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其实很有趣 > 曹叡:托孤仿备栩如生,怎奈托人非孔明

曹叡:托孤仿备栩如生,怎奈托人非孔明

    年少登基圣断明,举重若轻护龙廷。遗恨托孤司马氏,可怜魏武挥鞭情。

    出轨人物:曹叡,字元仲,曹魏烈祖明皇帝,史称魏明帝。曹丕与文昭甄皇后之子,曹操之孙。指挥击退吴蜀攻伐,平定鲜卑。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

    生卒年份:生于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卒于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

    在位时间: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在洛阳即位,是为魏明帝,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逝世。

    出轨点:在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与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司马懿相比,曹叡的光辉隐没在众多名人的炫目光彩里,不止不起眼,甚至是籍籍无名。可正是这位据载外表英俊、内心聪慧的魏国皇帝,在举手投足间击退孙权,让自比管仲乐毅、六次北伐的诸葛亮难遂“北定中原,还于旧都”的夙愿。他后来被尊为魏明帝,谥号为“明”,可见确实是一时明主。遗憾的是,虽然他自信拥有刘备一样的沉毅明断、相信自己看人的眼光,临终前也仿效刘备白帝托孤那样,用尽生命最后一点力气,将国事托付给司马懿,想为自己的继承者多买一份“保险”。但他忘记了司马懿并非诸葛亮一样的竭忠尽智。最终导致曹魏政权被司马氏取代,还在历史上留下了“路人皆知”的典故。

    在生活中当我们看到别人求人帮忙用对人的时候有了一个很好的结果,就会莫名的在心中生出几许羡慕之情,心想假如有一天我需要帮助的话,身边有这么一个人该多好。于是乎,真到了自己需要帮忙的节骨眼儿上,就自然地把自己身边的人假想为最值得信赖的人。然后学着别人的样子想做个会用人会经营情商的高手,可惜技巧模仿得很到位,人却根本没看准,最终只落得一个托付之人不对路,美好结果成幻想的结局。其实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我们当代生活中,古代的一些名人也常常会犯同样的问题,这似乎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心理上的惯性,最经典的例子或许就要数曹叡托孤了。

    让我们先来重温一下托孤前后的历史吧:

    本来,曹叡代表的曹氏和司马懿所代表的司马氏是世交,两大家族关系一直非常密切:当曹叡的祖父曹操在许昌建立政权时,司马懿和他父亲、兄弟就分别辅佐曹丕、曹植。曹操十分信任和器重司马懿,连自己的丧事都是委托司马懿兄弟主持的;曹丕一朝,司马懿曾先后担任长史、尚书、督军等职务,被曹丕比作西汉的萧何;曹叡登基后,司马懿更是东征西讨,君臣二人十分默契,关系密切。应该说,司马懿是位久经考验的老同志,到曹叡这里,曹家已经是第三次对司马懿托孤了!

    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正月,死气沉沉的洛阳城中,奄奄一息的魏明帝曹叡在三天之内接连下发五道急诏,盼回了在辽东前线的太尉司马懿。一见到司马懿,曹叡迷离的双眼之中,包含着近乎哀求的泪水。他用颤动的双手拼命地拽住司马懿的衣袖,说道:“吾疾甚,以后事嘱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言罢,便薨逝于深宫中。

    曹叡那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大体就是:我看来是病得不行了,以后的事情,就只能托付给你了,你和曹爽一起辅助小皇帝吧。我能见到你,就没有遗憾了。这是多么大的信任、这是多么恳切的态度!您看,这样的托孤,是不是和同时代的刘备托孤诸葛亮非常相似啊?

    那么,一向“沉毅断识,忍心而行”的魏明帝仿效刘备托孤,最终换来的是什么?本来,曹叡在安排后事的时候,还是下了一番心思的;当时,魏国的孙资、刘放位列三公,野心初现。有人曾告诫曹叡要防范刘放等人。因此,曹叡并没有直接让刘放、孙资辅政,而是选择了当时还不是支配魏国的权臣而且貌似忠勇、与曹家有世交的司马懿来防范刘放,并安排了曹爽这个宗亲来牵制司马懿。曹叡的临终托孤,也是一招高明的感情牌。本来,无法左右身后事的曹叡的安排,客观地说,已经是非常巧妙,但他万万没预料到,曹爽终究不是老奸巨猾的司马懿的对手,或者他过于相信“人性之善”,根本就没有想到司马懿会篡权?也许是皇帝的位置实在是太诱人了?也可能是司马家族对曹氏的这种做法有点腻歪了,凭什么干活、卖命总是我们家出人,当皇帝却从来没有我的份啊?司马家族开始一步一步向着心中的理想攀登。

    第一阶段,是司马懿,老面子还有,曹家的势力还很雄厚,对司马家族也设计了制约制度:曹叡死时,安排司马懿、曹爽共同辅佐齐王曹芳。司马懿所能做的,就是排挤、倾轧曹爽,最终诛尽曹爽和其党羽,把魏国全部军政大权揽入司马氏怀中。

    第二阶段,不论野心如何膨胀,有老面子拘着,司马懿有生之年,还是给曹家留了面子,最多就是不让曹芳亲政。等司马懿死后,他的大儿子司马师就不太客气了,开始不客气地安排曹家的事:废除了曹芳,再另立13岁的曹髦为帝,你看,到底谁是主子啊,有点乱了。司马和老曹家的主仆地位已经隐约颠倒了过来,但还没到最恶劣的程度。

    第三阶段,是在司马师病危时,一切大权转移给了弟弟司马昭。面对年轻有为、不甘心当傀儡的少年皇帝,司马昭干脆杀掉了曹髦!

    至此,司马家族成功上位,可怜曹家先后几代枭雄,自己的江山还是被人硬生生抢了去。

    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曹叡几句不是,尽管你模仿刘备模仿得有模有样,但不管怎么说也得好好看看你托付的人是不是一类啊。尽管司马懿在之后的征战中老对手始终都是诸葛亮,此二人在智谋上不相上下,但不管什么时候,用人还是要先看到对方的心里才行。才华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但假如有才华的人将自己的那份聪明用在了别的地方,那可就是“高智商犯罪分子”,你想治他可真的需要多费点脑力。可这时候的你却马上要一命归西,这不是给后面的找麻烦吗?

    时下很多人都崇尚读心术,其风靡于大街小巷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做什么事情,先要看清对方到底是什么意图,什么心理,这样自己才真正地不吃亏。人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江湖险恶这是个人都知道,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给自己后面的继承人做好铺垫,首先要具备的就是能够看透江湖、看清人心的能力。作为一个将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人,能做的不仅仅是模仿别人的样子当个圣贤之君,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看看到底前面要用的人里,有谁是自己子嗣未来最大的隐患和障碍,而现在的可用之人里,哪些可以控制局面,哪些可用但又要巧用,这些才是真正在自己即将离去前最应该办好的事儿。而现在,这位本来聪明的曹叡却给自己子嗣选择了一条不归路。这就好比,一个地主埋了很多财宝,临要去世之前跟一个来家行窃的贼说:“我的财宝埋在了这个地方,你拿走一部分剩下的劳烦转交给我儿子一样。”有几个贼是缺心眼儿的。

    对于他对刘备的模仿,我们说能模仿得那么逼真,到了临死前,还那么不忘学习别人是真的很可取的,但是学习不能只注重于表面,而要注重于实际。相信假如刘备面前不是诸葛亮而是司马懿,说不定临死就要先下个诏书,把他给灭了,再想办法找别人接他班的。如果是这样,或许到曹叡学他的时候,历史的车轮就会朝另外一个方向前行了。临死前一个错误的决断,酿成了后续历史没有按照常理出牌,突然之间在司马懿手里出了轨,这能赖谁呢?相信假如曹叡自己地下有知,也会懊恼不已吧,可这一命归西后,即便是有后悔药你还吃得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