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其实很有趣 > 重耳:少避母国多游离,苦尽甘来振国威

重耳:少避母国多游离,苦尽甘来振国威

    为保性命多离游,苦没他乡廿春秋。潜心锤炼国威盛,终成霸业千古谋。

    出轨人物:春秋中前期晋公子重耳,史称晋文公。晋献公之子,晋惠公之弟。

    生卒年份:生于公元前697年,卒于前628年,姬姓,名重耳(“重”的发音:g),谥号曰“文”,侯爵,称“晋侯重耳”,简称“晋重耳”,史称晋文公。

    在位时间:于公元前636年(周襄五十六年)做晋国国君,在位时间仅8年。在做国君之前,他被迫流亡列国,历时达19年之久。

    出轨点:晋公子重耳谦而好学,为人和善。为免遭迫害长年逃离母国、流浪他乡,常常衣食无着、寄人篱下。然而,这种背井离乡之苦并没有消磨掉重耳的意志,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锤炼了他的毅力,为他日后称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春秋时代第一强国的缔造者,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业。正所谓“本无心意争王位,一朝龙腾始为君”。

    流浪,对于今日的人们而言,或许该是最浪漫的事情。流浪的歌手,流浪的诗人,流浪的少年。我们羡慕甚至深深地向往那些肆意行走的人们。那些天马行空,那些随风而歌,那些无暇顾及的尘埃和花朵,似乎都暗香浮动,缭绕着你最深处的灵魂。然而,政权追求的就是稳定和权威,在我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涉及“流浪”这一经历的皇帝实在是屈指可数。而且,他的流浪,也无关风月、无关诗意,只关乎着金戈铁马、关系着皇权更迭、关系着家国命运。他,就是春秋时期的晋文公。

    大概在前672年,晋献公讨伐骊戎,骊戎首领抵抗不住强大的晋国,遂将其两个宝贝女儿骊姬、少姬嫁给献公,以此来表示求和的诚意。献公欣然笑纳,于是便率领大军载得美人而归。献公自回国后很是宠爱二女,尤其骊姬奸猾诡诈、献媚取怜更是盛得专宠。后来,被迷惑的献公更是一意孤行将骊姬封为夫人,少姬为次妃。到了前665年,姐妹俩皆有喜,骊姬生子名奚齐,少姬生子名卓子。子以母荣,所以二少子皆得献公喜爱。晋献公偏爱宠妃骊姬,隐隐有废已是太子的申生而立奚齐之意。骊姬明白,将来必定要母凭子贵,于是产生了想将自己生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的想法,以便将来自己的儿子继任国君。于是她设下阴谋,想要陷害太子申生和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公子重耳、夷吾。鬼迷心窍的献公竟然就听信了骊姬的谗言,先逼死了申生,又要逮捕重耳和夷吾,两人只得先后逃奔出国。

    迫于生存而不得已离开的公子重耳挥别母国,开始了流亡他乡的生活。由于重耳人品贵重,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如他的舅舅狐偃、赵衰、颠颉等许多人都愿意跟随他一起颠沛。

    他们先逃到晋国北方的狄国。在狄国,重耳娶了季隗,生了两个孩子伯鲦和叔刘;赵衰娶了叔隗,生了赵盾也就是后来赵国国君的先人。此时的重耳有妻子相守、朋友左右,又有孩子围绕在身边,想必世间最美好的幸福也不过如此了罢。就这样,日子如流水般平淡而充实地过了12年。然而,日子总不能够如人所愿的那样,平静而源远流长。如果说重耳就此安稳而不再顾虑前程,卸下肩上的担子而只享人间之乐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故事恐怕也就无从谈起了。

    突然有一天,晋献公死了,晋国发生了内乱,太子奚齐被下臣杀掉了。此时逃在梁国的夷吾回到晋国继任为国君,即晋惠公。但晋惠公生性多疑,怕重耳回来夺他的君位,便派人去狄国刺杀重耳。无奈之下,重耳又一次踏上了逃亡之路。临行时,重耳向季隗告别道:“你等我25年,那时我如果还不回来,你就改嫁吧!”季隗垂泪答道:“我今年已25岁了,再过25年,也该行将就木了,还嫁什么人,请容许我始终等您吧。”重耳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妻子。可是,下一站又该去往哪里呢?

    重耳和他的随从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当他们从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经过,饥饿难耐,于是想要向路边正在种地的人讨饭吃,庄稼人懒得理他们,其中有一个人跟他们开个玩笑,拿起一块泥巴扔给他们。重耳觉得受了侮辱很是生气,想要用鞭子打那个人。这时老谋深算的狐偃上前劝阻道:“这些贫苦庄稼人,不正是暗含泱泱黎民的意思吗?这黄土代表的是土地呀!你看,百姓给我们送土地来啦,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吗?”重耳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磕头致谢,像是拾起宝贝一样将土块小心翼翼收好并装在车上,继续赶路。

    就这样,重耳一行等人饥一顿、饱一顿地总算到了齐国。当时,齐桓公正在笼络各路诸侯,企图建立霸业,重耳是个挺有名望的人物,齐桓公就派大臣到关外迎接,有人摆酒席给他们接风,还把一个名叫齐姜的远房侄女嫁给了他,并拨给他们二十多辆车马,派专人接待。这帮“难民”有吃有住,就像在狄国一样,又过上了安安稳稳的好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齐桓公病死后,齐国众公子争位不休,国内发生了混乱。狐偃、赵衰等人感到住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就打算到宋国去。可是重耳却满足于现在这种安逸的生活,不愿再四处颠沛流离。

    于是,狐偃、赵衰叫了几个人,在一棵老桑树下,商量让重耳离开齐国的办法,却被几个采桑叶的侍女听到了,她们回去就告诉了齐姜,齐姜虽然也舍不得和重耳分开,但为了重耳的前途和命运着想,于是暗暗下了决心,然后和狐偃等人一块商量了一个办法,准备送他回国。

    一天晚上,齐姜设宴,乘机把重耳灌醉,叫来魏仇、颠颉把重耳抬到车上,然后朝宋国(在今河南省商丘)走去。走了几十里后,重耳被颠簸醒了,发现自己躺在车上,才知道是上当受骗了,他跳下车来见人就打,狐偃、赵衰好说歹说,总算使他回心转意,明白这种安逸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便继续赶路。

    走了几天,到了曹国(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曹国国君曹共公见重耳等一帮“难民”来投,便有些讨厌,曹大夫僖负羁说:“晋公子名闻天下,重瞳骈胁,不同寻常,我们应当好好接待他。”曹共公便让人把重耳他们领到传舍里住下。可就在重耳沐浴洗澡时,曹共公领着他的爱妾、侍女一群人,嘻嘻哈哈,挤到门口,观看重耳的骈胁,曹共公对重耳他们接待十分轻慢,很不礼貌,令重耳感到十分厌恶。

    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是个慧眼识珠的女子,她见重耳气度不凡,才华和礼仪都非常人所能及,于是言劝丈夫施之雨露,以便将来不测之时有所顾及。

    人总是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的,今天和风细雨,明天却不一定风调雨顺,尤其在征战扰攘的春秋时期,有可能只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所以僖负羁派人给重耳送了一餐精美的饭食去后,还在饭里暗藏了一块玉璧。这对于重耳而言,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很是感激。但重耳明白,以自己现在的身份和能力是不能够收下这么贵重的礼物的,于是派人将玉璧归还。

    重耳离开曹国后,又经过宋国。宋襄公听说重耳来了,以国宾之礼接待了他们。可是,宋国正在与楚国交战,国家又小,没有力量送他们回晋国去,送了好马20匹,宋襄公又特意送了一程又一程,晋公子重耳非常感激。离开宋国,经过郑国,他们又来到了楚国。

    楚成王隆重地设宴招待,重耳也对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就这样交了朋友。历史上任何两个国君的友好关系都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友谊,更多的则是为以后的“国际性”合作与往来埋下了伏笔。

    后来,重耳离开楚国又到了秦国,秦穆公为了想扶植一个亲秦的晋国国君,以便将来壮大自己的实力,于是对重耳非常优待,并且把自己的5个女儿都嫁给了他,还派军队护送他回国。那时晋国的国君是重耳的侄儿晋怀公。重耳在秦国的支持下,夺回了晋国的政权,并派人把怀公刺死,自任国君,称为晋文公。

    秦国直接派自己的女婿当了晋国的国君。

    后来的事实证明,秦穆公的眼光非常独到。重耳登上王位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不断壮大晋国的国力。如对内任用贤臣,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他还提拔狐偃为相;先轸为帅;赵衰、胥臣辅其政。这些政策使得晋国上下团结,政令畅通,国富仓廪充实。对外,则制定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尊重周天子赢得天下人心的策略。最后,在军事上编制三军六卿等有效的改革措施。从此,晋国实力不断增强,国家繁荣昌盛,最终缔造了春秋时代第一强国,终于,在城濮之战中击败了楚国,并由此称霸中原地区长达一个多世纪。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许多人,许多为追逐梦想、浪迹天涯的人:想起那个天桥音乐女孩,想起著名的《在路上》。晋文公的一生,生动形象地为人类壮丽的生命之旅做了注释。

    人生就是一次肩负使命的探险和征程。一路伴随的,有孤独和危险,也有无人见识过的美丽风景。只有进入原始从林,才能见识大河之源的潺潺清流;只有露宿荒原大漠,才能欣赏瑰丽的日出;只有把博大的付出坚持到底,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幸福的意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作家拉格洛夫曾说:“幸福是对责任自觉的承担。”一个人如果能够自觉自愿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就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所在。海德格尔也说过,要满怀激情地做一件事情,生活才有意义,这才是幸福最重要的真谛。责任心和激情,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光彩。正是一种真诚地投身于一项事业的激情和信念,使我们克服困难走到今天。责任、能力和收获,三者必然存在正比关系:责任心越大,舞台越大!