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其实很有趣 > 赵何:廉颇不用换赵括,国君糊涂全军灭

赵何:廉颇不用换赵括,国君糊涂全军灭

    英明一世图霸业,不畏强秦百姓安。大意临阵换庸人,长平一夜血满山。

    出轨人物:赵惠文王(赵何),亦称文王。

    生卒年份:公元前307年—前266年。

    在位时间:公元前295年即位,前266年逝于邯郸。

    出轨点:赵武灵王薨,赵惠文王即位。赵惠文王是赵国国君之中比较有作为的一个。当时的赵何重用贤臣,朝中以战国六君子中平原君和乐毅为相,完璧归赵的蔺相如为上卿。军事上以廉颇、赵奢为将。实行外柔内刚执政。对外以理折服强秦,积极调用重兵抗衡,对内调整税收,使当时赵国国赋大平民富库实,国力迅速增长,形成了“尝抑强齐40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的积极形势。但在与强秦抗衡的长平之战后期,赵何竟然将悍将廉颇调任,换上“纸上谈兵”的赵括。终致在长平之战中,本来初期具有一定优势的赵军大败,近40万大军惨遭屠戮。自此,秦赵之间巨大的悬殊成为定局,赵惠文王开创的强大赵国如山岳崩倒、一蹶不振,最后为秦所灭。

    “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这是一个电视剧主题插曲的中的一句话,在整个电视剧中,充满了对雍正一生求索是功是罪的思考:雍正一生都在求证谁为英雄,以及功高盖世的英雄应该如何处理。最典型的是隆科多、年羹尧的被杀。如果说死亡是对军中良将最好的解脱,那么英雄已老如何寄身呢?对于英雄来说,最大的侮辱莫过于弃之不用了。很多的英雄在战死沙场时都是豪迈而笑,而尘封功绩不再起用的老将,更多的是郁郁而终。若是继任者青出于蓝,老去的英雄也许会稍感安慰。但如果是国君糊涂致使庸人上位,恐怕则是让人唏嘘的悲剧了。唏嘘慨叹数英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悲剧主角是廉颇,也是被庸人所替代的人。而此句非常著名的典故,其制造者竟然是我们英明睿智的君主——赵惠文王,赵何。他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大好河山,葬送了40万赵国男儿的性命,亲手将一个历史悲剧推到了顶点。

    且让我们看一看英明圣君为何一时糊涂:

    赵惠文王赵何是战国时赵国国君,其母便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因为赵何是赵武灵王的次子,长子赵章顺理成章地成了太子。按理说赵何是没有机会成为国君的,但是因公子章的母亲和朝中大臣发生了苟且之事,太子章因此受株连被废。同年五月,赵武灵王传位于赵何,如此看来,赵何即位之路坎坷颇多,这些锻炼也为他日后一统江山打下了基础。历史又在此书中重合了,和本章的另一个主人公刘备一样,赵何同样是一个有着“好人缘”的皇帝。赵何知能善任、唯才是举,认为英雄不问出处,以蔺相如为例,他本来是赵国宦官的头目的门客,说得上是卑贱者府中的“素贱人”,就连后来与之同殿为官的廉颇都不愿为之下。而赵惠文王却不计较蔺相如的出身,当通过广开言路,得知蔺相如是兼具勇猛与智慧时,立即召见,经过了国君的面试,印证了世人对蔺相如的评价,经过完璧归赵、渑池会等考验后,不辱使命的蔺相如逐步被委以重任,位至上卿、仅次于乐毅。从这里可以充分地看出,赵惠文王选人才从不以出身贫贱为标准。不拘一格的任用人才,使当时的赵国拥有了战国君子平原君、乐毅、蔺相如等贤臣和廉颇、赵奢这些护国良将,加之英明贤能的赵惠文王善纳忠言,从谏如流,改革税制,使得国力迅速提升,民富国强,接下来对于齐、魏两国的军事举动,在扩大了赵国领土的同时,也使得赵惠文王在战国后期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威信。此时,赵国的实力仅仅略逊于秦。

    不可避免地,两个强国开始了面对面的交锋。

    征战总是解决群雄逐鹿局面的最好办法,军事的吞并促进了政治的统一。在赵惠文王时期,赵国和秦国一样,也开始了一统天下霸主地位的谋划,而推动赵国霸主之梦的人,正是后来被因老替换的廉颇。这个老将与秦国白起齐名,战功赫赫的他曾经通过指挥一系列大小战役使赵国领土大增,而最大的一次则是长平大战了。可惜的是,这也是他个人英雄历史上的最后一战。就是在此次战役之时,留下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千古感慨。舍弃了廉颇、替换上赵括的长平之战,成为赵惠文王死前的噩梦。那么在廉颇被替换前的赵国都经历了什么呢?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成为当时第一强国,霸主的地位已经产生而后秦国开始了丞相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一统天下的战略构想。天下大统的第一个阻碍就是三晋,秦国为打通东进的道路,致使秦赵间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从公元前268年起,秦先后出兵攻占了魏国、韩国,尤其是韩国的大片领土。公元前261年,秦军攻克韩国中部的野王,自此韩国被秦势力拦腰截为两段。打是肯定打不过了,此时的韩国只有两种办法,一是求和保己,于是遣使入秦,以献上党郡。二是求兵助阵、结盟以求自保。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出了一个高招,将已经进贡给秦国的上党奉献给赵国。这样就转移了秦军锋芒,促成赵、韩携手,联合抵御秦国的局面。赵惠文王此时开始犯了第一个糊涂,他接受平原君赵胜的建议,将上党郡并入自己的版图。这一步分明是虎口拔牙,你把秦国到嘴的肥肉给抢了,秦国当然就是一个字“打”。人家本来憋着劲找机会呢,这下,你自己把秦国进攻赵国的借口送上门!范雎遂建议秦王乘机出兵攻赵。公元前262年,秦军左庶长王龁率领大军直扑赵国,夺回了上党地区。上党赵军兵力不敌,退守长平,自此拉开了长平大战的序幕。

    大战在即,此时没有犯糊涂的赵惠文王自然让廉颇担当先锋,而廉颇确实名不虚传,硬是拖住了强于赵军几倍的秦军,将一场吞并战打成了平手。僵持就是胜利,拖死了秦军就是更大的胜利。让我们继续关注这天平两端的军队如何动作:

    王龁大举进军长平,赵惠文王得知秦军长驱东进,派遣大将廉颇率赵军主力开往长平。这一年(公元前260年)夏,廉颇在空仓岭一线布防,王龁率军于沁河沿线突击。实力悬殊的赵国守军招架不住,秦军以强势在纵向上步步进逼。到了7月,空仓阵地被步步蚕食后,陷落于秦军之手。此时赵军依丹河屏障与秦军隔河相峙。廉颇看准时机,命令赵军固守有利地形,将丹河阵地加固为不可逾越之地。《史记》中记载“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你打我我不出,廉颇用了一个字对付秦军:“耗。”廉颇仅仅靠着河流为依托建立起的阵地,用干耗硬是差一点耗空了秦国,已经属于败中求胜、非常不简单。

    三年时间的拉锯把“干耗”变成了“耗干”。可是,此时赵国打仗的底子也快干了。两国此时都想谋求速战干掉对方。赵惠文王此时更加积极地“纳谏”了。这个谏书的作者改变了赵国的命运,他就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这个从小跟着马屁股长大的黄毛小子的确从他老子那学了不少军事理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和“官二代”的特殊身份,把他的战略大计吹进了皇帝的耳朵里。

    长平大战正在吃空赵国,赵括的长篇大论也在迷惑着赵何,而此时秦国深谋远虑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最终使赵国的历史也开始了真正的出轨。

    秦国够强大也够阴险,他们的谋略打开了长平之战的缺口,为战略进攻创造条件。在流言蜚语中,胜利的天平开始逐步向秦国倾斜。这阴险的第一计,叫“拆连环”:秦国借赵国使者郑朱到秦国议和的机会,百般的殷勤招待,造成了秦赵“越打越亲”和解联盟的假象。这样,赵国在外交上哪还有“合纵”的机会?看着一边站的各国,赵国陷于被动和孤立的泥淖之中。第二计就是战国常用的“离间计”:秦国派人携带财宝前赴赵都邯郸,大肆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挑拨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自此邯郸流言四散:“廉颇在长平攒实力呢,等到他攒够了实力就投降秦军。”还有更不靠谱的谣言:“秦王最大的担心不是廉颇,他是怕让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否则秦军就真的大败而归了。”这流言蜚语是真不靠谱,可是心疼家底的赵何也是真的糊涂。这些孩子都未必信的话他信了。一日,看似关心地说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气得廉颇心中大骂:“老子还能打仗,怎么就老了。”几日后,糊涂的赵何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极力谏阻,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帅。只会高谈阔论的庸人赵括,就这样替换了戎马一生、建功无数的廉颇。

    赵括上任后,自有他的打算,他一反廉颇所为,改制变阵,更将换佐,闹得赵军上下离心离德,斗志消沉。就连廉颇的“干耗”战略,也被改为“战略进攻,一举而胜夺回上党”的错误方针。赵国更换了赵括为将,这回该秦国换人了,此时的秦军立即增加军队,以骁勇善战的秦国名将白起为上将军,代替王龁统率秦军。这一切在绝对机密的条件下迅速完成。丝毫没有引起赵军的注意,公元前260年8月,没有听到秦军一丝异常动态的赵括开始了盲目的反扑。随着赵军主力向秦军发起大规模的出击,秦国将计就计,将赵军引入陷阱,几倍兵力于赵军的秦军运用灵活的战术,将赵军分区割破、层层包围,主力消耗极大。到了9月,赵军断粮已达46天,内部混乱、互相残杀、纷纷倒戈。此时,赵括孤注一掷,亲率赵军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赵军仍遭惨败,赵括也丧生于秦军的箭镞之下。树倒猢狲散,失去了主帅的部队,哪还有抵抗的意志和能力?40余万饥疲之师全部向秦军解甲投降。而残忍的白起将这40余万赵军降卒,除幼小的240人之外,全部坑杀。空前激烈残酷的长平之战以秦军的彻底胜利而告终。赵国经受了40万主力尽亡的严重打击,从此走向崩溃。凭着战后仅存的一丝国力,在经过了37年的垂死挣扎后,赵国最终被秦所灭。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和战役的成败一样,任何事情的组织和运作中,领导者、组织者的作用都非常重要。赵惠文王的糊涂让全军尽灭,原因是他错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惠文王是昏君吗?答案是否定的,他的治理让赵国走向强盛。这体现了一个贤能君主的基本素质。做一个明君要用一生的小心经营。一旦用错一人可致王朝的万劫不复。可是,当在复杂环境的作用中他成了盲人。在三人成虎的作用下,想要找到对策的赵惠文王变得更加糊涂。糊涂地相信谣言,糊涂地相信狂言,最终酿成大祸。真是一切始于流言,一切止于流言。

    历史就是这样,诸多错误的组合成了推动着历史出轨的力量。值得玩味之处必是需要今人小心之处:口吐莲花只不过是表演的艺术,踏踏实实和丰富的经验,才是真正的本领,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不能听云山雾罩的排场话,也不能只看衣冠不看人。

    所谓“相人之术”在心理学和人力资源学尚不发达的古代,恐怕只是一种神话!我们不得不悲哀地承认,谁都没有一眼识人的本领,纵是伟大的君王也不例外!所以,要想事情组织成功,那么在关键人员的选择上,恐怕还是相信那两句老话“日久见人心”“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才更加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