思危嘛。”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这其实就是居安思危的一个体现。
一个人不可能预知未来的发展,也不可能完全左右时局的变化,但是只要有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就能将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或者是从容不迫地处理危机。比如,一个公司的老总要有危机意识,要看到公司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它,而不要让它继续发展,以致引起严重的后果。
试想,如果秦始皇能遏制自己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缺点,能在平静的环境中看到危机,多行仁政,秦朝的轨迹说不定会朝着更远、更强的轨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