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其实很有趣 > 刘备:未量大局任盲目,兄弟信任化永别

刘备:未量大局任盲目,兄弟信任化永别

    大江淘尽蜀英雄,汉业未兴败荆城。义气罔替社稷事,桃园春风化悲风。

    出轨人物:刘备,字玄德,蜀汉昭烈帝。

    生卒年份:公元161年—223年。

    在位时间:公元221年称帝,国号汉,223年卒于白帝城。

    出轨点:刘备虽为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因家族没落以编草鞋为生。黄巾起义后,诸豪辈出。刘备为人激昂大义,作风谦逊,因此招揽了一大批忠志之士。其中通过“桃园结义”,结交了当时的英豪关羽、张飞。刘、关、张三人,自汉灵帝中平元年乘乱起兵,崭露头角。而后三顾茅庐终得诸葛亮辅佐。通过近二十余年的积累打拼,终于夺得荆州初成蜀汉大业,大有兴复汉室的架势。然而,在得荆州后。刘备重兄弟义气,放弃最佳人选赵云,而选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未听诸葛亮镇守荆州嘱托孤军北伐,至荆州后方空虚。东吴吕蒙乘机以白衣计夺取荆州。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而刘备则在痛失关羽的同时,痛失军事屏障荆州,因此元气大伤,蜀汉政权也开始走下坡路。最终,刘备兴复汉室的大业未能实现,只能遗恨白帝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记得电视剧中这个开篇的画面吗?《三国演义》中的滚滚江水中,众英雄次第而出,号呼而视的张飞,飞驹绝尘的赵云,轻拂羽扇的诸葛亮,其中还有满含泪水远眺的刘备。这个历史上最能哭的皇帝,哭出了江山,也哭尽了兄弟。当他每失重臣无不痛哭流涕,其中的结义兄弟关羽之死让这个贤明的主君“极尽失心而去”。为何刘备会如此悲痛,分析来看一则是兄弟情深,二则当是深深的自责。其一原因可以被绝大多数读者所理解,可是后者所说仍有部分人感到困惑。难道关羽之死与刘备有直接关系吗?答案是可以肯定的,正是刘备的兄弟义气害死了已年暮的关羽。究其根源还是从刘备与关羽的交情说起:

    刚刚出道的刘备不比初成大业之时,身为中山靖王后代竟然落到卖草鞋的下场。但是这个草鞋匠人自幼志存高远,儿时与稚童游于树下指着树荫说:“我为天子,当成此车盖。”仅此一句,足可见抱负不凡。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这是他性格中远远胜于曹操的地方。刘备年十五,母使游学与公孙瓒为友,以朋友看一个人的高贵,从刘备看来此话不假。刘备一直有兴复汉室、驱除国贼的雄心大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自然有所眷顾,不会让创业初的刘玄德好到哪里去。终日不得志的小县尉刘备(刘备因镇压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只能出去瞎溜达,去哪儿呢?这个鞋匠自然又去了集市。命运安排英豪的相会自然是不同的。此时的集市上正值刘焉发榜招军,28岁的刘备望榜慨然长叹,正在这时听闻身后有人厉声大喝:“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须长叹?”此人即是张飞,二人一见如友,相约酒肆之中喝酒去了。酒刚入味,一个身长九尺、面若重枣的好汉高呼:“快斟酒来,我待赶入城去投军!”此人正是关羽关云长。于是,杀猪的张飞和卖黄豆的关羽遇到了曾经卖草鞋的刘备,天意造就聚义英雄,畅谈抱负豪气肆意酒中。豪气回荡、酒气冲天之时,不能自已的三人遂决定结为异性兄弟,共谋宏图大业。于是“桃园结义”这一历史佳话顺势应景地发生了。

    自从刘、关、张桃园结义之后,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在创业之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张飞和关羽为刘备的帝业立下汗马功劳。但从关羽看来,斩华雄,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追随主公征战纵横。刚可立,打下蜀汉半壁江山。柔可敬,三顾茅庐垂耳听令请出卧龙诸葛。关羽的功勋对于刘备来说,为情报答知遇之恩,为义匡扶汉室帝业。后人因此将关羽视为忠义的象征,民间尊为关公。以上足可以说明关羽对于刘备和蜀汉政权的重要性,关羽同诸葛亮、赵云一同被尊为开国元勋。在历史中关羽之死决定了刘备的命运,可荆州的守备,却不能交予这个蜀汉功臣。荆州成了兵家必争之处,同时荆州的得失也关乎一个政权的存亡。如何评判“失荆州”这关乎刘备命运的转折呢?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三国志》中形容荆州的战略地位“北据汉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诸葛亮隆中对也指出,若成大事必夺荆州。赤壁鏖战之后曹操惨败而归,刘备迂回百折,用尽计谋从东吴挖走了荆州这一块“肥地”。真的挖疼了东吴的孙权。娶了人家妹子,吃了人家肥肉,此时孙权必是恨得牙根痒痒。占领荆州才是刘备的大业初成,入川要道的扼守让天府之国纳入囊中。而此时与刘备栉风沐雨打拼的重臣们已至暮年,当年关羽镇荆州时,是人至壮年勇猛无敌,可当终于得到荆州时,刘备已老,此时的关羽也已入花甲之年。可关羽对儿子说的“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句话充分暴露了关羽“刚而自矜”这一性格上重大的缺陷。俗话说岁月不饶人,年近六旬的关羽在延续常胜将军虚名的同时,更多的是征战中的力不从心。

    如此看来,关羽的实际情况是不能镇守荆州了。可谁是最佳人选呢?赵云的资历在军中再适合不过了。赵云经过长坂坡的严峻考验,白驹踏碎千军骨,战袍百战血染红,百战不败更显赵云的勇猛异常、刀光剑影中方显赵云耿耿忠心;特别是从赵子龙单骑截江救阿斗这件事情上,在复杂多变的混乱局势中,能够在皇系独子和主君夫人中选择前者,这充分说明了他政治头脑十分清醒而坚定。

    可是,赵云没跟他“桃园结拜”。在这里,诸葛亮也成为刘备放弃赵云、选择关羽的幕后推手。作为刘备的思考轴心,同时也是夺荆州、联东吴的倡导者,按说是依靠自己的谋略得了荆州,诸葛亮必然全力守护。

    可是,诸葛亮似乎也有难言之隐。越是心腹之地,就越是敏感。诸葛亮似乎也感觉到刘备眼神里的那一丝隐约的怀疑。这一切只因诸葛谨是江东孙权的谋士,兄在敌国让他感到“孔明在荆州恐不大超脱”。说白了,刘备放心的只有不能胜任的拜把兄弟关羽了。可是当他将诸葛亮调到身边周全大局时,荆州的重任便自然而然地全部落在了关羽肩膀上。

    此时刚好吕蒙、陆逊都看透了关羽的毛病。设置了一系列的连环计,加速关羽的头脑膨胀、虚无缥缈。故事到这更让人着急的是刘备和诸葛亮并没有提醒,刘备信极了他的这个结拜兄弟,丝毫没有纵横大局,诸葛亮跟着来了个“雪上加霜”!脱口出了:“超雄烈过人,当世英杰,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逸群也。”关羽知道后捋着“美髯”兴奋不已,忘了自己已经年迈,仿似又回到当初万夫无可挡之勇。如此,关公必败无疑。孙权看到关公已经膨胀至极,加之有贼人鼓搔关羽出击曹军。此时,吕蒙乘虚偷袭荆州,导致荆州三郡失陷。而关羽回师之时败走麦城,人头落地。可怜这一代英豪忠义关公,以忠义传世,却最终还是牺牲在因对主公刘备忠义、承担了不能承受之重上了!

    过度的信任也能害死人啊!

    当时的关羽放在今天也该退休了。即便说关羽能够在荆州独当一面,可是当他离岗外出谁能替他值班呢?可怕的推理总在生成:刘备和诸葛根本就没发现这个问题。哥们义气挡住了在关键时刻判别利弊的双眼。可是在东吴,孙权的军事班子一直在换。从气死的周瑜到阿蒙的跟班陆逊,整整换了几代人!以不断更新补充新鲜血液的最佳阵容、对阵正在衰老的暮年英雄,其实结局已经被预知了。

    纵观历史,任何帝王,所谓的执政,其实就是在做两件事,选人和用人。比如武王临水请姜尚;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康熙重用李光地;贤明的君主与贤臣造就盛世。鲁庄公用庆父,唐玄宗宠用李林甫,明熹宗亲近魏忠贤,这些昏庸的皇帝也与小人般奸臣结上对子。可是,历史的安排并非绝对,谁人能避免用人的闪失呢?比如诸葛亮误用马谡而失街亭,康熙信任明珠而致党争。这些用人失误参差于青史之上,又岂是寥寥数语可以解释的呢?可见,刘备错用关羽在三国时期并不罕见。但是,这种感情用事、不顾大局的做法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此蜀汉政权一蹶不振,胸有凌云志的刘备终究不能改写历史了。

    按照刘备的逻辑,汉朝江山本来就是我们老刘家的,我自己家的事,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办,有什么不可以的?可惜,最后因此丧失的,还是你老刘家的江山。正所谓:天下行者论朋友,任人唯亲不可受。大局当需英明断,大方用人不效尤。

    今天,关键之时的用人抉择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一个工作的组织、一个岗位的安排,其实都存在多种选择。天下太平,看不出什么不同;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就会看出人才和庸才的区别。

    虽然刘、关、张的故事已经尘封在历史中,但“义气”“派系”的观念,还随着历史故事扎根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所以,我们大家,特别是肩负国家和人民使命的决策者们,在最终拍板的时候,一定要记着:不能以私废公。哥们义气在酒桌上越喝越近乎,但是将此放到工作上就成了越干越糊涂。

    以史为镜影射社会生活,从刘备在用人上出轨的教训中得到启示。可是这种启示能杜绝历史悲剧的重演吗?显然不能!即便是多年知己,也还会出现走眼的时候;纵是曹操和司马懿那样的世交,也还不能放心地托付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