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其实很有趣 > 齐桓公:雄才春秋称一霸,可怜暴尸小人手

齐桓公:雄才春秋称一霸,可怜暴尸小人手

    不计前嫌强武备,春秋霸主居首位。晚年昏庸信奸佞,千秋功业一朝废。

    出轨人物: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时代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首。

    生卒年份:公元前716年—前643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685年—前643年。

    出轨点:作为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不仅一手会盟诸侯、安定周王室,一手掣肘他国事务,第三只手则征伐夷狄。真可谓风光一时。早年的他,适逢内乱,临危即位,能够不计试图射杀自己那样的前嫌而任用管仲,并且从谏如流,东征北讨,可谓一代明主。然则英雄气短,晚年昏庸,由于宠信阉竖,结果,被易牙、开方、竖刁三个人惑乱宫廷,自己最终竟然失去了一切控制权,连饭都吃不上,饿死以后,身体腐烂、生满蛆虫,被天下人耻笑。一代霸主,由于对自己的淫逸习性放任自流,没有输给敌人,却屈辱地死于小人手里,这次出轨的结局是多么悲惨啊。

    要说历史上的能人,实在是挺多,其中春秋五霸中头一个要说的就是齐桓公,要说雄才大略自然没话说,要说王者胸襟那也在历代帝王中数一数二。作为当代人,我们不难想象,能担负起霸主地位的人本身就不是等闲之辈,要说封王的人,这历史中能被称为圣贤之君的人本来就不多,更何况是齐桓公这样的风云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上有头有脸的人物,死时却是如此的悲惨,其死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己看人看不准,太爱听好听的。人们常常说,大象所辖无敌,但却最害怕的就是老鼠,因为它无孔不入见缝就钻,最后足可以让这个庞然大物猝不及防,而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帝王也是如此,虽然引领千军万马不在话下,却还是将性命栽在了小人手里。

    按理说,本来齐桓公也曾是一位叱咤风云、胸怀天下的一代明主。他善于容纳别人的开阔胸怀与气度,曾经帮助他建立了宏伟霸业。最典型的例子就要数他不计较一箭之仇、重用管仲的故事了: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十二年),齐国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第二年春天又被渠丘大夫雍林所杀。分别追随两位在外国避难的齐国公子的管仲和鲍叔牙,带领他们身后的“准国君”,开始玩起了一场生死时速的赛跑。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本来跑在了前面,但就在他们小憩的时间里,管仲奉公子纠之命很快就追上了他们。管仲看见公子小白,突然间张弓搭箭,向小白射来。那支箭,不偏不斜,正中小白前胸,只听得一声惨叫,小白倒在了车上。自以为圆满完成任务的管仲,一路手舞足蹈地回去复命了。公子纠这边得到管仲的捷报,自认为没有人会争夺齐国国君的宝座了,于是,一路优哉游哉地向齐国进发,行动速度很缓慢。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小白没有死,而是在当天晚上,先期赶到了临淄,抓住机会联合齐国贵族登上了王位,成为历史上的齐桓公。就是从那一晚开始,齐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也就是从那一晚开始,春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那一年是公元前685年,也就是齐桓公元年。齐桓公开始了他的霸业之旅。

    原来,那支箭被衣服上的带钩挡住,并没有射伤小白,小白当时急中生智,假装被射中,倒在车上,避免再次被当成射击目标。就在这刹那之间,小白甚至还想着咬破了舌头,口吐鲜血,好让管仲误以为自己已经死了。管仲和小白的这一次交手,实际已经清楚地确定了今后两人合作时的关系:小白,不愧是未来的中原霸主,他的机敏、智慧、善于表演,已经得到充分展示。而管仲,虽然失手,但他对自己职责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也十分可嘉,为了自己的主人登上王位,敢于临场处置,试图射杀王族的人,干工作真是不给自己留后路啊!我们今天很难想象,管仲再一次见到这个差点成为他箭下之鬼的小白,是什么心情。因为人家现在已经是一国之君,而且人家还不记一箭之仇,拜他为相,对他十分信任。有这样一层渊源,焉能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自己玩命干,管仲还向齐桓公举荐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桓管五杰”:隰朋、宁戚、王子城父、宾胥无、东郭牙。在这个强大领导集团英明决策下,齐国开始了改革。政治上,实行国野分治的方法,国都为国,其他地方为野;军事上,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经济上,通过减少税收,增加人口的生育水平。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齐国经济走向富庶,军事走向强大,百姓安居乐业,齐桓公也深受人民拥戴。这一系列漂亮的答卷,至少证明齐桓公用管仲是用对了。

    然而,到了晚年,我们看到的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

    乌云低垂,笼罩在古老的齐国都城临淄的宫殿上空。春秋霸业的首创者、一代霸主齐桓公斜躺在宽大的病榻之上,神情有些恍惚,苍白的脸上又平添了几分阴霾。四周无人,孤零零的他呼吸愈加沉重。就这样没有食物吃,没有水喝的60多天过去之后,奄奄一息的齐桓公竟被活活饿死在内宫之中。

    令人费解的是,堂堂一国之君怎么会饿死?事情还得追溯到齐国贤相管仲临死的时候。当初,管仲病危,齐桓公便急忙去看望管仲,并向管仲询问在管仲之后有谁可以委以重任,帮助他延续霸业。

    管仲卖了个关子,说:“没有人比君主还了解臣下的人了。”齐桓公想要任用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确实是一个君子,但他善恶分明,看见一个人邪恶的一面,终身不忘,没有藏污纳垢的包容心,这样的品行是不可以从政的。”齐桓公又焦急地问:“易牙爱惜寡人胜过爱惜自己的子女,可以委以重任吗?”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主公您的要求竟不惜烹杀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主公,这种没有人性的人,不适合拜其为相。”齐桓公又问:“开方怎么样?他爱惜寡人胜过爱惜自己的国家。”管仲果断地答道:“卫国公子开方抛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表面上甘愿侍奉主公,15年对故国不管不顾,父亲去世的时候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不孝子,怎会能真心忠于主公呢?况且千乘之国的封地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国的封地,俯就于主公,他的野心必定超过了这千乘之国。主公应该尽快疏远这种阴险的人,自然就更不能任用他为相了。”齐桓公再次问:“易牙、开方都不行,竖刁应该可以胜任吧?为了来侍奉寡人,他宁愿自残身肢,这样的爱惜寡人胜过爱惜自己身体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管仲摇摇头,笑着说:“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这样的举动是违反人情事理的,这样的人又怎么会真心忠诚于主公您呢?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若宠信他们,将来国家必乱。”管仲说罢,眼见齐桓公面露难色,便向他推荐了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告诉桓公隰朋可以帮助国君管理国政,延续霸业。

    而之后,易牙听说了齐桓公与管仲的这段对话,便去挑拨鲍叔牙,说管仲阻止齐桓公任命鲍叔牙。鲍叔牙笑道:“管仲荐隰朋,说明他一心为社稷宗庙考虑,不存私心偏爱朋友。现在我位居司寇之职,驱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让我为相,你们这些小人哪里还会有容身之处?”易牙讨了个没趣,深觉管仲知人之深,对朋友了解缜密,于是灰溜溜地走了。不久管仲病逝。齐桓公听从管仲生前的告诫,加上隰朋、鲍叔牙等贤臣再三提醒下,疏远了易牙、开方和竖刁这三个小人三年。

    历史证明一列没有了司机的火车是要出轨的。历史同时也证明,越伟大的领导人,在晚年越容易犯错,这是因为早年成就霸业,需要果断和魄力,需要自信乃至强悍的性格。这种强势领导,只要得到能臣的真心辅助,还有那么一点约束,想不成事都难。楚成王如此,齐桓公也不例外。但当这些贤臣一个个离齐桓公而去的时候,曾经雄才大略、而今老气横秋的君王,往往因为过于自信而丧失清醒,甚至走向昏聩。齐桓公似乎忘记了管仲的劝告,说:“管仲都死了这么多年了,早就已经腐朽了。”逐渐走向衰老的齐桓公,也开始压抑不了被拍马屁服侍着的快感。自从远离易牙、开方、竖刁三人之后,齐桓公食不甘味,夜不酣寝,口无谑语,面无笑容,日子过得很不舒心。

    没有了乐趣,那还叫生活吗?到最后,齐桓公忍不住又把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召到了身边,加以重用。现在,齐桓公生命里另外的一些重要人物正式出场了。

    过了一年,齐桓公没有听信名医扁鹊对他的劝言,病入膏肓。而易牙、开方、竖刁三人,没有了管仲的阻碍,便开始专权。齐国的一切都被这三个小人掌控了——甚至是齐桓公的人身自由。桓公四十三年,重病的齐桓公躺在淄博的宫室里孤独无助,而宫外的人竟然也对很久没有看到齐桓公出现毫不在意。这不奇怪,因为宫中传闻,桓公研究巫蛊之术已有数月,颇有心得。据说,齐桓公已经从当初的萎靡状态变得精神抖擞,可不食酒米,很快就得道成仙了。又据说,在宫外搭三尺围墙,就是为了避免外界骚扰。然而,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易牙、开方、竖刁的阴谋。他们将齐桓公软禁在这座高墙宫院中,齐桓公欲食不能、欲饮不得,最后一代枭雄活活饿死在高墙宫院之中。曾经把中原诸侯摆布在手心里的英雄,竟然是被几个猥琐小人饿死的。

    齐桓公的悲惨世界这样就结束了吗?并没有。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王位剑拔弩张,各自笼络了一帮党羽,同室操戈,相互攻击。齐桓公的尸体直挺挺地在床上躺了数十天,尸虫遍地游走,等到齐桓公的儿子无诡即位后,才把老爷子的尸身收拾进棺木。后来无诡战败被杀,齐桓公的太子昭几经厮杀,接替了王位,是为齐孝公。齐国这才安定下来。然而等到齐孝公登基这年的8月,齐桓公才正式安葬,这离他去世已经过去10个月了。当然,这次的内乱,也使齐国一蹶不振。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后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又一位被自己君主赋予高度信任的贤臣,再一次在《出师表》中语重心长地劝诫他后来的主人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可见诸如齐桓公、汉桓帝、汉灵帝这些亲近奸佞、远离忠贤的人,最终只能是误己、误国、误民,让人们在同情他们的遭遇时不免又多了几分气愤。

    遗憾的是,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的话再经典、道理再深刻,也避免不了刘禅乐不思蜀的悲剧;历史上同样的悲剧,还在一幕接一幕地重复上演,这里面除了不可改变的人性,还有专制集权制度那总也挥之不去的阴影。

    作为有治国才干和雄图大略的统治者,齐桓公一生曾经如此显赫,在春秋列国中成为第一个霸主。他在齐国内所实施的整顿和改革,使得齐国富国强兵,百姓安居乐业;他追求的争霸战争,一方面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经济,一方面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中华民族的统一,乃至对各民族的融合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也就是这样一位霸主,由于放纵自己,最后竟然和投其所好的奸佞小人走在了一起。

    而且,这位能够看清战乱中原长远格局的君主,竟然没有看清自己的身后事。也许是有意,也许是已经身不由己,总之他没能提早地立下储君。结果被一群小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不仅自己落得个尸首全无的下场,而且祸及子孙和百姓,对齐国此后的内乱不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齐桓公之所以落得被活活饿死在深宫之中、死后尸虫遍身的下场,正是因为他识人不准、用人失当,其教训何等深刻。齐桓公的故事,为当今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决策者敲响了警钟。

    首先,领导者、决策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正是因为手中握有人员任免、决定重大事项等权力,那些怀有个人目的人,总是会想方设法地迎合领导,投领导所好。在这种人面前,作为领导者、决策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千万不能为谗言所惑、被媚行所迷,否则,就容易良莠不分、忠奸不辨,结果就会像齐桓公一样,不仅江山社稷不保,最后连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搭进去。

    其次,要对违背常情、常理的事保持警惕。

    对于工作和生活中超出了常情、常理的人和事,领导者、决策者要保持警惕。就像管仲分析的那样,对自己的父亲、儿子和身体都不爱惜的人,一定是心怀叵测的。如果不牢记这一点,就很可能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落入其设计的圈套,从而给自己的利益和前途带来损害,也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

    最后,领导者、决策者在选人用人上要重视民意。

    常言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选人用人时,要多听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样可以避免用人失察。在这个故事里,齐桓公确实也问了,而管仲也知无不言地说了。但齐桓公并没有听进去,事后也没有认真落实。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也并非发自内心地想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仅仅将其视为选人用人工作中的程序,因而不得不勉强为之,走走过场。这也正是导致一些领导者、决策者在选人用人上失察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只有真心实意听取意见,以正确的态度从谏如流,才能够有效地避免选人失察、用人失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